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3

隨時代推演至今,社會結構與需求的轉變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同的風貌,社會大眾對運動休閒與觀光餐旅需求與重視程度大幅提升,使得休閒觀光服務產業於近年蓬勃發展,甚至可說是扮演臺灣經濟永續發展的重要角色。對此經濟趨勢提出回應,由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以及餐旅管理研究所兩所進行整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應運而生。

本所前身之一為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於1998年成立籌備處,並於1999年2月通過設立國內第一個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88學年度開始招生,91學年度起設置「運動與休閒管理在職專班」。師大運休所致力於培育學生運動與休閒領域專業,提供運動與休閒產業所需之課程教學,發展與實務結合之學術課程。

本所前身另一單位為餐旅管理研究所,原隸屬於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人發系於2001年設立營養與餐飲組之碩士與博士班,於2005年餐飲獨立設組,更名為「餐旅管理與教育組」。2008年8月正式於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下成立「餐旅管理與教育研究所」,99學年度由教育學院改隸管理學院,100學年度更名為「餐旅管理研究所」。師大餐旅所以培育傑出餐旅管理人才為目標,課程設計與規劃及發展著重「實務、理論、研究」的全方位餐旅管理教育。

為順應世界經濟趨勢以及產業潮流、並配合校方院所政策,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兩所自101學年度起完成合併,在結合兩所之教學資源與專業師資之下,以培育未來運動休閒與餐旅產業之專業管理菁英人才為目標,發展多元化、國際化、專業化之課程設計,期許為運動休閒餐旅及觀光領域注入活力,開啟臺灣運動休閒觀光產業全新風貌。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中華職棒球隊會員滿意度、涉入程度與消費行為之研究
    (2024) 吳千慧; Wu, Chien-Hui
    中華職棒各球團積極發展會員制度,將其視為與球迷互動和經營管理密不可分的重要策略。會員制度不僅是促進球迷與球隊之間情感連結的媒介,更是提升球團營運效益和品牌形象的關鍵工具。本研究以中華職棒2023球季曾購買任一球隊會員之消費者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法,進行其對會員滿意度、涉入程度與消費行為之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485份。研究結果顯示中華職棒球隊會員以男性、30-39歲、大專院校、單身、上班族、月收入4萬至6萬元之間。會員滿意度以「票務權益與保留」為高、涉入程度為中高等涉入。消費行為中會員年資以一年為多,大多是新會員或續約一次,支持球隊以中信兄弟為多;會員在2023球季進到主場觀賽次數多為15次 (含) 以下;出發地大多為雙北,交通時間在30分鐘以下,觀賽時段偏好平日及假日;較多為單獨一人進場;會員購買單場票所花費之票價落在301-600元之間,偏好購買內野熱區,在購票外每場平均消費為500元 (含) 以下;66.2%的會員並沒有考慮過不續約;大部分會員皆對整體會員權益感到滿意,非常可能再次續約且願意維持等級,也有意願介紹親友加入會員。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及會員類別對消費行為有顯著影響;會員滿意度與涉入程度之間有相互影響關係;涉入程度與消費行為呈現正相關;不同會員滿意度及涉入程度對消費行為也有部分顯著影響。綜上所述,本研究建議球團定期對會員進行意見調查,以即時調整和優化會員制度,提升會員的整體滿意度和消費體驗。
