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文本的流動與再生——楊富閔小說《花甲男孩》與電視劇本互文性研究
    (2021) 王琬淇; Wang,Wan-Chi
    在臺灣,文學原著改編為電視劇,首推千禧年公共電視一系列的文學大戲,至此以後文學改編影視風潮不斷,而互文性理論發展之今,不再以忠實性表現為主。 本研究以「文本的流動與再生——楊富閔小說《花甲男孩》與電視劇本互文性研究」為題,2010年楊富閔出版《花甲男孩》小說,內容包括「城鄉議題」、「衰敗死亡」、「民俗信仰」,小說本身具備多軸的故事發展,好評不斷情況下隨即在2017年改編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抓住核心精神,將各篇獨立的人物、情節、主題打散後改編成「鄭家」的家族故事。 本研究分為五章,試圖從文本的創作背景、人物形象、主題意識開啟研究,以釐清小說與電視劇本的互文關係。第二章首先探究楊富閔的成長背景,以及原著小說與電視劇的創作歷程,理解生成環境的影響。第三章將電視劇的人物關係作一整理,接著對照原著小說找出文本間改編、置換、變形、增添的關係。第四章分析小說與電視劇的主題意識,理解文本背後所欲傳達的真正目的。 當代文化產業隨著世代數位化取向產生「影像/圖像」的高需求,文學如何另闢蹊徑延伸傳播,透過《花甲男孩》改編歷程可以獲得激盪與省思。
  • Item
    元遺山杜詩學研究
    (2010/08-2011/07) 徐國能
    元遺山「杜詩學」研究 杜甫詩的「經典化」,對中國古典詩學之發展產生了至為深刻的影響,我們統稱歷 代對杜甫及其詩歌的相關討論為「杜詩學」。「杜詩學」與古典詩學間的關係密切,然而 當前學界對金元時期的杜詩學研究顯不及宋、明清等時代,故本計畫乃欲填補此一空 白,透過對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的杜詩學研究,一方面整理金元時期 的杜詩批評相關資料,另一方面則呈現杜詩在金元時期的詩學意義。 上承(北)宋金文化系統的元好問,對於杜詩,除了著名的〈杜詩學引〉及〈論詩絕 句三十首〉等為人所熟知的著作外,在他大量的詩文中亦不乏對杜詩的說論與學習,因 此本計畫企圖透過這些資料,一方面辨析元好問「學杜」之實情,而由此又延申出兩個 問題:一,後人對遺山學杜之評價意義何在;二,遺山之學杜對明、清詩人學杜所產生 了什影響?除此之外,本計畫擬由遺山之杜詩學中,檢討遺山和「江西詩派」間詩學主 張的分合問題,省察此二家崇杜路徑的差異與後世的接納情況。由此釐清(南)宋金元的 詩歌主張與發展底蘊。是知本計畫固然為一杜詩學之研就,但透過杜詩學,乃對金元詩 學的內涵與意義有另一層面的關照。
  • Item
    「燃燈佛授記」系譜之研究I
    (2012/08-2014/07) 李幸玲
    本研究計畫規劃為兩年期執行。研究材料以漢譯佛典中的「燃燈佛授記」本生為 主要研究範圍。第一年期的工作偏重在佛典文本的梳理,以及佛典文本創作理論的呈 顯。藉由系譜學方法溯源追索佛典文本中「燃燈佛授記」本生敘事的多元來源,由「互 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論對「燃燈佛授記本生」進行經典文本與圖像系譜式的探溯與 分析。第二年期的工作,主要通過「燃燈佛授記」本生故事與佛教石窟藝術創作之間, 內外雙重互文分析,呈現文本所具有的「互文性」依循「存異」與「求同」的原則, 不斷對本源進行解構,也同時重構出新文本,同時兼具解構與創造的雙重意義。同時 藉助田野調查研究,協助本計畫進行跨文學、哲學及藝術等領域的整合性研究。實際 前住中亞考察新疆龜茲石窟的壁畫、敦煌莫高窟,乃至中國雲岡石窟,實地考察其造 像或壁畫中的「燃燈佛授記本生」,此同一主題卻融合不同本生因緣情節於「異時同構」 的石雕或壁畫又各保有不同細節表現的情形。
  • Item
    「燃燈佛授記」本生敘事與圖像之互文性研究--以漢譯佛典故事和西北印、中亞與雲岡石窟造像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2-06-01) 李幸玲
    本文藉由「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論對「燃燈佛授記本生」故事 進行經典文本與圖像系譜式的探溯與分析。通過「燃燈佛授記」本生故事 與佛教石窟藝術創作之間,內外雙重互文分析,可明白文本所具有的「互 文性」依循「存異」與「求同」的原則,不斷對本源進行解構,也同時重 構出新文本,同時兼具解構與創造的雙重意義。考察西北印犍陀羅石雕、 中亞龜茲石窟的壁畫,乃至中國雲岡石窟造像中的「燃燈佛授記本生」作 品,皆有將「燃燈佛授記本生」與「阿輸迦施土因緣」主要情節融合於「異 時同構」的石雕或壁畫的情形,同時也各保有不同細節表現,正可驗證文 本「互文性」所具有解構與創造的雙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