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A Majority of One" :傳教士譯者馬克萊奇
    (2023) 張孝耘; Chang, Shawrene
    馬克萊奇是第一本《易經》及《御纂朱子全書•理氣》英譯本的譯者,雖然首開先河,但百多年來飽受惡評、漠視與誤解。本論文以傳記形式從馬克萊奇的視角鋪陳他翻譯這兩本中國經典的時代背景與他的傳教生涯,來重新檢視他這兩本譯本及評論的流變。研究發現他的翻譯是為了證明中國經典裡的「上帝」不是Christian God,以此將十九世紀在華新教傳教士譯名之爭的戰場從原本的《聖經》中譯轉向中國經典英譯。他的翻譯是他傳教士生涯的一部份,不僅和他在中國的所思所見密切相關,也聯繫著當時在中國其他傳教士的所言所行,以及當時中國發生的大小事件。主張「上帝」譯名的漢學家理雅各對他強烈且情緒化的抨擊是其飽受惡評及漠視的源頭,當代學者雖然不再譏諷他將「上帝」詮釋為雌雄同體的朱庇特,但也忘了他翻譯的初衷,以致誤解頻生。所以他的翻譯必須放回到他的傳教士身分與生涯中來理解。
  • Item
    臺灣網球書籍翻譯史初探
    (2021) 薛彗妙; Hsueh, Hui-Miao
    翻譯在我國網球發展歷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為開創運動翻譯贊助者研究且彌補網球翻譯研究之空缺,本研究旨在藉由描述性翻譯研究與多元系統的觀點,從贊助者與譯者角度探究網球譯著產生機制,並探討國內大專院校網球課和學位論文引用網球譯著之情形,檢視書籍翻譯對臺灣網壇的影響。研究發現我國自1971年至2021年止共出版73本網球譯著,超過八成譯自日語或英語;技術教學書占比高達82%,人物傳記、運動心理、營養生理與歷史文化則數量不多。網球譯著產量在1980年代達到高峰,2000年代數量最少,出版趨勢大致呼應我國譯書出版歷史脈絡。國內出版社受到1960年代以來叢書出版風氣影響,大量經營體育叢書並譯介網球書籍,是網球譯著的主要贊助者。然而從麥田出版社與民生報叢書的例子看來,棒球和籃球在運動翻譯系統佔據主要地位,並將網球排擠至邊陲,反映多元系統的特徵。最後,網球譯著的譯者多半不具網球專長,僅極少數從事網球運動,然而譯者透過翻譯傳播網球知識及推廣網球發展功不可沒。
  • Item
    諾貝爾迷夢:遠景與九五文化《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翻譯出版研究
    (2014) 蔡孟儒; Tsai Meng-Ru
    一九七○年代台灣出版業蓬勃發展,帶動一波套書風潮,題材從理財保健到史地傳記,包羅萬象。一九八○年代初期,九五、名家和遠景三家出版社不約而同看上諾貝爾文學獎,計畫製作套書收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因而掀起一場搶奪預約市場的報紙廣告大戰,最後名家中途打退堂鼓,九五和遠景各推出一套《諾貝爾文學獎全集》。諾貝爾全集的製作難度絕非一般套書所能比擬,首先套書必須在短時間內分批出齊整套作品,八○年代的台灣譯者數量足以在時限內應付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嗎?再者,諾貝爾獎是歐洲中心的獎項,希臘、冰島等得主的文學作品原文從何取得?台灣又有多少譯者和編輯具備歐洲語系能力?從市場角度考量,當時台灣讀者接觸的文學仍以英美和日本為主,出版社如何推銷歐洲文學居多的諾貝爾文學獎? 本文從原文來源、譯者來源、新譯與非新譯作品比例和譯文品質四種面向探討遠景與九五兩套全集。研究發現,遠景有一套挑選收錄作品的標準,原文委託書店進口或托人代購;九五則直接翻譯日文版諾貝爾,照單全收。遠景和九五全集收錄的作品並非全數新譯,兩家出版社都沿用港中台三地的現成譯本,以壓縮製作時間,降低成本。遠景的新譯作品比例較九五高,整體譯文品質也更好。兩套書雖然銷售不如預期,對台灣的貢獻仍不容抹滅。
  • Item
    《堂吉訶德》的英、中譯本歷史比較分析
    (2017) 馬里奧; Mario Santander Oliván
