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成為素食者的轉化學習過程 -以環保素食者為例
    (2011) 溫永利; Eng Lee, Ong
    在全球暖化議題不斷延燒下,保護地球與全人類的安全問題,不應只是從宏觀的角度去解決環境問題而已,更應該從個人行動中來展現其影響力。從食、衣、住、行的生活習慣作出改變,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環境行為,這當中不乏有人因著環境保護為主要動機,而成為素食者。研究者將這群獨特的素食者稱為「環保素食者」,以深度訪談作為質性研究之取徑,了解何謂環保素食者,以及成為素食者的轉化學習過程。 研究者發現,「環保素食者」是素食者也是環境行動者:他們以環境保護為初衷而開始採納了素食者的生活,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漸漸成為一個真正的素食者。他們的飲食的規範是自由的,由內在的信念來決定,然後再由外在的行為展現出來的。另外,環保素食者的吃素的行為是具有社會改革之意涵與利他主義,並且在飲食上充分體現出環境關懷的情懷。 改變一貫的飲食習慣,漸漸成為環保素食者,是由內而外的轉化過程。他們受到了啟發性的資訊影響,讓原有的意義觀點漸漸受到轉變,然後啟發了從飲食上的改變,試著吃素。在成為素食者的過程中,他們不斷摸索並重新組合一套符合自身理念的飲食習慣與新的價值觀,並以新的角色投入原有的生活環境。
  • Item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臺中農民耕作環境行為之研究
    (2018) 詹永紳; Zhan, Yong-Shen
    安全友善的農業耕作行為,為近年來國外先進國家所採行的農耕方式,也是未來農業永續發展的重要趨勢。然而目前國內農業生產多採以慣行農業為主要耕作模式,農民採用友善環境的耕作行為並不多。臺灣中部地區係為本島重要農業生產地區之一,具有丘陵及平原特色,且兼具溫帶及亞熱帶氣候特性,適合於多種農作物,例如蔬果之栽培,產品特色豐富而多樣化。本研究係運用Ajzen(1991)所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模式為基礎,來探討臺中農民耕作是否符合環境友善行為。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計畫行為理論模式之運用下,探討計畫行為理論模式運用在臺灣中部地區農民耕作環境行為;在研究中評估信念、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態度對於農民農業耕作行為意圖之影響,進而探討農民友善環境行為意圖,對於環境友善耕作行為之影響。研究共發放650份問卷,回收615份,回收率為94.61%,扣除無效問卷及遺漏問卷,有效問卷為526份。研究結果顯示農民的行為意圖確實會受到評估信念、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態度影響,而研究也驗證10條直接與間接影響之路徑;其中發現評估信念對主觀規範之影響並不顯著,此一結果可能與農民參與相關規範組織之比例及受政府相關制度規範之程度有關。依照此一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用以建立農民在符合規範之情形下,以友善環境之耕作方法,從事農業生產行為之生產模式,並針對相關影響因子做後續深入研究,以作為未來推廣教育之切入點及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