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觀賞者之環境態度建構初探——以海洋環境保護影片為例
    (2021) 陳郁方; Chen, Yu-Fang
    人類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卻常常破壞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國內外許多環境公害事件的發生讓人們開始重視環境教育,期許能藉此改善現況。近年來,環境教育發展迅速,除了傳統親身進入環境的解說導覽之外,多媒體教學也是常態之一。2019年底出現的COVID-19影響了人們的社交生活,對於教育方面亦是造成不小的衝擊,許多地區必須採取遠距教學,數位化的學習模式成為教學的必須替代方案。在此情況下,多媒體教學的學習成效值得更深入探討。  本研究目的為了解學習者在觀賞海洋環境保育影片後,其環境態度各構面的提升狀況,希望能分析影片教學應用在環境教育時,對於環境態度的建立有何種幫助。透過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相關分析與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後得到之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對於「使用影片接收環境議題相關資訊」所抱持的態度正向,且影片對於受試者的環境態度建構確實有幫助,各構面均達顯著差異,但效果量普遍偏低(僅「行為意向(d=0.434)」達中效果變化)。不同背景因素方面,性別與居住地對於觀影前後環境態度建構影響都不顯著,工作性質是否與海洋相關對於觀影前後環境態度建構的影響顯著,且工作性質於海洋不相關者表現較好。另外,影片內容與呈現方式對於受訪者學習有影響。而在分析八項環境態度構面之間的關係後,發現八項構面均存在正相關關係。  本研究認為工作差異對於觀看影片後的環境態度建構有影響,且建議如要使用影片作為環境教育教學媒介,應多加注意影片內容與呈現方式是否恰當,才能避免降低教學成效。
  • Item
    環境議題展覽影響參觀者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2020) 蘇珮婷; Su, Pei-Ting
    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興起與擴張,經濟發展伴隨著大規模工廠生產、環境開發、資源利用與消耗,因而衍生各種發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尤其空氣污染更是最直接影響健康。每日的每口呼吸中幾乎都含有PM2.5,這些有害物質會隨著呼吸道進入了身體,逐漸形成傷害。當空氣污染問題已嚴重危害環境公共衛生、人類生活與生存權利,研究者身為具有行動能力的公民並且同時身為博物館教育工作者,試圖嘗試藉由調查研究為博物館找到透過展覽作為環境教育推展的可行性。 因此本研究透過「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進行量化研究問卷調查,有效問卷410份,回收率87.9%,以SPSS 23.0統計分析。平均以20歲至30歲的女性為主,學歷則是大學居多。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在參觀展覽後的知識有高度成長,而環境知識與態度、知識與主觀規範、態度與行為,亦呈現顯著相關。其中最能產生行為影響的是參觀者的環境態度(標準迴歸係數為0.521)。另外透過訪談紀錄發現,參觀者在日常生活中會有的改變是態度與行為上的變化,空氣污染攸關自身健康,因此觀眾在接收展覽知識後,皆持正向反應並表達願意產生實際行動。
  • Item
    台北市越南籍新移民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之研究
    (2013) 陳清淨; TRAN THI SAU
    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向來是環境行為研究中最常受到關注的一種環境行為。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內關於具有設籍在台北市之越南籍新移民的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研究。研究結果將以台北市越南籍新移民的文化背景、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及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之變項對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的作用大小做一個整合的呈現。 本研究大約針對200 位具有設籍在台北市之越南籍新移民為母群體進行研究,並採取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法以質性研究取向,透過台北市越南籍新移民對環境問題的認知、態度,影響其表現的行為來做分析。在調查發現:台北市地區越南籍新移民在垃圾處理及分類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等不同變項下,無顯出明顯的差異,但越南籍新移民民對垃圾處理及分類知識、態度及行為上則有顯著差異,而且當新移民垃圾處理及分類知識愈高,對環境即抱持正向積極的態度,則越能表現負責任之環境行為。 一、 做垃圾處理及分類為了配合政府政策,把日常所有的垃圾分成三大內,按照規定的時間和定點配合,就是提升新移民對生活環境行為負責任,僅可教下一代。 二、 培養新移民環保的觀念和分類之習慣,以方面有助於資源再利用並可減少垃圾產生量,另方面有助於提昇生活品質 三、 對剛來台灣的新移民,家庭陪伴做垃圾處理幾分類是十分重要。 四、 對政府的垃圾處理及分類政策,大多數新移民希望政府能為剛來台的新移民姊妹們開一些有關環保基礎課程。 對新移民環境行為加強做宣導,要有新移民母國的標誌。
  • Item
    仿生案例教學對大學生自然觀察智能、類比聯想、仿生設計能力與情意態度之成效分析
    (2016) 周鴻騰; Chou, Hong-Teng
    本研究於台灣北區某一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的課程中導入仿生學,探討接受「仿生案例教學」的大學生在「自然觀察智能」、「類比聯想能力」、「仿生設計能力」、「對物種與生態系統價值偏向」之提升成效。採用「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結合實作歷程評量進行研究。包括實驗組1接受全套仿生教學(N=43)、實驗組2接受半套仿生教學組(N=30)、控制組接受原有教科書講述教學(N=35),三組分別進行前測、後測與延宕測,結果發現:(1)實驗介入後,二組實驗組之自然觀察智能較無法於短時間內顯著提升,長時間戶外觀察、累積飼養經驗或覺察生活細節將有助於提升自然觀察智能。(2)接受全套與半套仿生教學皆比傳統教科書講述教學,能有效提升類比聯想能力、仿生設計能力。此外,接受全套教學比半套教學在一個月後能維持較佳的延宕效果。(3)從檔案評量 A至B 觀之,學生在對應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歸納科學原理、設計出什麼產品、畫出設計草圖仍有進步的空間。學生積極應用課程所學、課後主動鑽研專業知識、設計知識與增強後設認知,皆有助於仿生類比聯想與設計草圖構想等能力。(4) 大部分學生支持仿生學產業的發展,但必須以關照動植物、生態系與人類的福祉為前提。師法大自然來解決環境問題,學生認為具有環保商機與懷抱著希望感。(5)課程結束後,學生表示擁有更多創新解決問題的點子、興趣與好奇心並且願意繼續主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