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變化與影響因素之研究(2022) 林郁蓉; Lin, Yu-Jung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變化與個人背景以及個人行為等影響因素的關係。以 104 學年就讀於雙北市五年級學童為研究母群體,進行兩年的追蹤調查,並以自填式結構問卷為研究工具,共計分析2143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研究結果顯示:國小五年級學童中高自尊1544人,升六年級有234人自尊降低,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顯示五年級學業表現不佳、自覺健康程度低、有喝酒行為和被他人霸凌者,以及五年級升六年級學業表現變差、自覺健康程度變差、家庭經濟變差以及被他人霸凌增加者較容易有自尊降低。國小五年級低自尊597人,升六年級有287人自尊提升,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顯示五年級自覺健康程度高和沒有被他人霸凌者,以及五年級升至六年級自覺健康程度變好、喝酒行為減少和被他人霸凌減少者較容易有自尊提升。建議學校持續協助學業表現較低的學童、營造友善校園防制霸凌、強化成癮物質預防教育等,以改善國小學童自尊。Item 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對社區老人健康介入成效探討(2021) 范晶智; Fan, Ching-Chih隨著科技進步,利用科技引導老人學習及健康照護是重要的,園 藝治療已被證實為具有改善生心理健康之健康策略,本研究以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探討對社區老人健康介入成效。 招募參與新北市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計畫C單位之社區老人為研究對象,共62人。實驗組32人介入8周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以自尊、憂鬱、孤寂、自我掌控、成就動機量表搜集介入前後對心理層面之成效;另以目標效果量表,評值參與後對技能、學習態度與行為意圖之影響,透過心率變異檢測儀,瞭解對生理層面之影響。對照組30人,參與一般健康促進活動。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卡方、t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GEE)檢定分析介入成效。 本研究結合科技,有別於傳統實作園藝治療,實驗組藉由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提升自尊、自我掌控及成就動機,降低憂鬱與孤寂;對照組唯有自尊、憂鬱達顯著改善成效。 經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結果顯示介入後於自尊、孤寂、自我掌控及成就動機等變項均較對照組顯著進步。另透過目標效果量表反應可引發參與之社區老人會參考虛實結合園藝課程內容,有意願嘗試及持續園藝相關活動,生理量測心率變異度結果顯示,可提升副交感神經調節。 結論:3D VR 虛實結合園藝藝治療介入成效,透過主觀與客觀資料結果顯示,適合應用於社區老人,可作爲未來設計長期照護健康促進方案之參考。Item 國中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成效之研究(2011) 吳玉萍; Wu, Yu-Ping本研究主要針對所研擬的一套短期性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加以執行,並評價其對學生知覺班級社會環境、學習動機及自尊的影響。採準實驗設計中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進行,立意選取宜蘭縣礁溪鄉某國中2班七年級學生為實驗組,進行六週介入;再以同校3班同年級學生為校內對照組,以及同鄉另一所國中3班同年級學生為校外對照組。其中實驗組57人、校內對照組88人、校外對照組66人,共計204人。研究工具包括班級社會環境與學習表現問卷、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教師檢核表及學生回饋意見表。主要結果如下: 一、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介入後,實驗組與校內對照組、校外對照組的知覺班級社會環境並無顯著差異。 二、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介入後,實驗組與校內對照組、校外對照組的學習動機並無顯著差異。 三、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介入後,實驗組與校內對照組、校外對照組的自尊並無顯著差異。 四、介入過程中,實驗組在教師同理與支持、班級成員感與歸屬感、班級安全感、參與班級事務、實現學業目標及自我更新等目標層面的表現都有進步的情形。另外,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的各項策略都獲得導師及多數學生的肯定與支持。 最後建議,在進行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時,宜延長介入時間、增加多元策略、參考執行經驗提高可行性和實務性、同時測量知覺與理想的班級環境,以及加強教師培訓。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10) 李盈數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個人背景、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的關係。以台北縣某國中的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依比率抽樣 取得417名樣本,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到有效問卷406份(97.3%)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會因性別、學業成就不同而有不同,男性、學業成就差者,網路成癮傾向高。 二、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不會因年級不同而有不同。 三、研究對象的自尊與網路成癮有關,自尊越正向者,網路成癮傾向越低。 