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2
Browse
Item 1920年代臺灣與朝鮮文化啟蒙運動及主張之比較分析:以蔡培火與李光洙為例(2018) 林品君; Lin, Pin-Chun1920年代臺灣與朝鮮在日本殖民統治放寬言論、出版、集會自由的限制下,知識分子熱切地帶起文化啟蒙運動,主張要趕上世界的「改造」風潮,使傳統社會能脫胎換骨,在競爭的文明世界中生存下來。蔡培火與李光洙為此提出主張,他們皆出身貧困,藉由他人的資助前往東京留學,藉由留學經驗接觸並思考西方近代文明,在這期間逐漸形成他們的近代世界觀,由此他們重新評估傳統文化,並為臺灣與朝鮮社會提出改造方針。 蔡培火與李光洙將近代西方文明奉為典範,希望積極學習西方的人文和科學知識,以去除傳統文化中的陋習,改善傳統社會在精神上的閉塞、遲鈍,警告若不思進步便會被弱肉強食的世界淘汰,擺脫不了被強權宰制的命運。蔡培火與李光洙皆相信,唯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新文明,改革傳統,殖民地人民才能提升自身落後的文化,從而創造新文化,掌握自己的未來。 蔡培火的改造原理是人道主義,他主張此人道主義是超越不同政治立場的,以此來避免以自身利益對抗異己,因而能長久推動文化啟蒙運動,培養臺灣人民具備能適應並經營近代化生活的人格。蔡培火並積極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活動,也做為臺灣議會請願運動的領袖之一,但他的主張並非臺灣完全自治,而是希望臺灣議會做為日本本地與臺灣之間互相了解的橋樑,以改善總督與在臺日人專政的情況,使臺灣人民可以得到平等待遇;李光洙則為朝鮮的未來提出「民族改造論」,主張成立「改造同盟」,此團體只著重文化修養而不涉政治,致力於學習近代文明知識和精神,有組織地篩選並栽培會員,逐步擴大至一定規模後,便能帶領社會的近代化,完成朝鮮自19世紀以來的「開化」之夢。本文著重在分析並對照此二人如何認識世界─他們的近代觀─以及他們如何認識自己的社會傳統和提出什麼樣的改造方法,藉此了解他們對世界運作規則和自處姿態的思考方式,作為當代社會的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