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

一、 本系簡史
  本系之前身「特殊教育中心」係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在教育部「加速特殊教育發展計畫」下設立,為國內第一個負責推動特殊教育工作的機構。目前系內近半數之教師均曾在入系前接受過中心之洗鍊,擔負在職教師研習、學術研究交流與推廣服務等承先啟後之重責。在此深厚基礎之上,先於民國七十五年由當時的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吳武典教授籌創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繼於民國七十九年設置大學部(統稱特殊教育學系),民國八十一年增設博士班,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機構。為有效統合系所資源,民國一○四年起特殊教育學系及復健諮商研究所改採「一系多所」方式運作。民國八十一年林幸台教授繼任系主任,其後之系主任分別為林寶貴教授、張蓓莉教授、王振德教授、盧台華教授、張正芬教授、郭靜姿教授、洪儷瑜教授及陳心怡教授(現任)。民國八十八年及民國九十二年本系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為因應特殊教育師資的迫切需求及師資培育多元化管道的實施,又於民國八十三學年度增設特殊教育輔系課程,以供本校各系學生選讀。此外,自民國七十六年起,本系即陸續開辦「中小學教師暑假研究所學分班」、「特殊教育專業學分研習班」等,並於九十學年度辦理「學士後特殊教育師資班」,以提供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機會,民國八十八年及九十二年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民國一○五年暑期教學碩士班轉型為暑期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以提昇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人才之專業研究能力。本系創立迄今因基礎紮實、師資優良、課程深具特色,已成為國內培育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人才,以及從事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之重鎮。
二、 任務與目標
 

本系之任務與目標為培育優質特殊教育人才、深化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引導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及促進社會關懷與融合。

 

(一) 培育人才

 
1.

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教學、研究及行政領導人才。

(1) 大學部:培養中等以上學校特殊教育師資。
(2) 碩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專業及行政人才。
(3) 博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學術研究、教學或行政領導專業人才
2. 提供各級學校特殊教育或相關工作人員在職進修研習。
(1)

暑期碩士班:提昇小學或中等以上學校在職教師及行政人員之特殊教育知能。

(2) 研習班:含短期及學分研習。
3. 培育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之人才,包含: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人員、教育行政人員、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各類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基金會、個人工作室、輔具相關公司/機構服務人員。
4. 提升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之特教知能,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人員。
  (二) 學術研究
 
1.

從事各類特殊教育研究。

2. 進行特殊教育相關政策之規劃研究。
 

(三) 推廣服務

 
1.

辦理國際及校際之學術研討與交流,推廣實驗研究成果。

2. 出版特殊教育刊物、傳遞新知。
3. 輔導辦理特殊教育學校(班)及相關機構之教學與研究。
4. 從事特殊教育宣導工作,導正社會大眾之觀念與態度。
三、 學生人數(105年10月24日更新)
 
 

在校生人數

畢業生人數

大學部

186

983

特教碩士班

86

363

復諮碩士班 50 74

特教博士班

55

73

教師在職碩士學位班

81

273

特殊教育在職專班 25 0

 

四、 課程結構
  (一) 大學部
 
1. 修業規定
 

本系學士班學生分「師資培育組」及「非師資培育組」兩組。「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38學分,「非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28學分。此外,學生並得依興趣選修輔系、雙主修及各種學分學程。

2. 特色
 
(1) 建立核心課程,以為學生共同必選學分
 

本系成立之初,在課程設計上分為智障、語障、聽障、視障及資優五組,供學生選修至少二組。然為因應融合教育思潮及師資培育趨勢,民國八十三年乃納入各類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之必備與通用課程,以「輕度障礙組」為本系學生共同必選組別,建立特殊教育通才訓練之核心課程。民國九十三年更擴充此組之學分數並改名為「身心障礙綜合組」,以更臻完善。目前本系學生可由身心障礙綜合組、身心障礙綜合+資優組、資賦優異組三組中至少選一組為必修組別,另有重度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三組之課程設計,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修。

