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時空交織・蕨語—鍾夙芬繪畫創作探析
    (2024) 鍾夙芬; Chung, Su-Fen
    筆者自小酷愛參與大自然的戶外活動,這過程接觸最多、印象最深刻的就非「蕨類」莫屬了。自遠古即存在的蕨類,不但有堅毅的求生能力,能生存於條件苛刻的環境,依然抬頭挺胸、生意盎然,更有美麗的外型,記憶中常在陽光下揮灑它生命的璀璨。感動於此,於是筆者將它納入創作中,因為它在筆者記憶中的存在,已然伴隨著筆者生命的成長與脈動!以及參與了筆者生命中重要時刻的浮光掠影,猶如目擊筆者生命的見證者!透過模糊的殘存記憶、時空交錯,交織成畫。聽人說,保存歲月的最好方式,乃是將它變成畫卷或詩篇,而我擅長的是前者,畫卷就是我的生命詩篇。本論文架構凡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闡述本文撰寫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名詞釋義;第二章《時空交織.蕨語》創作系列,聚焦創作緣起、時間及空間交錯的哲學思考;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在闡明創作理念與創作思維、使用蕨類意象元素的圖像思考、創作方法、創作成果分析與創作流程;第四章創作面向與作品解析,則就整體系列創作面向,以及個別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則總結創作回顧與創作省思,並思考未來的創作展望。
  • Item
    生命弦音‧穿越畫筆心-林育州繪畫創作論述
    (2023) 林育州; LIN, Yu-Chou
    筆者出生在雲林北港朝天宮旁,對廟宇的文化與活動留有深刻印象。每年的白沙屯媽祖遶境勾起了筆者的記憶,而高爾基童年的回憶亦影響筆者的創作方式,同時,作畫的靈感來源延續到吳文瑤的媽祖遶境的繪畫本。種種因素,使筆者在年近七十歲之際,試圖將過往的回憶呈現在畫作上。本論文以「生命弦音」為題,探討柏格森「綿延」的時間概念與佛洛伊德潛意識應用在藝術表現上的影響,並解析中外藝術大師作品特色,透過文獻爬梳與繪畫創作實踐,藉以累積創作能量,重新檢視生命歷程、建構自我視覺經驗外的心靈意象。 本論文研究共分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並界定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探究廢墟意象、綿延與懷舊的時間意識、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集體潛意識等概念與理論;第三章為「生命弦音」之創作論述,闡述創作理念、靈感收集冊以及媒材技法;第四章為作品分析,分析畫作的創作內容與畫面安排,以及所連結的記憶與意象;第五章結論則總結筆者的創作內容與意識,展現本研究的創作成果,並於此研究為基礎,展望未來的創新發展。
  • Item
    空間的「視」與「識」─ 簡佑任創作研究
    (2022) 簡佑任; CHIEN, Yu-Jen
    本論文以「視」與「識」出發,試圖從現象學方法中「『可見性』的『視』與『不可見性』的『識』」探索「空間」的潛在意義與藝術創作中「空間裝置」的美學意涵。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在第一章「緒論」的部分,筆者簡述了自身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並概略地對本論文所涉及的相關名詞進行釋義。第二章「學理依據」的部分,筆者試圖勾勒空間現象學的輪廓,試圖理解「空間」在「可見性」外「不可見性」的潛在面向,並將巴舍拉「家屋」的「幸福空間」與傅柯「全景敞視監獄」的「敵意空間」進行比較。