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黑夜城市中的流動光影:林葆靈繪畫創作之意涵試探
    (2012) 林葆靈; Lin Bao-Ling
    本文以個人對世事無常, 流轉不停的感受出發,藉由城市夜晚的光影為載體來抒發情感, 通過承載著象徵意義, 又有著相生相剋本質的光與影來探討生命中無處不在的二律背反/悖論, 即世間種種一體兩面的矛盾人事物,以及真理的辯證性和相關的中西方理論, 同時試著學習包容與欣賞矛盾。 藉由吸水性弱的羊皮紙結合水墨複合媒材, 營造有別於在宣紙上所能呈現的流動感; 黑色顏料和白色顏料流動交融, 產生了光影流動互滲的效果, 彷彿二元對立的融合, 最終造成了場域辨識性的模糊而使得光影凸顯, 彷彿那看不清的是非對錯與真實。
  • Item
    曙光乍現--水墨畫光影創作研究
    (2007) 林麗玲
    本論文旨在研究探討西洋美術中光影的運用,從幾個面向:「創作內容環境」、「創作媒材」、「環境光線」、「派別畫風」及「社會風氣」來研究西方風景畫的表現技法。進而探討現代水墨畫中光影表現的的可能性與技巧,並思考將其光影表現技法及精神運用於在水墨畫的創作中。 全文除「緒論」、「結論」之外,另外分三個主要段落論述: 第二章「西方風景畫分析研究與中西藝術理念形式分析比較」,在「西方風景畫分析研究」,依影響創作的因素:「創作內容環境」、「創作媒材」、「環境光線」、「派別畫風」及「社會風氣」來分析西方風景畫與這些因素的關係,並且探討中西藝術理念形式的比較,研究中西繪畫的特性差異及中西繪畫美學思想的形式特質及光影觀。 第三章 「從寫生探索水墨風景之創作」,探討寫生技法應該具備的觀念及原則,研究古代山水畫家:范寬、夏珪、龔賢及近代山水畫家:傅抱石、林風眠、李可染的作品,分析其寫生技法、觀念思維及特色。 第四章 「創作背景理念與作品解析」,陳述自己的創作思維與動機。創作的形式,主要以山林風景為主,對鄉土的人文情懷的體驗,在創作的理念上,延續多年來習畫的基礎,融合了中、西藝術的美感思想,以具象的形式,來呈現大自然與人的和諧互動關係。希望觀畫者能從畫中聆聽大自然萬籟俱寂之聲,達到「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聲。」的意境。
  • Item
    浮光掠影–––光影下的女性圖像之創作研究
    (2009) 范秋霞; FAN CHIU HSIA
    研究西洋美術史中「光」在繪畫中呈現的軌跡和象徵意涵,以及有關光影表現的畫家及其作品分析,演繹出屬於個人對「光」的詮釋方式。進而探討女性圖像在西洋繪畫史上的美學理論、脈絡發展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並以光影交織女性圖像為手段,傳達筆者內心情感為目的,作為個人藝術創作的新嘗試。 長久以來對「光」及「女性」題材的關注,轉而成為繪畫創作的思想來源,本創作論文以鎖定「光影下的女性圖像」為所有創作的連結,透過眼睛的觀看與心靈的反思,以具象寫實的創作方式,透過個人思維、美感經驗的構成,擷取生活場域中片段時間的凝止以及生命流轉不同時期的情境,進行作品中女性人物與自然及環境的組構,作為形式表現的基礎。並認為所有創作必須穿越外在的表象形式,回歸到以「人」為主體的基本核心,即是回到自我,創作的本質才能找到最初的真實。藉以從中剖析個人的內心思維、人生價值及對生命的觀感,,進而探尋豐富生命的泉源。茲將各章節所涵蓋的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闡述本人創作的緣由與關注方向及本論文的核心價值。 第二章 「理論基礎」探討美術史中不同時期的光在繪畫中扮演的角色。其次針對西方繪畫中對女性人物畫、祼體畫及身體意象的探討。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題材探討」是個人階段性繪畫的自我省察,選擇與生活經驗最為關切的方向為主要表現,企圖傳達個人心境及人生價值。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討論創作過程中運用的媒材、技法及形式表現外,更進一步探求作品所欲呈現的實質意涵。 第五章「作品解析」 以光影為畫面主要符號,透過寫實情境讓物象造型能準確傳達筆者的心象世界。 第六章 「結論」將個人此次研究的心得內容做一統整的歸納,並展望未來努力的方向。
  • Item
    旅行中的城市光影之創作研究
    (2017) 游文志; yu,wen-zhi
