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4
  • Item
    以法治原則觀點建構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之探究
    (2024) 陳勇祥; Chen, Yung-Hsiang
    本研究旨在以法治原則觀點建構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作為政府教育相關單位、教育人員和後續研究之參考。本研究採用德懷術調查研究法,研究者先根據文獻探討分析歸納出法治原則和師生衝突因應策略的層面項目,再邀請學者專家及現場實務教師,共同組成德懷術專家委員小組,進而以結構化問卷對專家委員進行兩次的德懷術問卷調查,蒐集專家委員的意見並修正層面項目,最後建構出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根據本研究結果,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包含「法治原則」和「因應策略」兩大層面。「法治原則」層面包含「基本權保障」、「依法行政原則」、「法的安定性原則」、「平等原則」、「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比例原則」六個層次二十二個項目指標;「因應策略」層面包含「事先預防」、「擬定衝突處理程序」、「情緒管理」、「雙關注模式」、「教師社會權力」、「心理與輔導」、「人際溝通與正向語言架構」七個層次三十五個項目指標。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政府教育相關單位、教育人員和後續研究之參考。對於政府教育相關單位建議部分,研究者認為在日益嚴重的師生衝突教學現場,政府教育單位可以根據本研究建構之結果,修補相關教育法規範、精進教師師生衝突因應策略,讓教師在管理師生衝突時有更完整的法規範依據和知能;對於教育人員建議部分,研究者認為教師可以根據本研究建構之師生衝突處理指標,隨時自我檢驗和應用,藉以發現和修正自我管理師生衝突的問題和盲點,進而達到師生雙贏的教育願景。最後,在後續研究部分,研究者建議未來可以將本研究建構之各層次指標以德懷術調查研究法繼續深入探究,建構各層次更完整的師生衝突處理指標,或是以德懷術調查研究法建構其它教育衝突管理議題之指標。此外,研究者認為亦可採用個案研究法取向,應用本研究建構之各層次指標,管理和解消師生衝突個案問題。
  • Item
    臺灣登山教育發展之研究(2001-2024)
    (2024) 李潛龍; Lee, Chien-Lung
    臺灣具有絕佳的天然山林環境,多數的國人對於登山活動興趣高。加上2019年行政院宣示山林開放政策,提出「開放」、「透明」、「服務」、「教育」、「責任」五大政策主軸,全面提升登山活動環境,登山活動逐漸走向蓬勃發展。本研究目的一、探討臺灣登山教育的政策發展。二、探討臺灣登山教育納入高中以下各級學校課程。三、探討臺灣各級學校登山教育的實施。本研究方法使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研究範圍以學校教育中實施的登山教育,時間從2001年~2024年。研究結果發現,臺灣登山教育在2001至2012年間並無具體政策,主要依賴社團和個人喜好。2013年教育部體育署開始推動山野教育,2014年教育部發布戶外教育宣言,為政府政策的開始。2019年行政院推動山林開放政策,登山教育納入2019年12年新課綱,2023年修訂國民教育法,高中及國民中小學校實施戶外教育原則以支持登山教育的推動。而大學是推動登山教育的火車頭,執行先於政策,之後推動登山教育政策,培育專業的師資。而教育部體育署山野教育計畫增能現職師資。各級學校推動登山教育,小學以辦理畢業成長營為主,國中重視高關懷學生,紓解壓力,高中則結合生命教育,各具特色。
  • Item
    中學生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導向評量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4) 隋和謙; Swei, He-Chian
    後疫情時代,由於長時間的隔離、線上課程、缺乏同儕互動,學生的人際社交能力、情緒成熟度都相較疫情前落後。由於人際關係相關能力不論對認知發展、學業成就、幸福感、心理健康、職場、成就、犯罪行為預測、霸淩防制,甚或未來AI時代的職涯,都有其重要性。臺灣課綱中的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核心素養相關能力,在世界各國的教育目標中亦受到高度的重視。雖然在教學現場上學生人際關係對其學習與心理健康層面上的影響是明顯的,該素養目前在教學現場卻缺乏有系統的評量指標和各向度的可測量定義和跨領域指標,來幫助學校現場的教育人員和學生系統性的評估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故本研究透過建構此素養導向的評量指標,提供在教育現場中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能力素養評量的參考依據。