第三章「空間裝置的『視』與『識』」的部分,筆者以「可見性」與「不可見性」的視角對「空間裝置」進行探究。此章節以「現成物」的觀念出發,爬梳現象學與低限主義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水墨」和「媒材」、「空間裝置」之間的關係與展現。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筆者探討了自身創作中「家屋」、「水泥」、「舉牌工人肖像計劃」三個系列。透過創作形式的分析與自身理念的表述,回應筆者三個系列中「家屋」、「廢墟」、「監視」三者之空間意向。最後,在第五章「結論」的部分,筆者總結本論文所探討的核心內容並展望自身未來的創作與研究。
  • Item
    生命印記:姚梧林版畫創作論述
    (2023) 姚梧林; Yew, Woo Lam
    本創作研究《生命印記》主要為版畫以及併用複合媒材的創作手法所進行的一系列有關個人生命經驗的回溯與記憶封存的創作論述。筆者由於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在台灣的大學及研究所生涯中的點滴,自然是筆者創作的主題內容,而在外求學的孤獨與懷念故鄉之情,與同為異鄉人的愛情故事等都是形構自己人格與內心智力成長的因素,也是筆者創作研究的出發點。版畫創作過程繁複,不同的步驟環節都可帶給筆者不同的體驗,不只做為生命故事的載體,也能抒發自己的情感,在不斷的演練過程中更提煉出自我的創作風格。本創作研究透過柏格森的生命衝力、佛洛伊德的創作昇華、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克羅齊的直覺美學等學術理論的爬梳,確立筆者的創作理念。創作實踐主要採用凸版單版覆刻、PS平版等版種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找尋自我生命經驗的記憶熱點,來回進行自我對話與思辯,透過版畫創作媒材的獨特語彙、創作語法和形成的語境,在不同時間點反覆咀嚼這些記憶,體驗創作過程帶來的心情轉折與心境的變化。創作主要以羽毛、拼圖及影像為素材,分成《片羽》系列、《凝視》系列、《瞬》系列三大系列,通過版畫創作及環氧樹脂的創作手法進行圖像符號的演繹與記憶的封存,述說個人的生命故事,串聯出生命綿延與成長之印記。 檢視此次創作研究,讓筆者體驗到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與價值,瞭解生命經驗與創作思維、學理基礎、創作實踐的相互關係。透過版畫藝術創作將壓抑於內心的思鄉與情傷加以昇華,並精煉出自己的創作技藝和風格。這些經歷都將匯集為筆者往後持續創作的養分與動力。
  • Item
    視覺瞬間中的時間感知之探討
    (2017) 林煊哲; Lin, Hsuan-Che
    時間感知存在於人類的意識運作之中。人們的生命歷程本質上是連續不間斷的體驗過程,是心靈運動的綿延體現。在生命動態中,圖像以視覺瞬間的物性顯現,將藝術家的內在自我意識與外在物質世界匯聚整合起來。 身為繪畫創作者,筆者在本論文中以自身經驗出發,探索與分析圖像中的時間性相關概念,藉以認識圖像之本質。本篇研究主要藉由藝術家創作和美學理論,探究繪畫創作中,人在「意向性」作用下與物質性的合流。從中認識靜態的繪畫圖像如何觸發人的動態心靈意識。有鑑於平面繪畫結合了人的身體經驗、精神、自然、記憶與物質媒材等因素,因此各章皆以時間感知為基礎,分別論述圖像的瞬間性質、創作形式與內容之表現。並且從時間性角度,探討在不同觀看方式介入下,觀者所感受的多樣態非物質精神性如何遊逸於時空結構裡。 本論文研究目標,是透過「視覺瞬間中的時間感知」之探討,檢視筆者的作品念想與實踐脈絡,在過程中凝塑、釐清自我創作概念,以期建構出較為完整的創作理論,增進自身創作內涵。
