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

一、 本系簡史
  本系之前身「特殊教育中心」係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在教育部「加速特殊教育發展計畫」下設立,為國內第一個負責推動特殊教育工作的機構。目前系內近半數之教師均曾在入系前接受過中心之洗鍊,擔負在職教師研習、學術研究交流與推廣服務等承先啟後之重責。在此深厚基礎之上,先於民國七十五年由當時的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吳武典教授籌創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繼於民國七十九年設置大學部(統稱特殊教育學系),民國八十一年增設博士班,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機構。為有效統合系所資源,民國一○四年起特殊教育學系及復健諮商研究所改採「一系多所」方式運作。民國八十一年林幸台教授繼任系主任,其後之系主任分別為林寶貴教授、張蓓莉教授、王振德教授、盧台華教授、張正芬教授、郭靜姿教授、洪儷瑜教授及陳心怡教授(現任)。民國八十八年及民國九十二年本系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為因應特殊教育師資的迫切需求及師資培育多元化管道的實施,又於民國八十三學年度增設特殊教育輔系課程,以供本校各系學生選讀。此外,自民國七十六年起,本系即陸續開辦「中小學教師暑假研究所學分班」、「特殊教育專業學分研習班」等,並於九十學年度辦理「學士後特殊教育師資班」,以提供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機會,民國八十八年及九十二年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民國一○五年暑期教學碩士班轉型為暑期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以提昇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人才之專業研究能力。本系創立迄今因基礎紮實、師資優良、課程深具特色,已成為國內培育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人才,以及從事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之重鎮。
二、 任務與目標
 

本系之任務與目標為培育優質特殊教育人才、深化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引導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及促進社會關懷與融合。

 

(一) 培育人才

 
1.

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教學、研究及行政領導人才。

(1) 大學部:培養中等以上學校特殊教育師資。
(2) 碩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專業及行政人才。
(3) 博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學術研究、教學或行政領導專業人才
2. 提供各級學校特殊教育或相關工作人員在職進修研習。
(1)

暑期碩士班:提昇小學或中等以上學校在職教師及行政人員之特殊教育知能。

(2) 研習班:含短期及學分研習。
3. 培育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之人才,包含: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人員、教育行政人員、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各類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基金會、個人工作室、輔具相關公司/機構服務人員。
4. 提升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之特教知能,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人員。
  (二) 學術研究
 
1.

從事各類特殊教育研究。

2. 進行特殊教育相關政策之規劃研究。
 

(三) 推廣服務

 
1.

辦理國際及校際之學術研討與交流,推廣實驗研究成果。

2. 出版特殊教育刊物、傳遞新知。
3. 輔導辦理特殊教育學校(班)及相關機構之教學與研究。
4. 從事特殊教育宣導工作,導正社會大眾之觀念與態度。
三、 學生人數(105年10月24日更新)
 
 

在校生人數

畢業生人數

大學部

186

983

特教碩士班

86

363

復諮碩士班 50 74

特教博士班

55

73

教師在職碩士學位班

81

273

特殊教育在職專班 25 0

 

四、 課程結構
  (一) 大學部
 
1. 修業規定
 

本系學士班學生分「師資培育組」及「非師資培育組」兩組。「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38學分,「非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28學分。此外,學生並得依興趣選修輔系、雙主修及各種學分學程。

2. 特色
 
(1) 建立核心課程,以為學生共同必選學分
 

本系成立之初,在課程設計上分為智障、語障、聽障、視障及資優五組,供學生選修至少二組。然為因應融合教育思潮及師資培育趨勢,民國八十三年乃納入各類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之必備與通用課程,以「輕度障礙組」為本系學生共同必選組別,建立特殊教育通才訓練之核心課程。民國九十三年更擴充此組之學分數並改名為「身心障礙綜合組」,以更臻完善。目前本系學生可由身心障礙綜合組、身心障礙綜合+資優組、資賦優異組三組中至少選一組為必修組別,另有重度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三組之課程設計,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修。

