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社群網站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青銀世代、使用社交動機程度、害羞與社交傾向之調節效果
    (2020) 陳翊嘉; Chen, Yi-Jia
    臉書使用能降低寂寞感嗎?或是愈用愈寂寞呢?過去研究顯示,年輕人使用臉書會增加寂寞感;但在高齡者的研究上發現,高齡者透過使用臉書互動,能降低寂寞感。此外,過去研究也發現,臉書使用與寂寞感的關係,也會因主動或被動的使用方式和性格害羞傾向、社交傾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個人臉書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並將年齡、使用社交動機程度、害羞傾向與社交傾向作為調節變項進行探究。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研究對象之抽樣,回收北部地區234份有效問卷,其中大學生113份,年齡介於18至25歲,平均19.40歲;高齡者121份,年齡介於50至82歲,平均60.81歲。本研究分析方法採用階層迴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年齡會調節個人社群網站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年輕人與高齡者使用使用臉書時間越長寂寞感皆會下降,在年輕人方面差異並不大,但高齡者隨著使用臉書時間越長寂寞感大幅降低。(2)害羞傾向會調節個人社群網站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害羞傾向高與害羞傾向低之人,使用使用臉書時間越長,寂寞感皆會上升,但害羞傾向高的人上升幅度較大。
  • Item
    靈性教育方案對高齡者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
    (2011) 羅暐茹; Wei-Ju Lo
    本研究旨在探討靈性教育方案對高齡者靈性健康的影響,以行動研究進行六週共計六次12小時的靈性教育方案的教學,研究結論為: 一、在高齡者靈性教育方案內容 (一)以過去、現在、未來作為時間軸,將靈性健康之內涵融入於其中 (二)靈性教育方案內容,包括生命回顧、歡樂情深、創造生命潛能無限、信仰你我他、團圓、回憶抽屜等六個單元活動,皆適用於高齡者靈性教育方案 (三)與「宗教寄託」相關之方案內容在實施上有其困難性 (四)主題活動設計令高齡者充滿新鮮感與趣味性 (五)以「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為時間軸發展順序,學員能循序漸進的檢視自己 二、在靈性教育實施方式,可包括生命敘事、藝術繪畫、律動舞蹈、即興創作、音樂、冥想等六種方式 (一)生命敘事、藝術繪畫、律動舞蹈、即興創作、音樂、冥想等六種方式皆適用於靈性教育中 (二)實施方式可在活動內容中相互交流運用,以此概念發展更多元之活動方式 (三)將六種實施方式融入於團體活動中,善用團體動力,促進學員之間的互動交流 (四)暖身活動以遊戲方式帶入,能暖「身」也暖「心」 (五)善用方法營造溫馨與正向的學習氣氛 三、靈性教育方案的實施對高齡者靈性健康有顯著影響 根據上述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擔任高齡者教學教師的建議 (一)實施靈性教育方案,以提升高齡者靈性健康 (二)將既有課程結合生命敘說及懷舊回顧,以提升高齡者的靈性健康 (三)積極參與靈性健康相關研習,以充實靈性健康相關專業知識及領導與對話的技巧 (四)善用團體動力,以生命敘事、藝術繪畫、律動舞蹈、即興創作、音樂、冥想等方式,帶領學員個體,以增進其靈性健康 二、對高齡教育機構及政府機關的建議 (一)高齡教育機構開設靈性健康或心靈成長相關課程 (二)高齡教育機構與大學院校相關系所合作辦理靈性教育研習活動 (三)政府機關應建立靈性教育相關指導諮詢服務 三、對高齡者的建議 (一)積極參與相關靈性教育方案,提升靈性健康 (二)尋求多元學習管道,提升自我靈性健康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方案實施時間與內容設計可延長為十二周 (二)運用準實驗法進行一般課程與靈性教育方案對靈性健康影響情形之比較 (三)針對不同地區的高齡者實施靈性教育方案之研究 (四)以團隊形式進行靈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 Item
    北埔地區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
    (2010) 張芳瑜; Chang, Fa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埔地區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員之經驗學習歷程,研究中採立意抽樣並進行深度訪談,抽樣之樣本為北埔地區6位高齡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員。除試圖瞭解其參與動機、工作挑戰、工作體悟與經驗學習的成效,本研究亦將訪談內容予以編碼登錄,並採質性研究分析訪談資料並討論結果。社區的高齡者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地方事務熟悉,是一項重要的資源,以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工作,可以使高齡者從工作中獲得尊重與尊嚴。而透過社區文化導覽解說的經驗學習過程,高齡者亦可不斷學習、建構知識、獲得技能並提昇自我的價值,更可以增進其與社區互動機會,傳承珍貴的文化與經驗。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高齡者的學習動機包括:求知興趣、能力提昇、社會服務、社交關係及職業進展等五個取向。 二、高齡文化導覽解說員之工作挑戰為:古蹟的開放與破壞、噪音干擾與 高齡者的限制。 三、經驗學習對於個人、生活及社區有正向的意義。
  • Item
    台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