  • Item
    拾光˙機器:記憶空間的絕對之境
    (2017) 林洪錢; Lin, hung-chien
    記憶是人的生存過程中,情感與思想在生活實踐中過去式時態的印記。個人的記憶又是一個繁複、龐雜的未命名的經驗和已命名的詞彙揉合而成的封閉體 系。回返、追憶是生命實踐的創造力為過去的經驗重新認識自身的內在需求。在時間與空間的不可逆轉特性,在回憶的運動模式下時空被裂解,形成一種逆向的時間觀。追憶時讓某種新東西重複自身,進而重新建構,而與此相聯的是一種嘗試,一種「選擇性」的重構,重複所涉及的意志是最深層而內在的要素,是涉及個人的潛在意識世界。 創作者將內在的不可見的世界,藉由物質、圖式作為意念的表達,為「自身」提供曾在的證據,而影像圖式本身是歷史,這個歷史保障了我們自身的真實性。對於當代的創作者來說,影像和記憶的圖式都是一種體現內在意識的方法,這種方法實現了從我們有限的感官所不能觸及的過去展現於現時。 本文藉由記憶的「回返運動」作為認識自身的一種方式,同時將內在的精神欲望和心靈感悟作為自身表達,透過「曾在」之物的重新構畫與創造,是一種「思之聚合」,是一種「省察」,是一種不自覺地融入自主意識的過程。回憶不是邏輯能洞悉的事物,而是探討心靈深處對於生命存在的意義,以及真實的自我與靈魂的歸宿等,以「認識」和「實踐」兩種方式達到對自身存有的體現,同時藉著自身創作的實踐,思考內在性的思維意識,在碎片化的時代體現另一種自身的生活審美意識,以及在超越自身後進行未來的可能。
  • Item
    自己的「地方」──陳薇文創作論述
    (2019) 陳薇文; Chen, Wei-Wen
    本文係以筆者自2014年末開始之大學畢業製作至研究所期間作品為研究對象,此脈絡下萌生之系列作品,內容描繪筆者自身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與所處空間、地方產生情感上的聯繫,藉由藝術創作讓記憶與感受有個抒發的管道,用地理學的角度重新詮釋筆者自己心中之那個「地方」。 第二章從地理學的角度探討「地方」與空間之間的關係,認識空間的多元樣貌,接著釐清「地方」究竟為何物,將焦點聚焦在能使筆者內心觸動之有回憶的地方,最後分析探討東西方藝術家表現空間的不同方式,藉此從中學習並試圖作出突破。 第三章中闡述本研究作品之思想內容與形式表現,首先說明筆者的創作理念與思維,將筆者創作慣用的元素及表現的緣由說明之;接著描述創作的形式風格與脈絡,最後就媒材與技法表現上,介紹筆者習慣的創作模式與方法。 筆者接著於第四章進一步分析各系列創作之內容涵意,由「穿」系列、「家」系列到「這裡」系列,筆者對於家、家屋、家鄉、生活的城市一直有種濃厚的歸屬感、地緣性與向性,希冀自己能為這些「地方」作出貢獻與回應,因此藉由無時無刻觀察身邊的細微變化,描繪生活周遭的日常景色,以臺灣在地風景為主體,表現出本土性與地方性,既取材自地方街景、城市空間,同時也來自於自身經驗和情感的積累,反應出個人成長的軌跡,用最靜態的方式,為自己的地方與每一份感動,留下最深刻的回憶與註解。
  • Item
    萍聚‧記痕―蔡鶴旭水墨創作論述
    (2016) 蔡鶴旭; Chong He Xu
    本文以筆者在家鄉馬來西亞時期的童年記憶作為主題,以「記憶物件」回憶、追溯過往快樂的童年時光,想像出「記憶通道」,並以此重新探討個人以及本土文化,重新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第一章包含「創作動機」、「創作內容與範圍」,創作動機由思鄉的情懷為開始,藉由回憶兒時記憶去對故鄉重新連結;創作內容以童年的記憶為創作的出發點,蒐集記憶物件,以「萍聚‧記痕」的創作手法進行創作。 第二章創作理論基礎為「從童年記憶找到自己」、「窗櫺的文化型態」,此章節梳理記憶文學、科學,以及傳統窗櫺的文化形態之理論探討。 第三章「視覺分析與技法運用」,包含「萍聚之視覺表現」、「以拼聚及蒙太奇為創作手法之水墨作品」,呈述創作媒材結合手法之內容及意義,並梳理同樣以拼聚及蒙太奇為創作方式之藝術家。 第四章為創作思維與實踐,創作思維圍繞於「兒時記憶的綿延」、「透過玩具物件的療癒」、「重新構築自己面貌」;創作實踐則分為「創作內容」及「創作手法」,闡述以水墨創作呈現「萍聚‧記痕」之主題意涵。 第五章為創作作品解析;第六章為結論。