(2) 加強教材教法與實習課程,使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
  本系各組教材教法及實務課程皆分別規劃,在教學實習方面,除全校一致要求之大四教學實習外,學生之實習課程尚包括「特殊學生評量實務」與身心障礙綜合組之「特殊教育教學實習(輕/重)」,俾利理論與實務之密切結合。
(3) 訂定學生社會服務辦法,增進學生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本系自九十學年度起規定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參與社會服務十小時,四年共計四十小時,以為畢業之必備條件,並藉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各項活動,進而與特殊需求者多作直接接觸,及與家長及相關福利團體充分聯繫,以增進其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二) 研究所
 
1. 修業規定
 

碩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繳交碩士論文一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博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通過學科考,提出修業期間發表之學術性論著一份及口頭發表專題討論一場後,始得提出論文計畫口試;通過口試後著手進行論文研究,至少一學期後始能提出論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博士學位。

2. 特色
 
(1) 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分組設置
  碩博士課程除共同必修、共同選修(含理論與研究、統計與研究法、行政與制度)外,自民國八十八年起課程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兩組,以達專精並符合入系前學生之興趣與選擇。
(2) 兼重實務課程
  為求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碩士班開設有身心障礙教育實務、資優教育實務;博士班開設有研究實務、行政實務及教學實務等必選課程。
(3) 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師生共同參與
  碩博士學生必修二學期之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各一學分課程,由系上教授輪流擔任課程設計與執行。每學期根據議題的發展趨勢與重要性,分別邀請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分享其專業經驗與研究成果,並開放給本系所有有興趣之師生共同參與研討。
五、

組織

  (一)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18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4名和助教4名。另有名譽教授3,兼任教師11名。專任教師多數均曾留學美、日、英等國,且專精領域相當多元與廣泛。
  (二)分工
  本系每位專任教師均需參與系務發展工作,根據有關議題,採定期與不定期方式開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效。工作小組分為系務分工與專業分工兩項。系務分工計有人事組、經費設備組、學生輔導組及研究發展組共四組,每位教師至少需選擇參與其中二組。專業分工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二組,依教師之專長,每位至少加入其中一組。此外,設有特殊教育學刊編輯小組,由系上教師輪流擔任小組成員與執行編輯工作,並根據突發之議題與學術研討會之舉辦隨時設立任務編組,以利系務之運作。
六、  特色與成果
   (一)辦學與研究特色與成果
 
1. 執行研究專案,表現優異。
 

本系教師積極執行研究專案,過去五年間主持國科會及教育部等單位委託之專案研究計劃案約100餘件。

2. 發表學術論著,成果豐碩。
  本系教師除上述主持研究計劃外,亦定期發表其研究成果於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研討會,或由出版公司出版專著,成果豐碩。
3. 舉辦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近期辦理的重大學術活動如下: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五年) 
*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 
*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民國八十七年) 
*情緒障礙特殊教育國際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 
*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民國九十年) 
*2002第八屆亞太地區聽障會議(民國九十一年) 
*2003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
*2004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
*2005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四年)
*2006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五年)
*2006第九屆亞太資優會議(民國九十五年)
*2007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7第十八屆亞洲智能障礙聯盟大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8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七年)
*2009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八年)
*2011第三十五屆國際學習障礙研究學社年會暨華文學習障礙國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中日特殊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華文地區「資優教育行動方案之實踐與展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2大學推動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一年)
*201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特殊教育學生需求與支持(民國一○二年)
*2014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國際自閉症類群教育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融合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民國一○三年)
*2015東亞讀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四年)
*2015臺灣師範大學姊妹校聯合特教論壇(民國一○四年)
*2016第一屆亞太地區正向行為支持國際研討會(民國一○五年)

4.

