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電玩遊戲中譯英策略分析—以《少女前線》為例(2024) 郭宇舜; Guo, Yu-Shun自從電玩遊戲於1950年代問世至今,不僅硬體技術進步迅速,市面上的遊戲類型愈趨繁多的同時,遊戲產品也因為需進入全球不同國家的市場銷售,促成遊戲在地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且近年來開發商為追求畫面品質與故事劇情,更是投入巨額資金進行開發,而在地化成也為開發商回收成本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行動裝置的普及也使玩遊戲不再是家用主機及電腦的專利,然而卻鮮少有人對手機遊戲文本翻譯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將以筆者熱愛之手機遊戲《少女前線》中英文本為素材,套用功能學派及多位電玩翻譯研究學者的理論進行歸納,採用文本分析法探討其中譯英翻譯策略並分析背後原因。整體而言,分析發現《少女前線》為了能在螢幕尺寸較小的手機上呈現文本,譯入英文時常運用簡化策略,且影響了遊戲後期原文的撰寫策略,不僅如此,修正策略亦被廣泛應用來修正原文寫作失誤,避免英文版玩家遭遇理解困難,至於其他提及的翻譯決策及現象成因值得後續深入研究。Item 論電玩遊戲繁簡中文版的翻譯規範異同——以《Fallout 76》為例(2021) 黃宇心; Huang, Yu-Hsin近年來電玩產業活躍發展,越來越多遊戲開發商願意投注成本於在地化業務中,藉此拓展海外市場,電玩在地化產業也因此日益蓬勃。中國人口基數大,電玩遊戲市場潛力不容小覷,而台灣雖然人口較少,但玩家消費力驚人,使得不少遊戲開發商願意為出品的遊戲推出中文版。中國和台灣雖然同樣使用中文,但政經文化背景差異大,因此不乏有開發商願意為自家的遊戲分別推出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版。本研究以角色扮演遊戲《Fallout 76》的實際文本做為案例,透過圖里的規範理論分析簡中版和繁中版翻譯策略的異同。整體而言,簡中版譯文較具充分性,面對不同電玩在地化獨有的各種挑戰時,大多以緊扣原文的方式處理。相對之下,繁中版譯文較具可接受性,頻繁使用增譯、減譯、調動句型等策略,並較傾向使用台灣本土的措辭。透過本研究可發現兩岸不只政經背景差異大,電玩文化不盡相同,電玩在地化譯者使用的策略也大相逕庭,值得未來更深入研究。Item 西夏《易》學初探(國文系, 2021-09-??) 吳偉明; Ng Wai-Ming易學在西夏(党項)帝國的傳播與影響至今仍未被整理。隨著黑水城西夏文獻的出土,研究西夏易學的初步條件已經形成。本文為首個有系統地探討西夏易學史的研究,重點是易學的符號及占卜如何融入西夏文化。它顯示易學的理論及實踐滲透醫學、建築、藝術、軍事、政治詞彙、曆法、占卜及世界觀等不同文化層面。西夏人按自己的文化需要及偏好吸納易學。跟不少非漢族群相似,西夏人選擇性採納易學,對占卜、風水、醫學、軍事等實用領域特別感興趣。他們偏重占卜,對《易經》的義理及象數似乎漠不關心。從易學亦可窺見西夏文化的多元化與混種性。此開拓性研究有助加深瞭解中國與西夏的文化交流及易學如何在中國周邊與當地非漢族宗教、文化融合。Item 北宜地區保生大帝信仰及其傳說(2014) 林志峰; LIN CHIH FENG摘 要 保生大帝,為臺灣民間信仰重要的神祇之一,俗稱大道公,亦尊稱為吳真人。在臺灣社會民間信仰當中,與天上聖母、福德正神相較,雖然不是最鼎盛的,但全臺主祀保生大帝廟宇的數量統計,戰後至七十年代之間,大約是一百三十座至一百六十座,與其他神明廟宇比較,一直都還排列於前面八、九名,而且分佈於全臺各地。從為數不少的廟宇數量來看,保生大帝在臺灣擁有眾多的信徒,在臺灣民間信仰中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近年來,中國福建與臺灣學術界對於保生大帝信仰也投入越來越多的研究,不過,所探討的題材大多注重於保生大帝的生平出身、神靈事蹟、濟世精神或是保生大帝在臺灣西南部地區的發展,研究成果導引出保生大帝信仰被定位為福建省同安縣族群的守護神或醫藥神屬性的普遍原則,卻忽略了超越同安籍族群或非定位保生大帝為醫藥神的臺灣其他區域。