(2) 加強教材教法與實習課程,使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
  本系各組教材教法及實務課程皆分別規劃,在教學實習方面,除全校一致要求之大四教學實習外,學生之實習課程尚包括「特殊學生評量實務」與身心障礙綜合組之「特殊教育教學實習(輕/重)」,俾利理論與實務之密切結合。
(3) 訂定學生社會服務辦法,增進學生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本系自九十學年度起規定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參與社會服務十小時,四年共計四十小時,以為畢業之必備條件,並藉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各項活動,進而與特殊需求者多作直接接觸,及與家長及相關福利團體充分聯繫,以增進其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二) 研究所
 
1. 修業規定
 

碩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繳交碩士論文一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博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通過學科考,提出修業期間發表之學術性論著一份及口頭發表專題討論一場後,始得提出論文計畫口試;通過口試後著手進行論文研究,至少一學期後始能提出論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博士學位。

2. 特色
 
(1) 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分組設置
  碩博士課程除共同必修、共同選修(含理論與研究、統計與研究法、行政與制度)外,自民國八十八年起課程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兩組,以達專精並符合入系前學生之興趣與選擇。
(2) 兼重實務課程
  為求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碩士班開設有身心障礙教育實務、資優教育實務;博士班開設有研究實務、行政實務及教學實務等必選課程。
(3) 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師生共同參與
  碩博士學生必修二學期之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各一學分課程,由系上教授輪流擔任課程設計與執行。每學期根據議題的發展趨勢與重要性,分別邀請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分享其專業經驗與研究成果,並開放給本系所有有興趣之師生共同參與研討。
五、

組織

  (一)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18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4名和助教4名。另有名譽教授3,兼任教師11名。專任教師多數均曾留學美、日、英等國,且專精領域相當多元與廣泛。
  (二)分工
  本系每位專任教師均需參與系務發展工作,根據有關議題,採定期與不定期方式開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效。工作小組分為系務分工與專業分工兩項。系務分工計有人事組、經費設備組、學生輔導組及研究發展組共四組,每位教師至少需選擇參與其中二組。專業分工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二組,依教師之專長,每位至少加入其中一組。此外,設有特殊教育學刊編輯小組,由系上教師輪流擔任小組成員與執行編輯工作,並根據突發之議題與學術研討會之舉辦隨時設立任務編組,以利系務之運作。
六、  特色與成果
   (一)辦學與研究特色與成果
 
1. 執行研究專案,表現優異。
 

本系教師積極執行研究專案,過去五年間主持國科會及教育部等單位委託之專案研究計劃案約100餘件。

2. 發表學術論著,成果豐碩。
  本系教師除上述主持研究計劃外,亦定期發表其研究成果於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研討會,或由出版公司出版專著,成果豐碩。
3. 舉辦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近期辦理的重大學術活動如下: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五年) 
*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 
*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民國八十七年) 
*情緒障礙特殊教育國際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 
*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民國九十年) 
*2002第八屆亞太地區聽障會議(民國九十一年) 
*2003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
*2004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
*2005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四年)
*2006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五年)
*2006第九屆亞太資優會議(民國九十五年)
*2007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7第十八屆亞洲智能障礙聯盟大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8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七年)
*2009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八年)
*2011第三十五屆國際學習障礙研究學社年會暨華文學習障礙國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中日特殊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華文地區「資優教育行動方案之實踐與展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2大學推動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一年)
*201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特殊教育學生需求與支持(民國一○二年)
*2014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國際自閉症類群教育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融合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民國一○三年)
*2015東亞讀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四年)
*2015臺灣師範大學姊妹校聯合特教論壇(民國一○四年)
*2016第一屆亞太地區正向行為支持國際研討會(民國一○五年)

4.

