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9
  • Item
    台灣電視廣告數位化製作流程之績效評估研究
    (2004) 林桂螢
    產業的電子化風潮,在數位電視時代來臨的同時,也吹進了傳播業界。傳播單位轉換數位化設備,需花費較多的成本,但其後所帶來的便利,是傳統製作方式無法比擬的。數位技術的引進,同時也讓傳播的工作環境產生相當大的改變。建立數位影音內容的產製工作流程,更是目前業者著重的重點之一。而其中除了流程的變化以外,人員的職能轉變、顧客之需求、與財務上的規劃,都連帶受到影響。 所謂的數位影音內容,意指運用數位化拍攝、傳送、播放之內容。本研究將以電視廣告數位化製作,作為主要的研究媒體。首先,經由過去的相關研究之文獻分析,描繪電視廣告數位化製產製流程。再以平衡計分卡所使用的四個構面作為架構,並配合關係互動、組織特徵與組織數位化程度等影響因素,設計績效評估的問卷。針對參與過數位化廣告製作之專業人士,進行問卷的調查。本研究共計發出150份問卷,回收104份有效問卷。 本研究在結論中提出四個構面,11個面向共計42個評估要素。依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電視數位化製作流程之績效矩陣與並探討績效評估構面之間以及關係績效評估構面與影響因素之關係。
  • Item
    IT 產業採用電子化學習關鍵成功因素分析
    (2004) 陳良珏
    由於網際網路的迅速興起與普及,加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e-Learning 成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藉由科技化的知識管理技術而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 讓處於不同空間與時間的學習者,可以克服知識傳遞的障礙而達到學習的效果, 進而獲得知識的累積與創新思考的啟發。此外,「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 與「兩兆雙星」顯示出IT產業為國家的重點產業,企業若能妥善運用e-Learning 的方式達到其教育訓練,不但可以節省龐大的成本,又可以節省時間,故本研究 探討國內IT產業採用e-Learning的現況,並尋找出e-Learning關鍵成功因素,同時 針對國內五家大型IT產業進行深度訪談,並配合文獻分析之研究方式,以歸納IT 據本研究發現,目前IT產業導入仍在起步階段,其成效並不如研究者預期, 在訪談五家大型企業後,將結論歸納如下: 1.企業組織文化:老闆的支持與要求、高階主管的配合 2.成本資源:盡可能尋求外部資金協助,並且善用公司內部資源 3.策略規劃:規劃出標準化課程內容以及克服技術方面的問題 4.人員配置:注重各部門溝通協調的方法與技巧,與新進人才把關與同仁觀 5.成效評估:有效掌握員工短期學習進度,並擁有有效的賞罰方式,來督促員工 e-Learning在未來企業員工訓練上將扮演重要角色是必然趨勢,本研究結果 不但有助於未導入e-Learning之IT產業,藉由訪談五家公司在執行e-Learning所面 臨的困難作為借鏡外,同時也可採其優點作為導入e-Learning策略規劃時的參 考,並且對後續研究者對e-Learning的產業執行面上有完整的認識。
  • Item
    虛擬通路中電視購物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東森得易購為例
    (2004) 馬詠睿
    在快速變遷的資訊時代中,人們不斷的創新、顛覆傳統。虛擬購物通路的形成,使得消費者多了不同於以往的消費選擇模式,更增加了資訊蒐集的便利性。其中電視媒體突破傳統多層次的行銷通路,以多媒體方式呈現動態、活潑且具吸引力的畫面,提供更多資訊讓消費者參考,直接面對消費者推銷商品,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電視購物的興起,已逐漸改變國內的消費型態。 事實上,國內電視購物頻道存在已久,自民國八十一年由系統業者率先推出後,其服務品質一直為人所詬病,購物頻道中充斥劣質低價商品,造成消費者受騙上當後,對電視購物信心喪失,甚至列為拒絕往來戶。