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News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環境教育意涵(2014) 羅鈺婷; Lo Yu Ting本研究目的為從環境教育觀點出發,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探討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環境教育意涵。研究對象,以《石門水庫營運五十週年特刊》內容之「石門水庫環境教育紀行」為範疇,以其中所記載之環境教育活動(不包含會議)進行(1)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歷程趨勢分析;(2)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意涵分析;(3)研究者在參與觀察歷程中之學習歷程及參與者角色。 本研究以WHO-IDEA思議方法為研究架構及內容釐清之工具,並以質化及量化混和方式進行分析。研究者於2010年9月-2013年12月期間,進入研究場域參與觀察。藉由(1)參與觀察法,實際參與相關會議活動之資料蒐集及參與觀察紀錄;(2)文件分析法,將活動之會議紀錄、影音資料、活動議程手冊等彙整分析。透過此兩種研究方法使資料相輔相成於研究結果。以及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結果為(1)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因不同時代背景,經研究分析歸納內容可將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議題發展歷程分為保育治理期、環境教育基地建構期及環境教育發展期。(2)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意涵及目的在保育治理時期著重於災害防救、自然保育之內容類型,活動目的主要為建構集水區居民及工程人員之覺之、知識、態度;環境教育基地建構期之環境教育活動目的以培植環境教育種子教師之工作坊為主,活動內容以知識及技能學習為設計考量,並發展活動所需之環境教育據點及課程設計;環境教育發展期之環境教育活動目的為發揮石門水庫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功能,提供大眾申請環境教育四小時課程,在覺知、知識、態度上增進對石門水庫環境及水資源之關懷及環境素養。(3)研究者之參與歷程從單純的觀察增進對石門水庫環境教育知覺之、知識、態度,到實際參與影音及會議記錄,活動協助,資料彙整等,達成技能及行動之環境教育目標。因此本研究肯定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在各背景時期之意涵價值,提供北區水資源局檢視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推廣及辦理相關活動上的檢討、自評與規劃參考。Item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保育治理工程政府規劃單位對工程生態檢核表認知與態度研究(2010) 曹家敏; Jai-min Tsau本研究係以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保育治理政府規劃單位為研究對象(本文簡稱規劃單位)。研究範疇上則以保育治理工程生態檢核機制推行之生態檢核表為研究主軸,呈現有關規劃單位推動生態檢核表的歷程。同時探討規劃單位對於石門水庫推行生態檢核表的認知、態度,以及推行成效之看法初探。並彙整分析各規劃單位的實務經驗,以供未來相關單位研擬生態保育計畫與推行之參考。在研究方法採取質化、量化並行方式,以WHO-IDEA思議方法、問卷調查、深入訪談、文件分析與參與觀察等方式,進行研究分析並交叉檢核研究之正確性。 本研究分析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之生態檢核表顯示,推行生態檢核機制係為兼顧治理、管理與生態保育等理念,將生態考量事項融入既有保育治理工程中加強生態保育措施之落實。現階段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生態檢核表之推行與執行迄今已逐漸步入軌道,為開創我國永續公共工程典範作法,頗受各界參與者肯定。 各規劃單位對生態檢核表之認知與態度方面,分析顯示各規劃單位普遍對於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生態保育、集水區保育治理具有高度認知瞭解,而生態檢核表較深入執行與內容部分,仍有部分人員不甚瞭解。在態度面向上,各規劃單位多數亦抱持著正面的態度與看法。而認知與態度相關性分析中,顯示認知與態度面向有高度相關性,即認知越高對保育治理工程生態檢核表所抱持的態度與推行成效看法越趨向正面。在生態檢核表推行看法與成效初探分析中,多數的規劃單位受試者認為是具有成效與正面效益。其中,具體效益為「工程硬體減量」與「減少工程施作時紛爭」,而抽象的效益則是「生態保育觀念的建立」。本研究歸納分析多數規劃單位抱持正面與積極的態度,願意繼續推行生態檢核,並將其應用於其他領域中。 從環境教育的觀點論之,在工程生態檢核機制之推行上,藉由環境教育平台構築多場生態保育重要會議,串連起各界參與者之溝通橋樑,可促進民眾參與、資訊公開、教育宣導、知識傳遞之功能。對生態檢核機制建立與推廣具有關鍵性角色,諸多意見亦顯示環境教育的參與在社會教育上貢獻是值得被肯定的。Item 初探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推動歷程及現況發展(2010) 陳雅萍; Ya-Ping Chen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推動歷程,緣起於我國立法院業於2006年1月13日三讀通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並於同年1月27日公告實施。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推動落實關鍵因素、歷程資源分析、參與者角色功能及觀點分析。研究者以WHO-IDEA方法思議建構研究架構,以參與的觀察者角度,進行石門水庫整治計畫資訊公開個案研究歷程相關資料蒐集。本研究藉由參與觀察、文件分析、內容分析及深度訪談等方式,以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資訊公開背景資訊(D)、運用策略與效益 (E)、資訊公開議題(I)為焦點內涵概念,進行石門水庫整治計畫資訊公開歷程現況研究評析(A)。 本研究結果顯示,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落實關鍵因素包含(1)《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中即有明文規定;(2)《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資訊公開要點》之訂定;(3)長期關注此議題之專家學者建立溝通平台,扮演溝通協調之角色,提供政策諮詢及專業建議等功能驅動政策落實;(4)政府單位決策者之裁示及廣納雅言,以及政府執行單位全力配合扮演資訊供給之角色;(5)民間團體參與型態之轉變。 