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系列研究
    (2022) 黃鈺琳; Huang, Yu-Lin
    於文化交流密切、頻繁之今日,「跨文化劇場」、「跨文化改編」早已成為東西方學術研究關注的議題。本文以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系列作品為題,探討統攝在「不插電」的整體概念下,劇團所為之改編策略。自導演編排調度、舞美設計、情節結構、語言運用、角色形塑等層面,討論系列劇作於遵循原著經典的脈絡下,為何及如何進行改編、改編版本的戲劇內涵,以及原著文化至標的文化所為之調整。本研究主要從二面向進行資料耙梳,一是從劇團發展策略之角度,分析台南人劇團之領導理念和方針,以了解其面對改編之中心思想;二是從莎士比亞不插電劇目相關研究之角度,探討文化跨度之於戲劇詮釋的影響。跨文化戲劇主要橫跨文化、戲劇與文學三大領域,本論文以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主張的四大跨文化表現解釋文化流動現象;巴維(Patrice Pavis)的跨文化劇場分類及羅(Jacqueline Lo)和吉伯特(Helen Gilbert)所提出的「三橢圓圖」,檢視戲劇在改編後的屬性及文化轉譯。並以赫全(Linda Hutcheon)《改編理論》(A Theory of Adaptation)提出的六何法為檢視改編戲劇之方向,討論不同背景對於文學的側重和解讀。研究成果發現:於形式上,本系列作品皆承襲台南人劇團捨繁入簡的態度實踐「不插電」之概念;內涵層面因考量社會文化及目標觀眾之喜好,多著墨人物心理的發展變化,且容納諸多議題於戲劇中,如速食愛情、性別、毒品、生命意義、倫常、欲念追求等。表現手法多以幽默、詼諧的口吻將嚴肅的議題輕描淡寫,安排丑角、節奏輕快的音樂使戲劇氛圍不致太過沉重。語言詮釋部份從《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反覆出現大段生僻難懂的念白,至《馬克白》、《維洛納二紳士》調整語言,臺詞兼顧文學性和表演性。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體現本土化、在地化之改編策略,特別是語言之運用,可謂塑造了莎劇臺灣化的風貌。
  • Item
    李潼《鏡花緣》改編之研究
    (2021) 詹姿芸; CHAN, TZU YUN
    在眾多推薦的書目中,現代的、西方的書目佔絕大部分,尤其是最受孩子喜愛的「幻想故事」。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正有許多蘊含兒童文學的「素材」,最明顯的就是在小說裡頭尋找,而清代正是小說發展鼎盛時期。這些小說,雖非為兒童所寫的,卻擁有兒童文學的特性。也因此,目前有許多出版社將之改寫,介紹給兒童讀者欣賞。其中筆者注意到《鏡花緣》一書,其被稱為中國的長篇博物體小說以及才情小說,而這些古書神話、論學說藝的成分掩蓋了社會議題的呈現。而李汝珍的《鏡花緣》正是其中閃亮的星星。 本研究試圖先從《鏡花緣》的文獻探討來做資料的蒐集和彙整,以方便對照於李潼《鏡花緣》的改編,探討其「適合性」、「忠實性」、「完整性」。雖然原文所蘊含的社會性,內容駁雜如「萬寶全書」,但現代鮮少有人針對其改編版本做仔細的論述,也因此更加吸引了筆者的目光以及研究的興趣。 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鏡花緣》改編為兒童文學的適合性〉,歸納出兒童文學的特質,並以兒童文學的理論及《鏡花緣》相關研究來驗證《鏡花緣》的兒童文學性。第三章〈李潼改編《鏡花緣》主題的忠實性與書寫策略〉,將分析其主題忠實跟書寫方法。第四章〈李潼改編《鏡花緣》其完整性與藝術分析〉分析改寫本整體的結構安排、語言文字運用等改寫藝術手法。第五章〈結論〉針對以上章節做綜合論述,並提出兒童文學改寫作品的趨勢與特色。 本研究採文本分析法,所探討的李潼改編作品,以兒童為閱讀對象,將《鏡花緣》作為底本,增刪或改編情節,並以故事或小說寫作形式的改編作品為研究版本範圍。結論中提出研究成果與展望。期望藉由此研究爲有志從事兒童文學改寫與創作者提供意見與方向。
  • Item
    文本的流動與再生——楊富閔小說《花甲男孩》與電視劇本互文性研究
    (2021) 王琬淇; Wang,Wan-Chi
    在臺灣,文學原著改編為電視劇,首推千禧年公共電視一系列的文學大戲,至此以後文學改編影視風潮不斷,而互文性理論發展之今,不再以忠實性表現為主。 本研究以「文本的流動與再生——楊富閔小說《花甲男孩》與電視劇本互文性研究」為題,2010年楊富閔出版《花甲男孩》小說,內容包括「城鄉議題」、「衰敗死亡」、「民俗信仰」,小說本身具備多軸的故事發展,好評不斷情況下隨即在2017年改編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抓住核心精神,將各篇獨立的人物、情節、主題打散後改編成「鄭家」的家族故事。 本研究分為五章,試圖從文本的創作背景、人物形象、主題意識開啟研究,以釐清小說與電視劇本的互文關係。第二章首先探究楊富閔的成長背景,以及原著小說與電視劇的創作歷程,理解生成環境的影響。第三章將電視劇的人物關係作一整理,接著對照原著小說找出文本間改編、置換、變形、增添的關係。第四章分析小說與電視劇的主題意識,理解文本背後所欲傳達的真正目的。 當代文化產業隨著世代數位化取向產生「影像/圖像」的高需求,文學如何另闢蹊徑延伸傳播,透過《花甲男孩》改編歷程可以獲得激盪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