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然連結、美感體驗與環境敏感性發展:十位都市青少年的自然經驗之紮根理論研究(2014) 曾鈺琪; Yu-Chi Tseng在既有重要生命經驗研究與環境態度調查成果中,自然經驗已被證實是培養環境敏感性的重要基礎。本文以前述研究成果為出發點提出研究問題-自然經驗中的自然連結心理現象如何促成都市青少年的環境敏感性發展?並運用紮根理論的質性方法,探討從童年到高中擁有豐富自然經驗的十位都市青少年,如何描述及詮釋與自然環境連結的心理體驗,並嘗試推論自然連結促進環境敏感性發展的可能方式。本研究以深度個人訪談為主要的資料收集方式,輔以學生心得及研究者之田野筆記,並運用質性資料分析軟體協助建構概念與詮釋架構,最後採用紮根理論方法之評鑑標準進行研究品質的檢核。 本研究發現在持續的自然經驗中所體驗到的自然連結感,特別是美感,是發展環境敏感性的重要關鍵。自然連結感是一種個人與自然直接互動而逐漸融入周遭環境的心理過程,會表現為對自然環境的多元感官體驗、以及隨著自然情境產生的各種有關自我與環境的正負向情緒變化,並在離開自然後產生對環境的情感連帶。美感則是一種透過視覺與觸覺等感官之運用,並因自然環境的新奇事物、遼闊視野、豐富及快速變化的自然現象而引發的驚嘆和愉快等正向心理感受。美感體驗因能提供理想的環境標準而讓個人有覺察環境品質變化的能力,也讓個人因建構新的自然價值而促成環境敏感性的發展。 未來研究應持續驗證本文初步提出的環境敏感性發展方式,並持續深化自然連結與美感等心理現象的研究。環境教育的規劃也可運用營造自然連結感的三個條件,在原始度較高的自然環境裡,以獨處或小團體的形式進行適合個人能力的教育活動,以協助學習者創造高強度的自然連結感與美感,進而提升環境敏感性的發展。Item 探討林務局解說志工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之關係(2018) 宋上仁; Sung, Shang-Jen許多環境教育與環境心理學相關研究的成果中,皆顯示人與自然接觸、與自然產生心理的連結,無論是生理或心理層面皆有正面的影響,並且這樣的經驗與情感能促使人們積極從事友善環境的行動。身處於環境教育活動第一線的林務局國家森林解說志工們,他們長期沐浴在臺灣的自然山林中,並擔任「引渡人」的角色,進行解說活動引領人們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這樣的一群為環境無償付出、盡心盡力的人們,他們與自然的連結以及採取友善環境相關行動的狀況究竟是如何,亟待探索。 研究者根據前述的關懷,提出本研究目標:一、瞭解林務局解說志工的自然連結之狀況。二、瞭解林務局解說志工的環境行動之狀況。三、探討林務局解說志工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之關係。四、探索林務局解說志工各背景變項之於自然連結之可能預測因子。五、探索林務局解說志工各背景變項之於環境行動之可能預測因子。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來深入瞭解,針對解說志工蒐集研究所需資料,並藉由分析資料所得結果回答本研究的核心關懷。 研究結果發現,解說志工們的自然連結狀況良好。解說員與自然在心理上合而為一的認同感高;解說志工們身體力行環境行動的頻率隨著行動的難易度與複雜度有所變化。在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相關性分析的結果顯示,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具有中度相關,而自然連結各個構面與環境行動的各個類別之間有著不同的相關性程度,主要以「自然連結我」構面與環境行動各種類別的相關性較高。最後,個人背景變項在居住縣市、學歷、年齡等對自然連結具有預測力;職業與參與保育相關志願服務工作年資對環境行動具有預測力。 研究者建議未來可針對林務局國家森林解說志工的自然連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且依據相關研究的成果,創造符合臺灣社會情況的測量自然連結之工具。也建議未來可更深入地探討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之間存在影響的關鍵因素,使環境教育在實務層面能夠更有效地達成環境教育的精神與目標。Item 臺北市社區大學自行車社團成員的自然連結與休閒涉入之初探(2018) 張博鈞; Chang, Po-Chun於2007年上映的電影《練習曲》,片中一句「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更是帶動了臺灣國內的自行車環島旅行熱潮,時至今日,自行車依然為國人所從事重要的休閒活動之一。 本研究以自行車休閒活動、自然經驗以及自然連結相關的文獻回顧,探索及評估此一類型研究之可能性與重要性,透過量化的研究方法,針對臺北市社區大學的自行車社團成員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以文獻探討所得之自然關聯性量表,並融合自行車休閒活動涉入量表作為研究工具,藉以探索自行車騎乘社團的休閒活動及自然經驗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臺北市社區大學自行車社團成員對於自行車的休閒涉入程度很高;自然連結狀況處於中等偏上的程度;自行車休閒涉入與自然連結之間不具有顯著的正向關係。社員們的年齡、是否曾發起自行車騎乘活動、以及部分社團的背景不同,對於其自然連結有顯著差異。年紀較大的社員,其年齡與自然連結程度呈現負相關;而社團是否具有友善環境的特質,則與社員的自然連結具有正相關。不同社大的自行車社團間,其自然關聯性中的自然連結我與自然連結經驗具有顯著差異。 臺灣作為一座海島,高聳的山脊,擁有跨越海陸及緯度藩籬的物種及環境多樣性,在視覺與感官上的變化,更是喜愛自行車騎乘活動的朋友們所欲追求的體驗和慰藉。然而進行休閒活動,難免對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同時,與自然接觸的經驗,使我們能夠加深與自然之間的連結,進而開啟了環境教育的諸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