    本創作研究探討藝術家自身藉由旅行各地對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觀察感受,藉由畫筆的堆疊來呼應自己旅行經驗,探討對旅行中對不同國家、城市所感動的一種觀點。論文共分五個章節,分別為「緒論」、「創作理論基礎」、「創作理念」、「形式內容與媒材技法」、「作品解析」、「結論」,作為我研究所期間的創作梳理。 在「緒論」中詳述了筆者在失戀後藉旅行自我放逐,進而開啟這一系列作品的動機,漸漸的從這樣的情緒轉移至對城市狀態的關注。「創作理論基礎」的章節深入了解關於城市狀態變化的影響要素,更進一步的探討城市環境變化對人的影響與改變。「創作理念」筆者從藝術史的角度釐清作品的脈絡來源,從光影表現方式的演變延伸到筆者在旅行時對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觀點,最後回歸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觀察與反思。「形式內容與媒材技法」是透過理性的解構作品的形式、內容、技法等元素,客觀的分析筆者如何應用這些元素構成畫面。「作品解析」則是將作品分成『逆光』、『旅行與街景』、『都會』三個系列並詳述每件作品創作時的想法。最後的「結論」章節是筆者回顧這些作品的感受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筆者從小在鄉下長大,國中畢業後因緣際會來到台北求學因此接觸到大城市,感受到許多與鄉下完全不同的落差,密集的人群和高樓給了我許多的刺激,陌生的環境引發了一種強烈的疏離感,並在這樣的情感狀態下重新建構出新的歸屬感,因為這樣的出生背景,筆者對環境的差異感受特別敏銳,也因著這樣,在旅行的過程中環境與內心的感知之間彷彿形成了一種對話,一種不再只是精細描繪物體的外型,而是透過畫筆的痕跡延伸情緒,同時沉浸於每個城市變動的氛圍下,疏離客觀的情感與城市樣貌聯繫的成果。 經由實際於現場觀察、描繪的過程中,似乎與每個城市有了一些聯繫,在繪畫過程裡,不單單是描繪房屋街道的形體或是光影變化,還有內在感知投射於景物中的情感形貌,藉由這樣的方式在繪畫過程中一再的與景物產生對話,成為了變動的城市意象下內心所塑造出的情感形貌。有鑑於此,似乎形成了對於環境的另一種觀看的方式。 關鍵字:城市、旅行、光影
  • Item
    試析繪畫中植物之光影表現--我與植物和光影之對話
    (2006) 蔣曉儀
    摘要 本論文的主題「繪畫中植物之光影表現」,旨在探討西洋美術中「光」所扮演不同角色,因而產生多種不同風格。對於光的內涵意義則是個人深感興趣,西方藝術家在面對自然世界時,在繪畫中呈現不同的形式,特別是「光」與「植物」這兩個課題的認知上,是個人所關注的方向,希望透過論文的硏究、文獻資料的探討與藝術史理論觀念的釐清,認識西方繪畫本質,並藉此印證個人的想法並整理出個人的繪畫語言,落實在創作方向的實踐。 茲將各章節所涵蓋的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為本論文的動機與目的,扼要的說明個人最終的想法,在動機中闡述了個人所思考反省的價值與關注方向並以一、回歸自性,二、人的困境,三、「愛」與「關懷」,此三論點作為本論文的核心價值。 第二章 「文獻分析」此章將分為三節:第一節西洋繪畫中「光」的角色, 主要探討美術史中不同階段的光在繪畫中扮演的角色。第二節西方繪畫中對「光之內涵」探討,選擇五位畫家,觀察其在繪畫的相關性和相異之處,希望發現影響畫作的原因,以及光線表現在美術史的義意。第三節西方繪畫中植物表現,以四位畫家創作中階段性以植物圖象為表現內容做為探討對象,此四位風格畫家差異甚大,美學觀點亦不同,但對於植物圖象呈現的內涵,彼此間卻有共同的關注性,這是有趣的發現。 第三章 「個人創作理念」說明幾點影響畫作的元素,是個人階段性繪畫的自我省察與作品說明,選擇與生活經驗最為關切的方向為主要表現,它是個人對大環境反省、辯証、思考後的生活價值,也是當前對人處境的反思,繪畫中光和植物這兩個元素,企圖傳達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平衡關係。 第四章 「個人創作內容表現與繪畫表現形式」一、以植物為畫面主要符號,對物象的客觀描寫、經過一再的觀察、素描、提鍊出畫面的造型,思維來回不斷的轉化,讓物象造型能準確傳達筆者的心象世界。二、壓克力顏料為此次表現媒材,為豐富畫面的表現層次,過程中水分的控制變成最大的難題,畫面暢快宣洩、水流與透明感的呈現,是依據內在需求的呈顯,經過不斷的反覆嘗試,也從錯誤與失敗的實驗過程得到經驗,對於複雜的創作過程個人有了更深一層體驗與感受。 結論為最後一章,將個人此次研究的心得內容做一統整的歸納,並希望能確立日後在繪畫創作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 Item