出版學術性刊物,深受肯定

自民國七十四年出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陸續獲得國科會優等期刊獎、政府出版服務評獎之連續性出版品類「優良出版品」獎、國科會教育學門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第一級刊物,且自2003年列入TSSCI觀察名單,於2004年列入正式名單迄今。

  (二) 服務成果
 
1. 本系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國際性或全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理事長或主席),包括:世界資優教育協會(吳武典教授)、亞洲智能障礙聯盟(盧台華教授)、亞太資優教育聯盟(郭靜姿教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張訓誥教授、 林幸台教授、林寶貴教授、盧台華教授、張蓓莉教授、張正芬教授)、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王振德教授、郭靜姿教授、陳昭儀教授)、中國輔導學會(林幸台教授、吳武典教授)、中國測驗學會(吳武典教授、林幸台教授)、中華民國視障教育學會(張訓誥教授、杞昭安教授)、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中華民國溝通教育學會(林寶貴教授、 杞昭安教授)、 台灣職業重建專業學會(林幸台教授、吳亭芳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和台灣學習障礙學會(洪儷瑜教授)。
2. 本系教授亦積極參與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有關特殊教育之推行工作,包括擔任行政院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負、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少年輔導委員會委員、特殊學生鑑定輔導委員會會委員、特殊教育評鑑委員等,以拓展服務之層面。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7
  • Item
    桌上遊戲應用在學習障礙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2022) 賴弈旭; Lai, Yi-Shu
    在強調STEM的未來世代中,數學知能是生活中必備的素養,但學習障礙生因受到自身障礙影響,在數學學習上較為弱勢。因此在規劃學習障礙生數學教學活動時,應該設計具有多樣鷹架且容易引起學生動機的教學方式。近年遊戲式學習蔚為風潮,不少研究指出遊戲式學習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尤其以桌上遊戲作為教學媒材,在規則設定、時間長短以及參與人數上都具有高度彈性,非常適合運用於學習障礙生教學。目前國內較少關於學習障礙生透過桌上遊戲學習數學概念的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數學奠基模組─「數戰棋」作為參考,設計出適合學習障礙生操作的因倍數概念桌上遊戲─「百戰方城」作為教學活動媒材。同時探究學習障礙生在參與此桌上遊戲過程中的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心流經驗、遊戲接受度與學習行為模式。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共邀請六個國中小學校之24名學習障礙生作為研究對象並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實驗組採用桌上遊戲進行因倍數概念學習活動,控制組則採用傳統講述式教學進行因倍數概念教學課程。研究結果可歸納為以下五點: 一、針對學習障礙生學習特質所設計之數學桌遊活動,有助於提升 其數學學習成效,且學習成效優於傳統講述式教學。 二、針對學習障礙生學習特質所設計之數學桌遊活動,有助於提升其對數學的學習動機,且學習動機優於傳統講述式教學。 三、針對學習障礙生學習特質所設計之數學桌遊活動,能讓學生具有高度的心流經驗與遊戲接受度等正向情意表現。 四、在本研究遊戲式學習中,學習成效、心流經驗、學習動機與遊戲接受度等依變項,互相具有正相關。 五、遊戲式學習可透過多元鷹架與同儕互動的機制,促進學習障礙生以豐富的學習行為面對數學學習挑戰。 本研究使用行為序列模式分析學生的互動模式,結果發現小組合作的遊戲式學習可幫助學習障礙中小學生溝通互動、集中專注力、增進高層次思考等效益。透過小組合作模式的遊戲式學習,學習障礙生在遊戲中自發性的產生玩家間的溝通互動與鷹架使用,並彼此刺激高層次的邏輯思考。這是本研究非常獨特的發現。本研究最後也將提出未來研究及教學實務的相關建議。
  • Item
    協助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情緒調節技巧之編序式線上互動軟體製作
    (2023) 謝幸曄; Hsieh, Hsin-Yeh