四、研究對象的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成負向關係;網路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 五、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成正向關係。憂鬱傾向越高者,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成正向關係。網路使用時間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六、個人背景因素、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路使用時間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58.5%,其中憂鬱傾向、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人際關係、性別、學業成就為重要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對於教育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網路成癮研究提出建議。Item 臺北市某私立高職學生自尊與物質濫用行為相關性研究(2011) 王美霞; Mei-Hsia Wang本論文旨在探討臺北市某私立高職學生自尊與物質濫用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對象為99學年度第2學期臺北市某私立高職學生,高一至高三各3班,獲得有效樣本310名學生。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以班級集體自填問卷方式蒐集資料。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受測學生曾吸菸學生有134人(46.5%);曾經吸菸的學生中有67人(21.6%)天天吸菸;曾經喝酒有209人(66.2%),在喝酒人數中有8人(2.6%)天天喝酒;曾經使用成癮藥物35人(11.3%),其中K他命使用最多,有28人(9%),其次為安非它命,有10人(3.2%),研究對象曾經使用2種以上之成癮藥物者為16人占曾經使用藥物者46%。 二、 研究對象的自尊中間偏負向,整體自尊題平均值為3.44分、學業自尊題平均值3.35分、身體自尊題平均值3.42分及家庭自尊題平均值3.40分(低於中間值3.5分)呈現中間偏負向,而社會自尊題平均值3.65分則呈現中間偏正向。 三、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尊之關係,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女生、三年級、學業成就前1/3及家庭結構完整者整體自尊較高;女生、學業成就前1/3及家庭結構不完整者學業自尊較高;男生、三年級、學業成就前1/3及父親職業是專業人員者身體自尊較高,母親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身體自尊較低;女生、三年級、學業成就前1/3及家庭結構完整者及父、母職業為專業人員者社會自尊較高;三年級、學業成就前1/3及家庭結構完整者家庭自尊較高。 四、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成癮物質使用行為之關係,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男生及學業成就後1/3者吸菸行為較多;男生及二年級飲酒行為較多;男生、二年級、學業成就後1/3、家庭結構不完整及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成癮藥物使用行為較多。 五、 研究對象的物質濫用行與自尊之相關性,依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整體自尊、學業自尊及家庭自尊呈現負相關;飲酒行為與整體自尊、學業自尊、身體自尊及家庭自尊呈現負相關;成癮藥物使用行為與整體自尊、學業自尊、社會自尊及家庭自尊呈現負相關。 六、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尊的預測情形,依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對整體自尊的解釋力為14.3%,年級、學業成就為預測整體自尊的顯著變項;對學業自尊的解釋力為20%,年級、學業成就及父親職業為預測學業自尊的顯著變項;對身體自尊的解釋力為10.3%,性別、年級為預測身體自尊的顯著變項;對社會自尊的解釋力為12.5%,年級、學業成就及父親職業為預測社會自尊的顯著變項;對家庭自尊的解釋力為12.8%,年級、學業成就為預測家庭自尊的顯著變項。 七、 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自尊對物質濫用行為的預測情形,依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對吸菸行為的解釋力為12.8%,性別、家庭結構、學業自尊及社會自尊為預測吸菸行為的顯著變項;對飲酒行為的解釋力為27.6%,年級、家庭結構、母親教育程度、學業自尊及社會自尊為預測飲酒行為的顯著變項;對成癮藥物使用行為的解釋力14.1%,家庭自尊為預測成癮藥物使用行為的顯著變項。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教育及研究上之建議,以提供學校實施預防物質濫用之參考,降低青少年使用成癮物質之危害。Item 桃園市某國中學生自尊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2011) 蔡雅惠; Ya-Hui Tsai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Rosenberg自尊問卷以及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民國100年3月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該校每年級各四班做為研究對象,共有399位學生參與,回收397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茲將本研究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網路使用活動方面前三名分別為「MSN、即時通等通訊軟體」、「網路連線遊戲」、「線上視聽媒體」;在網路動機方面前三名分別為「影音娛樂下載」、「玩線上遊戲」、「與朋友通信」,得知研究對象將網路使用做為與人際互動或娛樂休閒的工具。 