    窗影意象—鄧鳳蘇彩墨創作論述
    (2019) 鄧鳳蘇; Teng, Feng–Su
    本文研究以中國畫論、美學史及描寫光影的基本要素、特性的原理為理論基礎,為中西繪畫光影形態之探討暨比較筆墨技法、西畫寫生於彩墨畫虛實光影的思維表現。西洋繪畫中,「光」是不可或缺的繪畫元素,從卡拉瓦喬、林布蘭等大師的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們對光線運用的高超技巧,無論是自然光或人造光,在在皆呈現出其驚人的表現功力。在國書水墨晝方面,崇李可染之「掌握自然規律」結合現代審美觀念用心描繪以探求大自然光影之美。 技巧方面運用中國畫之筆墨的力度、層次、方法、格調、內涵等要素在平面上追求三度的立體感與空間感,以虛實強弱、濃淡乾濕的筆墨方法及線的重疊、形的遮檔,並通過輪廓結構與紋理的變化來達到深度感。 研究範圍主要建構於下列三部分:第一、中西藝術之光影型態。第二、窗影創作理念與實踐。第三、創作主題的論述。 在創作理念方面,本文將窗影藝術之意境與窗影寫生之造景來解析虛實窗影創作實踐。當中包含東西方在光影上的技法、美學布局上呈現的空間表現,以此作為個人創作作品分析的基礎。作品創作分為:《記憶之窗》系列、《及時之窗》系列與《穿梭之窗》系列三部分進行創作論述。
  • Item
    水墨畫中光與影的實驗與探究
    (2004) 賀敏娟
    水墨畫的美感是極為高度的哲學,畫面中的意境與其中蘊含的精神性,重要性遠遠凌駕表面的技巧與形式,因此在創作時,也需不停地謙卑學習與思考,儘可能地深化自身的修養與見聞。 本文試以光與影為主題,探討光與影在不喪失水墨畫的獨特韻味與傳統美感精神的前提下,可能呈現的不同表現方式,以及其中蘊含的意境。 全文內容重點說明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記述研究動機、目的與論文之架構。 第二章試從中國傳世畫論的記載中,確認光與影對於中國傳統水墨繪畫的意義;探討前人在作畫時看待光與影的態度與在畫中的運用方式,並列舉中國與日本傳統水墨畫中以不同方式表現光與影的作品,觀想其表現方式與意境。 第三章陳述自身對水墨創作的理念、分析現階段創作與實驗的心得與評估,對自作的精神性與技巧兩方面的省思、思考未來持續創作的方向。 第四章為作品說明,擇要記錄筆者此階段創作的歷程。 末章結語,總結個人對於水墨創作的觀感、創作之路的思索、以及對未來創作上的自我期許。
  • Item
    色影都會---繪畫光影色彩的表現
    (2002) 陳靜慧
    摘要 一、前言 大學畢業後開始教學工作,生活一直是瑣碎的,雖然一直沒有放棄創作,但面對現實的生活卻漸漸失去創作的動力,越來越不敢動筆,離創作越來越遠,多年後,當教學工作漸漸得心應手時,才驚覺自己面對創作的軟弱,發現該是誠實反省自己的時候,正逢新制教學碩士班開班,於是,便回到母校進修。這樣的過程雖然辛苦,但藉由各式課程的學習和老師們的傾曩相授、同學們的經驗交流讓我在省視自己的教學和創作過程中得到很多的啟示,三年南北的交通往返,學校同事們頻頻發問”值得嗎?”就金錢和時間的花費或許倍於其他方式的進修,但是,在這三年中的學習讓我重新尋得創作的力量和方法,這樣的收穫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感謝劉文煒老師犧牲寶貴的假日指導我們創作,不吝教導技巧和分享創作經驗和人生觀,收穫匪淺,除創作外,也從劉老師身上學習為人師的風範,和與人相處的風範,劉老師曾說:「創作就是生活。」更讓我對創作有新的看法。創作不應該是遙不可及或高不可攀的,而應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份,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生活的常態,創作的人唯有這樣的認知才能持續不斷的創作。 二、研究目的 從迎接千禧年的第一道署光起,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藝術的表現在20世紀100年的發展裡,面貌多變,發展到後期,裝置及觀念的藝術形式,也能被大眾接受,甚至認為唯有這樣的藝術形式才是能反映時代精神的,於是傳統繪畫形式的處境就越來越艱難,某些程度被貼標籤為落伍或跟不上時代,甚至有人下結論說:繪畫已死。 