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3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貝多芬《g小調第 二 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五之二研究與詮釋(2024) 曹妤蓁; Tsao, Yu-Chen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創作生涯中總共創造了五首大提琴奏鳴曲,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更是將大提琴在古典時期的地位往上提升至新的層級。此論文所要分析的為《g小調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五之二 》Cello Sonata No.2 in g minor, Op.5 No.2 是貝多芬於 1796年完成,1797年出版的作品。本文內容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個章節為緒論,包含了筆者的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第二章節為貝多芬生平與創作特色,包含貝多芬的生平與其一生各個創作時期所創作的重要作品及其特色;第三個章節為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概論與重要性,內容將會論述古典時期以前大 提琴之發展歷史與改良及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創作經歷與其重要性; 第四個章節為樂曲分析 ,為筆者對於樂曲結構與作曲手法之探討;第五章為演奏技巧與詮釋,為筆者演奏此樂曲所呈現的演奏技巧與樂曲之語法、氛圍;第六章為結論。Item 馬悌努《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277》研究與詮釋(2023) 簡彤恩; Chien, Tung-En馬悌努 (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 是一位傑出的捷克作曲家,眾多創作中含有 大提琴編制的,包含五首小品、一首含有大提琴編制的協奏曲、兩首獨奏協奏曲、三 首奏鳴曲及兩首變奏曲(依創作時間及曲種排序),而本文將聚焦於馬悌努的《第一號 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277》。筆者在徹底閱讀馬悌努的生平後,認為馬悌努之所以持有著獨特的風格,與他從小的生長環境非常有關,所以在第二章馬悌努的生平中,筆者將其年幼過程花上多點篇幅敘說。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向與方法;第二章為馬悌努的音樂風格,概述馬悌努一生生平及音樂風格;第三章為《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創作背景,將提及馬悌努之主要大提琴作品,與《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創作背景;第四章《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詮釋,依據樂章數及三樂章之總結分為四節內容;第五章則為整篇論文之結語。Item 馬克‧埃謝內《為低音單簧管與鋼琴之奏鳴曲》 之樂曲分析與詮釋(2023) 許恩愷; Hsu, En-Kai低音單簧管具有廣闊的音域與獨特的表現力,在管弦樂團中經常擔任獨奏的 要角,其低沈淳厚的音色受到許多作曲家鍾愛。二十世紀低音單簧管被頻繁使用在 樂團中,並且開始有大量的作曲家為低音單簧管譜寫樂曲,使低音單簧管有更多精 彩絕倫的室內樂及獨奏作品。馬克‧埃謝內《為低音單簧管與鋼琴之奏鳴曲》效仿二十世紀法國單簧管作品 的風格,完成此低音單簧管奏鳴曲。筆者將對此作品深入研究,並進一步探究低音 單簧管技巧與詮釋。本論文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深入探討低音單簧管之樂器演變、記譜法與演 奏技巧。第二章將透過彙整作曲家生平與創作背景,闡述作曲家的創作手法。第三 章著重分析曲式架構、和聲動機與演奏詮釋。第四章為結論。期望藉由以上分析與研究,貼近作曲家對樂曲理想的風格呈現,更進一步提升 低音單簧管演奏能力。Item 費利克斯·德萊賽克《降B大調單簧管奏鳴曲,作品三十八》之樂曲分析與詮釋(2023) 薛婷尹; Hsueh, Ting-Yin十九世紀中期歐洲興起以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及威廉.理查.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為首的「新德意志樂派」(New German School),提倡多個新興樂種的創新,而德國作曲家費利克斯.德萊賽克(Felix Draeseke, 1835-1913)亦是其中一員。全文探討德萊賽克創作於1887年的《降B大調單簧管奏鳴曲,作品三十八》(Sonata in B-Flat major for Clarinet and Piano, Op. 38),經由筆者的研究與和聲的分析發現此曲展現大量的素材拼貼、主題動機的多重再現、單簧管與鋼琴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戲劇性的氛圍轉換,同時帶著浪漫保守派的風格。 本論文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引發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將透過資料庫統整作曲家的生平及樂曲創作背景特色。第三章為全曲的架構整理、和聲分析與筆者的演奏詮釋以及第四章將彙整以上的結果作為結論。期望透過深入的了解與統整,能貼近當時的音樂風潮與樂曲樣貌,進而提升對樂曲的敏銳度及詮釋的巧思。Item 卡普斯汀《小提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2022) 林洋; Lin, Yang尼可萊・卡普斯汀(Nikolai Kapustin, 1937-2020),是烏克蘭(前蘇聯)的作曲家,其創作風格融合古典音樂以及爵士音樂。其《小提琴奏鳴曲》(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創作於1992年,內容展現繁複的織度以及融合爵士樂與古典樂的風格特色。本篇報告將討論作曲家的背景、這首樂曲的樣貌以及演奏詮釋的設計與規劃,希望讓讀者能有所發想。本篇報告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討論本報告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為作曲家生平、創作風格。