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環境教育意涵
    (2014) 羅鈺婷; Lo Yu Ting
    本研究目的為從環境教育觀點出發,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探討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環境教育意涵。研究對象,以《石門水庫營運五十週年特刊》內容之「石門水庫環境教育紀行」為範疇,以其中所記載之環境教育活動(不包含會議)進行(1)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歷程趨勢分析;(2)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意涵分析;(3)研究者在參與觀察歷程中之學習歷程及參與者角色。 本研究以WHO-IDEA思議方法為研究架構及內容釐清之工具,並以質化及量化混和方式進行分析。研究者於2010年9月-2013年12月期間,進入研究場域參與觀察。藉由(1)參與觀察法,實際參與相關會議活動之資料蒐集及參與觀察紀錄;(2)文件分析法,將活動之會議紀錄、影音資料、活動議程手冊等彙整分析。透過此兩種研究方法使資料相輔相成於研究結果。以及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結果為(1)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因不同時代背景,經研究分析歸納內容可將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議題發展歷程分為保育治理期、環境教育基地建構期及環境教育發展期。(2)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意涵及目的在保育治理時期著重於災害防救、自然保育之內容類型,活動目的主要為建構集水區居民及工程人員之覺之、知識、態度;環境教育基地建構期之環境教育活動目的以培植環境教育種子教師之工作坊為主,活動內容以知識及技能學習為設計考量,並發展活動所需之環境教育據點及課程設計;環境教育發展期之環境教育活動目的為發揮石門水庫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功能,提供大眾申請環境教育四小時課程,在覺知、知識、態度上增進對石門水庫環境及水資源之關懷及環境素養。(3)研究者之參與歷程從單純的觀察增進對石門水庫環境教育知覺之、知識、態度,到實際參與影音及會議記錄,活動協助,資料彙整等,達成技能及行動之環境教育目標。因此本研究肯定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在各背景時期之意涵價值,提供北區水資源局檢視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推廣及辦理相關活動上的檢討、自評與規劃參考。
  • Item
    運用WebQuest於國小五年級進行石門水庫水資源環境教育之研究
    (2010) 陳國欽; Kou-Chin Chen
    本研究旨在探索運用WebQuest教學模式設計出WebQuest教學網站,於國小實施石門水庫水資源環境教育單元教學之可行性,研究者除了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可能困難或問題,並分析學生對於運用WebQuest教學模式於水資源環境教育之學習成效及反應。 本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某國小五年級一個班級共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以教學觀察、教學錄影、訪談資料與各項學習文件等分析蒐集資料,並利用水資源環境教育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結構式問卷進行教學前、後測的學習成效分析,以瞭解國小五年級學童在WebQuest教學模式介入下,對學習水資源環境教育的學習成效。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生進行課程教學後,在集水區水資源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量表的表現均有顯著提升。顯示運用WebQuest教學網站進行網路探究學習之後,有助於學童在水資源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的學習。 二、本研究運用WebQuest教學網站作為學童的學習樞紐,依照網站的學習步驟,搭配教學內容發展的相關輔助教材,學生學習效果良好,有八成以上學生認同並接受此種學習方式。 三、教學設計者運用WebQuest模式教學,有助於提升實施網路探究模式融入教學的專業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運用WebQuest理論,設計相關的WebQuest教學網站,並廣泛應用於各領域的教學中。研究者並提出教學上及未來研究上進一步的建議,以供教育相關人士作為參考。
  • Item
    初探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關鍵參與者角色功能與推動計畫中的生態保育意涵
    (2018) 曾德祐; Zeng, De-You
    石門水庫是北台灣民生經濟的重要命脈,然而受到人為不當開發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使得石門水庫面臨到嚴重的問題,如2005年艾莉颱風所引發的災害,面臨連續18天供水短缺的窘境,對民生與經濟產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從2006年起,依據總統公告《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啟動整治計畫相關工程,至2016計畫已告一段落。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中並非僅注重於工程方面的興建與改善,在整治計畫中亦關注在地居民與生態保育,並期望透過環境教育來影響人們的態度與行為,在近年來皆有相當成效。其中的推手,便是整治計畫中的關鍵參與者,政府單位、在地居民、專家學者以及環保團體,而過程中的政策執行者─政府機關,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以文件分析以及深度訪談的形式,與政府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訪談,藉此了解其在整治計畫中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執行計畫中是否融入了生態保育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