大臺北地區、宜蘭縣地區對保生大帝信仰的認知,即不適用於族群守護神、醫藥神的情形,超越族群開發的大臺北地區及非同安籍優勢的宜蘭縣地區,移墾較臺灣西部地區的開發時間來得晚,因此北宜地區保生大帝的信仰發展也形成在地性的特有文化, 本文針對北宜地區保生大帝信仰的分佈及其傳說進行整合與分析,冀能以在地鄉土史的角度詮釋保生大帝信仰在北宜地區所形塑的文化特質,並取得下列三項研究成果: (一) 更加完整認識北宜地區的保生大帝信仰 (二) 呈現北臺灣的保生大帝信仰多元的宗教現象 (三) 進一步了解北宜地區保生大帝信仰傳說在地化過程Item 本地化翻譯準則之風格探討(2007) 黃國倫; Kuo-lun Huang隨著企業逐漸邁向全球化,對於本地化翻譯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本地化翻譯成為翻譯產業重要的一環。本地化翻譯採用翻譯準則來規範譯文的準確性、格式以及行文風格,其中以行文風格對譯文品質的影響最大。本研究探討本地化翻譯準則的行文風格部分,並與翻譯標準相關文獻進行比對,結果發現行文風格所列之規範項目並不夠完善,提供參考之範例譯文品質普遍不理想。本研究補充了翻譯準則應增列的規範項目,並重譯或修改範例譯文,使翻譯準則能有效提高譯文品質。Item 論網路模因與翻譯:以網路流行語與網路圖片為例(2017) 黃孟瑾; Huang, Meng-Chin網路模因在近幾年來的研究數量逐漸增加,然而翻譯在網路模因的傳遞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較少受到研究關注的議題,因此本論文以網路模因與翻譯為核心,藉由分析經翻譯網路語言和網路圖片,探討網路模因與翻譯之間的關聯,並檢視網路模因經翻譯後替目標語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研究發現,經翻譯後的網路流行語和網路圖片在目標語文化帶來下列影響:一、翻譯能見度提高─就網路流行語來看,現在有些網站會記錄詞語是從何處翻譯而來,也有網路使用者討論翻譯使用網路流行語的情形;就網路圖片而言,譯者的署名、譯註、評論皆使翻譯的能見度提高,譯者與讀者的互動亦是如此。二、發展出具有在地化特色的衍生作品─網路使用者透過轉變詞性、和其他中文詞語結合等方法,將譯自其他語言的網路流行語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用法;網路圖片則是因為譯者翻譯時改編形式,而衍生出在地化的翻譯圖片形式。三、無論是網路流行語或網路圖片,經翻譯後其衍生用法或作品仍符合網路互動的潛規則。 由此可見翻譯在網路模因的傳遞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將網路用語以及圖片形式引進的仲介,但譯者和網路使用者的改編與衍生用法,讓翻譯模因有了在地化色彩,這些改編與衍生用法不只符合目標語的溝通規範,也同時遵循網路模因的結構與網路文化的潛規則。Item 傳遞忠實遊戲體驗的在地化任務—電玩在地化(2016) 徐昊; Hsu, Hao自1962年MIT開發出史上第一個電子遊戲《Spacewar!》至今,電玩遊戲的精緻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驚人的動畫技術、精彩複雜的故事劇情、以無窮想像力所開發出來的廣大自由世界,這些全讓現代的電玩遊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對文學、電影、音樂等各種多媒體造成影響。在全球化的環境之下,電玩遊戲跟著走向不同國家的市場,在地化的需求逐漸浮現。電玩在地化自1980年代起便開始運作,然而,翻譯研究學界自2000年之後才開始出現相關學術文章。可惜的是,臺灣學界至今仍未有相關研究。