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探索地方永續發展議題與願景之研究-以金門島為例
    (2003) 莊瑞續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適當的民眾參與技術進行共識決策的過程,來探索金門民眾對永續發展議題與願景的看法,包括探索金門邁向永續發展需關切的議題;確認這些永續發展議題之共同目標;以及探索金門的永續發展願景。本研究在分析民眾參與相關文獻及藉由訪談瞭解金門風土民情後,決定以民眾參與技術中的德爾菲技術為研究方法,進行意見的蒐集與共識的凝聚,而參與本研究的諮詢委員含括金門當地政府官員、民間社團、國家公園與教育界等各界人士代表。本研究在經過三回合的德爾菲問卷後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在金門邁向永續發展所需關切的議題方面,在環境、經濟、社會與制度層面共過獲得29項金門邁向永續發展需關切的議題。分析這些議題發現金門民眾較關切環境、經濟與社會層面的議題,對於制度層面的議題較不關切,且所關切的議題多受到金門的島嶼特性、離島特質與地方特色三個因素的影響。 在永續發展議題的共同目標方面,針對金門邁向永續發展需關切的議題,共確認出142項有共識的共同目標,並發現諮詢委員對各議題所建議的未來努力目標,大多能獲得認同形成共識,不過其中對於與區域合作以及利用開發手段解決問題的相關目標,諮詢委員間較無共識。在金門永續發展願景方面,歸納分析出七項金門的永續發展願景,作為指引地方發展方向之參考。 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就政府相關部門、後續發展及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之探討-以金門島為例
    (2003) 吳家凌
    個別區域環境的不同,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也必然會有差異,如何適度融入研究區域的特殊性,發展出一套地方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是本研究探討的主旨。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島嶼公民環境素養」的架構及金門地區當地公民環境素養的相關內涵。研究過程採用「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諮詢小組成員共十三位,包括金門當地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及具有環境素養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歷經一次金門當地的焦點訪談及三回合的德爾菲法問卷調查,來確認其架構內涵的重要性及內涵的修正。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架構包含5大教學範疇及15項的教學目標,以及115項具有金門當地特色的環境素養內涵。5大教學範疇包括「對島嶼環境有基本的認識」、「對島嶼環境議題有覺知及敏感度」、「具有關切環境的情感及價值觀」、「具有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及「具有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本研究最後以所完成的金門環境素養相關內涵架構來檢視當地鄉土教材在環境素養方面呈現的狀態,分析結果發現,金門當地的鄉土教材,在認知及情意方面的相關內涵較為充足,而且當地的環境議題及藝術相關領域的內涵也十分豐富,整體看來當地的鄉土教材已包含了部分的環境素養內涵,然而未來有待加強的部份包括有島嶼相關概念的融入、全球島嶼環境議題的瞭解、藝術內容中環境意涵的融入、島嶼環境技能及行動能力的培養等。最後則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對於金門未來鄉土教學及後續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