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2
  • Item
    赤尾青竹絲之族群生態學研究
    (2006) 林華慶; Hua-Ching Lin
    中文摘要 生物個體在生殖、成長與棲息地選擇方面的差異是導致它們擁有不同適合度(fitness)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天擇作用於物種或是族群的原動力之一。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 stejnegeri)是台灣常見的樹棲性蝮蛇,夜行性,採定點埋伏捕食策略;具有明顯的性別體型二型性(sexual-size dimorphism,SSD),雌蛇體型較大。本論文以赤尾青竹絲為對象,研究其族群生態、生活史特性與微棲地選擇,內容共分為三章。 第一章與第二章是我藉由對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的野外赤尾青竹絲族群,以重複捕取(mark-recapture)的方法獲得長達9年以上的群體研究(demography)資料,據以估算赤尾青竹絲的存活率,並探討此一族群的雄蛇明顯多於雌蛇的原因;此外我也研究赤尾青竹絲的生長,並探討其性別體型二型性的形成原因。第三章則是研究植被遮蔽(vegetation cover)、獵物可及性(prey availability)與環境溫度對於赤尾青竹絲選擇日間停棲地點(diurnal retreat site)的影響性,為了避免野外眾多環境因子交互影響又常難以釐清,此部分研究在戶外網室中進行。 在第一章中,我從1996年5月至2005年8月期間共計標放577隻赤尾青竹絲,所有的捕取資料共計2095隻次。以Jolly-Seber模式估算的結果,整體族群的平均存活率為0.72;尚未性成熟的個體(immature)其平均存活率為0.62,顯著較性成熟後的成蛇存活率(0.73)為低,但年輕成蛇與年長成蛇的存活率則無顯著差異。族群內雄蛇與雌蛇隻數的平均比值為2.51(雄蛇/雌蛇),而且雄蛇顯著多於雌蛇的現象持續存在於研究中的每個半年期間(以雌蛇的生殖期前、後為區分)。惟在不同的生活史階段,新生幼蛇(newborn)與尚未性成熟的亞成蛇(juvenile),其性別比均未偏離1:1;但在性成熟後,雄性成蛇顯著多於雌性成蛇,而且隨著體長或年齡的增長,雄蛇多於雌蛇的趨勢更加顯著。比較不同性別之存活率,性成熟前,雄蛇與雌蛇之平均存活率並無顯著差異(雄蛇為0.62,雌蛇為0.63);惟性成熟後,雌蛇的平均存活率(0.65)顯著低於雄蛇(0.75),而兩性間的捕取率並無顯著差異(雄蛇為0.65,雌蛇為0.61)。從研究結果推測,雌性赤尾青竹絲在性成熟後,因為較高的生殖成本(cost of reproduction)而導致其存活率較雄蛇低,同時也導致此一族群的雄性成蛇數量顯著多於雌性。 在第二章中,我分析造橋赤尾青竹絲的生長模式、估測其年齡結構,並比較性別間的差異。性成熟前,赤尾青竹絲的平均吻肛長(SVL)與體重並未有性別間的差異;性成熟後,雌蛇的體重顯著大於雄蛇。不同生活史階段的群體間,新生幼蛇的吻肛長(SVL)與體重並未有性別間的差異;但在亞成蛇階段,雌蛇的吻肛長與體重均顯著大於雄蛇,且此差異性同樣出現於年輕成蛇與年長成蛇階段,顯示赤尾青竹絲的性別體型二型性是從亞成蛇階段開始發生。此外,性成熟前雌蛇的生長速率(0.28 mm/day)明顯高於雄蛇(0.19 mm/day),性成熟後二者則無顯著差異。雌蛇較雄蛇更早性成熟,雄蛇達到性成熟體長所需的平均時間為2.6年,雌蛇僅需1.9年;而年齡結構也有顯著的性別間差異,雌性赤尾青竹絲的平均年齡(4.0)顯著低於雄蛇(5.2),5歲以及5歲以上的雄蛇佔所有雄性個體的36.8 %,而同樣年齡層的雌蛇僅佔11.9 %。赤尾青竹絲的性別體型二型性肇因於雌蛇在性成熟前的快速生長,以及在性成熟之後以與雄蛇相近的速率持續生長;這可能是因為赤尾青竹絲面臨雌性成蛇較低的存活率與較短的壽命,而演化出快速生長與快速生殖以獲得較高生殖成功(reproductive success)的生存策略;而雌、雄蛇間的存活率差異導致年長雌蛇的數量較少,也使得所有雌性成蛇的平均吻肛長並未大於雄性成蛇,致使性別間實際存在的體長二型性未能顯現。 