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探究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性—以公民科學團體「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為例
    (2021) 潘之甫; Pan, Chih-Fu
    人類無法在脫離自然環境的基礎下尋求生活。然而,隨著都市化與科技發展,環境加劇惡化的同時,也減少了人們與自然的聯繫。都市中快速的生活步調影響人類健康;專注凝視手機螢幕的大眾,也讓真實體驗逐漸由虛擬體驗所取代,缺乏自然經驗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然而,學界有越來越多發現,指出接觸自然可以為人們帶來身心理的健康益處,而且可以促進更多的環境友善行動。因此,本研究以公民科學團體「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長期接觸自然,且熱心投入蛙類保育監測活動的公民科學家,他們的自然連結感狀況;心理幸福感狀況;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正向關聯性;志工們的個人背景狀況。本研究基於對環境的關懷,同時探討志工們的環境行動經驗狀況;自然連結感與環境行動經驗之間的正向關聯性;最後瞭解自然連結感在環境行動經驗上可能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顯示,志工們的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狀況表現良好,且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正相關;不同的個人背景對於自然連結感不具備顯著差異;環境行動經驗狀況表現良好,且自然連結感與環境行動經驗狀況具有顯著正相關;自然關聯性量表中的「自然連結我」構面對於環境行動經驗具有16.9%的預測力。本研究之發現驗證了其他類似關切的研究成果。意即,當人們經常接近大自然,可以提升心理幸福感;長期浸潤於自然之下,也可以促進更多的環境友善行動。總體而言,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多年來,戮力於關懷臺灣蛙類的族群與棲息地,不僅僅是保全了蛙類的棲息環境,志工們也同時為自我帶來更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