    (2009) 朱妙芳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高齡者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選取台北縣三鶯區200位65歲以上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以「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調查問卷」為主。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背景資料、人際關係量表及幸福感量表等三部份。採SPSS統計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ANOVA、相關及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印證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一、整體而言,高齡者的人際關係及幸福感狀況不錯。 二、高齡者人際關係方面 (一)女性高齡者在親密朋友數、與朋友聯絡次數及友誼支持度均顯著高於男性高齡者。 (二)「教育程度」、「財務滿意」、「健康狀況」等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此外,閩南高齡者的人際量表分數顯著高於客家高齡者。 (三)人際關係的四個分層面中,「親密朋友數」、「朋友互動頻率」、「朋友親近程度」與「友誼支持度」彼此間的關係皆達顯著正相關。 三、高齡者幸福感方面 (一)高齡者的「年齡」與幸福感達顯著負相關;「教育程度」、「財務滿意」、「健康狀況」等與幸福感則達顯著正相關。 (二)在人際關係層面中,「親密朋友數」、「與朋友互動頻率」(包含互動頻率與互動方式多寡)、「朋友親近程度」、「友誼支持程度」與幸福感均達顯著正相關。 四、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個人背景變項區組共可解釋幸福感38.3%的變異量,其中「財務滿意」與「健康狀況」兩者的個別解釋力達顯著水準;而加入人際關係區組對於幸福感的解釋力則可以增加24.7%的變異量,其中「友誼支持程度」、與「親密好友數」兩者的個別解釋力達顯著水準。整體模式則共可解釋幸福感變異量的62.9%,個別變項中則以「友誼支持程度 」的預測力最佳。 本文最後則根據文獻及研究結果,對高齡者提出的建議為應如下: ㄧ、對高齡者建議: (一)重視高齡者生理健康的需求,加強自我保健觀念。 (二)調適心態,開闊心胸,自信安排自己生活。 (三)不再僅依賴子女奉養,高齡者理財觀念的調整。 (四)參與多元學習課程。 二、對社政機關建議: (一)加強社區為基礎的照顧網絡。 (二)重視高齡者經濟安全,提供多元福利服務 (三)推廣高齡者多元課程,專長分享。
  • Item
    台北縣樹林市高齡者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2009) 劉淑惠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瞭解高齡者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選取台北縣樹林市200位65歲以上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以「高齡者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調查問卷」為主。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資料、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活適應量表等三部份。採SPSS統計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ANOVA、相關及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印證分析,根據主要研究發現,茲將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 高齡者在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活適應量表的表現整體而言偏向高分,分別在「訊息性支持」及「家庭適應」得分較高。 二、 高齡者的整體社會支持在年齡、自覺健康狀況、自覺經濟狀況等變項達顯著相關。 三、 高齡者的生活適應在年齡、教育程度、經濟來源、自覺健康狀況、自覺經濟狀況、與家人相聚時數、與朋友相聚時數等變項達顯著差異或相關,在性別、婚姻狀況、居住狀況、宗教信仰等變項則無顯著差異或相關。 四、 社會支持各層面「訊息性支持」、「社會整合」、「情感性支持」與生活適應的「家庭適應」、「社會適應」、「心理適應」及「生理適應」皆存在顯著正相關。 五、 不同背景變項與社會支持對「生活適應」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顯示,以「自覺健康狀況」預測力最佳,其餘依次為「社會整合」、「教育程度」、「和家人相聚時數」、「年齡」。 本文最後則根據文獻及研究結果,對高齡者提出的建議為應自省年老所帶來的身心調適,積極面對老年生活,讓生活適應更佳,在政府部分,應加強老人福利措施。 關鍵詞:高齡者、社會支持、生活適應
  • Item
    台北市長青學苑高齡者觀看電視戲劇節目與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