  • Item
    藤蘿的呢喃:生命記憶中的糾結與迷惘- 柯彩惠墨彩創作論述
    (2016) 柯彩惠; Ko, Tsai-Huei
    本論文研究是源於對日常生活所見的花木,隨著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變化及對其生生不息與自然凋落,有所感悟,而萌發創作之意念。花木中甚愛紫藤,愛其紫愛其白,更對其纏繞糾結的藤蔓感到特別的深刻。古代理學家有革竹子的心,而生活在現代的我卻想革藤蔓的心。這系列作品是透過藤蘿的呢喃,以隱喻的方式,經由記憶發酵來回憶生命成長中自我困頓、糾結、迷惘的生命過程。從自己根源出發,挖掘內在思想而產生藝術創作,並藉由藝術創作,達到舒壓與療癒的效果。本研究內容包括第一章緒論,以講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 探討創作思想、背景、歷程及理論基礎,而理論基礎以石濤「一畫」理論與老莊思想、混沌理論、符號學、榮格分析心理學說來論述。第三章「藤蘿的呢喃」系列之創作研究,分別以創作源起、創作內容、創作形式、創作技法與媒材與創作的關係來說明。第四章為「藤蘿的呢喃」代表作品分析,第五章為結論。 本論文研究亦藉由寫生觀察、回憶、創作的方式,以自我生命歷程中的體驗,在時空的更替中,由模糊的記憶中激發人文藝術特質,進行理論性、實作性的整合研究。企圖向觀者傳達最真實的情感,並對內在心靈的思維分析與極其複雜的情感層面,進行探索。並瞭解自己內心世界中情感的糾結,藉由藝術創作及其論述,而感悟人生命真正的意義與價值,而讓情感中的困頓、糾結、迷惘昇華為藝術創作的原動力。且將這段生命歷程的領悟做成記錄,也讓有類似經歷的觀者能自行佔據主角的位置,而產生藝術共鳴。
  • Item
    城市變奏曲--雨的意象
    (2016) 陳素美; Chen, Su-Mei
    記憶猶如逆時而行、逆風而飛、逆水而溯,所以記憶在時間旅程中的回溯是片段、模糊、殘破的。在筆者的創作中〈城市變奏曲——雨的意象〉,〝雨〞是一種對過往美好時光的駐足與聯接;雨給予一種撫慰心靈的美感,它是抽象精神的表徵。 在風景畫中,雨的場景總不若陽光畫面給人光亮、明朗的舒適感。筆者的創作方法藉由簡易的拍攝技巧,加上車行速度的快慢,透過玻璃視窗讓雨中的水分子衝破既有的街道建築結構,產生變形。而城市面容的失焦,是為了剔除雜亂的街景樣貌,注入詩意般的美感! 在創作理論基礎中,時代的轉動——科技的變革,探究其影響畫家創作的體材、方法與形式;而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都導入了〝時間〞的要素作為創作主軸,而產生影像變形、瓦解,與筆者創作時的速度要件有何不同,將列表說明。創作藉由攝影輔助更能將〝瞬時〞畫面呈現,筆者將探討攝影對現今生活的重要性。 而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都影響後繼者往單純色面或抽象繪畫發展,也如同筆者在寫實中的抽象思維。探究美學精神的獨創性(反法)、重意、攝情、靜、淨為其箴言,希望不走前人的路,在形式美感能開創新局面,在意涵中能言而有物;靜、淨是一種處世態度,一種藝術家的涵養,在畫面中才能有高雅之〝意〞也就是西方說的〝品味〞。 希望繪畫不只是視覺形式的彰顯,更是發掘自我,能與觀者情感交流的空間,延續人類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