    《堂吉訶德》(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大文豪塞萬提斯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的偉大傳世巨著。這部十七世紀的作品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西班牙黃金時代和整個西班牙文學經典中最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亦是世界文學的珍寶。曾經不少研究者寫了學術論文探討全世界最知名西班牙小說,同時也被翻譯成140多種語言,但對於《堂吉訶德》不同譯本的翻譯研究以及歷史比較分析研究卻相當少。 本研究試圖從歷史比較分析探討不同語言如何翻譯世界文學的鉅作。本博士論文的目的是分析《堂吉訶德》之兩個英譯本,皮耶爾·安托萬·莫妥 (Pierre Antoine Motteux) 和伊迪絲·格羅斯曼 (Edith Grossman) 的譯本,和兩個中譯本,即楊絳和董燕生的譯本;前兩個譯本直接從西班牙文翻譯成英文,後兩個譯本直接從西班牙文翻譯成中文,專注於英、中譯本的翻譯策略,並比較英文與中文譯者不同翻譯技巧。本研究發現雖然時代不同、語言不同,但是中英譯者的考量有不少相似之處,皮耶爾·安托萬·莫妥和楊絳專注於目標讀者 (target reader),歸化 (domesticating) 堂吉訶德來獲得觀眾的認可,而伊迪絲·格羅斯曼和董燕生注重於保留原西班牙文小說的特色,採用多種異化 (foreignizing) 翻譯策略和現代讀者使用的當代目標語言 (target language)。 在台灣,中英文翻譯研究越來越多,但中西文翻譯領域的研究仍然非常稀少。在世界上,只有少數翻譯研究比較和分析三個或更多語言,即使二十一世紀是多語言 (multilingualism) 的時代。本論文同時也是全世界《堂吉訶德》第一個英、中譯本歷史比較分析研究,同時也是結合世界三大語言在同一個研究文本中的研究。
  • Item
    論錢鍾書的翻譯觀
    (2019) 張忠安; Chang, Chung-An
    錢鍾書先生(1910~1998)或許是中國當代最博學及具批判意識的一位人文學者。他的「化境」翻譯觀,對中國翻譯話語帶來極大的影響,而且也對提升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帶來實質貢獻,廣受學界認可。然而,對於錢鍾書翻譯論述的確實性,評論家們有諸多批評,認為是個人經驗談、自相矛盾、甚至是幻象,並與中國翻譯傳統產生斷裂。本論文主要即是針對這些挑戰,做出有效的回應,並對錢鍾書的翻譯觀進行全面分析。作者認為我們無法單獨地理解錢鍾書的翻譯思想,而必須檢視該思想所依據的社會、文化、與歷史脈絡,才能理解錢的想法。因此,本論文嘗試將錢鍾書主要的中英文著作中,散落至各處的翻譯評論與批判觀點串連起來,對他的翻譯觀提供邏輯連貫的論述與分析。首先,探索錢鍾書對佛經翻譯史的論述,並檢視錢鍾書於探討翻譯時運用的闡釋學概念,能全面理解他所支持的忠信翻譯觀的複雜性。第二,本論文也指出錢鍾書的化境翻譯觀,是大多數的中國翻譯理論家們都認識,但只有極少數論者對此觀點仔細地研究。因此,本論文試著對化境觀作出哲學性的詮釋,並探討隱與露的辯證議題。錢鍾書於探討化境這個重要的概念時,即時常提及此重要的文學主題。最後,本論文對晚清當時的社會與文化氛圍做了歷史性的回顧,並試著解釋錢鍾書為何會讚賞林紓於其翻譯作品中作出的種種操作。同時也論證了錢鍾書與林紓兩位知識份子,有雷同的想法,對使用古文與尋找中西方文學的相似性方面,都抱持相似的觀點。錢鍾書作為翻譯批評家與文學批評家的雙重角色,也會在本論文做出討論。整體而言,本論文澄清了前人對錢鍾書翻譯觀的普遍誤解,並深入分析他的翻譯思維在整體翻譯研究的理論潛能。
  • Item
    翻譯戲劇,搬演政治:1990年代表演工作坊的三部改編劇作
    (2017) 陳思穎; Chen, Szu-Ying
