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News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之海洋環境教育內涵探討(2016) 張伊寧; Cheong, Yi Ning近幾年,台灣在努力推動海洋教育的情況之下,社會開始關注海洋的相關議題。台灣2001年首次公佈「海洋白皮書」,教育部亦於2007年公佈「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並於2008年公布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台灣的海洋教育著重在中小學教育的執行,期望透過有系統的正規教育將海洋教育向下紮根。因此,為了提升國民科學知識水準與精神生活層次,海洋科技博物館便在引頸期盼的情況下於2014年正式開館。 本研究期望能夠採用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 2005)提出的「海洋素養(ocean literacy)」結合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AAEE,2011)提出的「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探討遊客自導式參觀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的海洋環境教育內涵。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主題館現行海洋環境教育的內涵,並且探討未來改善之方針,以期建構未來更完整、更符合國際趨勢之海洋環境教育。研究結論如下: 一、 導覽解說有助於提升自導式參觀遊客之海洋環境知識及海洋環境意向,一般有經過導覽解說的遊客對於主題館的印象也較好。 二、 海洋環境知識、海洋環境意向、綜合能力以及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之間有相互影響之正向關係。 三、 海洋環境廳為此調查中參觀狀況及滿意狀況最高之展廳,參觀海洋環境廳亦有助於海洋環境知識得分的提升。 四、 未來可再加強主題館內海洋科學、科技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連結,加強以「永續海洋」為目標之海洋探索與海洋科技。 五、 主題館內一些展項設計在與環境教育議題的結合上,仍有一些不足及改善空間,因此非常仰賴解說人員激發遊客「永續海洋」之概念,以彌補展項設計的不足與限制。 六、 海洋科學的趣味、海洋永續科技之概念,在某程度上仰賴館內導覽解說人員體現其海洋環境教育之內涵。 七、 海科館之海洋教育目標乃以「永續海洋」為最終目標,博物館結合科學、環境與海洋之教育亦是博物館發展特色與優勢。 八、 為了提升自導式參觀遊客的學習成效,海科館加強解說導覽人員的解說能力及人員數量。 九、 發展更多元之針對自導式參觀遊客可選擇之課程及活動。 十、 積極建立與外部夥伴連結之系統,進行成果交流及資源共享,共同推廣海洋環境教育之推展。Item 海洋素養與海洋教育內涵比較研究:以現行海洋教育課程綱要為例(2015) 周漢強; Chou, Han-Chiang台灣四周環海,但政府遷台後長期以陸地思維治國,公民教育普遍缺乏寬廣的海洋視野。自2006年行政院公布「海洋政策白皮書」,教育部亦於2007年公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並於2008年公布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簡稱海洋課綱)、於2011年實施,確定我國海洋教育的方向。然而現行海洋課綱是否與先進國家海洋教育主軸接軌、是否足以提昇未來公民完整的海洋素養?本研究探討海洋教育及海洋素養之基本精神與範疇,作為未來增修之參考。研究方法採文件分析及訪談,比較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海洋先進國家之海洋教育目標,以及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之「海洋素養」(Ocean Literacy)等綱要,檢視台灣現行海洋課綱之脈絡與優缺點;並輔以中小學教師與海洋及教育專家之深度訪談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現行海洋課綱,較偏重海洋文化、休閒及海洋資源利用,較缺乏海洋整全知能的主軸精神貫穿而致內容較為零碎;對於以海洋科學為基礎、海洋永續發展為目標的整體海洋素養則仍顯不足。本研究參考國際海洋教育精神與「海洋素養」,提出建立連結海洋與人、培養適應全球變遷的未來公民之海洋課綱,以海洋對人類社會與文化所造成影響、自然界中的海洋、海洋的永續發展、海洋中的生物與其棲息環境、及探索未知海洋為海洋教育五大主軸之課綱具體內容建議,以期台灣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完整的海洋素養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