第三章,我藉由操控植栽排列的疏密程度與距離食物資源遠近,以及記錄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研究植被遮蔽、獵物可及性以及溫度對赤尾青竹絲選擇日間停棲地點的影響性。結果發現,溫度是影響赤尾青竹絲選擇日間停棲地點的最重要因子,赤尾青竹絲於日間停棲在植栽上的高度明顯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當環境溫度較高時,牠們趨向停棲於溫度較低的植被下層。赤尾青竹絲對不同植被遮蔽程度的選擇也同樣受到溫度的影響,當環境溫度高於25C時,赤尾青竹絲趨向停棲於溫度較低的植被較密處;當環境溫度低於25C時,除了完全不選擇去除所有葉片而最為稀疏的植被結構外,赤尾青竹絲對於植被的疏密程度並未有明顯偏好。其日間停棲地點在不同時間與不同季節的變異,應該是為了滿足體溫調節需求所作的調整。
  • Item
    台灣產薔薇屬植物之分類研究
    (2006) 洪鈴雅; Ling-Ya Hung
    本研究利用外部形態、花粉形態、地理分布等資料,針對台灣產薔薇屬(Rosa L.)植物進行分類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外部形態上,托葉形態與葉片形態是台灣產本屬植物分類最重要的特徵,花色、花柱形態、薔薇果形態等是區分部份分類群的參考特徵,花粉外壁紋飾也略有種間差異。此外,各分類群在海拔分布範圍上的不同,亦可作為分類的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將台灣產薔薇屬植物處理為九個分類群,包括一新種毛葉薔薇(R. pubinervis)。將玉山薔薇(R. morrisonensis)提升為種的階級;將濱野薔薇(R. bracteata var. scabricaulis)與台灣濱薔薇(R. bracteata var. taiwanensis)併入琉球野薔薇(R. bracteata);將亨利氏薔薇(R. henryi)併入山薔薇(R. sambucina);將台灣野薔薇(R. multiflora var. formosana)併入高山薔薇(R. transmorrisonensis);小金櫻(R. taiwanensis)與霧社山薔薇(R. sambucina var. mushaniana)皆併入小金櫻(R. pricei var. pricei)之同物異名;確認長期沒有採集記錄的台灣光葉薔薇(R. luciae var. rosea)的存在,並根據詳細形態比較,將其轉移為R. pricei之變種--R. pricei var. rosea;將光葉薔薇(R. luciae)自台灣地區排除。
  • Item
    我國八年級學生在TIMSS 1999與TIMSS 2003科學成就與學生特質之趨勢研究——以生命科學部分為例
    (2006) 陳立琇; Li-hsiu, Chen
    本研究利用TIMSS 1999與TIMSS 2003的資料,分析我國八年級學生在科學學習成就與學生特質變項上,呈現何種趨勢。並將TIMSS趨勢題分為三個認知領域,深入探討。最後利用迴歸建立在我國具有預測力的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一)生命科學趨勢題的整體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二)較高層的認知領域,即「推理與分析」、「概念性理解」上,我國學生有退步的趨勢,尤其是高分群學生;(三)非選擇題的作答上,「完全空白」的人數有增加趨勢;(四)學生特質中,「家中資源」與「自己最高學歷期望」於TIMSS 2003顯著增加,但「父母最高學歷」、「學生對於學習科學的信心」、「學生對於科學的評價」顯著下降;(五)「自己最高學歷期望」是與成績相關最高的一項特質;(六)「自己最高學歷期望」是對成績預測力最高的一項特質。 建議在未來TIMSS 2007研究時,審慎使用問卷翻譯名詞,並增加我國特有的問題及質性資料的收集,以探討影響科學成就及態度的成因。對於我國科學教育,建議增強學生信心以及對科學的瞭解與評價、加強學生推理與分析的能力、於科學考試中增加「非選擇題」,以及在制訂課程標準時,多參考其他各國教材與教學。
