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美感教育題材融入國中閱讀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3) 林佳慧; Lin, Jia-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感教育融入國中閱讀教育的影響性,並希望培養學生在美學思維、生活經營、社會參與及美感感知的能力,使其能藉由閱讀課程中的美感文學達成美感文學教育的涵養。筆者採取行動研究取向,研究過程分為三階段:規劃、實施、完成。規劃行動研究方向時,筆者首先確認教學中的問題,進而分析成因,最後擬定行動方案及評鑑工具;實施階段開始進行課程,並檢視及分析以進行修正;完成階段則是發表結果。本研究以Maxine Greene的「美育思想」作為美感教育閱讀策略的理論基礎,探討以美感教育融入閱讀策略後對於國中八年級學生的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以筆者任教的桃園市Z公立國中八年級班級,該班共29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閱讀題材融入美感教育方面,筆者從教育部發行的《安妮新聞時報》中選擇〈夏季特刊〉設計五個單元,分別是〈童話、傳說與他們的產地〉、〈芬蘭如何從小學開始打擊假新聞〉、〈地球的每日概觀〉、〈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通貨膨脹加上債務,貧窮國家面臨飢餓邊緣〉,進行12節的美感閱讀課,為期約三個月,以學生學習單、學生回饋單、教師的觀察記錄,與教師的省思札記為主,訪談為輔,進行研究分析及討論的結果,得出以下結論:一、閱讀題材融入國中美感教育,閱讀《安妮新聞時報》中,啟發學生對美感閱讀具內化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具有美感思維、能欣賞《安妮新聞時報》的插畫、為自己設立閱讀目標,教師引導其學習制定具體的實踐方法。二、閱讀題材融入國中美感教育,在美感思維中,對學生的生活美感經營及美感文化的參與具正面影響。學生能察覺閱讀中的美感模式、願意透過美感文字、知曉閱讀審美的內化學習方法。三、從閱讀題材的美感性、文化性及實踐性得知閱讀題材融入國中美感教育具適切性。閱讀題材融入美感教育使筆者在教材設計及教學技巧上有所成長。最末,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推動美感教育閱讀策略者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以杜甫詩融入中學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3) 簡丞佐; Chien, Chen-Cho
    本研究以杜甫詩為教學素材,選取十二首杜詩代表作 ,先進行文本賞析,透過知人論世,進入杜甫的生命歷程,展開其文學版圖,既而依循「尋杜甫」、「仿杜甫」、「記杜甫」、「問杜甫」等四個步驟,藉由「實述」與「虛構」的寫作反思,建構適合中學生之寫作教學模式以供課堂實踐,冀能透過杜詩的創作歷程、作品特色與文學思想,將古典文學之精粹運用於寫作教學上,研擬一套承繼杜詩傳統且能符合中學國文課程綱要的寫作實踐教材,期能創新寫作教學模式,供教師於教學上之參考,啟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從而搭配108課綱國語文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之設計原則,將研究成果彙整作為「專題閱讀與研究」之課程設計。研究方法以教學行動研究為主,輔以文本分析法擬定教學策略與流程,實施對象以筆者任教之新竹縣某國立高中三年級35名學生為樣本,利用文本閱讀與討論、影片欣賞與分析、資料蒐集與聯想、分組討論與寫作等活動,以108課程綱要中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專題閱讀與研究」之設計理念,規劃六週共四個單元之課程。研究歷程透過文本分析、學習單設計、教學實踐、觀察記錄與省思、學生作品及回饋單分析,探討以古典文學之當代詮釋融入寫作教學並開設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專題閱讀與研究」之可行性。本論文預期研究成果如下: 一、藉由知人論世、尚友古人引發學生對文學之鑑賞能力。 二、以杜甫詩為素材,增加學生寫作動機並厚植創作能力。 三、建立以古典文學融入寫作教學的操作模式。 四、透過教學實踐歷程反思當前學生寫作問題。 最後,綜整本研究之學生作品、教師回饋及成效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開設專題閱讀與研究課程之教材,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思考地圖運用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
    (2022) 鄭垣恬; Cheng, Yuan-Tien
    本研究旨在以六年級學童為例,探討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提昇高年級學童其描述型說明文寫作能力之有效策略,以及評估其提升高年級學童寫作能力之成效。同時,提出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可行性與發展性之討論,並檢視在本研究過程中,教學研究者有關描述型說明文教學知能的發展。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以研究者任教之26位六年級學童為對象,自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為期三個月,進行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之教學與研究。經持續觀察、歸納與分析學童的描述型說明文寫作表現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一、思考地圖結合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能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說明特質之能力。茲分述有效教學策略如下:(一)運用圓圈圖於擴散思考、泡泡圖於分析主體特質,輔以文句判斷策略,可以協助學童釐清主體與特質關係。(二)提供有關句式與特徵詞作為資料庫,可以協助學童於寫作中提出說明主體之特質並開展特質細節。二、思考地圖結合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能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描述特質之能力。