但是,繪畫真的從藝術的舞台退下了嗎?其實不然,繪畫永遠不會消失,因為繪畫是人的本能,只是隨著時代、環境、觀念的改變,繪畫的表現和內容也改變了。 個人認為,不論用什麼材料作畫,就繪畫的表現來看,仍然脫不了基本的繪畫要素,這些要素在畫面上的呈現是互相關聯、互相牽制的,如何在畫面上安排這些繪畫要素,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提出不同的見解,影響了繪畫的觀念也帶動新的風格。 那麼,生活在都會的我可以利用光、色表現出什麼樣子的形體來反映我所體會到的現代生活?這就是我想研究這個主題的動機。 從繪畫美術史的發展中,可以發現19世紀以前對於描寫自然的光線的畫作占大多數,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科技的發展還未到達跳躍的階段,我想『電腦』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且人們的生活型態還介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之間,自然對自然的光源和景物關心。但是,也有一些先驅者已經提出新的看法。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生活中,變化多端的藝術面像,已經麻痺了大眾的視覺神經,回過頭觀察西洋的繪畫歷史,在漫長的自然寫實風格發展後,在十八世紀進入二十世紀後,產生了極大的革命,特別是科學的新發現造成新觀念的啟發,人類從以往的傳統的古典人生觀和自然觀改變為對新的世界觀的追求,這樣的思潮對當代繪畫的影響甚鉅。由於對個人自由及注重個性的主觀意識的重視,畫家在繪畫創作的主觀表現愈發強烈。 就繪畫形式而言,繪畫的表現包含了形、體、光、色等要素,這些要素在畫面上的呈現是互有關聯,也互相牽制,可說是動一髮牽全身,如何在畫面上將這些要素配合得很好是一個大課題,畫家藉由畫面上對形、體、光、色這幾個繪畫構成要素的經營表現畫面的空間,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提出不同的見解,影響了繪畫的觀念也帶動新的風格,尤以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繪畫思潮,更是顛覆了傳統的藝術形式,例如:十九世紀中葉興起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視物象為一種光線,對色調分解與混色的觀點,初期雖只是憑在調色盤上混色,後來則發展至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新印象主義的畫家依據物理和生理學的理論,加以科學的方法排列色點,這樣注重光與色的純粹客觀的寫實呈現的表現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人們發現其中缺乏主觀及內在精神,畫的內容顯得薄弱且沒有感情,於是強調主觀表現形體光色的後期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應運而生。自此繪畫發展進入史學家所謂的「現代繪畫」時期。 就藝術表現的內容來看,我們觀察藝術史的發展,可以發現藝術家的創作是敏感而直覺的,因此從藝術層面所反映出來的各種表現,正是畫家們對時代精神的探索和冒險,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人生的面面觀。尤其,當我們的文明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後,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型態改變甚鉅,脫離了悠閒的農業生活,人們開始忙忙碌碌的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生活,科學與物質的昌明固然對於人類有很多貢獻,但另一方面,卻又使人類精神沒落、道德頹喪。 筆者試圖研究繪畫形式上光影色彩的表現和主題內容的觀察,嘗試運用光影色彩傳達對於現代都會生活的人群,在霓虹燈光下的冷漠、孤單、和一種面對生活、面對生命的無力感的情懷。 三、研究方法 筆者將藝術的表現分為形式和內容,認為在藝術的表現中,形式和內容是並重的,一個好的創作應該兼具兩者。 