    本專業實務報告旨在研發一套適用於高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情緒調節技巧之軟體。本軟體採用編序教學法進行教學,利用故事引導學生學習辯證行為治療中的情緒調節技巧。本軟體由三名高中學習障礙學生、一位諮商心理師及一位特教老師進行試用,並依據回饋進行滾動式調整,最後完成本軟體。研發成果:一套適用於高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情緒調節技巧之教學軟體。本軟體有別於現今市面上之相關軟體,專為學習障礙學生設計,操作簡單,主題明確。期待本軟體能協助高中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情緒調節的技巧,讓他們能獲得更多支持,一起陪伴他們面對高中時期的情緒變化。
  • Item
    應用線上桌遊於國小學習障礙讀寫困難學生詞彙學習之成效
    (2022) 林汝郡; Lin, Ru-Jyun
    識字能力是學習障礙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相當重要且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但他們常因障礙關係在學習詞彙的歷程中遭遇挫折,因此本研究期望找到一種合適的教學方法提升其學習成效。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應用桌遊於詞彙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習障礙讀寫困難學生識字和造詞能力之學習成效。研究參與者為三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亞型分別為識字合併書寫困難和識字困難,年齡均為國小三年級,智商得分均為70以上。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實驗期間包含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自變項為應用桌遊於詞彙教學方案,依變項為自編識字造詞能力測驗之表現成效。教學活動每週2~3次,每次40分鐘,為期4~5週,共21次課程。研究工具為基本讀寫字測驗、自編識字造詞測驗和應用桌遊於詞彙教學方案–「雲端文字樂」。資料分析為量化資料採視覺分析法,含曲線圖、階段內、階段間分析,並以C統計為輔助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桌遊於詞彙教學方案對三位研究對象的識字能力有改善。應用桌遊於詞彙教學方案對三位學生的識字能力和造詞能力有顯著提升且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學習態度亦有正向改變。研究結論為教學建議課程上的設計難度應視受試者進步情形而有所調整;教學時間略顯不足,可增加介入課程教學時間,研究結果或許會更為顯著。建議後續研究可採不同研究法,針對不同障礙類別之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情境本以學校環境為主,後因疫情關係改為在家中情境以線上教學方式進行,建議可將桌遊之線上教學模式轉移給父母,讓父母在家中也可以線上互動方式進行親子間的交流,增加學生與家長互動、增添趣味性,降低3C產品對學習的負面影響。
  • Item
    數位化圖示策略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整數加減的學習成效
    (2021) 李玟慧; Lee, Wen-Hui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數位化圖示策略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整數加減的學習成效。採取單一受試法的跨受試多探試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臺北市三名國中八年級學習障礙學生,自變項是數位化圖示策略教學,應變項是學生學習整數加減運算時的成效。本研究數據依據視覺分析與C統計進行資料處理,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使用數位化圖示策略進行整數加減教學,其中兩名學生有立即成效。 二、使用數位化圖示策略進行整數加減教學,其中兩名學生有保留成效。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和限制,提出有關整數加減教學以及未來建議,提供給教師及研究者參考。
  • Item
    應用圖示策略於國中學習障礙生數學輔助教材之編製
    (2021) 羅娸嘉; Luo, Qi-Jia
    本研究旨在研發一套適用於七年級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之圖示策略教學指南,實證策略有效之數學教材編製。研發內容參照教育部在民國一百零三年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的數學領域課程綱要,以國中七年級課程:「數與量」及「代數」兩大主題為主,使用數線圖協助學生解數學文字題,為了提升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數學文字題之動機及表現。圖示策略之教學指南結合教學與評量的方式來編製學習內容,由學習障礙學生試用後滾動調整教材。研發成果為:一套適用於七年級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之圖示策略之教學指南,包含教師手冊與學習單,並期望學習障礙學生使用此份教材後,能提升其數學文字題之學習動機及表現。
  • Item
    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因式分解學習之成效