    表演工作坊自1980年代創團起至2000年代初,幾乎年年搬演翻譯戲劇,但這些劇作的譯本不一定能夠出版,表演工作坊的演出便成為觀眾了解特定劇目的唯一途徑。由於戲劇演出講求當下的效果,表演工作坊搬上舞台的翻譯戲劇通常經過在地化改編,然而分析1990年代的三齣劇作可得知,其操縱不單消弭了文化差異,亦深受台灣當時的政治環境影響,反映出異於原作的政治觀。 本研究選定《非要住院》(1990)、《意外死亡(非常意外!)》(1995)、《絕不付帳!》(1998)三齣戲劇,分析表演工作坊的翻譯策略。《非要住院》譯自英國劇作家史塔波德的電視劇本A Separate Peace,添加黑道大哥阿彪一角,並加深個人與社會的二元衝突,強化消極避世的意味;《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及《絕不付帳!》分別譯自義大利喜劇大師達利歐‧弗的Morte accidentale di anarchico與Non si paga! Non si paga!,前者淡化原作的政治訴求與意識形態,將原有的反政府立場改寫為反政治;後者將劇中的抗爭對象從企業家改寫為建商,影射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 對照時代脈絡,1980年代末起,李登輝掌權,國民黨內鬥劇烈,反對黨則逐漸茁壯,統獨、省籍成為1990年代的熱門議題。隨著台灣政治環境改變,表演工作坊在劇中呈現的政治立場也隨之變化,從1990年渴望遠離政治,1995年厭棄政治,到了1998年則把批判對象聚焦於陳水扁與國民黨黑金政治。表演工作坊在譯介戲劇的過程中做出明顯的操縱,藉翻譯劇表達自身的政治觀點,雖保留原作的劇情架構與人物,實際上卻轉移批判焦點與政治意識形態,也流露外省第二代的認同矛盾。
  • Item
    十九世紀英美小說中譯品質研究(附評註書目)(II-II)
    (2011/08-2012/07) 賴慈芸
    本評註書目的研究對象,是台灣地區1945-1987之間出版的十九世紀英美小說全譯本共100種,包括英美作者27位,作品63部,平均每部作品被翻譯1.6次,其中43部作品只有一個譯本,其他20部則有兩種以上譯本,最多的作品有六種譯本。其中英國作家19位,譯出作品42部,譯本66種,以Thomas Hardy的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共6種中譯本居首;66種譯本中有半數是大陸譯本,初版地在大陸的33種,台灣31種,香港2種;美國作家8位,譯出作品21部,譯本34種,其中以Mark Twain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共6種中譯本居首;而34種譯作中,初版地在大陸的13種,台灣15種,香港6種。以翻譯品質而論,美國文學的佳譯比例較高,英國文學只有三分之一可稱為佳譯,美國文學的佳譯則超過一半。
  • Item
    十九世紀英美小說中譯品質研究(附評註書目)(II-I)
    (2010/08-2011/07) 賴慈芸
    本研究目的在於研究台灣地區出版(1949-2000)的英美十九世紀小說中譯本翻譯 品質,並附上評註書目,作為研究翻譯史的基礎。台灣的英美文學研究已有可觀 成績,但英美文學的翻譯品質仍缺乏有系統的全面性研究。研究上的一大困難就 是舊譯充斥:台灣於1949-2000 年間出版的文學翻譯,甚多為大陸1949 年以前 舊譯,但因為政治因素,出版資料混亂不實,許多出版社不署譯者姓名或托以假 名出版,造成翻譯史研究不易。已出版的數種翻譯書目資料往往有譯者不詳或初 版年代不詳的缺憾。因此本研究有四項目標:一)釐清舊譯譯者及初版年代;二) 描述翻譯策略;三)評價譯本品質;四)歸納時代翻譯規範。本研究擬附評註書目, 包括譯本最早出版年代及真實譯者;全譯、節譯、選譯;是否有序跋;是否為中 英文對照版;是否為青少年/兒童改寫版本;並根據翻譯批評原則,描述翻譯方 法及評價,便於查考翻譯規範的演變。未來可逐步將評註書目擴充到其他時期、 其他文類、其他語種的翻譯作品,以建構更完整全面的台灣翻譯史,並期對文學 接受史研究及翻譯研究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