二、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現況得分偏正向、整體網路成癮情形不高。 三、性別、學業表現、網路使用地點不同之研究對象,在整體網路成癮及各層面皆達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間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的自尊現況越低,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六、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情形、自尊對網路成癮具有顯著預測力,其中網路使用時間、性別、自尊、學業表現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31.8%。Item 大學生自尊、憂鬱程度、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以某大學為例(2009) 陳雅卉; Chen, Ya-Huei本論文之主要目的在了解大學生自殺意念現況,並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自尊、憂鬱程度、社會支持與其自殺意念之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台北市某大學學士班學生,採隨機取樣法抽出研究樣本,並利用自填試問卷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樣本數385人,有效回收率為96.3%。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過去一週曾有自殺意念之比率為39.5%;其中大四學生自殺意念 顯著高於大一學生。 二、研究對象整體自尊呈現中等偏正向程度。 三、研究對象最近兩星期以來出現輕度以上憂鬱情形的比率為25.5%。 四、研究對象社會支持來源以「朋友支持」 最多,「特定他人支持」其次, 「家人支持」最少;其中大二學生知覺的社會支持顯著高於大四學生。 五、研究對象憂鬱程度與自殺意念之間有顯著正相關;自尊、社會支持與自殺 意念之間有顯著負相關。 六、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自尊、憂鬱程度、社會支持可以解釋大學生 自殺意念58.4%的總變異量。 七、有效預測大學生自殺意念的變項為憂鬱程度及家人支持,其中憂鬱程度是 最重要的預測變項。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校園自殺防治的實務 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臺北縣某高中學生知覺生活壓力、自尊、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2008) 汪慧君; Huei-Chun Wang本論文之主要目的為欲了解高中生自殺意念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知覺生活壓力、自尊及社會支持與其自殺意念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縣某高中學生為母群,採隨機抽樣法抽出研究樣本,並利用自填式問卷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樣本數387人,有效回收率為9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高中生整體自殺意念落在「很少如此」的程度上。研究對象中有自殺意念的人數百分比介於6.4%至15.8%之間。 二、在過去6個月內,研究對象知覺生活壓力最大的生活事件為來自學校的壓力。 三、研究對象整體自尊呈現中間偏正向的狀況。 四、研究對象社會支持來源以來自朋友的支持為最多,其次為特定他人的支持,家人支持為最少。 五、研究對象知覺生活壓力因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研究對象社會支持因性別、父母婚姻狀況、居住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研究對象自殺意念程度因居住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八、研究對象的知覺生活壓力和自殺意念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自尊及社會支持和自殺意念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存在。 九、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知覺生活壓力、自尊、社會支持等變項,能解釋高中生自殺意念52.4%的變異量。 十、有效預測高中生自殺意念的自變項為自尊與社會支持中的家人支持。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實施生活技能訓練在七年級學生的可行性及省思(2016) 董巧玲; Tung, Chiao-Lin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實施生活技能訓練在七年級學生的可行性與立即效果。研究採實驗設計,收取新北市一所國中七年級學生10個班級,隨機分派五個班級為實驗組,另五個班為對照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十週,每週一節45分鐘的生活技能課程介入;對照組上原有健康教育課程。可行性評量以「課程學習單」及「教師教學省思」之文字資料進行整理,並輔以課程前後測,收集「衝動性量表」、「自尊量表」及「自我效能量表」為立即效果指標,以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以了解實驗教學之成效。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生活技能課程的教學活動,能提供良好互動教學環境,有助於社會關係的培養。 二、實施生活技能課程之後,弱勢學生的學習態度明顯轉為積極、主動,在上課的發言或上台演示情形明顯增加。 三、學生對於生活技能課程採用生活化的主題與多元的教學方法給予正向的肯定。 四、生活技能課程研究有助於教師不斷進行反思以改進教學,致其教學專業技能更為成長。 五、相較於對照組,實驗組學生在衝動性、自尊與自我效能,沒有顯著立即介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