    (2020) 謝華馨; Hsieh, Hua-Hsin
    本研究透過交互教學法的介入,搭配數學課本的使用,使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習四項閱讀理解策略:預測、提問、澄清、摘要,並探討其對於學習障礙學生的因式分解學習成效。 研究者採用單一受試實驗法之A-B-M設計,並以三位國中八年級學習障礙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於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三個階段透過研究者自編之數學學習成效測驗評量其因式分解學習表現,並以目視分析及C統計的方式將測驗結果進行資料處理,以探究交互教學法介入之立即成效與維持成效。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透過交互教學法的介入,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因式分解學習表現具有立即成效。 二、撤除交互教學法的介入後,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因式分解學習表現具有維持成效。 三、在研究結束後,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具有正向積極的學習態度。 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於欲進行交互教學法介入數學課程者,提出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方面建議。
  • Item
    學習障礙與一般學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比較:內外參照架構模式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11-??) 張萬烽; Wan-Feng Chang
    以往認為學習障礙學生的學業表現低於一般學生,也連帶的將使其學業自我概念受到影響,過去曾有研究針對學障學生整體學業自我概念加以探究,但對於特定學業自我概念則較少探討。若能瞭解學障學生特定學業成就是否對其學業自我概念有所影響,與一般學生之間是否有所不同,就能作為介入上的參考。本研究以106 學年度高雄市國小三到五年級一般學生791 名和學障學生353 名為研究對象,比較兩個群體在學業成就、學業自我概念上的差異,並且以內外參照架構模式來瞭解兩個群體之學業成就與學業自我概念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一般學生與學障學生在國語和數學成就的差異達大效果量;再者,自我概念方面,控制學科表現後兩個群體間的國語自我概念沒有差異,數學自我概念則是學障學生優於一般學生。至於內外參照架構的結果上,不同年級的一般學生在同一科目的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間的相關均達顯著水準,顯示社會比較能力已存在。不同年級的學障學生同一科目的成就與自我概念間均未有顯著相關,不同科目學業成就與另外一科的學業自我概念間也無顯著關連,因此社會比較和向度比較能力均尚未建立。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做為未來研究與實務上之參考。
  • Item
    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數學教學與直接教學法之成效比較
    (2020) 彭慧雯; Peng, Huei-Wun
    本研究旨在比較「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與「直接教學法進行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保留成效與感受差異。採用單一受試設計中的交替處理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五年級的學習障礙學生,自變項為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與直接教學法進行教學,依變項為數學之學習成效與保留成效。研究者利用自編之小數乘法測驗與分數乘法測驗得分情形作為比較二種不同教學法之數學學習成效的重要依據,透過視覺分析、C統計與效果值分析,以探討數學學習與保留成效,並藉由訪談以瞭解社會效度。 本研究結果: 壹、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和使用直接教學法進行教學,二者對國小 學習障礙學生數學學習之立即成效無顯著差異。 貳、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和使用直接教學法進行教學,對國小學習 障礙學生數學學習保留成效有個別差異情形。甲生與乙生使用使用直接教學法進行教學的保留效果較佳;丙生則無無明顯差異。 參、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與使用直接教學法進行教學後,國小學習 障礙學生對二者不同教學介入方式的感受有個別差異情形。三位實 驗參與者均喜歡使用電子白板教學,但認為直接教學法對自身的學 習助益較大。 本研究最後提出增加研究參與者人數、留意篩選對象條件及增加數學障礙計算方面研究等建議,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一位學習障礙觀念攝影藝術家的成長歷程暨鏡頭裡的學障影像