出版學術性刊物,深受肯定

自民國七十四年出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陸續獲得國科會優等期刊獎、政府出版服務評獎之連續性出版品類「優良出版品」獎、國科會教育學門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第一級刊物,且自2003年列入TSSCI觀察名單,於2004年列入正式名單迄今。

  (二) 服務成果
 
1. 本系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國際性或全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理事長或主席),包括:世界資優教育協會(吳武典教授)、亞洲智能障礙聯盟(盧台華教授)、亞太資優教育聯盟(郭靜姿教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張訓誥教授、 林幸台教授、林寶貴教授、盧台華教授、張蓓莉教授、張正芬教授)、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王振德教授、郭靜姿教授、陳昭儀教授)、中國輔導學會(林幸台教授、吳武典教授)、中國測驗學會(吳武典教授、林幸台教授)、中華民國視障教育學會(張訓誥教授、杞昭安教授)、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中華民國溝通教育學會(林寶貴教授、 杞昭安教授)、 台灣職業重建專業學會(林幸台教授、吳亭芳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和台灣學習障礙學會(洪儷瑜教授)。
2. 本系教授亦積極參與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有關特殊教育之推行工作,包括擔任行政院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負、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少年輔導委員會委員、特殊學生鑑定輔導委員會會委員、特殊教育評鑑委員等,以拓展服務之層面。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69
  • Item
    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訊息於記憶運作中的運用:以失聰手語使用者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邱倚璿; Yi-Shiuan Chiu
    失聰手語使用者短期記憶能力較弱原因,可能是手語視覺空間形式不擅於時間次序的記憶運作所致。本研究欲探討短期記憶,失聰手語者與聽力正常非手語者於時間次序運作的異同,以及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對其短期記憶的影響。實驗一比較失聰手語者與聽常非手語者於三種不同時間空間一致性下,兩種刺激(數字、中文雙字詞)之項目再認表現。時間空間一致性包含時間空間一致(刺激依序由左至右呈現)、時間空間不一致(數字刺激隨機出現)與僅有時間次序(刺激依序呈現於螢幕中央)等,此效果可反映出內在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之整合運作狀況;實驗二探討不同時間空間一致性下,數字刺激的項目與位置再認表現;實驗三中,運用兩種隨機出現作業(25% 項目及位置再認,75% 項目再認),探討在偶發性的位置判斷作業時,時間空間一致性之影響。本研究結果為:實驗一發現兩族群都出現序列位置效果,於時間空間一致情境優於僅有時間次序;實驗二發現兩族群僅在正確率中有一致性優勢;實驗三發現失聰手語者於項目與位置再認表現明顯劣於聽常非手語者,但於項目再認中相對差異較小。除了時間次序外,同時提供有規律的空間位置可以協助短期記憶表現;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整合是於作業要求下發生,符合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兩者平行但可彙整的論點。失聰手語者與聽常非手語者有相似的內隱時間次序運作,但被要求回憶位置時,失聰手語者整合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運作,會需要耗費較多的認知資源。
  • Item
    以整合式音樂治療行動方案改善一位自閉症兒童嚴重自傷行為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陳淑瑜; Shu-Yu Chen
