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5

創立緣起

中國早自漢唐時代與外國有所接觸時便已有譯書的工作開始進行,尤其至清末民初,列強入侵,國事艱困之際,有識之士體認借助西學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重要,不少人士毅然投入西書中譯工作,其結果對我國政治社會文化都產生劇烈的衝擊。直至今日,隨著傳播通訊之發達,舉世已成為聲息相關的地球村,如何透過翻譯慎重採擷外國之優點,促進我國之文化科技進步;又如何透過翻譯將我國人民的多方成就傳揚海外,提昇我國之國際地位;都是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慎重其事的問題。

本所為國內第一所公立之翻譯研究所,歷時四年餘籌劃,於八十五年八月正式開辦。設立之目標,一為配合當前社會所需,兼顧科技整合,培養各領域專業口筆譯人才;另一方面則強調翻譯之學術及理論研究,以配合國家發展政策,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昇學術研究水準。

良師益友

本所師資陣容強,除積極延聘專任教師,並禮聘國內各大學教授或專家任教。筆譯組教授多為著作等身之名家,如延聘自香港中文大學之劉宓慶客座教授、中研院李奭學研究員等,口譯組教授多為具有從事高層國際會議口譯多年經驗之專家,如陳子瑋、吳敏嘉、周滿華、黃勝美等,都是我國多年來在WTO、APEC等重要經貿談判中協助政府首長折衝樽俎的幕後英雄。此外,為充實學生在文學、語言學、法政、經貿、科技、藝術各方面之素養,更敦請如彭鏡禧、李振清、羅青、席慕德等教授執教。

本所自成立之初,便深受學生之嚮往重視,第一屆招生時即創下近五百人報名,競逐十個入學名額的盛況,現在仍要求TOEFL或IELTS測驗極高成績作為參與入學考試之基本資格。所有學生來自多樣化的大學主修背景,包含文學、教育、新聞、企管、理工、醫學等,又都有優異的中英文造詣;同窗研讀,互相砥礪,自然能精益求精,不斷精進。

淬礪精煉

在課程方面,本所之口筆譯兩組,一年級多為必修科目。全所共同必修科目包括中國翻譯史、翻譯概論研究、初級筆譯練習。筆譯組的必修科目還有比較文體論、筆譯研究方法、進階筆譯練習。口譯組的必修科目包括口譯研究方法、視譯、逐步口譯、同步口譯習。以上的必修科目以外,所有學生都必須修習系列專題講座,從美術、音樂、體育、經貿、工業科技、物理等專題中獲取豐富的背景知識,以利譯事的進行。

一年級結束時,筆譯及口譯組學生均應通過資格考試,以確定其有繼續二年級課程之能力,如不能通過,則不准續修二年級課程。自二年級起,口筆譯兩組課程均分為理論及實務兩個取向。學生可擇一方向努力,分別加強理論研究或實務訓練。修畢相關科目後,學生仍必須接受學科考試及論文考試,始得畢業。在學科考試方面,理論取向學生應以筆試就「口筆譯理論」與「翻譯史」應考,實務取向學生則應就筆譯或口譯專長接受專業考試;論文部分,理論取向學生應提出三萬字以上的學術研究之論文,實務取向學生則可以筆譯作品或口譯實際表現,配合一萬字以上的自我評析報告作為論文。

由於翻譯工作需要深厚的語文基礎與豐富的專業知識,本所也鼓勵學生儘量爭取出國研習的機會,甚至規定除特殊情況外,所有學生在學期間應至國外研習三個月至六個月。本校與多所國外知名大學有合作協定,目前每年師大派往國外交換學生中,有一半是本所學生。