直到以標榜24小時服務的專業購物頻道「東森得易購」推出後,逐漸改變顧客的購買意願,進而提升顧客滿意度,並創造廣大商機,為虛擬通路中表現最亮眼的行銷管道。 本研究以電視購物為研究主體,購物頻道會員為研究母體,使用隨機抽樣、電話訪談的方式,探討虛擬通路中電視購物的顧客滿意度。研究發現有九成五受訪者對電視購物感到滿意,其中以訂購方式便利滿意度最高;在商品方面,消費者對東森購物提供的商品多樣化相當滿意,在服務方面,消費者對東森購物提供的「十天鑑賞期」及商品嚴選的保證最為滿意,在企業形象方面,消費者對東森購物的公益形象最為認同。 另外研究發現,各人口變項皆會影響部份商品、服務及企業形象滿意度。虛擬通路中影響電視購物整體顧客滿意度關鍵因素探討,在商品部份為電視購物在同類商品提供的選擇性多,在服務方面為客服人員的服務態度,在企業形象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公益形象為影響整體滿意度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結果極貼近產業現況,提供了電視購物中顧客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在強調客製化、分眾化的消費模式中,對於虛擬通路之經營及改善方向頗具貢獻。
  • Item
    數位新聞內容加值應用之研究--以東森新聞台為例
    (2004) 翁千惠
    傳統資訊媒體受限於「內容」與「呈現形式」的合併思考使得內容再利用不易,透過數位化處理後的數位內容,可將以往習慣合併思考的「內容」與「展現內容形式」區分開來,因此存放在資料庫中的只會有內容而不會包含「呈現型態」。數位化的此種特性讓數位內容有機會被「一次生產、多元使用」進而衍生出各種加值服務,使得新聞內容一旦被數位化,從出版的形式獨立出來之後就具有「通透性」。配合傳播媒體的數位化生產流程,數位新聞將可橫跨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媒介,成為「一次生產,多元輸出」的「中央廚房」模式。 本研究首先整理數位新聞資訊組織標準(NewsML)、數位節目即時傳輸規範(TV-Anytime)以及國內、外數位新聞內容加值相關文獻做為研究的背景知識,並以東森新聞台為例,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東森新聞數位化專案相關人員以及ETtoday、ETFM等新聞媒體平台的人員。訪談結果可得知東森新聞台新聞物件的處理方式、詮釋資料(metadata)的規劃與架構以及未來數位新聞內容加值服務的規劃與建議,藉以推導出目前數位新聞內容加值的服務方向。 研究結果發現加值服務的推動受限於市場渾沌未明目前很難有個具體的發展方向,大體而言,數位新聞內容加值的效益要透過大編輯台資源共享的方式才能被加以發揮。新聞全面數位化的推動必須要分階段來進行,有關新聞內容加值應用的部分東森新聞台將之規劃為長程目標,現階段而言,數位新聞的內容加值主要是在於內部新聞資源的有效管理與多頻道使用,數位化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增加新聞製作的質與量。
  • Item
    我國數位內容加值服務拓展方向之研究---以有線電視內容提供者為例
    (2002) 劉沛晴; Liu Pei Ching
    行政院於「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中,將「數位內容」列為「兩兆雙星」計畫之一。在全球數位電視產業正將開始蓬勃之際,支配台灣八成以上家庭電視生活的「第四台」有線電視,其優質內容逐漸可透過資訊科技的數位化技術進行加值並轉製成「數位內容」,充分發揮「內容」本身的各項價值(林宏澤,民91)與服務。 本研究以「修正式德菲法」的專家預測,探討我國數位內容加值服務之拓展方向,發現有線電視業者應以既有資源與頻道優勢,建構出以學習、體育與遊戲等數位內容為主的加值服務,並讓內容具備需求性、吸引性、差異性以及信任度等12項特質;在服務導向方面,則以提供「一系列完整的服務」為具體建議。「跨平台」與「模組化」加值方式在技術上仍有進步空間,且建議應以接收端介面與接收方式為企畫重點。另外,數位頻道倍增之後,充裕的數位頻道也是加值的利基之一,將頻道提供給小型的內容提供者進用(Access),亦可視為數位內容加值服務的拓展方向。 在數位內容加值服務市場尚未成熟之際,數位內容產業在軟、硬體的推廣應以互動式服務為主要訴求,以提供傳統電視無法提供的數位服務為號召;在未來幾年的企業規劃中,建議多規劃與培養跨媒體數位內容的經營能力,包括:人才、內容與產業合作等。
