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建構國小科學本質學習要項與教學研究
    (2017) 謝州恩; Hsieh, Chou-En
    有鑑於目前在我國12年國教課程綱要正在進行編修的時期,本研究參考實證哲學、科學史、科學心理、科學社會學領域的文獻及若干國家科學本質課程要項,先歸納出重要的科學本質項目23項,依其科哲觀點區分成實證、調和與後實證觀點。再請國內專家學者與學專門教師,進行大慧法(Delphi technique)問卷調查,以尋求適合國小學生學習的科學本質要項的共識。從分析Kendall和諧係數可知,科學本質在國小課程的重要性與科學本質的哲學觀點,各群內兩回問卷皆達顯著的一致性,且專家學者與專門教師在兩回合大慧法問卷,也達成顯著的一致性。大慧法歸納出的科學本質學習項目共十項,如:科學家需要創造力與想像力、科學由科學社群建構而成、科學目的之一在解決問題,以及科學知識帶給人們啟示等,適合納入國小自然科學課程與教學。本研究另一個目的在尋找能達成目的的教學,使學生能達成前述科學本質要項的學習。以作者任教學校的六年級班級分成:一般教學、論證教學、論證省思教學三種策略進行準實驗研究,來瞭解學生經六個活動後,是否達成專家學者的科學本質認識。透過質性(五題)與量化前、後測(30題)、教室錄影音、訪談(七題)與學生學習單等資料來源分析,發現一般教學班與高成就學生科學本質觀點未改變,而論證教學與論證省思教學班的學生科學本質有部分項目觀點改變,論證省思班與高成就學生的科學本質觀點經教學後較能接近前述的科學本質要項的學習目標。論證與論證省思班的中、低學習成就學生在若干科學本質觀點上也有轉變。論證與論證省思班學生的論證皆有進步,其中論證省思班以主張和理由進步較多。論證省思班的學習活動設計較強調後設認知策略,使學生對科學本質認識的轉變較明顯。研究結果建議,論證省思教學模式可提升國小學生建立科學本質的認識。
  • Item
    生態旅遊課程之分析與設計
    (2009) 李逸萱; I-Hsuan, Lee
    生態旅遊在旅遊市場中快速的成長,為近年來許多國家與地區積極推動低衝擊的旅遊方式。為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政府積極鼓勵各大專技職院校設置相關學程及系所,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成立生態旅遊課程。完善的生態旅遊課程應注重理論與實務的平衡,才能真正落實生態旅遊的內涵。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分析國內外生態旅遊課程和設計適合台灣發展的生態旅遊課程。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國內外生態旅遊課程之課程架構,結果顯示台灣的生態旅遊課程與學校類型、學校資源和教學目標有關,國外生態旅遊課程以澳洲多樣化的課程模組設計最為完善;另採用德懷術研究法,調查台灣專家學者對於生態旅遊基本原則和課程設計的看法,結果呈現專家學者群的共識如下:台灣發展生態旅遊最重要的基本原則為須永續發展和須具有環境教育的意義,課程設計則依循此原則設計;台灣設計生態旅遊課程時,重要必修的課程為生態旅遊概論、生物多樣性、生態學概論、保育生物學概論、臺灣生物概論、導覽解說理論與實務等。本研究的結果可做為台灣發展生態旅遊課程設計參考。
  • Item
    探索地方永續發展議題與願景之研究-以金門島為例
    (2003) 莊瑞續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適當的民眾參與技術進行共識決策的過程,來探索金門民眾對永續發展議題與願景的看法,包括探索金門邁向永續發展需關切的議題;確認這些永續發展議題之共同目標;以及探索金門的永續發展願景。本研究在分析民眾參與相關文獻及藉由訪談瞭解金門風土民情後,決定以民眾參與技術中的德爾菲技術為研究方法,進行意見的蒐集與共識的凝聚,而參與本研究的諮詢委員含括金門當地政府官員、民間社團、國家公園與教育界等各界人士代表。本研究在經過三回合的德爾菲問卷後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在金門邁向永續發展所需關切的議題方面,在環境、經濟、社會與制度層面共過獲得29項金門邁向永續發展需關切的議題。分析這些議題發現金門民眾較關切環境、經濟與社會層面的議題,對於制度層面的議題較不關切,且所關切的議題多受到金門的島嶼特性、離島特質與地方特色三個因素的影響。 在永續發展議題的共同目標方面,針對金門邁向永續發展需關切的議題,共確認出142項有共識的共同目標,並發現諮詢委員對各議題所建議的未來努力目標,大多能獲得認同形成共識,不過其中對於與區域合作以及利用開發手段解決問題的相關目標,諮詢委員間較無共識。在金門永續發展願景方面,歸納分析出七項金門的永續發展願景,作為指引地方發展方向之參考。 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就政府相關部門、後續發展及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之探討-以金門島為例
    (2003) 吳家凌
    個別區域環境的不同,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也必然會有差異,如何適度融入研究區域的特殊性,發展出一套地方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是本研究探討的主旨。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島嶼公民環境素養」的架構及金門地區當地公民環境素養的相關內涵。研究過程採用「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諮詢小組成員共十三位,包括金門當地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及具有環境素養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歷經一次金門當地的焦點訪談及三回合的德爾菲法問卷調查,來確認其架構內涵的重要性及內涵的修正。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架構包含5大教學範疇及15項的教學目標,以及115項具有金門當地特色的環境素養內涵。5大教學範疇包括「對島嶼環境有基本的認識」、「對島嶼環境議題有覺知及敏感度」、「具有關切環境的情感及價值觀」、「具有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及「具有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本研究最後以所完成的金門環境素養相關內涵架構來檢視當地鄉土教材在環境素養方面呈現的狀態,分析結果發現,金門當地的鄉土教材,在認知及情意方面的相關內涵較為充足,而且當地的環境議題及藝術相關領域的內涵也十分豐富,整體看來當地的鄉土教材已包含了部分的環境素養內涵,然而未來有待加強的部份包括有島嶼相關概念的融入、全球島嶼環境議題的瞭解、藝術內容中環境意涵的融入、島嶼環境技能及行動能力的培養等。最後則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對於金門未來鄉土教學及後續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