追求卓越

本所自成立之初,便深受學生之嚮往重視,第一屆招生時即創下近五百人報名,競逐十個入學名額的盛況;且採取從嚴教學的高標準原則,許多學生戲稱本所是全國入學最難、畢業更難的研究所,確非虛言。事實上,本所畢業最低學分,筆譯組理論取向學生為37學分,實務取向學生為37學分;口譯組理論取向學生為52學分,實務取向學生為69學分,應該也是全國各研究所少見的規定。但是,本所全體師生都有共識,唯有作最高的自我期許,才能達成超群的成就,因此,莫不兢兢業業,迎接挑戰。相信凡是通過考驗的畢業生,都能依個人志趣,或為國內領導翻譯研究的學者或教授,或為首屈一指的口筆譯專家;共同努力,達成建立翻譯實務專業尊嚴、與提昇翻譯研究學術地位的理想。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口譯學生的知識習得過程初探
    (2022) 林妤倩; Lin, Yu-Chien
    知識習得會直接影響口譯員的表現,Chang 等 (2018) 調查專業口譯員的會議準備和知識習得過程。本研究旨在延續Chang 等之研究,並將重點放在口譯學生於課堂內外習得知識的過程;有助於知識習得的教學方式,以及對知識習得的看法和感知效益,試圖剖析知識習得對於學生專業發展與學習的意義。本研究採取半結構訪談法,訪問 24 位口譯組一到三年級的學生,並以質性方式分析訪談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知識習得很重要。在受訓過程中,教師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形塑學生「學習如何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講解為課堂中主要的知識來源,而教師挑選之主題也會影響口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另一方面,學生也會透過和同儕準備一同摸索課堂準備的方式。而當課堂準備技巧愈來愈純熟,學生也會由團體準備轉為獨自準備。整體而言,碩一至碩三口譯學生在學習課堂準備時符合自我調整學習者的特徵,他們會不斷試驗準備方式,並透過課堂練習、教師反饋觀察自己是否需要調整準備方式,使課堂準備更為全面。透過課堂練習,學生體認到終身學習能力為最重要的知識子能力,其次則為準知識能力。然而,碩二課堂尤其繁重,口譯學生較無暇實踐終身學習,而是在碩三後才有餘裕以自己的步調學習。當學生知道可以怎麼學習,他們更容易發展終身學習的態度。在完成受訓後,口譯學生普遍認為習得大量知識,且即便面對知識困難,學生也會試圖調整學習心態、尋求教師或專家的協助面對難題。口譯學生在訓練中亦體認到知識學無止盡。在修完課後,口譯學生最大的收穫之一為不論未來職涯選擇為何,在口譯所習得的終身學習習慣皆對他們大有裨益。期望本研究能夠對口譯教學有幫助,並鼓勵口譯學生持續充實自我,做到終身學習。
  • Item
    口譯學生自我評量方式與對於自我評量的看法
    (2021) 湯尚芸; Tang, Shang-Yune
    在翻譯所就學期間可以得到老師與同儕的回饋,但是離開了校園之後,口譯員就必須靠自己來衡量自己的口譯表現,所以自我評量的能力對於專業口譯員來說非常的重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口譯學生自我評量的方式、對於自我評量的看法,以及這些看法背後的因素。因此,本研究採取了半結構式訪談,訪問了十五名翻譯研究所的學生,並以質性的方式分析訪談資料與受訪者的自我評量文件。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自我評量對於口譯學習有正面的影響,而他們也願意做自我評量,但是有些因素會影響口譯學生自我評量的方式與意願,即學生是否理解自我評量的意義與評量標準、對於自己口譯能力的認知、做自我評量時的心境,以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換言之,多數口譯學生仍需要教師的協助才有辦法完整的衡量自己的表現,特別是在剛進入翻譯所的時候。期望本研究能夠提供口譯教師教學上的參考,並鼓勵更多口譯學生善用自我評量這個學習工具。
  • Item