    (2009) 黃心瑜; Huang Shin 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長青學苑高齡者觀看電視戲劇節目的「收視動機」、「收視行為」、「收視偏好」及「生活型態」的情形及其關聯性。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之中山區、松山區及大同區的「長青學苑」高齡學生共1,060位為研究母群體;以研究者編修之「台北市高齡者觀看電視戲劇節目與生活型態關係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有效樣本數共322份,將調查所得資料以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集群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及複選題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研究結論如下: 壹、高齡者觀看電視戲劇節目的收視動機偏向「工具性動機」;以「為了學 習新事物或生活常識」為最主要的收視動機。 貳、高齡者平均每日收視時數約「3-4小時」;「自己」一人獨自收視最 多;最常收視的時段為「晚上8點1分至10點」;收視的訊息來自「剛好 轉到」及「電視廣告介紹」最多。 參、高齡者偏好節目時間背景為「時裝劇」;偏好「6集以上」的節目;偏 好節目播出時間長度為「1小時」;偏好節目播出語言為「國語劇」及 「閩南語劇」;偏好台灣自製的「台灣劇」;偏好戲劇類型為「歷史公 案劇」等。 肆、高齡者的「生活型態」是以家庭生活為重心,購物重視實用性;同時認 為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不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我。本研究根據受試 高齡者生活型態特性,區分為兩個集群,分別為對各項事物,包括:家 庭生活、戶外活動等都有較高的參與興趣,對社會變化感受力較強的 「開放實際型」;及對各項事物的興趣及對社會的感受力較弱,對問題 的看法及意見趨向保守的「保守理想型」兩個集群;多數受訪高齡者是 傾向「開放實際型」。 伍、不同「社會人口背景」高齡者在「收視動機」、「收視行為」及「收視 偏好」各有不同的顯著差異情形。在「收視動機」上,不同「性別」高 齡者具有顯著差異,其他變項沒有顯著差異;在「收視行為」上,除了 不同「居住地區」高齡者沒有顯著差異外;其他背景變項包括:性別、 年齡、省籍、婚姻狀況、收入狀況、居住狀況及教育程度等均具有顯著 差異;在「收視偏好」上,除了不同「居住狀況」高齡者沒有顯著差異 外;其他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省籍、婚姻狀況、收入狀況、居 住地區及教育程度等均具有顯著差異。 陸、不同「生活型態集群」高齡者,其觀看電視戲劇節目的「收視動機」、 「收視行為」、「收視偏好」均具有顯著的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及過程,分別對「長青學苑」、「媒體經營業者」及「未來研究」提出數點建議。 關鍵詞:高齡者、電視戲劇節目、收視動機、收視行為、收視偏好、生活型態
  • Item
    高齡者旅運需求及其對臺北捷運跨組織運輸整合服務之研究
    (2009) 鍾宜樺; Chung,Yi-Hua
    本研究旨在探討搭乘臺北捷運的老人有何運輸需求,以及有那些能與臺北捷運整合之適當運輸組織,以有效服務於老人。研究設計採用建構主義取向的質性研究,並以個別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方式蒐集資料,個別訪談隨機抽取各路線6名,焦點團體則向「臺北市老人福利會」及「社團法人臺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2個團體接洽,共訪談29名65歲以上之老人。 研究結果發現:(1)多數健康的高齡者仍有獨立外出之需求;(2)宣導讓座活動仍需持續執行;(3)老人搭乘捷運的時間多為非尖峰時段;(4)高齡者的搭乘習慣仍以公共汽車為主,捷運為輔;(5)捷運與公車之間的轉乘資訊仍有待加強。 依據研究結果,研擬跨組織老人旅運需求服務的三項建議為(1)指標的語言化;(2)服務的站外化;(3)旅運需求關懷化;並進一步研擬高齡者旅運需求服務之三項評估指標為(1)高齡者自主移動能力的通用設計程度;(2)對老人旅運需求之重視度;(3)跨組織服務的銜接度,藉以整合臺北捷運的服務流程,達到具體回應老人的旅運需求。
  • Item
    高齡志工之幸福感研究
    (2008) 賴素燕; Lai Su-Yen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齡者從事志願服務與提升幸福感的相關性,探究促使其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影響因素及轉化歷程。 台灣正處於高齡化浪潮之中,高齡人口正急速上升。個人生命延長原是值得欣喜之事,但現代社會變遷快速,致使社會大眾及高齡者皆未能做好相關準備,而衍生出許多問題。高齡者越來越多,卻經常被從「問題」的角度思考,加上與現代社會科技及生活型態有落差,高齡者憂鬱症有上升趨勢。根據許多研究發現,社會參與對高齡者的身心皆有正向影響,其中志願服務更是「助人又樂己」。研究者進行本研究之動機,即試圖為高齡者尋找一條幸福的路徑,並為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雙重衝擊的台灣社會尋找人力資源。 本研究採建構主義取向的質性研究設計,除透過檢視相關文獻,對本研究理論基礎及現有研究進展進行理解之外,並以研究者編製之訪談大綱,深度訪談5位高齡志工,以得到高齡志工身心特質、投入志工動機、幸福感受,以及投入志願服務對幸福感影響與歷程的原始資料。研究者以逐字稿登錄所蒐集的原始資料,於詳讀文本資料後,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並將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進行綜合性討論。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ㄧ、高齡志工擁有成功老化與統整的人生。 二、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動機在於「服務他人、成長自己」,高齡者 在利他服務過程中滿足個人內在需求。 三、高齡志工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擁有清楚的生活目標與方向,且 具有主動關心他人的特質。 四、從自我成長到圓滿幸福的人生,高齡者「當志工,更幸福」。
  • Item
    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長青學苑為例
    (2007) 蔡莉芬; Tsai li-fen