茲分述有效教學策略如下:(一)分階段撰寫寫作計畫,並結合摘要策略,能提升學童在寫作中舉例,以說明特質之能力。(二)藉由同儕對話,能協助學童提升客觀描述之能力及拓展詞彙使用。三、以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學習成效,可知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具可行性與發展性。四、教學研究者於本行動研究之研究歷程,對於思考地圖結合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的應用價值、思考地圖策略的運用、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策略的運用,以及整合思考地圖與寫作教學策略的教學時機等教學知能,更明晰其內容與方法,並能將其反思運用於課堂中。本研究結果可供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 Item
    改寫作文運用於國中七年級學生之研究
    (2021) 張雅萍; Chang, Ya-Ping
    本研究以限制式寫作「改寫」為主題,設計一套作文課程,並實施於國中七年級學生,探討「改寫」對其寫作能力、寫作態度的影響。改寫作文課程計九個單元,每單元九十分鐘,主題依序為「情境的再現與延伸」、「將敘述改成對話」、「將第一人稱敘述改成第三人稱敘述」、「將第三人稱敘述改成第一人稱敘述」、「將順敘法改成今昔今結構」、「將報導改成先敘後論結構」、「將次要人物改成主角」、「改變主旨意趣」及「綜合改寫」。課程流程為:由範文欣賞至主題探討,再進入改寫實作。資料蒐集包含質性與量化資料:以學生前、後測寫作、歷次的改寫實作,衡量其寫作能力的變化;以自編「寫作態度調查表」、「改寫作文回饋表」觀察其寫作態度的改變情形。研究結果顯示:寫作能力方面,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的能力均有提升,但未達顯著;其中,結構組織進步較多,且在表達的多樣性及創造力有明顯進步。寫作態度部分,寫作興趣及自我效能俱已提升,然未有顯著意義;在學生給予的回饋中,有76%的學生認為改寫作文較容易,72%認為改寫作文增加其寫作信心,76%表示喜歡改寫作文題型練習。
  • Item
    國中素養導向閱讀教學研究——以光仁中學九年級為對象
    (2021) 詹詠甯; CHAN, YUNG-NENG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國中素養導向閱讀教學對國中九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方面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內容分析法以及教學實作法的方式進行研究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從109 年 3 月至 109 年 5月結束。使用的研究工具為「閱讀素養教學設計學習單」、「閱讀態度量表」「學生自評表」、 「教師訪談紀錄」、「教師觀察札記」五項。為期兩個月的素養導向閱讀教學中,研究者使用自編講義進行授課,課堂當中學生根據「教師自編素養導向閱讀策略模組學習單」作答,並且在每一次的課後進行教材的檢討與修改。研究結果發現,進行素養導向的教學時:教師要自我轉化、以模組強化文言文教學、強化國語文的閱讀素養、帶領學生理解文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教學、運用素養教學。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的研究建議,以提供未來國語文教師或者是學校進行素養教學導向教學時可以參考。
  • Item
    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研究
    (2020) 鄭惠文; Jheng, Huei-Wu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七年級學生接受研究者設計的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 級國文課程後,對於生活價值觀的改變、行為的調整與生命態度之影響,並呈現研究者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歷程與省思。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七年級學生。本研究使用孫效智教授提出的生命教育核心素養五大向度——「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思考素養」、「人學探索」進行融入課程之開展,同時參考國中階段十二年國民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綱》三部分——「自我與生涯發展」、「生活經營與創新」、「社會與環境關懷」作為對照,並搭配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中的指標,設計出四個大單元融入式課程: 一、「自己:枷鎖自己解,貴人就是我!」 二、「家人:我的『好齡感』時代,行孝不能等!」 三、「社會:『Thanksbook』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四、「世界:戰爭之後」 以此課程進行教學並從中蒐集研究材料。研究工具包括:教學省思札記、聯絡簿日記、單元學習單等相關質性資料,將以上所得資料加以歸納並進行分析。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期待歷程與結果能回答事先所提出的問題,包含:一、了解生命教育議題融入國中國文教學的發展現況。二、設計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的發展課程。三、探究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的實施歷程。四、探究生命教育融入國文教學後對學生的影響與成效。五、建立生命教育 融入國中國文教學可行的歷程模式。 針對以上待解答問題,進行課程設計與實作觀察研究後,有以下五個結論: 一、國中階段生命教育教學的發展以融入方式為主。 二、生命教育融入國文教學宜以學生問題為起點。 三、生命教育融入國文教學應採取多樣化的體與對話。 四、生命教育對學生行為與班級經營有明顯影響。 五、生命教育的融入,宜依照班級特質進行規劃與調整。 於以上結論後有六項歷程省思與五項研究建議。希冀此「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研究」的操作歷程與結論建議對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