  • Item
    以S-O-R理論探討延伸性運動場景因素對中華職棒球迷的情緒與行為意圖之影響
    (2023) 林佳潔; Lin, Chia-Chieh
    本研究採用刺激-情緒機制-反應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S-O-R) 理論探討延伸性運動場景因素對中職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CPBL) 球迷的情緒與行為意圖。本研究結合S-O-R理論與運動場景模型,並將運動場景 (Sportscape) 新增電子設備及後援會團長構面納入為延伸性運動場景進行探討。採用問卷調查法,依據文獻擬定十個構面 (工作人員、等待時間、場地美學、動線易達性、座椅舒適度、場地清潔度、電子設備、後援會團長、情緒感受、行為意圖) 共37題問項。並經由八位異質性專家建議後,修改十一題名詞解釋及八題中文語意。自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5月7日發放實體與線上問卷,發放795份問卷共收回718份有效問卷 (有效回收率90.3%),並以SPSS檢驗問卷信效度、敘述性統計與AMOS檢驗結構方程模型。結果顯示,工作人員、等待時間、電子設備及後援會團長會對觀眾的情緒感受具有正向顯著影響;情緒感受會對行為意圖具有正向顯著影響;情緒感受為後援會團長對行為意圖之部分中介效果。研究建議中職管理者必須不斷改善棒球場之軟硬體設施而去增加觀眾球迷的情緒感受,提高觀眾情緒和球場的行銷價值;行銷人員可以增加賽前與賽中活動的多元性,藉此製造行銷話題增加觀眾球迷進場之意願提升,且考慮增加其他有趣的活動,例如舉辦球迷聚會、抽獎活動或舉辦球員簽名會等等,透過這些活動可以提升觀眾的參與感、歸屬感與情緒感受,同時也可以增加觀眾球迷對球隊的行為意圖。
  • Item
    中華職棒競爭平衡之研究
    (2006) 彭仁暉
    職業運動聯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乃在提供球迷精彩刺激的比賽,即維持聯盟的競爭平衡(competitive balance)。雖然球迷希望支持的球隊場場獲勝,但他們享受的是未知比賽結果帶來的樂趣。如果職業聯盟缺乏競爭平衡,其比賽結果便能預測且不再有趣,長期來說聯盟更可能會遭遇球迷逐漸流失的危機。本研究以戰績標準差R值、競爭平衡係數、排名轉換機率與HHI指數來衡量中華職棒大聯盟1990~2005年來的競爭平衡狀況後發現:1993~1996年中華職棒競爭平衡下降,1997~2002年競爭平衡上升,但2003~2005年競爭平衡再次下滑,符合Fort&Lee(2006)認為新球隊加盟會導致競爭平衡下滑。1990~2005年中華職棒的球隊排名不易變化,以6支球隊而言,平均每年僅會有一支球隊從排名後半升至前半。同時期的HHI指數也高於其他美國職業運動,顯示雖然球隊之間的戰績差距不大,但少數球隊掌握總冠軍。在影響競爭平衡之因素上發現:反向新人選秀制度因實施的時間過短,並無法證明其是否能幫助中華職棒的競爭平衡。另外中華職棒均分電視轉播權利金之制度因球員的流動性極低、球隊老闆以追求獲利為目的以及並未將所有收入都納入分配制度而無法證明該制度可幫助中華職棒的競爭平衡。最後分析1990~1996年中華職棒競爭平衡與觀眾人數之關係後發現:中華職棒的觀眾人數受到兄弟象隊戰績、季賽結果的不確定性(GU)與晉級季後賽的不確定性(PU)影響,但並不受國民所得、門票價格以及有無電視轉播影響。兄弟象隊戰績越好、季賽結果的不確定性(GU)與晉級季後賽的不確定性(PU)越低,平均進場的觀眾人數會越多。同時1994~1996年兄弟象隊的戰績不佳與競爭趨向失衡導致觀眾人數下滑。 關鍵字:中華職棒、運動經濟學、競爭平衡、比賽結果之不確定性、收入分配制度、反向新人選秀
  • Item
    善因行不行?中華職棒善因行銷形成與困境之分析
    (2019) 曾國峰; Tseng, Kuo-Feng