    自傷行為是自閉症兒童最嚴重的行為問題之一,不僅造成身體傷害,更影響到全面性的教育或社會功能。近年來,針對自閉症者因感覺處理異常、經由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和焦慮情緒之中介,引發重複動作行為和堅持同一性行為的順序關聯性,已獲得許多研究的支持,也被認為是預測自傷行為的風險因素。本研究個案為國小特教班教師緊急轉介的學童,患有自閉症共病智能障礙,主因為嚴重自傷行為及情緒問題。雖然特教持續介入並有醫療用藥,但受家庭內部因素影響,行為改善的成效有限。因個案相當喜愛音樂,教師遂主動尋求入校輔導支援。在直接入班觀察、分析課堂行為觀察紀錄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有採取混合方法處理個案問題的必要性,故整合音樂治療和行為策略,共同解決個案和教師的困境。本研究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評估、介入與成效檢討,參與協同的成員包括研究者及三位特教教師,由研究者提供每週一次、單次40 分鐘,兩學期總共18 次的個別音樂治療,並由三位教師於課堂提供行為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整合方案介入後的音樂行為和互動行為提升、重複行為下降,自傷行為幾乎不再出現,並達到長期維持成效。個案家人也因為孩子的進步,開始積極與學校配合。整體而言,本研究藉由在實務現場解決自閉症學童自傷行為的歷程和經驗,啟發從根源探尋解決方法的模式,也為未來的問題處理提出多元介入的可行性。
  • Item
    有效鑑別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兒童和典型發展兒童的敘事指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賴曉嬋; 王秋鈴; Hsiao-Chan Lai, Chiu-Ling Wang
    本研究旨在比較國小二年級典型發展及語言障礙兒童,在敘事「巨結構」及「微結構」各項指標的表現是否呈現顯著差異,並探討各項指標的效果量,找出區辨兩組兒童最具敏感度的指標。本研究對象為60 名國小二年級學童,語言障礙與典型發展兒童各30 名,兩組兒童均以無字圖畫書Frog, where are you? 為材料,透過故事重述的方式蒐集敘事樣本。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巨結構:兩組兒童在故事文法要素中的「背景、起始事件、嘗試、結果、內在反應」及插曲完整度等指標有顯著差異。二、微結構:兩組兒童在「語意」部分的「總詞彙數、相異詞彙數、詞彙錯用率」、「語法」部分的「平均C 單位長度、複雜句使用率、文法錯誤句出現率」,以及「凝聚結」部分的「前後關係照應凝聚完整率、關聯詞凝聚完整率、凝聚結凝聚完整率」等指標有顯著差異。三、比較各項敘事評量指標的效果量,最能區辨兩組兒童的前五名指標依次為平均C單位長度、詞彙錯用率、嘗試、文法錯誤句出現率及複雜句使用率。在評量國小二年級兒童的敘事能力時,可特別針對以下的幾個能力進行探討:插曲完整度、詞彙使用能力(包括總詞彙數、相異詞彙數及詞彙錯用情形)、語句使用的能力(包括複雜句使用率、平均語句長度、文法錯誤句出現率)及前後關係照應的使用情形。
  • Item
    國小普特合作改善輕度自閉症學生情緒行為問題成功案例之探討
    (2019) 廖聆劭; Liao, Lin-Shao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探討國小階段普特教師合作成功改善輕度自閉症學生情緒行為問題的經驗歷程。本研究招募兩位國小輕度自閉症學生的資源班教師及三位導師作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方式了解資源班教師、導師於改善輕度自閉症學生情緒行為問題的歷程中,如何建構合作模式並尋求學校行政支援、合作時曾遭遇哪些挑戰,以及能成功改善輕度自閉症學生情緒行為問題的關鍵因素。 研究結果指出,普特教師的合作歷程可分為:合作準備、建立合作關係、情緒行為問題評估、資源整合與計畫擬定、執行介入計畫、評鑑介入成效、合作出現階段性成果,以及合作成效顯現八個階段;上述階段依其歷程又可歸納為「合作初期」、「合作中期」、「合作後期」;普特教師於合作初期建立穩固的合作關係,合作中期則為普特教師介入輕度自閉症學生情緒行為問題、發展出較固定合作模式的時期,主要的合作模式為合作諮詢/諮詢服務模式輔以資源教師模式/輔助服務模式進行。 普特教師於合作後期會遭遇程度不一的挑戰,分別為:「需長期介入才能看見輕度自閉症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改善成效」、「輕度自閉症學生對標記的負面覺知影響情緒行為穩定度」、「普特教師合作成效在校難以真正跨情境」、「學校行政支援服務類別、程度仍有其限制」;面對上述挑戰,普特教師分別以「調整資源班服務方式」、「調整策略介入方向」因應,但也因部分挑戰無法克服形成合作困境,影響普特合作成效。而研究亦發現「導師的教學信念」、「導師引導同儕與輕度自閉症學生正向互動」、「資源班教師對自身角色的覺知」及「學校生態與氛圍」則為普特教師是否能成功改善輕度自閉症學生情緒行為問題的關鍵因素。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論,給予資源班教師、導師、其他普通班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家長以及教育行政機關於實務工作方面的具體建議,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供參考。
  • Item
    紅繩懸吊訓練課程對增進大專自閉症學生運動技巧能力之成效
    (2019) 徐媺媺; Hsu, Mei-Mei