本研究以WHO-IDEA有組織地導向於環境教育目標之分析結果顯示,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推動歷程及現況發展,在環境教育代表之內涵,包含(1)為我國集水區整治計畫首例將資訊公開納入政策體制內並施行;(2)資訊公開在石門水庫整治計畫的推動成果,藉由環境教育轉化,作為教育素材:(3)石門水庫整治計畫相關資訊專屬網站主動公開之落實,提升民眾環境覺知及知識;(4)政策資訊透明化,有助於參與者進行交流討論,培養環境技能;(5)資訊公開為平台管道,有助於民眾參與層次之轉變,從抗爭性參與轉為體制內參與,體現民眾參與精神。Item 運用WebQuest於國小五年級進行石門水庫水資源環境教育之研究(2010) 陳國欽; Kou-Chin Chen本研究旨在探索運用WebQuest教學模式設計出WebQuest教學網站,於國小實施石門水庫水資源環境教育單元教學之可行性,研究者除了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可能困難或問題,並分析學生對於運用WebQuest教學模式於水資源環境教育之學習成效及反應。 本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某國小五年級一個班級共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以教學觀察、教學錄影、訪談資料與各項學習文件等分析蒐集資料,並利用水資源環境教育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結構式問卷進行教學前、後測的學習成效分析,以瞭解國小五年級學童在WebQuest教學模式介入下,對學習水資源環境教育的學習成效。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生進行課程教學後,在集水區水資源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量表的表現均有顯著提升。顯示運用WebQuest教學網站進行網路探究學習之後,有助於學童在水資源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的學習。 二、本研究運用WebQuest教學網站作為學童的學習樞紐,依照網站的學習步驟,搭配教學內容發展的相關輔助教材,學生學習效果良好,有八成以上學生認同並接受此種學習方式。 三、教學設計者運用WebQuest模式教學,有助於提升實施網路探究模式融入教學的專業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運用WebQuest理論,設計相關的WebQuest教學網站,並廣泛應用於各領域的教學中。研究者並提出教學上及未來研究上進一步的建議,以供教育相關人士作為參考。Item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第一階段歷程及其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分析(2007) 沈奐均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之推動,緣起於立法院業於民國95年1月13日三讀通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並於民國95年1月27日公告實施(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500012581號令),引起政府、學界及在地的關切及後續發展課題。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發展歷程(2006年迄今),有關生態保育推動議題及參與者角色功能。研究者於一年半間(2006.1~2007.6)以參與的觀察者角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環境教育議題相關事件資料蒐集。本研究藉由文件分析、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關鍵參與者等方式,以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背景資訊、關鍵事件訪談、環境教育議題、集水區生態保育等四大層面進行訪談分析。 本研究經由三角檢核分析顯示,「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第三條中指出「中央主管機關應先依環境、生態保育、地貌維護、集水區整體環境復育、必要時危險地區產業活動之禁止、補償、居住照顧等要素,擬訂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而政府加以執行,是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推動的主要助力。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推動歷程分析顯示,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中環保役(水利維護)的對治理方面認知仍以工程手段為主,對於生態保育方面完全沒有概念,即使在相關生態專家學者底下學習,在短時間內觀念仍無法完全改變。而民眾參與方面尚處於告知階段,民間團體積極成立監督聯盟,想要主動參與政府決策,目前才剛起步,後續如何發展民眾參與與協商機制,環境教育參與者在人力及資訊上,扮演著關鍵影響。 本研究參與者角色分析結果顯示,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推動參與者分為「政府機關」、「專家學者」、「民間團體」等三類職群,生態專家之供給者、中介者及接受者會出現角色轉移及功能調整的現象,其中重要角色在於專家學者在歷程中發揮之生態專業及環境教育統籌規劃、策略研究、專業諮詢及溝通協調功能,而其中關鍵因素在於完全參與的持續功能,而在第二階段發展中,專家學者預計提供相關環境教育資源,並鼓勵政府支持在地學校及民眾透過相關教育宣導,形成石門水庫永續經營之參與機制。Item 初探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關鍵參與者角色功能與推動計畫中的生態保育意涵(2018) 曾德祐; Zeng, De-You石門水庫是北台灣民生經濟的重要命脈,然而受到人為不當開發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使得石門水庫面臨到嚴重的問題,如2005年艾莉颱風所引發的災害,面臨連續18天供水短缺的窘境,對民生與經濟產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從2006年起,依據總統公告《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啟動整治計畫相關工程,至2016計畫已告一段落。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中並非僅注重於工程方面的興建與改善,在整治計畫中亦關注在地居民與生態保育,並期望透過環境教育來影響人們的態度與行為,在近年來皆有相當成效。其中的推手,便是整治計畫中的關鍵參與者,政府單位、在地居民、專家學者以及環保團體,而過程中的政策執行者─政府機關,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以文件分析以及深度訪談的形式,與政府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訪談,藉此了解其在整治計畫中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執行計畫中是否融入了生態保育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