此研究首先從目的論的功能分析角度切入,以實際電玩遊戲文本做為案例,分析電玩遊戲當中各種可翻譯的元素、其文本種類及翻譯策略,接著再透過訪談討論臺灣電玩在地化產業的案例,並套用學者對於在地化的理論,探討臺灣市場在世界與亞洲的特殊性質與定位,為臺灣學界奠下電玩在地化研究的基礎。Item 從《聲律啟蒙》到「新聲律啟蒙」(2011) 陳麗真蒙學傳統自古已有,《聲律啟蒙》是其中教人作詩屬對的教材,一般人均以其作者為清朝車萬育,但是早在元朝,祝明已著有《聲律啟蒙》二卷,其內容與清朝流通版相當類似,可以說是其原型;此外,潘瑛續寫後三卷,明朝劉節、馬崇儒又分別加以增補校訂,另有明朝蘭茂撰《聲律發蒙》等,都是接踵祝明之後的作品,可以說《聲律啟蒙》是歷代層累創作的成果,並非車萬育個人所作。 在臺漢人不只以傳統《聲律啟蒙》作為蒙學教材,清末以來,日治時期至戰後,尚陸續出現一些仿作:清末施士洁《鄉談聲律啟蒙》可能已開始注入臺灣的在地元素;林珠浦與林緝熙為補充傳統版本平聲韻的不足,都著有《仄韻聲律啟蒙》,風格也多遵循傳統;以上三者尚保留最初的文學教育目的。此外,還有許多異於傳統風格的仿作:一九二○年代《臺灣》雜誌的仿作表現出文化抗日的特色,逐漸脫離傳統的教育目的,開始發出時代的呼聲,為舊文學注入了新靈魂;另外,《鳴鼓集》第二集仿作中充斥辛辣的情色用語及嚴厲的詛咒,徹底顛覆了《聲律啟蒙》的「雅」傳統,也對《三六九小報》的仿作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民眾法律》雜誌中出現的仿作意謂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處於新舊法銜接的過渡期,充滿動輒得咎的痛苦無奈,雜誌教導民眾增進對於西方新式法的了解,幫助臺灣百姓克服困境、減輕痛苦,展現了臺灣知識份子的自力救濟與同胞愛;《風月報》/《南方》系列雜誌中也可見到相關仿作的改寫、重刊與新作,其中《南方》的仿作中融入了二次大戰的戰爭氛圍,表現了臺灣人在異族統治下身分認同的矛盾;《南瀛文獻》中〈臺諺聲律啟蒙〉的刊登則是國民政府時期語言轉換後的異數。 總而言之,《聲律啟蒙》在臺灣陸續發展出的各種仿作,各有其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意義,更因為脫離了科舉考試的桎梏,其仿作已逐漸脫離原本文學啟蒙的教育目的;其風格也融入臺灣的風土民情,已多不是傳統典故的運用;其內容的多樣性更表現出臺灣在政治、社會、法律、文學、語言等不同面向的發展,早已不是傳統版本寫景、抒情的風貌;尤其《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專欄,是臺灣在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 / 臺灣話文的具體實踐,也是常民文學的記錄,更是在臺漢人本土化、在地化的一大明證。Item 德川日本鍾馗信仰本地化的文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7-12-??) 吳偉明; Ng, Wai-ming日本是中國域外唯一接受鍾馗信仰之地。日本人尊稱鍾馗為鍾馗、鍾馗大臣及鍾馗大明神。鍾馗在德川時代(1603-1868)大放異彩,成功融入本土宗教與文化。本地化的過程早在近世以前已進行,至德川已基本上完成,創造出有異於中國的日式鍾馗信仰及文化。鍾馗信仰東渡日本後跟中國分道揚鑣,出現明顯的變化。近世日本鍾馗信仰有三大特色:第一,鍾馗從中國民間信仰變成日本神道及佛教體系的一部分,同時亦出現鍾馗為神道神祇或佛教菩薩化身的論述。第二,其形象變得日式,明顯受能劇、歌舞伎、浮世繪及農村風俗的影響。第三,融入本土風俗與文化,在祭日、建築、民間宗教、藝術、文學及舞臺中均見鍾馗的身影。本研究是首個整理德川時代鍾馗文化的研究,旨在透過原始史料探討鍾馗信仰如何在德川時代融入日本文化及成為豐富德川宗教、民俗及文化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