    口譯學生的焦慮與心流經驗及其對口譯教學之意涵
    (2011) 盧姿麟
    口譯的認知處理要求讓初學者備感壓力。而焦慮是人類面對壓力而產生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專注力、思考和行為表現。許多學生表示,從英語學習轉換到口譯學習的情境,後者的壓力與焦慮感受明顯高很多。儘管承受種種心理負荷,仍有許多學生表示喜歡口譯,願意進一步修習更進階的口譯課程,想必學生從口譯過程中獲得樂趣,如Csikszentmihalyi(1975)所稱的最優體驗或心流(flow)。 為了瞭解學生在學習口譯過程的焦慮與心流感受,本研究以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探究翻譯研究所學生學習口譯的心路歷程。研究者參考前人的文獻與問卷(Chiang, 2006; Schweda-Nicholson, 1985; Wu, 1999; 李翠芳, 1999; 周兆祥、陳育沾, 1999; 劉和平, 2005),並根據自身學習經驗,發展出本研究所使用之「口譯學習焦慮問卷」。普查母群為國內六所翻譯研究所共90位正在修習口譯課的學生,施測後共收回81份有效問卷。其次經由統計分析所得結果,將樣本分成高度焦慮(5點量表中M > 4)、中度焦慮(5點量表中M = 3-3.5)、低度焦慮(5點量表中M< 2.5)三組,並以最大變異取樣法(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Patton, 2002) 選出11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 問卷分析結果顯示,研究所學生對於學習口譯具有中等程度的焦慮(M= 3.43),且經統計上獨立t檢定顯示不同性別、年級、和有無口譯實務經驗等變項,並無顯著的焦慮程度差異,但口譯學習焦慮與外語學習焦慮呈顯著中等相關(r = .59, p=0.01)。最讓學生感到焦慮的是演講主題不熟悉(M= 4.28),其次是各領域的專業術語(M= 4.26),以及講者口音(M= 4.26)。而訪談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皆曾在口譯過程中產生順暢、輕鬆不費力、與講者合而為一等感受,並在活動結束之後產生成就感、更有自信。雖然心流狀態的有無,主要取決於講者與題材,學生卻也近乎一致地表示,事前充實背景知識,良好的精神狀態,在活動前先讓自己平靜下來,會更容易產生心流。本文最後也將探討如何將這些學習口譯的焦慮與心流經驗,整合至口譯教學,以提升口譯教學的成效,藉此擴大口譯研究領域中對於學習口譯心理層面的瞭解,並提供口譯學習者與教師更多自學與教學上的參考。
  • Item
    口譯課程之學習滿意度研究:以台師大翻譯研究所為例
    (2010) 陳宏綺; Chen Hung-chi
    在台灣,口譯算是一種新興行業。最早以培訓專業口譯員為目標的研究所,當屬成立於1988年的輔仁大學翻譯所。其後,口譯教學更是蔚為風尚,各地紛紛成立翻譯研究所,開設口譯課程。如此多翻譯研究所,每年共招收數十名學生,然而,這些口譯教學的實際成果為何?多少畢業生順利進入翻譯產業?完成訓練的校友對於口譯學習經驗是否感到滿意?這些都相當值得探討。 本研究以Herzberg (1958) 所提出的雙因子理論為主要架構,將口譯學習經驗分為激勵因子與保健因子。激勵因子包括課程內容與學習成果;保健因子則為學習環境與教師教學。以此分析師大翻譯所口譯組第一屆到第十屆校友的口譯學習滿意度。透過問卷方式,了解校友滿意度,使用卡方分配分析師大翻譯所口譯組校友的背景是否對學習滿意度造成顯著差異,並配合抽樣深度訪談,具體描述校友對學習經驗感到滿意或不滿意的原因。研究結果發現: 1. 絕大多數師大翻譯所口譯組的校友都在從事翻譯工作。比例最高者為自由業口筆譯,其次為大專院校講師,而後為政府企業專職口筆譯。顯示大多數校友都能學以致用。 2. 校友對於在師大的整體學習滿意比例相當高,滿意的原因主要在於就業後具體感受到工作表現上較其他同事傑出。 3. 針對師大翻譯所口譯課程,校友建議,如能將班級人數控制在10人以下、授課老師人數保持在5人以上,增加職場上非口譯技巧的教學,並要求老師講評更加明確,便能提昇日後進入師大翻譯所口譯組的學生學習滿意度。