  • Item
    利用視訊建構影像接合圖之研究
    (2003) 陳昱廷; Yu-Ting Chen
      利用多張影像建構環場影像在電腦視覺領域內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課題,不同於傳統在建立環場接合影像時的諸多限制,例如限制平面場景或攝影機做純旋轉運動,本研究利用流形投影的概念來建構影像接合圖,並且採用贏者更新策略快速區塊比對演算法來進行運動估測,使得本論文發展之即時遠距影像掃描系統得以在任意攝影機運動與任意場景下進行即時環場影像接合。此外,由於長軸畫在數位化的過程中往往十分沒有效率而且繁複,針對此一問題,在本論文裡我們利用所發展之即時遠距影像掃描系統,在等速度與等方向攝影機運動條件限制下分別對長軸畫的不同部份做取像,使得所得到的區域接合影像皆符合Linear Pushbroom Camera Model,並且利用此一模型,找出不同區域接合影像間的幾何對應關係,再用此一關係來將長軸畫做重建。為了達到自動化重建的目的,在本論文中我們將自動找尋與建立區域接合影像間特徵點一對一的點對應關係,以及利用多層解析度顏色融合技術將區域接合影像於不同頻帶內給予不同權重做接合後,再將長軸畫做重建,以減少區域接合影像間色彩的差異在長軸畫重建時所造成的影響。經由許多的實驗結果,証實了本論文提出的方法在長軸畫的重建上具有效率與可行性。
  • Item
    台灣加入WTO後對平版印刷業經營策略之探討
    (2003) 張正賢; Chang Cheng-Xian
    本研究主旨是以台灣進入WTO後對平版印刷業之現況分析及未來經營策略為主,探討產業的經營現況及內、外部影響因素,以作為日後平版印刷經營者之參考依據。為達到研究目的,本論文採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進行研究。問卷設計方面是以Porter五力分析為架構,經發放及回收後,並對於各作用力所造成的影響,進行歸納、分析;訪談法是採用專家訪談,探討台灣加入WTO後對平版印刷業影響,以SWOT分析得之。最後,經由整理、歸納、得到結論,以提出平版印刷業者所應採取的相對因應策略方案。研究調查對象係根據民91年台灣區印刷暨機械材料工業同業公會之廠商,共抽取150家作為本研究之對象,共回收102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68%。信度分析α值為.93。所得問卷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以獲得最後的結果。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如下: 1.台灣加入WTO後在競爭構面中供應者的議價能力認同度最高,而影響因素中『技術的取得』是最主要的原因。 2.職務階級的高低對整體競爭力有顯著性差異。
  • Item
    三維表面印刷加飾技術於汽車內裝設計之應用研究
    (2004) 徐宏文; Hsu, Hung Wen
    傳統之印刷通常以二維之平面形式表現,若要表現於三維立體製品上則有其困難。「水壓轉寫印刷」與「IMD技術」則是因市場需求應運而生之三維表面印刷加飾技術,而汽車內裝廣泛應用這種技術,即是最具體之例子。本研究除了以文獻分析的方式對「水壓轉寫印刷」與「IMD技術」技術內涵作深入之探討且將相關技術與此加以比較外,也透過訪談與調查,由不同構面研究三維表面印刷加飾技術在汽車內裝設計之應用。從當前消費者對產品設計的需求為出發,以滿足此需求之三維表面印刷加飾技術之內涵為歸納。透過相關的科學方法,對此種還處於發展初期卻有些封閉的產業進行研究,整理出汽車內裝的應用現況、成本、品質、交期與附加價值。期以研究成果能對相關產、官、學界提供此產業之相關資訊而有所助益。