第三章是樂曲分析,將討論樂曲的架構、創作手法、音樂特色與風格。第四章為演奏詮釋。Item 布梭尼《E 小調第二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 36a》 之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2022) 黃琪雯; Huang, Chi-Wen費魯喬.布梭尼 (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 作為一名理論家、鋼琴家及教育家,他的音樂及人生哲學思想影響了創作,當時濃厚的浪漫主義似乎沒有干擾到布梭尼自身的思維,嘗試在新的世代固守舊有原則。他強調「音樂融為一體」,主張「新古典主義」,在浪漫風潮中探索、突破創作限制,最後融合為一體。本文將以《E小調第二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 36a》為主軸,從作曲家生平、創作風格,到樂曲理論上的分析,和聲級數、曲式架構、創作手法,再到詮釋方面,研讀所有作曲家標記於譜上的任何符號,查閱正確解釋,最後透過自身演奏將作曲家所寄託的情感傳達出來。筆者以閱讀作曲家自傳,查閱中西期刊,利用音樂辭典汲取具可靠性的資料,彙整出布梭尼的人生故事;樂譜版本採用 Breitkopf& Härtel,輔以聆聽有聲資料、和鋼琴以及與指導教授討論演奏技巧,以期更有助於正確的演奏詮釋。Item 薩繆爾・奇曼《第二號長笛與鋼琴奏鳴曲》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2023) 陳美君; Chen, Mei-Chun薩繆爾・奇曼(Samuel Zyman,1956-),二十世紀中出生於墨西哥城的音樂家,從小展現對音樂的喜愛,奇曼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特色,他的音樂不受古典理論規範的框架,和聲上打破固有大小調音階及調性使用,擅長加入不同的音樂元素,例如:教會調式、減音階及變化音階;他的音樂織度融合古典樂的豐富與爵士樂的多彩,使整體音樂聽起來自由、奔放且充滿直接與震撼的節奏感,像這樣的創作風格,讓他的作品在國際上逐漸受到重視,並成為墨西哥具領導地位的音樂家之一。本論文為研究薩繆爾・奇曼的《第二號長笛與鋼琴奏鳴曲》,探討其生平、創作風格,並配合分析樂曲結構來說明詮釋建議。本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並提出文獻探討及訪談資料做為參考的依據;第二章將介紹奇曼之生平與其音樂風格特色;第三章為樂曲分析,筆者將探討各樂章的曲式、旋律、節奏與動機;第四章為樂曲詮釋,以筆者對奇曼與此奏鳴曲的認識及感受,用文字來描述演奏上的詮釋;第五章為結論。Item 施雷克《給低音管與鋼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探討(2023) 陳昱安; Chen, Yu-An古斯塔夫·恩斯特·施雷克 (Gustav Ernst Schreck, 1849-1918),是德國十九世紀晚期的作曲家。本論文之目的為研究施雷克的《給低音管與鋼琴奏鳴曲》,探討其生平以及創作風格,並進行樂曲分析以及提出詮釋建議。本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第二章為作曲家施雷克的生平及創作風格;第三章為樂曲分析,並解析施雷克的創作手法;第四章是從節奏、旋律、力度、表情符號、術語、鋼琴合作等角度來對施雷克《給低音管與鋼琴奏鳴曲》進行三個樂章的演奏詮釋;第五章為結語。Item 布梭尼《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20a》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2023) 郭雨玟; Kuo, Yu-Wen布梭尼 (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 是一位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作家、美學家,及更為大眾所熟知的傑出改編者,例如他改編自巴赫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Violin Partita No. 2 in D-Minor, BWV1004) 中的《D小調夏康舞曲》 (Bach-Busoni, Chaconne in D minor) 是最常被演奏的曲目,原創曲目卻比較少被提及。本文以布梭尼的《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20a》(Piano Sonata in F-Minor, BV 204 Op. 20a) 為研究曲目,此曲於1883年創作並獻給安東・魯賓斯坦 (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主旨在透過原創作品辨析布梭尼,這一個具有豐富技巧的作曲家,並整理布梭尼的生平及創作生涯,及探討樂曲架構與風格,最後是詮釋與總結,期望此文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布梭尼的原創作品。Item 德維安《降E大調第二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八 》之作品分析與詮釋(2023) 羅珮瑜; Lo, Pei-Yu古典時期之法國長笛演奏家、低音管演奏家、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弗朗索瓦•德維安(François Devienne, 1759-1803),一生致力於音樂創作及教育,尤其在長笛教育中,著有《最新理論及實用長笛教學》教材,總合以上,德維安在管樂發展中,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本文探討德維安的作品《降E大調第二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八 》,透過資料蒐集與樂曲分析,將研究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研究動機及範圍;第二章為德維安之生平及創作背景,及透過分析他的《最新理論及實用長笛教學》教材中的範例,整理出德維安的作曲貫用手法;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針對樂曲之創作手法、調性、和聲、旋律及樂句結構進行分析,並探討其演奏詮釋方法。第四章則是結論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