    運動管理學術領域自2002年提出運動善因行銷 (Cause-related Sport Marketing) 概念之後,國外學者便開始投入相關研究之中,反觀國內運動管理領域,對於善因行銷議題之研究仍屬少見。本研究目的有三,首先,探討中華職棒善因行銷相關歷程與脈絡,瞭解形成善因行銷背後的意義;其次,瞭解中華職棒善因行銷與非營利組織之合作關係;最後,探究中華職棒執行善因行銷之現行困境與球迷對此行銷之看法。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文本分析法,蒐集相關報紙瞭解中華職棒公益活動發展脈絡。第二階段半結構式訪談法,受訪對象為曾參與相關公益活動之職棒、非營利組織與球迷等共15人。 中華職棒元年即有公益活動出現於媒體的報導上,善因行銷活動形成之初受聯盟成立宗旨影響,因時空背景不同而產生各式且多元的善因行銷方式。球員所推行之善因行銷,多半源自華人文化儒家思想的「為善不欲人知」,形成其利他主義之行為;球團為建立其市場區隔及多樣性,多為短期之聯合促銷活動,透過媒體報導下,進而產生「拋轉引玉」之概念而形成「平台」結合非營利組織、企業,形成獨特之合作關係。而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受限於市場規模及經費不足之關係,導致宣傳管道較為單一,此外,職棒聯盟與非營利組織間並無契約關係,導致雙方在合作上的變數及談判空間較小。建議在實務經營上,應建立契約化之合作關係,即早為相關活動進行規劃與安排,並提升球迷的參與之機會進行互動,妥善運用合作組織間之資源,於新媒體平台上宣導相關議題。
  • Item
    中華職棒觀眾人數影響因素之研究
    (2017) 魏怡文; Wei, Yi-Wen
    觀眾人數的多寡是球團的經營指標之一,不僅會影響到球場周邊的衍生經濟效益,亦會影響到球員在場內的態度,因此瞭解觀眾的影響因素,並利用這些資訊尋求最佳的經營方式,是各球團的重要課題 (莊忠柱、陳天賜與姚為守,2004)。研究目的為:一、探討中華職棒觀眾人數之各項影響因素為何。二、探討中華職棒觀眾人數影響因素與美國、日本及韓國相異之處為何。本研究參考過去美國職棒、日本職棒、韓國職棒以及中華職棒相關研究後,並考慮臺灣地理環境與氣候,使用加權平均人口、每人實質所得水準、實質門票價格、新建場館比賽場數比率、競爭平衡、該季勝率、半季冠亞軍、下半季賽程、因雨延賽場數比率、兩聯盟抗衡、簽賭事件、旅美場數,共合計12個自變項。以線性迴歸方程式分析中華職棒1990-2016年每年每隊上下半季例行賽平均每場觀眾人數,樣本總計258筆。迴歸結果解釋變異量達88.4%,研究結果顯示實質門票價格以及新建場館比賽場數比率對觀眾人數呈顯著正相關。每人實質所得水準、下半季賽程、因雨延賽場數比率、競爭平衡率、兩聯盟抗衡、簽賭事件以及臺灣旅美球星比賽場數則對觀眾人數呈顯著負相關。
  • Item
    職業運動組織的媒體關係研究─以義大犀牛隊為例
    (2016) 張廷安; Chang, Ting-An
      媒體關係即組織與新聞機構及新聞界人士的關係,目的在透過與媒體的良好互動關係,將組織欲對外傳播的資訊透過媒體傳播給公眾,以獲得媒體正面報導。職業運動的發展,需要媒體的正向報導,故媒體為組織經營之重要基礎。本研究旨在探討職業運動組織如何管理媒體關係以達成其公關目標,以中華職棒義大犀牛隊為研究對象,利用深度訪談法瞭解其媒體關係運作情形、策略與效果。其主要發現如下: 一、球團之媒體公關部門隸屬於行銷推廣部,主要透過公關及領隊與媒體互動;然經多次人事異動,使聯繫窗口較為混亂,且易受公司高層影響,缺乏獨立運作空間。 二、媒體與球團互動型態大致可歸類為共生(利益合作) 與交換(表面接觸) 關係兩種,前者雙方在工作上彼此合作;後者則在需要時才與對方接觸,平時接觸頻率較低。 三、球團主要透過新聞稿、記者會、接受訪問、媒體事件及媒體聚會與媒體互動;並交互使用組織與人際層次之策略,與記者建立關係,作為媒體策略之輔助。 四、球團部分人員具媒體與職棒相關經歷,在媒體關係運作上較順暢,但在製造話題、媒體流程安排與公關活動規劃上仍有待加強。在新聞處理方面,記者多如實呈現,但在議題不嚴重之情形下,可能斟酌以對球團較有利之方式處理。   未來建議職業運動組織在媒體關係運作上強化公關之功能性,提升公關人員專業知識與能力,增加球團對媒體關係之認知,重視媒體關係之效果評估,並建立衝突性議題處理流程,以維繫雙方長久之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