而三維表面印刷加飾技術所能賦予產品設計的無限發揮空間,除了推動印刷科技由平面跨入設計產業的領域,更得以大幅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印刷界也得以藉此與『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十大重點投資計畫』的『創意產業發展』與『產業高質化』相呼應。不但是傳統技術的延伸與發展,更是跨領域的開拓,這種複合科技正為產業轉型與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國內雖有IMD技術應用於汽車內裝的實例,但均為進口組件,業者尚無供應汽車內裝的實績;故本研究是以「水壓轉寫印刷」為主。
  • Item
    台灣地區互動電視產業發展現況之研究
    (2002) 賴雅芹; Yachin Lai
    在資訊與傳播科技不斷演進、法規逐年解禁以及全球化思潮的衝擊下,跨媒體、跨產業的情形不斷發生。「互動電視」是典型的資訊、電信與媒體科技匯聚(convergence)之後的新媒體,無論對於資訊業、電信產業或傳統的媒體而言,都是一項「創新」(innovation)。「互動電視」(interactive TV)透過地面無線、有線電視、電信網路或衛星等寬頻網路(broadband network),傳輸數位化(digitalization)的影音(video and audio)與加值服務(value-add services),可說是科技匯流之後的產物。本研究將從媒體產業結構的分析出發,描述電視產業內廣告、收視與家數的變化情形,進而分析科技匯聚、產業互跨後,台灣地區既有電視與電信業者進入互動電視市場的競爭優勢與發展限制,以及該互動電視產業形成的進入障礙。 研究結果發現,電視產業近來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技術變遷下,競爭者增加許多,無線電視台的廣告量、收視率近來更快速流動到衛星與有線電視台。而科技的發展使得電視既有的產製流程漸漸解構,也因此出現了內容供應商、內容匯聚者、傳輸者等新的事業型態。再者,廣播電視、電信、資訊科技之間的界線便得模糊,互動電視即是典型的產物。台灣地區互動電視尚處於發展前期,目前主要的競爭者包含電信業者、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與衛星電視業者,其挾著不同的核心資源競逐互動電視市場。研究結果顯示,互動電視發展的瓶頸在於資金不足、網路建設與服務架構仍待克服、法規限制、專業人才斷層以及教育市場等問題。該產業儘管尚未真正成形,然進入障礙卻已出現,包含初期資金需求較高、規模經濟、政策限制、業者的絕對成本優勢以及產品的差異性。受訪者也建議未來國內的媒體業者,發揮創意與製作能力,以華文市場為事業範疇。
  • Item
    虛擬攝影棚在台灣電視節目製作之發展與應用
    (2002) 李芳甄; Lee Fang-Chen
    虛擬攝影棚是傳播科技及節目製作技術精進下的產物,在國外利用虛擬攝影棚製播新聞、體育、兒童等各類型節目,皆有成功的先例,而台灣目前對虛擬攝影棚的應用有限,在節目製作之規劃及技術應用仍有極大之發展空間。未來電視市場邁入多頻道環境後,內容或創意稀少性的問題更是日益重要,虛擬攝影棚對於台灣電視媒體未來將面臨的高需求節目量、低製作成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解決途徑。 為將虛擬攝影棚之特性充份發揮運用,促使更多品質更好、內容更豐富的電視節目製作,本研究從虛擬攝影棚的技術發展、他國經驗、媒體生態等各層面之剖析,並以德菲法進行三回合的專家問卷調查,蒐集專家意見,探討虛擬攝影棚最大效益,未來可能應用,虛擬攝影棚未來在台灣電視節目製作環境之應用,其所需資源與可能面臨之瓶頸。 研究結果顯示,虛擬攝影棚的最大效益為減少重建現場的製作成本;利用虛擬攝影棚最適合製作的節目類型為新聞性節目;虛擬攝影棚未來最可行的應用為結合後端電腦資料庫,提供即時資訊;台灣未來發展虛擬攝影棚所需首要資源為強大的電腦性能;未來發展虛擬攝影棚的關鍵瓶頸為台灣電視台大量購買外來節目,節目自製率低落。台灣未來若欲發展虛擬攝影棚,必須加強相關人力訓練,提升專業製作能力;才能充份發揮虛擬攝影棚效益,製作高品質、有價值的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