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部落聯盟」─歷史桌遊.認識臺灣(2021) 游詠筌; You, Yong-Cyuan在過往的歷史教育裡,都以傳統的講述知識教學為主體,直到2007年開始有核心概念「翻轉教育」的出現,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張輝誠的「學思達」等等的教育概念被提出,呈現百花齊放的盛況,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挑戰,新的教學方法跟概念開始被應用於課堂之中去做嘗試,主要從打破課本的限制,由老師來做教材的編撰,用故事性或主題性的方式做教學,教學方法的部分則是希望能和學生的生命經驗產生連結,讓學生能夠感受、思考歷史的存在,從而具有歷史資料判讀能力與歷史意識,成為十二年國教中所說具有「歷史素養」的國民。 除了新的教學方法跟教學理念之外,新的科技也被應用於歷史教學之中,如網路上的歷史知識影片,又如應用電子白板與投影教學,讓學生不僅止於從文字中獲得知識,從圖片及影片中也能獲得知識並促進思考。 本文主要想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用歷史「桌遊」的方式,也是桌「遊歷」史的方式,讓學生直接從實際的遊戲體驗中學習,運用合作學習法、遊戲教學法及體驗教育的方式讓學生達到更深刻且更有成效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團隊中互相幫助與競爭。論文主要分成書面論文與實體論文兩個部分,書面論文主要呈現創作理念、運用方法與遊戲內容,實體論文的部分則是完成製作後,實際應用於課堂當中,從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來做成效評估。Item 樂信‧瓦旦在不同政權下的角色轉換 ── 一個生命史的考察研究(2020) 陳妘奇; Chen, Yun-Chi樂信.瓦旦(Losin Watan),日文名「日野三郎」、「渡井三郎」,戰後改漢名為「林瑞昌」,為本文主要研究對象。本文從生命史的角度切入,旨在探究樂信.瓦旦在不同政權下的角色轉換。值得注意的是,樂信.瓦旦在日本殖民政權與戰後國民黨政權皆擔任公職,積極與政府合作;然而,這樣的合作與轉換角色的同時,是否意味著認同的轉換?為本文欲處理的課題。 本文首先就樂信.瓦旦所屬的部族、家庭背景、教育、工作、對政府的建言、對族群地位的見解與付出的努力等內容進行闡述。這些環節緊密相扣,影響著樂信.瓦旦的決定以及生命走向。其次討論樂信.瓦旦被捲入政治案件的過程、其家人親屬在樂信.瓦旦政治案件發生後的處境,以及後續的平反與紀念工作。 細究樂信.瓦旦與兩個政權的合作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樂信.瓦旦受父親的影響,了解到族群的命運是在泰雅族gaga之下與族人相互交錯著,而身為領導者的他,是族人命運之所繫。當年他的父親選擇臣服於日本,並把樂信.瓦旦交出作為人質,是為了保全族人的生活安定,因此樂信.瓦旦也承襲這樣的思想。 第二,對樂信.瓦旦來說,與日本政府合作,使族人能有「文明進步」的生活,因為有了這樣的「進步」觀念也見到其落實,使樂信.瓦旦了解到國家/政府的力量,繼而對與新政權合作也抱持正面的態度。 第三,戰後原住民菁英相繼被派任為地方基層鄉長,這是原住民進入近代國家體制後,首次得以擔任地方首長一職,筆者認為對樂信.瓦旦來說,這或許正意味著原住民地位的提升。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樂信.瓦旦對兩個政權僅是「策略性合作」,其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仍以原住民為主體出發,希望藉由政府力量,追求讓原住民(族)擁有更好的生活。Item 戰後臺灣山地教育「特殊化階段」教科書之研究─以國語科、社會科為例(1951~1958)(2015) 朱佳陽; Zhu,Jia-Yang教科書是官方指定學校必須教授的讀本書籍,所以教科書常成為國家形塑理想國民的重要工具,任何時期、任何地區的教科書多少都帶有意識形態。本研究嘗試分析1951~1958年專門編輯供山地國民學校原住民學生使用的國語科及社會科教科書,以釐清透過教科書,政府所欲傳達於原住民學生的知識為何?以及政府所欲形塑的原住民學生成何種理想個體?在了解教科書對原住民學生的影響之前,必須對當時教科書的產出有更深入的探討。 教科書的產出,除了依據課程標準外,多少都會受到當時環境政策的影響。