    本技術報告目的為了瞭解紅繩懸吊訓練課程,對增進大專自閉症學生運動技巧能力之成效。研究方法是採單一受試A-B-M 設計,參與者對象選自北部某大專自閉症學生一位。本自變項為紅繩懸吊訓練課程,依變項為「雙側協調」、「平衡」、「跑步速度和敏捷度」及「力量」。實驗階段包含基線、介入期與維持期。教學課程介入每週二次,每節五十分鐘,共計十六次的紅繩懸吊訓練課程。研究工具採用BOT-2的簡易版,研究結果之資料分析採視覺分析法、階段內和階段間分析,並輔以C統計協助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1)紅繩懸吊訓練課程對於參與的大專自閉症學生提升「雙側協調」能力具有良好立即成效與維持成效。 (2)紅繩懸吊訓練課程對於參與的大專自閉症學生提升「平衡」能力具有良好立即與維持成效。 (3)紅繩懸吊訓練課程對於參與的大專自閉症學生提升「跑步速度及敏捷度」能力具有良好立即與維持成效。 (4)紅繩懸吊訓練課程對於參與的大專自閉症學生提升「力量」能力具有明顯的立即成效與維持成效。
  • Item
    高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幽默風格與情緒智力及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2019) 汪菀菲; Wang, Wan-Fei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資優學生之幽默風格與情緒智力之相關及其對生涯自我效能之預測效果,並藉由身份類別、性別資優生、資優類別等背景變項,檢視其差異情形。 研究對象來自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包含數理資優生111人,人社資優班52人,語文資優班51人,普通班124人,共338人。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等方法分析資料,所得結果如下: 一、 不同身份類別資優生在幽默風格部份,在親和型幽默具有顯著差異,普通班學生的親和型幽默高於資優班學生。 二、 不同資優類別學生在情緒智力中的情緒認知與情緒表達分量表達顯著差異。情緒認知以及情緒表達部份人社資優班皆顯著高於數理資優班。 三、 不同性別資優生在自我貶抑型幽默達顯著差異,女性資優學生之得分顯著高於男性資優學生;男性資優學生與女性資優學生在情緒反省部分達顯著差異,男性學生之得分顯著高於女性學生。 四、 高中資優生之幽默風格以及情緒智力具有兩組典型相關結構,第一組典型相關顯示,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情緒調節、情緒反省愈佳,則其自我提升型幽默愈佳;第二組典型相關顯示,當高中資優生的情緒認知、情緒反省愈佳,則其攻擊型幽默、自我貶抑型幽默展現程度愈低。 五、 高中資優學生的自我提升型幽默與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亦即自我提升型幽默可正向預測高中資優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情緒調節與情緒反省與生涯自我效能也具有顯著相關,其中以情緒認知以及正向激勵對生涯自我效能具有預測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供教育輔導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歷史走入心間:情意教育課程設計對啟聰學校國中生歷史學習影響之行動研究
    (2019) 賴怡汝; Lai, Yi-Ju
      本研究旨在探討情意教育課程設計對啟聰學校國中生歷史學習之影響,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並嘗試跳脫傳統章節名稱,書寫一篇滿懷情意的成長省思歷程。   課程設計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社會科文本為基礎,融入情意教育,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第二階段則以歷史人物為楷模,讓學生發現自身性格與歷史人物的異同,發揮優點、省視不足,希冀能對其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建立有所助益。本研究發現,適合設計為情意教育課程的素材有三項:一、從古沿用至今的發明、制度、觀念等,貼近生活經驗,學生更能產生共鳴,並體會現今習以為常的事物中,也有古人的心血結晶。二、可教導學生透過「神入」的方式,試著理解歷史人物做出重大決定當下的時空背景,以及決策背後的用意與苦衷。三、若歷史人物與學生有相似的人格特質,學生會覺得十分親切;歷史人物的處世智慧,亦是楷模學習的良好範例,幫助學生自省與成長。   一學年的研究中,以合作學習、角色扮演、古今對話與楷模學習等方法設計與實施課程,可發現學生不再只是被動聽講,而能主動學習;藉由課堂討論,也能讓學生靜心思考,產生更深刻、具創造力的想法。此外,貼近生活經驗、富有趣味性的課程,使學生樂於學習、減少行為問題。
  • Item
    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自閉症學生的認識與其融合教育的態度
