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2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女學校的制服(2019) 蔡雅薇; Tsai, Ya-Wei在女子受高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日治時期,能夠穿著「高女制服」的學生即代表當時少數具備新知識、新教養的新女性,制服成為高等女學生最明顯的身分象徵。本論文主要目的在究明日治時期臺灣的高等女學校制服的變化,並找出高女制服之間的同質性或相異性,更進一步分析日本內地與臺灣本島女學生制服的關聯性,最後考察高女制服之意涵,以及對臺灣女子的象徵性及社會意義。 考慮各學校成立的緣由及時間,本文將日治時期成立的23所高女分成(1)1922年以前成立以日本人為主的高等女學校(2) 1922年學制變更以臺灣人為主的高等女學校(3) 1922年以後設立之初即共學的高等女學校(4)私立高等女學校等四類,分別說明各校制服變化的過程及特色。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發現:1922年以前設立以日本人為主的高等女學校,起初是穿著日式「和服搭配袴」的款式;而台灣人的學校則起初是傳統漢人服裝,後來變為「上著大襟衫、下著袴、或褶裙」,僅有臺灣人的獨特款式。1922年以後,各校制服皆開始洋服化,最後逐漸皆改為水手服樣式,而在領子、領帶處以不同數量的線條來代表學校。1939年因應戰爭形勢,臺灣總督府決議將高等女學校的制服統一為水手服。 1940年以後,基於軍事與勞務動員、躲避空襲等現實需要,女學生會穿著水手服上衣搭配方便活動的燈籠褲,由各校自行規定燈籠褲樣式。 日治時期台灣的高女制服,一方面受到日本內地高女制服的影響而變化,一方面亦有台灣本地的演變脈絡。本文釐清各校制服的樣式變化後,未來可做為博物館展示、影視戲劇的造型設計之重要參考依據。Item 日治時期學生跨地域旅行研究(2015) 孫嘉吟; Sun, Jia-Yin臺灣於1895年由日本統治後,引進新式教育體制,學生旅行的活動方式也隨之帶入。學生旅行的目的,主要在學生實踐課堂所學,透過參觀大城市、博物館、政府機關等,跳脫課本,以現實中的經驗來加深學習的效果,也訓練同儕分工合作、討論溝通的能力。此外,政府也會透過安排行程,以特定的地景加強學生對政府以及國家的認同。臺灣總督府透過各級學校安排學生在本島各地或是前往日本、中國等地旅行,除了讓學生不只在課堂中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希望學生能真實體驗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地事物。 學生除台灣本島內的平地旅行外,在原住民統治較平穩之際,更是前往高山原住民部落旅行,感受不同的地理環境與文化。此外,臺灣學生也在政府安排下,踏出臺灣前往日本本土的旅行,參訪內地的各大都市觀看日本的繁榮,讓臺灣學生感受到日本的強大。反之,日本學生到臺灣,則希望他們看到的則是快速發展,逐漸日本化的社會。 此外,位在日本南進路線上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也含括在日本推動的旅行圈。日本政府在為了強化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實際影響力,積極企圖各種建設,設立學校,也提供中國東南沿海學校的學生到臺灣旅行的機會。透過行程的安排,使中國學生看到比家鄉還要進步的臺灣,也讓總督府藉機的展示其統治成果。這樣流動的跨地域旅行,透過學生旅行的實際感受,了解學生在不同地區旅行有何各別想法,又為何會有這些想法,以及這樣的跨地域旅行對他們是否有帶來影響,將是本文想要討論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