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立即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去除「日本化」並「中國化」,這是戰後政府在臺灣推動的重大政策。到了1950年代,政府開始針對山地原住民推動「山地平地化」,希冀提高原住民生活水準,已達同平地人生活水平。因此,當時山地教科書中,是否也有涵蓋這兩政策意涵?此外,當時參與教科書編輯的人員,對於編輯適合山地原住民所使用的教科書,其理念及想法又是如何?這些是本研究要處理的問題。 一般教科書研究多著重在解嚴前後,或者是課綱的調整,對於戰後初期關於原住民教育的相關研究並不多,期許本文的探討能彌補對於戰後初期原住民教育研究的不足。Item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社會的女性角色與變遷(2019) 佐藤早惠; Sato Sakie本文主要探討日本統治時代的「學校教育」、「青年團活動」、「講習會」等活動,對當時臺灣原住民女性的角色與生活型態產生怎樣的影響。日治以前,原住民女性與大多數臺灣島內的女性一樣,大多數並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日治以後,統治者開始設立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等原住民教育機關,在部落裡教授原住民女子教育,而對原住民女性的就業、教育、家庭等各方面的角色變遷與進入社會的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些教育活動中的裁縫科、耕作科,是透過學校、青年團、講習會等不同的管道進行,還有在駐在所開設的助產婦講習會,也將原住民傳統的生產方式改變成現代化生產方式,對嬰兒與姙婦生存率的提升跟蕃社的衛生狀況之提昇,有顯著的貢獻。 最後,本文以則一故事的內容講「蕃婦」的角色。本文所講的「蕃婦」是指身為原住民女性,但協助理蕃關係者做理蕃工作。當時,有些原住民女性從事了統治者方面的理蕃工作。雖然她們生為原住民,但是當了日方跟原住民之間的橋樑。本文希望通過這些教育活動與婚姻關係,提出對女性角色變遷的看法。Item 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經濟社會的變遷(1895-1996)(2010) 周選妹台灣原住民地區,國家的統治是使其傳統社會經濟生活瓦解的開始。因此本論文就以台東縣達仁鄉為地理範圍,探討日本政府到戰後,當國家力量進入部落後,傳統社會經濟變遷的過程。這個研究有利於此地鄉土史教育以及達仁鄉的歷史重建。 日本國家力量於1906年正式進入達仁地區排灣族部落,日方在此設立警備機構,也開啟了達仁地區的警察政治。日方為有效統治達仁地區排灣族,有部分的部落採集體移住政策的遷移,並從生產方式之改變與交易方式的變革等面向,來探討其對達仁地區排灣族經濟層面的影響,這代表的意義不僅是象徵國家的力量首次干預原住民的生計生活,更是達仁地區排灣族游耕到定耕的生產變革,同時日方也引入了現代貨幣的觀念,從教化的施行、社會舊習的改變與部落新階層的加入等面向,分別探討達仁地區排灣族社會層面的衝擊與改變,在日本的統治與刻意的改造下,傳統部落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徹底的改變。 達仁地區在戰後,國家力量再次的介入,政府對原住民政策大部份是沿襲日本政府的政策。政府始推動「山地三大運動」,此項生活改進運動、定耕農業、育苗及造林是互相的配合推行,並探討「山地保留地」的設置,在達仁鄉實施後的情形。而光復後部落遷移的影響,是加速破壞了排灣族傳統社會結構及親族的關係的分離。現今國民教育的普及,鄉民素質的提昇,使接受教育的知識份子成為部落裡的新領導人。戰後國語的推行,以及受到西洋教會與漢文化的衝擊,改變影響了達仁鄉排灣族宗教信仰價值觀,使達仁鄉產生了新的排灣族文化。民國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部落人口外移,影響了部落社會結構的發展。 自1895到1996年達仁鄉排灣族的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過程,顯示並不是自發性的,而是受外力的介入而發生改變,但達仁鄉排灣族在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持續找出適應環境的模式,透過自己的方式將文化傳遞給下一代。