    (2019) 沈頌蓓; Shen, Sung-Pei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自閉症學生的認識和對自閉症學生融合教育的態度,並研究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包括性別、服務年資、擔任行政職位經驗、特殊教育背景、主要任教領域、與自閉症學生接觸經驗、服務地區、學校規模、學校設置特殊教育班型等九個變項,對自閉症的認識和對融合教育態度有無差異情形,進而分析兩者的相關性和預測力。 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新北市和桃園市公立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共511位,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和逐步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瞭解自閉症學生特質,在四個向度中,平均得分由高至低的順序為行為領域、溝通領域、成因、社會領域向度。教師對自閉症融合教育呈現正向積極態度,在三個向度中,平均得分由高至低的順序為認知、行為、情感向度。 二、性別、行政經驗、特教專業背景、主要任教領域和與自閉症接觸經驗等背景變項不同的教師,對自閉症的認識程度具有顯著差異。此外,服務年資、行政經驗、特教專業背景、主要任教領域和與自閉症接觸經驗、特教班設置情形等背景變項不同的教師,對自閉症融合教育的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三、教師對自閉症學生的認識情形和對融合教育的態度,兩者之間呈現顯著低度正相關。 四、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自閉症學生的認識情形對於融合教育的態度具有預測力。 最後,依據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困頓中顯光華 ─ 一位視障音樂資優生母親的生命轉化敘說
    (2019) 黃碧琴; HUANG, Pi-Chin
    本研究主要採行質性研究中的敘事探究法,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與研究參與者共同努力,進行其真誠的自我剖析。論文中揀選視障音樂資優學生母親珊妮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輔以觀察及文件、照片、影音等檔案資料的蒐集,以「整體-內容、形式」的分析,建構、詮釋其生命歷程,並藉由深厚描述探討研究參與者的生活情境,清楚呈現其生命歷程的關鍵轉化經驗。又論及夫妻、親子間微妙關係的相處之道,作為敘事者與讀者間的交流連結,於產生共鳴後,讓讀者反觀映照自身處境,思索以何角色定位可適切落實生活中,達到情感、價值觀的有效遷移以自我提昇。 茲根據本敘事探究的情境脈絡與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珊妮生育視障孩子,身為母親承受無常的生命震撼,陷入自我悲苦; 二、困頓中幸遇重要貴人,尋得終身可依靠的信仰,生命重新翻轉; 三、樂觀正向之個人特質始終迎向陽光,黑暗從此遠離; 四、一步一腳印,用愛再出發,維繫溫暖的家。 針對本敘事研究所探討之內容,其結果可作為未來研究的基礎,謹提供具體的參考方向,包括家庭支持、早療教育、親職教育、家長成長團體、雙重殊異子女的教育、轉化經驗與復原力的關聯程度等,值得未來研究深入探討。
  • Item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對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介入成效
    (2019) 鍾琁如; Chung, Hsuan-Ju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日常生活中勞動與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更顯重要,大學為社會大眾進入工作前的最後教育階段,也為培養自主運動習慣的好時機。視障學生受限於生、心理或其他限制,更不容易建立運動習慣,因此本研究旨在進行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並檢視其對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單一受試法跨受試多基線設計,以台北市某大學三位視覺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共8週、每週3堂、每堂約50分鐘的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並搜集研究對象在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的相關資料,進行視覺分析和C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一、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大部分視覺障礙學生的心肺耐力有立即與維持成效。 二、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視覺障礙學生的肌肉適能達顯著水準並有維持成效。 三、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生的BMI達顯著水準並有維持成效。 四、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生的柔軟度達顯著水準並有維持成效。 故本研究的結果為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可以改善大學視覺障礙學生之健康體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