    (2020) 徐曉帆; Hsu, Hsiao-Fan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一位在影像創作領域有傑出表現之學習障礙觀念攝影藝術家為研究參與者,旨在探討研究參與者之成長歷程與其所感知的障礙經驗。透過研究參與者之生命經驗及學習障礙影像創作意涵之敘說,重現其學習成長之背景與歷程,及其感知的障礙經驗。 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中之「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模式進行分析,以整體脈絡檢視研究參與者之成長歷程,並歸納研究參與者所感知的障礙經驗類別,再從研究參與者對其「學習障礙影像創作」意涵的敘說中,探索其影像創作中所表達之學習障礙意涵。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成長歷程 研究參與者在學齡期浮現閱讀、書寫、專注力、溝通表達、社會技巧與人際互動困難等學習障礙症狀,並為各個發展階段帶來不同的挑戰。學齡期在追趕課業中渡過;青春期的國中階段,面對學習與人際互動上的挑戰,交織成最痛苦的一段時光;隨著適性發展、培養個人學習方法、拓展交友圈,進入成年期後,研究參與者能掌握大學與研究所課業要求,人際關係也在摸索中成長。 研究參與者在學齡前期即展現繪畫的興趣並持續培養成能力;青春期參賽獲獎後,研究參與者看見自身藝術的潛能,並在每一階段的升學路徑抉擇中,整合評估自身特質、興趣、能力,選擇適合個人發展的方向。成年期,研究參與者長期培養的創作能力獲得國內外競賽肯定,並採觀念攝影方式創作一系列以學習障礙為主題的影像作品。 二、 學障影像意涵 研究參與者以觀念攝影方式創作,將其成長歷程中感觸最深刻的障礙症狀轉化為影像作品,呈現其在「溝通表達」、「人際互動」、「閱讀與學習」中的體會,進一步讓外界能藉由創作理解學習障礙者所感知的障礙經驗。 三、 成長歷程與影像創作交織下的內涵 「溝通表達」、「人際互動」、「閱讀與學習」所帶來的困擾,在成長歷程裡帶來不同層次的影響。「閱讀與學習」上的困難,隨著青春期階段找到學習方法,並在藝術領域適性發展後,為人生帶來的影響逐漸下降。「溝通表達」與「人際互動」的困難,則在學齡期浮現,並在各個階段不同的學習、生態環境中交錯影響,持續為人生帶來挑戰。 四、 探索克服逆境的支持力量 自我接納、個人的學習態度、自我覺察與統合、父母的教養與支持、合適的生態環境、重要貴人的支持,是克服障礙症狀,並迎向獨一無二精采人生背後的不可或缺支持力量。 最後,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給學習障礙者,自我接納,並找到與障礙共存的方法;面對學習,需要堅毅不放棄的毅力;探索個人特質、興趣與優勢能力,整合評估未來發展;拓展人際交友圈,提升溝通表達與人際互動能力。對於教育現場工作則期盼教師們留意學習障礙者之社會技巧困難,鼓勵學生表達內在想法,以支持與接納的態度促進學習障礙者的整體學習適應。此外,加強輔導與特殊教育之合作,並培養情緒調適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也需看見學習障礙者的優勢能力,適性揚才,並提供轉銜至職場的支持關懷,協助學習障礙者適應職場生態環境。
  • Item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應用於進修學校學習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
    (2019) 林慧婷; Lin, Hui-ting
    本技術報告旨在了解對於高職進修學校學習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經由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介入,針對數學排列組合單元,學生學習之後的感受及數學學習成就是否有影響。 本技術報告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共進行八週,每週有二節數學課,一節課45分鐘,教師示範解說30分鐘後,課間進行討論並作數習演練,再利用一週一次的班會課20分鐘複習再進行同儕協助學習的習題演練,事前於班級尋找三位同儕協助,由三位同儕輪流一對一協助數學的演練複習,此為初步設計出的同儕協助學習方案。在每兩週後,依實際情況、評估成效和反思與訪談結果,再來決定課程有無修改的必要,以進行課程不斷的修改及再設計,根據學生的數學科段考成績做後測,期間與個案及同儕及個案家人做訪談回饋,分析並歸納得出研究結果,並提出本研究對於未來高職數學學習的建議。本研究已通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倫理審查,取得核可證明書,案件編號201810HS026。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同儕協助學習對於學習障礙學生,在學習數學科時,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 二、在融合教育中,同儕對於協助學習障礙學生皆表示願意協助。 三、學習障礙學生對於策略介入後,因可獲得同儕互動而稍有提高學習動機,但仍需要不斷鼓勵,才能彌補過去長期的習得無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