Item 臺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9/11/1) 汪明輝台灣原住民 (Taiwan aborigines ) 在台灣本土化運動 (indeginization) 之牽動下,世紀末的最後二十年引發了民族振興運動,起初八○年代的運動形式及其訴求上,係循著弱勢階層抗爭運動的基調,並未顯現其民族主義 (ethnonationalism) 運動之性格,直到九○年代,運動力量明顯轉弱,原住民運動逐漸提升為民族運動,運動的空間焦點由街頭轉進至原鄉部落。 雖然原運團體對土地或領域有強烈主張 (claims),卻無整體運動理論作為行動策略之準則,本文旨在引介原住民民族發展(ethnodevelopment)理論,並指陳該理論兼具社會與空間雙重性,本文論述焦點置於民族發展之空間性(spatiality)探討。社會運動與空間運動具時並行,狹義之空間運動即在空間之實踐行動 (spatialpractice) 以表達、展現其訴求與力量,廣義則為空間建構運動(spatial construction)。就原住民民族運動而言,原鄉空間(homeplace)為運動之核心,卻被優勢民族所邊際化 (marginalized),然此邊陲空間卻最俱對抗核心之潛能,原住民族應進佔邊陲(marginality)作為直接對抗核心之基地,這核心空間具有三種層面之空間鬥爭 (spatial struggle)與建構行動策略,即具體客觀空間、空間之精神與主觀意義以及生活空間。Item 社區林業計畫作為原住民參與溪流保育途徑之探討---以羅東處為例(2006/01-2006/12) 廖學誠; 陳宛君(1) 探討當地民眾對溪流保育的基本看法。 a. 瞭解民眾對當地溪流生態基本認知。 b. 瞭解民眾對社區經濟與溪流保育結合之看法。 (2) 比較不同社區對溪流保育態度之差異。 a. 分析大同鄉與南澳鄉居民在溪流保育態度上之差異。 b. 分析社區空間差異對溪流保育態度之影響。 (3) 分析當地居民參與溪流保育之組織運作方式。 a. 瞭解當地社區護溪的組織運作方式。 b. 瞭解社區林業計畫對當地護溪之影響。 (4) 研擬護溪永續機制。 a. 提出當地社區進行護溪的適切運作方式。 b. 瞭解社區居民對此機制之接受程度。 (1) 完成社區參與溪流保育之認知與態度調查。 (2) 瞭解社區參與溪流保育之組織運作。 (3) 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Item 接觸場域(2013/08-2014/07) 梁一萍本計畫從「接觸場域」(the contact zone)的角度,鎖定梅爾維爾的海洋小說,以南太平洋為場域,探討白人與原住民的「相遇」(encounter)。梅爾維爾在美國文學的經典地位固然無庸置疑,我們對他的了解似乎局限於《白鯨記》,不知其南太平洋小說乃《白鯨記》的暖身之作。本案從狹義而言,為梅爾維爾海洋小說的研究,然從廣義而言,可視為後殖民原住民「接觸場域」的延伸研究。Item 臺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地理學系, 1999-11-??) 汪明輝台灣原住民 (Taiwan aborigines ) 在台灣本土化運動 (indeginization) 之牽動下,世紀末的最後二十年引發了民族振興運動,起初八○年代的運動形式及其訴求上,係循著弱勢階層抗爭運動的基調,並未顯現其民族主義 (ethnonationalism) 運動之性格,直到九○年代,運動力量明顯轉弱,原住民運動逐漸提升為民族運動,運動的空間焦點由街頭轉進至原鄉部落。 雖然原運團體對土地或領域有強烈主張 (claims),卻無整體運動理論作為行動策略之準則,本文旨在引介原住民民族發展(ethnodevelopment)理論,並指陳該理論兼具社會與空間雙重性,本文論述焦點置於民族發展之空間性(spatiality)探討。社會運動與空間運動具時並行,狹義之空間運動即在空間之實踐行動 (spatialpractice) 以表達、展現其訴求與力量,廣義則為空間建構運動(spatial construction)。就原住民民族運動而言,原鄉空間(homeplace)為運動之核心,卻被優勢民族所邊際化 (marginalized),然此邊陲空間卻最俱對抗核心之潛能,原住民族應進佔邊陲(marginality)作為直接對抗核心之基地,這核心空間具有三種層面之空間鬥爭 (spatial struggle)與建構行動策略,即具體客觀空間、空間之精神與主觀意義以及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