本研究首先透過系統性文獻回顧法(system review),分析本土與國際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之評量向度和指標,分別從本土58個量表與國際66個量表中整理得到8個面向、37個構面、375項次構面指標,並發現本土與國際在此議題之量表具文化觀點的差異。經過專家檢核精煉篩選指標後,再透過模糊德懷術結合改良層級分析法的一致性模糊偏好關係法(consistent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 CFPR),得出各指標向度的重要性權重,並依指標難易程度分級將指標分為六級,建構出具有專家效度並可應用在國中教育階段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導向的評量指標。研究主要結果提出「中學生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評量指標」包含三個層級:2個面向、9個構面、44個次構面指標。「人際關係」面向中的構面依照重要性權重排序為:「包容與尊重」、「同理心」、「關係經營」、「人際覺察」、「人際應對」;「團隊合作」面向依照重要性權重排序為「團隊溝通」、「團體動力」、「團隊協作」、「團隊的領導與被領導」。能提供教育現場的老師有具操作型定義的評量指標,來評估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本研究貢獻在於使用創新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做為廣納指標方法,使指標之文獻具廣度。並用一致性模糊偏好關係方法做為教育領域罕見的指標權重建立方式。本研究建構指標過程考量評量對象之觀點,且專家具議題代表性。建構出 具實務應用價值的且依照難易程度分級的跨領域指標,彰顯本議題具有時代性,並突顯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之於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性。
  • Item
    我國大專校院校園性別事件涉訟之研究
    (2024) 廖英瑾; Liao, Ying-Jin
    依據教育部的性別統計,疑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與性霸凌事件與日俱增,自從《性別平等教育法》(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立法以來,該法明定各級學校應設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學校除了必須提供符合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教材及教學以外,更要求各級學校受理「校園性別事件」(Gender-related incident on campus)時,應依法成立調查小組進行後續調查、處理,並提供相關救濟。另外,該法規定法院對於校園性別事件的事實認定,應審酌「性平會調查報告」(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provided by its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ommittee),顯見調查報告內容的重要性。本研究聚焦於因校園性別事件而涉訟的大專校院,探究性平會調查報告與行政法院裁判書之間的相關性。為此,本研究整理分析大專校院因校園性別事件涉訟且曾經上訴到最高行政法院的確定裁判書,進而,透過質性研究取徑,邀請性平會承辦人擔任受訪人,瞭解大專校院如何因應因校園性別事件涉訟的法務模式,期以瞭解大專校院因校園性別事件涉訟的現況與挑戰,並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戰後臺灣制憲運動──政治過程論之分析
    (2024) 黃崇祐; HUANG, Chong-You
    本文以「政治過程論」研究途徑,以實物分析法為主,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為輔,針對政治環境、推動主體、社會動能與運動結局四大面向,探討戰後各波臺灣制憲運動。本文發現從1945年至今,臺灣制憲運動出現四段浪潮,共有的特徵包含皆歷經「理念倡議」、「組織建立」、「憲草制定」等階段。 第一波臺灣制憲運動,從1945年至1987年,起源於二二八事件後,意欲擺脫中國威權殖民統治,強化臺灣獨立建國意向。第二波臺灣制憲運動,從1987年至2000年,起源於破除中國法統,並在民主轉型階段建立臺灣民主正當性。第三波臺灣制憲運動,從2000年至2014年,起源於抵抗中國武力威脅與重整國內政治版圖。第四波臺灣制憲運動,從2014年至今,起源於擺脫臺灣過度連結中國的政經結構。 本文總結前後四波臺灣制憲運動,歸納出「臺灣制憲生命週期模型」,週期因素在於憲政危機與制憲關聯,解釋臺灣制憲運動起伏週期循環與內外演化歷程。臺灣制憲運動出現的前提在於臺灣出現重大憲政危機,而此危機通常涉及憲政制度朝向中國憲政主義傾斜,意欲透過臺灣制憲運動,建立臺灣憲政主義。第二波與第四波臺灣制憲運動的驅動,更與學生運動的發生相契合。 雖然各波臺灣制憲運動並未一舉制定臺灣新憲法,但每一波運動幾乎都程度不等地衝擊既有憲政體制,而主政者在考量國際地緣與強權政治下,最終選擇以「局部修憲」溫和與漸進方式,回應、吸納、轉化與減壓臺灣制憲運動產生的能量。