  • Item
    臺灣翻譯所學生口譯回饋看法初探
    (2019) 吳玟潔; Wu, Wen-Chieh
    本研究旨在了解口譯學生對於口譯回饋有何看法、是否認為實際收到的回饋與期待存有落差、以及課堂外回饋是否有不同的影響力。本研究以臺灣三所翻譯所學生為問卷施測及半結構式訪談對象,以敘述統計、質性分析整理歸納,得出本研究之結論。主要發現如下: 一、 所有受試者皆樂意收到教師及同儕回饋,且近九成皆認同其內容。高達七成學生習慣記錄自身口譯表現,但是僅約四成會固定聽錄音、看錄影。近八成受試者表示比起同儕或自我回饋,較偏好教師回饋。 二、 學生認為教師、同儕、自我回饋皆能驗證自己對口譯表現的瞭解、指出錯誤,而提升學習動機的效果則最不顯著。部分學生會依據回饋內容改變學習方式,部分學生則尚未實行刻意練習。 三、 現行口譯回饋實務與學生期待無明顯落差,譯入語言方向及學生對同儕能力的了解,則是影響學生期待的因素。 四、 課外實習及模擬會議,能讓學生體驗到真實口譯工作情境,並了解自身表現會因觀眾在場而與平常有所不同。 口譯回饋在課堂及課後練習皆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本研究的發現有助於促進口譯教師與學生更加關注此議題,鼓勵其重新思考回饋在口譯學習扮演的角色,根據學生表達的想法,調整回饋機制,使口譯教學更趨完善。
  • Item
    視譯英譯中翻譯策略研究-生手與專家之眼動指標
    (2012/08-2013/07) 陳子瑋
    本研究為結合心理學及翻譯學之跨領研究,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 究所提供口譯專業領域知識,另由政治大學心理系眼動與閱讀實驗室提供 眼動儀操作及實驗設計之專業領域知識。 口譯活動包括「傾聽」 (listening) 、「去語言化」(deverbalization)、「再 述」(reformulation)等三階段(Seleskovitch, 1978)。三個階段中,第一階段 為口譯活動的基礎,若無法理解輸入語,則後續第二及第三階段皆無法進 行。然而目前口譯研究中對於口譯進行過程中理解階段的相關研究付之闕 如,其中一重要原因為口譯的輸入語通常以聲音方式傳輸,理解過程較不 涉及文字來源,而基於目前研究能力之限制,研究口譯員對聲音的理解過 程相對較為困難,無法直接引用閱讀相關研究成果,因而長期以來口譯過 程中理解相關之研究並未出現重大進展。 惟口譯過程中有兩種型式涉及文字型式之輸入語,分別為視譯及有稿同 步口譯。視譯乃指輸入語為書面文字,口譯員以口語方式進行翻譯;有稿 同步則為口譯進行時除講者之口語發言之外,並有書面文字同時提供給口 譯員之情形,常見的有稿同步口譯狀況為講者念稿,口譯員同時進行訊息 處理及翻譯。 眼動儀於各領域之應用相當廣泛,近年來也多用於閱讀及語言教學,已 累積相當成果,於翻譯研究中之應用亦所多見。雖然應用眼動儀之翻譯研 究雖然已逐漸累積,但是針對於前述視譯之特定研究仍有待開發。基於前 述背景,本研究將運用眼動儀逐步探討視譯過程中視覺因素之影響。期望 能夠逐年累積研究成果,進一步了解視譯過程影響品質之因素。 本研究自2009年起自行進行初探性研究,並已完成碩士論文一篇(黃致 潔,2011)以及研討會論文一篇(楊馨慧等,2012)。初探性研究結果發現視 譯初期眼動指標與單純閱讀十分類似,視譯的語言轉換過程應於眼動軌跡 第二次凝視時才進行。足以證明口譯教學中常提及的前置閱讀(read ahead) 的確存在。另外,眼動資料及語音資料之配合亦顯示,口譯技巧與筆譯技 巧有許多雷同之處,值得進一歩探討其教學意涵。 根據前期研究所累積之經驗,本研究將探討生手與專家口譯員進行視譯 過程中眼動模式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有,差異為何? 研究結果將與前期自 行研究結果結合,深入研究視譯技能之能力養成過程,以期對於翻譯教學 有所貢獻。
  • Item
    跨領域會議口譯研究---口譯研究與心理學應用結合初探
    (2005/08-2006/07) 陳子瑋