  • Item
    台灣產袋蛛科(蛛形綱:蜘蛛目)之分類研究
    (2005) 黃文俊
    本論文對台灣產袋蛛科蜘蛛行分類研究,主要至全省各地採集活體標本,並檢視師大生命科學系收藏之標本,以形態學方法於解剖顯微鏡(Leica Wild M3Z)下觀察雌、雄蜘蛛之生殖構造,並根據台灣的標本進行繪圖與測量。雌蛛外雌器以細剪剪下,並以10%KOH溶液加熱處理,以觀察內部的生殖構造。 研究結果將台灣產袋蛛科處理為3屬29種,新增1屬15種。其中馬蒂蛛屬(Matidia)為新紀錄屬;褶袋蛛(Clubiona corrugata Bsenberg et Strand, 1906)、千島袋蛛(C. kurilensis Bsenberg et Strand, 1906)、齒袋蛛(C. moralis Song et Zhu, 1991)、草綠袋蛛(C. viridula Ono, 1989)、長腿紅螯蛛(Cheiracanthium eutittha Bsenberg et Strand, 1906 )與摩紅螯蛛(C. mordax L. Koch, 1866)等六種為新紀錄種;短棘袋蛛(Clubiona brevispina sp.nov.)、扇棘袋蛛(C. expansa sp. nov.)、腿距袋蛛(C. femorocalcarata sp. nov.)、鏟形馬蒂蛛(Matidia spatulata sp. nov.)、安通紅螯蛛(Cheiracanthium antungensis sp. nov.)、鐮形紅螯蛛(C. falcatum sp. nov.)、絲距紅螯蛛(C. filiapophysis sp. nov.)、台灣紅螯蛛(C. taiwanicum sp. nov.)與旋距紅螯蛛(C. torsivum sp. nov.)等九種為新種。台灣袋蛛(Clubiona taiwanica Ono, 1994)、高山袋蛛(C. bonicula Ono, 1994)與關山袋蛛(C. kuanshanensis Ono, 1994)處理為同種,以台灣袋蛛(C. taiwanica Ono, 1994)為有效名。另外,將日本袋蛛(Clubiona japonica L. Koch, 1878)與活潑紅螯蛛(Cheiracanthium lascivum Karsch, 1879)處理為疑問種。 本研究結果,除可增進對台灣袋蛛科蜘蛛資源和物種多樣性的瞭解外,並可作為將來袋蛛科之生活史、行為與系統演化等領域研究之基礎。
  • Item
    瓦拉米地區臺灣山羌之活動模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0-12-??) 陳怡君; 王穎
    自1991年11月五1994年3月在台灣東部瓦拉米地區對3隻雄性及1隻雌性台灣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進行無線電追蹤,結果顯示山羌在一日當中有49.4%的時間處於活動狀態,每日的活動期在3至8次之間,以5次最常見,兩相鄰活動期高峰的間隔時間在2至9個小時間,平均為4.08±1.58小時,白天的活動高峰間隔時間明顯短於夜間(3.63±1.31 vs. 4.46±1.69, t-test,p<0.05);活動高峰出現的時間以17時及6時的記錄機會最高,出現機率最低者為19時,活動模式呈現晨昏活動偏日行性的型式,晨昏活動高峰於日出後及日落前出現。冬季時山羌之活動程度較低,無顯著差異,天候對山羌之活動程度亦無顯著的影響。
  • Item
    Distribution and Host Range of Cuscuta in Taiwan, Kinmen and Matsu,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ost Preference of C. Japonica Var. Formosan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5-06-??) 廖國媖; 陳明義; 郭長生
