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之分析
    (2020) 坂本貴; Sakamoto Takashi
      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學校教育,以國語科為最重要的科目。國語教育包括「聽說讀寫」,「寫」即是代表作文(綴方)。本論文爬梳《臺灣教育會》、《第一教育》、《臺灣日日新報》等期刊報紙,有關於公學校教師對於作文教育的議論,發現公學校的作文教育,臺灣總督府並沒有公佈正式的教授細目。   在沒有標準教材與課綱的情況下,唯有依賴公學校教師們自行摸索與相互討論。導致公學校教師大多直接參考、沿用日本本國的教學方法,造成許多的問題與困擾。從公學校兒童的作文內容與表達形式,幾乎是抄自國民讀本,且文意表達不清,錯字百出的情形,即可充分了解。   透過公學校兒童撰寫的作文,不僅可以作為觀察其在國語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日本如何將國家認可的意識形態,透過作文教育灌輸予兒童。而在作文教育的過程中,兒童接收到什麼樣的知識,反映什麼生活經驗?以及被教育如何表達自己,以及被公學校教師要求表達什麼?   從《御大禮紀念文集》的公學校兒童作文,可以發現有幾篇描寫參加國家儀式與公學校活動的生活樣貌,以及在字裡行間內隱約透露的「真實想法」,或是具有「臺灣本地特色」的文筆。另外,從《高砂族兒童綴方選集》也可以看到不少下原住民兒童,在戰時體制下的日常作息,以及如何用作文勾勒自己部落傳說。筆者也觀察到,原住民兒童撰寫的作文不論在用字遣詞、表現手法皆比公學校兒童還要優秀許多,並沒有如《臺灣教育會》雜誌的教師所言,寫得不好的情形出現。
  • Item
    沖繩籍教師與日治前期臺灣公學校教育(1898-1918)
    (2012) 末武美佐
    本文旨在探討日治前期沖繩縣出身的教師投入公學校教育之背景、發展及其表現,以究明沖繩籍公學校教師之概況和特色。 當時沖繩縣輿論主要關切語言的統一、校內外的聯絡、實業教育等課題,對臺灣的教育並未十分重視,只強調沖繩與臺灣之不同。臺灣輿論討論公學校教師的角色和任務,期許教師應積極吸收新知識及累積經驗,且建議教師應深切瞭解臺灣兒童、家庭及社會舊慣,藉以有效地傳授國語和實學知識。 整體而言,沖繩籍公學校教師占日籍公學校教師比例不高。他們大多出身士族,其中,擔任校長者絕大多數出身沖繩師範,來臺前已有任教經驗且表現相當優異。就沖繩籍公學校教師來臺前學歷觀之,分別畢業於沖繩中學及沖繩師範學校,前者在公學校任職時間較長,且大多表現傑出;後者升遷較快但久任者不多,公學校不過是他們向其他領域發展的墊腳石。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
    (2012) 周慧茹; CHOU, HUI-JU
    本文以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為研究主題,旨在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之課程沿革、師資情形、教科書編纂過程與內容、教學活動之實施等,藉此對日治時期的公學校理科教育有較適切的瞭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紛紛興起新教育運動,日本亦受此新教育思潮之影響,省思理科教育的問題,新聞、雜誌、教育研討會也常以「戰爭和理科教育」或「戰後的理科教育」作討論議題。臺灣亦受教育思潮之影響,1922年頒布新臺灣教育令,增加公學校理科的教學時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國普遍急切的進行振興科學的活動,1941年,日本以「鍊成皇國民之基礎」為目的實施「國民學校令」,臺灣則廢除小學校和公學校,一律改制為國民學校,改理科為理數科理科。 日本理科教科書的調查與編纂,由「小學校理科教科書編纂委員會」負責,臺灣設有「臺灣公學校教科用圖書審查委員會」,未再單獨設置理科書編纂委員會,若遇有專業內容需審查時,再聘任理科學專家擔任臨時委員進行審查。臺灣公學校理科教科書,自第一期《公學校用理科帖》開始,即使用臺灣總督府編纂之版本,教材選定和內容與日本相異,究其緣由,在於日本與臺灣風俗習慣、環境生態、動植物樣貌皆不同所致。因此,將日本小學校理科教科書,與臺灣公學校理科教科書作內容分析比較後,得知臺灣理科教科書實具有因地制宜之特性。 過去研究日治時期教育史的論文,大多著重探討殖民地的同化教育、同化意識等如何透過國語、歷史、修身、體操等教科目呈現,進而達到塑造帝國國民之目標,然而尚未有關於理科教育之研究。設置理科教育的目的,在於獲得自然物和自然現象之相關知識,瞭解其與人類日常生活之關係,及培養觀察力與對自然的興趣。因此,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之定位,分析其內容,期望能看到殖民地教育體系下的另一種教育的樣貌。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及其影響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09-03-01) 蔡錦堂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及其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9-03-??) 蔡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