  • Item
    鐵人三項中高齡參與者體驗價值之研究
    (2024) 李佳臻; Lee, Chia-Chen
    鐵人三項在臺灣三十多年,無論是從CHALLENGE TAIWAN、IRONMAN系列賽等經典賽事報名情況,都可以看出國人對於鐵人三項的熱情,研究者統計2023 CHALLENGE TAIWAN完賽人數,發現完賽人數中高齡(40至64歲)參與者占整體人數約七成五,可以看出中高齡是鐵人三項賽事主要人口。另外,臺灣人口結構老化,2024年臺灣人口年齡中位數達到44.97歲,過去文獻顯示,運動對於健康老化有直接相關。由於探討鐵人三項主要是以量化或質化為主,較少有使用質量兼具之研究方法,因此本研究欲參考過去同樣耐力型運動,使用「方法目的鏈」(means-end chain),探討中高齡鐵人的參與屬性、結果與價值。本研究總共有26位受訪者,透過訪談蒐集資料,再逐一進行內容分析製作出蘊含矩陣,最後呈現出階層價值圖,找到屬性、結果與價值之間連結。本研究結果顯示,屬性分成:主辦單位、賽事規劃、賽事氛圍、準備過程、運動特色、先備能力、夥伴支持與目標追求;結果分成:身體健康、自我檢視、生活習慣、技術提升、附加收穫、情緒感受、心理體悟、社交支持;價值分成:成就感、人生啟發、歸屬感。本研究屬性、結果與價值之間連結:成就感是所有結果之最終價值,其途徑來源主要為自我檢視、心理體悟、附加收穫與身體健康。生命啟發主要結果途徑來自於自我檢視、心理體悟與情緒感受。歸屬感唯一結果途徑來自於社交支持。透過本研究希望能夠給予賽事主辦單位之辦理賽事建議,也提供中高齡鐵人三項參與者了解參與鐵人三項的動機與效益。
  • Item
    童軍科雙語教師專業社群運作與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
    (2024) 蔡孟錚; Tsai, Meng-Cheng
    本研究探討國中童軍教師參與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社群增能活動後對其教學實踐之影響。本研究運用質性之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研究對象為兩位臺北市某國中參與雙語社群之童軍教師,深入了解其參與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歷程,以及對於教師專業知能、教學實踐之影響,並討論現行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該校之因應策略。研究結果發現,社群運作中「行政端支持為社群成功關鍵」,由上而下發起社群有助於建立共同願景,凝聚成員情感展現社群特徵,且透過社群運作增能活動發現「雙語社群提升童軍教師專業知能」,精進教師學科教學知識;面對困境「提升社群誘因」促進教師共同參與社群,共同專業成長。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未來童軍教師參與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應有兩社群雙軌進行,並擴展校外資源;至於整體雙語推動則應針對教師參與雙語社群有更完善之配套政策。對於後續研究,建議可經由學校主管、行政、家長等多元角度蒐集資料,並於未來雙語教師母體數量增加後,以量化的方式了解社群與教師教學實踐間的關係。
  • Item
    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態度和參與之研究
    (2024) 張宜文; Chang, Yi-Wen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社區大學學員之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和社區大學參與情形的社區大學學員在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現況、探究我國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差異情形,以及了解我國社區大學學員之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的關聯性。本研究以一一二學年秋季班註冊之社區大學學員為研究母體,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分層抽樣與便利抽樣的方式,共取得500份研究有效樣本。