    菟絲子屬(Cuscuta)在台灣地區有記錄5個分類群,包括菟絲子(C. australis)、平原菟絲子(C. campestris)、中國菟絲子(C. chinensis)、台灣菟絲子(C. japonica var. formosana)及日本菟絲子(C. japonica var. japonica)。本研究調查菟絲子屬植物在台灣(含離島)及金馬地區的分布及寄主範圍,並進行台灣菟絲子的寄主喜好性觀測。菟絲子自1972年後迄今未在台灣地區再發現;平原菟絲子分布最廣,寄主多達265種;中國菟絲子寄主有36種;台灣菟絲子是台灣特有變種,寄主有182種;日本菟絲子寄主有48種。菟絲子屬的寄主包括蕨類、裸子植物、雙子葉植物及單子葉植物,也包括寄生植物本身,顯示在台灣的菟絲子屬植物對寄主沒有專一性。本研究觀測台灣菟絲子寄主喜好性,證實是有喜好性的。就斷莖寄生試驗結果,台灣菟絲子對寄主青葉楠(Machilus zuihoensis var. mushaensis)形成的吸器數遠多於對馬利筋(Asclepias curassavica)形成的吸器數,也顯示台灣菟絲子是有喜好性的。野外針對台灣菟絲子寄生14種寄主植物進行喜好性觀測,顯示對個別物種如:光果龍葵(Solamum, americanum)及通條樹(Stachyurus, himalaicus)有特別喜好。
  • Item
    Note on a Newly Recorded Spider, Perenethis venusta L.Koch 1878, from Taiwan (Araneae: Pisaurida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2-??-??) 陳世煌; 陳怡婷
    本文首次紀錄華麗四角蛛在台灣之發現,並根據台灣標本重新描述及繪圖。四角蛛屬在台灣亦為新紀錄。
  • Item
    兩種臺灣產豹蛛屬蜘蛛之新紀錄(蜘蛛目:狼蛛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3-12-??) 魏宏仁; 陳世煌
    本文首次報導詹巴魯豹蛛及前凹豹蛛在台灣分布之新紀錄,並根據台灣之標本重新描述及繪圖。詹巴魯豹蛛與沙地豹蛛最相似,但前者背甲斑紋與後者不同,且前者之受精囊與交媾管交叉,而後者呈L型,未與交媾管交叉,可資區別。前凹豹蛛外形上較類似溝渠豹蛛,但前者體形稍小,且外雌器中隔形態明顯與後者不同。
  • Item
    素尾青竹絲雌雄二型性之再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8-06-??) 蔡添順; 杜銘章
  • Item
    Spiders of the Genus Metleucauge (Araneae: Tetragnathidae) from Taiw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9-06-??) 陳世煌; 黃文俊
    本研究針對臺灣產之長蹠蜘屬(genus Metleucauge Levi, 1980)蜘蛛進行廣泛採集並詳細比較,結果顯示本屬蜘蛛在臺灣共有三種,即褐腹長蹠蜘(M. chikunii Tanikawa, 1992)、金比羅長蹠蜘(M. kompirensis (Boesenberg et Strand, 1906))和高山長蹠蜘(M. davidi (Schenke1, 1963)。臺灣以往所記載之眼鏡長蹠蜘(M. yunohamensis (Boesenberg et Strand, 1906))證實為褐腹長蹠蜘之誤判,應從目前名錄中暫予刪除。就本屬蜘蛛在臺灣的地理分布而言,褐腹長蹠蜘廣泛分布於本島海拔2,500公尺以下之山區,其北部和中部低海拔山區之部分族群與金比羅長蹠蜘為共域分布(sympatric distribution)。而高山長蹠蜘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目前所知只有在阿里山(海拔2,200公尺)與褐腹長蹠蜘為共域分布,未發現與金比羅長蹠蜘有共域分布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