    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長青學苑為例 指導教授:楊國賜 博士 研 究 生:蔡莉芬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動機之現況及比較高齡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因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所產生之差異,並根據研究發現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相關機構或單位規劃老人休閒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一對一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樣本以臺北市長青學苑參與休閒教育之高齡者為對象,並採叢集抽樣方式進行,有效樣本計200人,回收率100%,研究工具為「臺北市長青學苑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動機與滿意度調查問卷」。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長青學苑參與休閒教育之高齡者以女性、已退休、65-69歲、已婚與配偶同住在一起、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職業以家庭管理或公務人員居多。 二、臺北市長青學苑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動機與滿意度現況具有中上水準表現。 三、臺北市長青學苑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動機整體受退休與否影響而有所差異;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退休前或現職)、婚姻狀況、居住地區則無明顯影響。 四、臺北市長青學苑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滿意度整體受年齡、教育程度及退休與否影響而有所差異;性別、職業、婚姻狀況、居住地區則無明顯影響。 五、臺北市長青學苑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動機越強則其滿意度越高。  本研究之建議包括高齡教育機構或單位、高齡參與者本身及後續研究三方面提出建議,臚列如下: 一、 對高齡教育機構或單位之建議 (一)區隔不同高齡者,遍及和滿足不同變項之老年人。 (二)持續推廣與提升休閒教育理念。 (三)提高男性與未退休高齡者之參與率。 (四)根據不同特性之高齡者,採取適切宣導策略,激發參與動機,提高滿意程度。 二、對高齡參與者本身之建議 (一)體悟休閒教育之重要,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理念,學習及早因應老年生活知識與技能。 (二)瞭解個人參與休閒教育之動機,選擇適合課程,滿足個人需求,增強滿意程度。 三、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範圍:宜增加探討不同縣市區域之情形。 (二)研究方法:輔以訪談、觀察高齡者及教學者等質性研究方式,深入探討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動機與滿意度之關係。 (三)研究變項:增加收入水準、健康狀況、與子女同住、社經地位、家庭背景、個性…等個人背景變項,使探討更加完備。 (四)相關主題: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就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之阻礙、參與決策過程等相關主題進行研究。 關鍵字:高齡者、休閒教育、動機、滿意度
  • Item
    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
    (2008) 劉明菁
    本研究透過探討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持續參與的因素、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內涵以及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深入瞭解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之學習歷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研究者透過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搜集各種資料,從數位研究者長期接觸的高齡志願工作者篩選五位參與志願服務工作達10到20年者進行其服務學習的研究,並以其生命故事為訪談與書寫的主軸,其家人和志工夥伴的訪談內容與其他相關資料則作為補充及驗證的參考內容。 最後歸納整理出本研究結論為: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因參與動機多重且兼容並蓄所以其志願服務之目的顯得多元化;宗教信仰是其心靈寄託及持恆參與的動力;高齡志工較能全心全力付出,且其學習內容豐富、學習方式多樣。高齡志工乃藉由正式志工培訓、在職研修、經驗學習、觀察學習及「做中學」的過程實踐「學中覺」,藉由「做中學、學中覺」的體現豐富學習的內涵,並以其無私無我的付出影響親朋好友,因而帶動社區其他居民投入志工行列,促成許多周邊效應成為眾人學習的典範。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高齡志工、其他志工組織及未來研究者分別提出建議。(1)建議高齡志工珍惜學習機會以開展成長空間,並透過反思達到自我實現,作為年輕人的學習典範。(2)建議其他志工組織採柔性管理、鼓勵成員參與決策以凝聚共識,建立健全的培訓制度並與其他單位進行策略聯盟。(3)建議未來研究者針對不同性別的高齡志工再深入探究其差異,取樣年齡可再詳細切割並分階段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