本研究使用SPSS 23.0 進行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研究方法,針對回收之樣本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我國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態度呈現正向。二、我國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參與呈現中度積極。三、我國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態度於不同生理性別、職業、志願性團體參與情形、公共論壇參與情形、志工參與情形存在顯著差異。四、我國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參與於不同生理性別、志願性團體參與情形、修課類別、參與年資、公共論壇參與情形、志工參與情形存在顯著差異。五、我國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存在相關。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對教育主管機關、社區大學和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異國他鄉找歸屬-新住民女性的公民身分認同與公民權行使之研究
    (2024) 李惠玲; Li, Hu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住民的公民身分認同與公民權行使之情形,藉由瞭解影響新住民女性選擇是否歸化之因素,以及新住民歸化時所遇之困境及期望,發展對新住民更友善的歸化政策與社會環境;其次是探討新住民女性的公民身分認同之形塑與體現歷程,反思我國的多元族群共融發展情形;同時瞭解新住民女性的公民權行使情形與過去是否存在不同面貌。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的深度訪談法進行,以半結構式訪談及滾雪球抽樣方式進行,共訪談七位新住民女性,針對訪談內容進行統整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一、擔心將來與丈夫離婚或配偶過世後,無法留在台灣照顧子女,為新住民女性選擇歸化的主要動力。二、不願放棄母國國籍為新住民女性選擇不歸化之主要因素。三、新住民女性申請歸化時,所遇困境為需提供財力證明,以及在歸化申請前先放棄母國國籍。四、新住民女性透過社會參與,同時建立社交網絡,也能強化對台認同。五、新住民女性的公民身分認同體現於肯認我國的社會價值觀與文化。六、在台灣的自我實現經歷,有助於提升新住民女性的公民身分認同。七、社會中的刻板印象或偏見,是新住民女性建立認同的重要阻礙。八、公民權行使行為與過去相比,逐漸趨向多元化。九、受母國政治體制影響,越南新住民女性參與政治意願較消極。十、新住民意見領袖在群體中具有重要影響力。
  • Item
    男校高中生歧視性言論之質性研究-從反歧視教育角度探究
    (2024) 李昱萱; Lee, Yu-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男校高中生對歧視性言論的觀點,以及接觸歧視性言論的經驗,透過深度訪談蒐集男校高中生為主、教師為輔之資料,並從反歧視教育的角度分析,形成男校高中生歧視性言論觀點與使用情形的可能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男校高中生對於言論爭議事件多持強烈否定態度,認為應當嚴肅對待與處置。他們在定義歧視性言論時,過度關注攻擊性動機與傷害性結果,而容易忽略言論本質的不當性。整體上,面對歧視性言論的態度雖然會強調當事人感受,但卻會預設同儕應該容忍歧視性貶抑幽默,導致在男校內要展現對歧視性言論的反感變得困難。研究的第二部分揭示了男校高中生接觸歧視性言論的經驗,發現歧視性言論多以玩笑形式呈現,當下常伴隨歡樂氛圍,使抗拒此類言論變得困難,進而在男校校園中成為一種被默許的文化。第三部分探討了男校師生對反歧視教育的看法,結果指出現行教科書編寫上,存在去脈絡化、與學生生活連結性低的問題,由於教學時數與備課門檻的限制,使得反歧視教育課程的有效性及普及性尚有不足,學生較難真心對平權價值產生認同,並容易忽視歧視性玩笑與微歧視言論。最後,本研究將形成歧視性言論觀點與使用情形的因素分為教育及環境因素。教育因素為反歧視教育的去脈絡化與生活連結性低,以及未能讓學生意識到歧視性言論核心在於偏見,故男校高中生會認為沒有惡意動機或傷害性結果的歧視性言論是可被接受的,而忽視微歧視言論與歧視性貶抑幽默之傷害性,形成男校校園中歧視性貶抑幽默盛行的情形。環境因素則顯現了男校校園在高度陽剛氣質型塑下,形成一套應該要接受歧視性玩笑的共同默契,並對非霸權陽剛氣質的區別與排斥,使歧視性玩笑變為一種男校校園中的日常,進而構成一個對特定群體(如處境不利、性少數群體)不友善的敵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