    近年來,翻譯漸為國人重視,行政院於二○○二年提出「營造英語生活 環境行動方案」,將翻譯專業人才之養成列為具體實施措施項目。開設口譯 課程之大專應用外語系超過30 所,開設翻譯課程的英語相關科係數目共有 55 所,由此可見各大專院校對翻譯教育及翻譯人才培養之重視。推廣教育 之狀況亦同,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中國生產力中心及師大翻譯研究所開 辦之翻譯推廣教育也呈現爆滿之狀況;每年使用同步口譯之會議亦超過 1000 場。上述各項情形均顯示各界對翻譯人才需求之大。 然而,口譯研究並未與教學及實務同步發展。現今國內外口譯研究 仍在多方尋找發展方向,但大致可以看出逐漸走向與其他學科進行跨領域 之趨勢。本研究規劃使用心理學者所發展之人格量表工具,研究台灣會議 口譯員之人格特徵。由於本研究規劃使用之人格量表已累計200 萬人次以 上之使用經驗,且已完成開發專供非心理學者使用之版本,因此將可以消 除方法論可能有所偏差之疑慮,重新接續1970 年代中斷之口譯研究與心理 學之跨領域整合,為口譯研究開創新局。期盼研究結果能提供口譯教育機 構參考,以規劃口譯課程、開發學生進入職場前之輔導、研討實習課程與 壓力管理課程之結合、甚至作為入學新生開始接受訓練前心理特性之參 考;實務界則可以瞭解該行業之人格特性及口譯之職業壓力,在生涯規劃、 壓力管力、職業壓力相關疾病之預防上,做最適切之準備。
  • Item
    經貿題材之演說於口譯教學之應用
    (中華民國翻譯學學會, 2008-12-01) 陳子瑋
    經貿題材為口譯教學之重要題材之一,惟教師於設計教案時多普遍感覺教材取得不易。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會議部長聲明經過初步評估後,判定適合作為口譯訓練之教材。其原因如下:第一、其平均字數約為1,000字上下,若以正常說話速度每分鐘100-120字而言,每篇時間約在十分鐘左右,不論是應用於逐步口譯或同步口譯都十分適當。第二、各國部長發言內容可按地區、民族等語言特性研究其差異,使學生熟悉非英語系國家所使用之文字特性。第三、可藉由多媒體影音資料研究各種英文口音。經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之同意,獲得授權自世界貿易組織官方網站下載全程132篇演說之數位錄影,此珍貴之資料極具研究與教學價值。並可克服過去課堂口譯教學無法獲得講者非口語表達(non-verbal expression)訊息所造成之缺點。第四、13萬餘字之資料可作為後續研究建立大型語料庫(corpus)之骨幹,為將來國際談判與國際會議人才之培育奠立基礎。
  • Item
    臺灣大學生對於口譯課程看法之探討
    (中華民國翻譯學學會, 2010-11-01) 李亭穎; 廖柏森 
    近年來國內大學口譯教學風氣大興,不論是翻譯系和應用英語系學生都熱衷於修習口譯課程。而為了解大學口譯教學中相關的現象和問題並增進教學成效,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從口譯教師的立場出發來探討口譯的課程規劃、教學方法及師資培訓等問題;而從學生的視角來理解其學習需求、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學習困難等問題的研究則相對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學生對大學。譯課程的需求等角度切入,探討大學部。譯課程的教學現況。研究方法使用問卷調查和訪談,對象為國內四所大學(兩所翻譯系和兩所應用英語系)中修習。譯課程的學生共89人。問卷和訪談問題包括學生修習口譯課程的原因、對於口譯課的期待、學習口譯的困難、改善口譯課的方向、輔助口譯教學的相關課程和未來希望的工作出路等。研究資料分析則兼採量性和質性兩種方式。研究結果呈現目前大學。譯教學現況,由學生看待。譯教學之觀點,配合之前從。譯教師立場所提出之研究結果,應有助於全面理解國內現行大學口譯教學的現象和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用以增進口譯教學的成效,提升口譯的跨文化溝通效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