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2
Browse
Item 臺灣歷史詞彙的形塑與轉變—以「出草」為例(1717-1994)(2019) 席名彥; Hsi, Ming-Yen本文旨在研究「出草」詞彙意涵及語言使用方式的歷史變遷,並探究其轉變因素。「出草」是臺灣特有的漢語詞彙,起源於十七世紀漢人社商對臺灣原住民捕鹿行為的描述,到了十九世紀以後,由於隘墾地帶隘丁與山區原住民狩獵衝突頻繁,「出草」的語意逐漸轉變為「生番殺人」。 文獻紀錄上,十九世紀以前臺灣方志對「出草」一詞僅用於捕鹿或狩獵的語境,但十九世紀以後的文獻,開始將「出草」等同於生番殺人。政權更替後,日文文獻承襲了出草殺人的說法,二十世紀以後出版的原住民研究書籍,都已將「出草」當作原住民獵首行為的專有名詞。總督府官方更透過吳鳳故事的創造,讓「出草」的負面詮釋深植人心。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延續相關政策,加上國民教育體制與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吳鳳故事中的「出草」印象,仍被視為原住民文化的負面象徵,因此成為原住民運動力圖破除的目標之一。二十世紀末,原住民作家重新詮釋了「出草」一詞,給予光榮、勇敢的正面意義,並以實際的抗爭行動,成功改寫了整個社會對「出草」的認知,影響持續至今。 本文認為,文獻中「出草」詞義之所以轉變,是因為原住民內化了外來語言詞彙後,反而在使用過程中改變了語言使用者群體原先對該詞彙的認知。此一語言現象,不僅可能發生在十九世紀「出草」詞義從「捕鹿」轉變為「殺人」的歷史階段,在近代原住民作家的行動及其結果中,亦可相當程度地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