所謂「形式」就是藝術家運用熟練的技巧,去處理特定的題材,將表現的要素作適當的安排,產生新的組合,給觀賞者以美的感受。 藝術的「內容」,也就是指藝術品中表現的是什麼?換言之,便是指藝術品中所包含的意義,也就是所謂的題材。(註1) 本論文將藝術形式上的分析按時間順序的發展,對於歷來畫家如何將光影和色彩運用在二度空間上以表現三度空間的視覺效果的觀念演變開始著手,特意從美術史上將對於描寫非自然光線的畫作列出並作比較。 藝術內容的分析將著重在時代環境、生活型態的改變如何影響畫家選擇題材、安排畫面的結構、畫家如何運用光影、色彩表現現代都會生活的心理層面。 四、論文架構 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為理論的建構,探討及比較形式和內容;第二部分個人創作理念分析。 第一部份分兩章各自探討藝術形式上光影、色彩與空間的關係,並以畫家的作品說明,希望將光影色彩如何從自然主義的客觀觀察和表現轉變成現代繪畫主觀的觀察和表現作一呈現。 第二部分以作品為例說明筆者如何將光影色彩作主觀的呈現,以表達生活在都會民眾的心理層面。
  • Item
    繪畫語言及其構成探討暨個人創作研究
    (2001) 劉家鈞; Liou Chia-Chun
    本研究的範圍主要界定在「繪畫語言」及「個人創作理念」的探討上,期能透過對於繪畫構成因素解析,進而豐富個人的繪畫創作。但有人認為,將一件藝術創作的構成因子,如同數理般,以科學化的方式加以分解研究,如此只會更早宣告藝術創作的死亡。一般而言,他們所持的理由不外乎是他們認為一件藝術品,本身就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生命,若將之支解分析就不復存在藝術的生命及價值了。筆者認卻為不儘然如此,唯有對藝術創作所使用的語言能有深刻的了解,才有可能藉此將心中的意念情感表露於作品中,甚至加以轉化,形變、移植、重塑語言的生命,並發展出個人的獨特語彙,深化個人的創作縱深。 繪畫語言的探討也就是對於繪畫表現形式的研究,繪畫是在怎樣的情況底下被創作出來的,而創作者又要如何去面對在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本論文將從繪畫史的角度切入,探討過去的藝術發展潮流及藝術理論,並對針對部份的作品分析,將實際與理論結合,以客觀理性的探討,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期能在視覺藝術蓬勃發展的現代,用最能真切還原自我的表現形式從事於繪畫創作。 本文在第二章中將針對繪畫構成的幾個重要因素,如線條、空間、色彩、構圖、光影、視覺焦點等,按節次加以分析,試圖在拆解繪畫創作語言的過程中,以一種較為客觀的研究方法,綜合歸納找尋自我創作的養份,再以個人主觀的意念,運用繪畫語言創作具獨創性的作品,並配合筆者現階段的作品剖析這些繪畫要素,在我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藉以澄清自我的創作理念。第三章將運用研究方法上所常見的比較法,將幾種在繪畫史上曾出現的重要風格做比較,嘗試探討各種繪畫風格特徵,以期能在自我的風格試探中,反芻過去,找尋日後自我發展的脈絡。第四章的主題是繪畫語言的構成,如何運用我所能掌握的視覺元素,選擇主題,運用最適切的技法、媒材,構築自我的藝術世界,深切的傳達個人的情感、理念,是本章所探討的重點。第五章即本論文的結論,嘗試提出個人現階段對繪畫的觀念,為自我的創作提供一個更理性的綜合與分析,沉澱複雜的心智思維,拓展更寬深的繪畫境域。
  • Item
    光影構成在設計運用之創作研究
    葉茉俐; Yeh mo-li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光影構成在設計上的運用,並藉著光影交會,瞬間明 暗的變化,刺激更多的創意產生,同時激發心靈的覺醒作用.也期望為新興 的光影藝術,引發拋磚引玉之效. 本創作研究研共可分為四大部份,第一章說明本創作研究的動機,目地,及 其研究範圍與限制,並以作品說明創作研究的方法與過程. 第二,三章簡介中,日,歐美各國光影藝術的發展與現況,及有關光的特性 和基本投影造形原理. 第四章由每件作品的創作主題構思,設計作業的開展,實驗分析過程,執行 製作,迄問題的產生與解決之道,及未來發展均作一詳實的說明. 第五章就創作研究的過程,歸結總論與心得,並提出對後續研究發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