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7
  • Item
    臺灣現代詩中的自我形象研究
    (2022) 蔡知臻; Tsai, Chih-Chen
    本文以「自我形象」作為重新觀看、省思、研究臺灣現代詩的視角,指出現代詩中所使用的意象可能或多、或少涉及自我的外在形象、內心感受、情愛意識、變形轉化,或是潛意識之原型表現等,這樣的投射與詩人書寫意識上「自我比況」為動物像、植物像、人物像或神話像等,即為「自我形象表現」。筆者企圖從意象學、心理分析學、作家傳記批評等概念建構之,並著重以五個主題:自我實現、自我變形、個體化歷程、人物原型、原住民詩人作品為研究中心,重新彙整、討論臺灣現代詩多種面貌與自我意象之象徵意涵表現。在自我實現的人格形象方面,現代詩人對自我內在理想的憧憬與理念的企求與嚮往,轉化成物像於詩中代表之,且多位本土派詩人也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以「像」脫出自我的政治意識,從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佛洛伊德「超我」概念,作為研究視角分析尤為可觀。身體與情慾的變形,借鑑「變形詩學」的概念,探究詩人化身為動物或植物並與自我生命經歷連結,展示出具象與抽象的多重變化與比擬自我。個體化歷程中的「自我」是依照榮格心理學的方法,討論詩人詩作反映的潛意識與原型角色,如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最終以「本我」象徵作結,視為一完整歷程。再來經六個英雄人物原型探究不同臺灣詩人詩作與原型意涵的聯繫,能發現詩人風格與表現形式的多變性。現代角色投射經由詩人角色扮演為守夜人、水手、小丑與工人,各自表述與展示戲劇性的自我形象。最後以臺灣原住民詩人為主體,探究原住民詩人在自我形象書寫的變化與特殊性。本文企圖理解詩人對於像與意之間的互動關係,且詩人有意識、無意識的將自己放入詩作當中,從本文可以見得研究成果,藉意象的襯托、輔助,詩人表現自我、書寫自我、變形自我,呈顯出流動與極具代表性的自我形象。
  • Item
    《鍾呂傳道集》內丹易學思想
    (2022) 張家勝; CHANG, CHIA-SHENG
    《鍾呂傳道集》為鍾離權、呂洞賓師徒二人討論內丹紀錄,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論述,其內容為〈論真仙〉、〈論大道〉、〈論天地〉、〈論日月〉、〈論四時〉、〈論五行〉、〈論水火〉、〈論龍虎〉、〈論丹藥〉、〈論鉛汞〉、〈論抽添〉、〈論河車〉、〈論還丹〉、〈論煉形〉、〈論朝元〉、〈論內觀〉、〈論魔難〉、〈論證驗〉,共分為十八個專題進行討論,後為施肩吾所傳承,與重功法實踐的《靈寶畢法》並列為「鍾呂內丹學」的重要丹道典籍。  首先整理前人研究成果,依照時間順序,依次整理臺灣研究鍾呂丹道學位論文、大陸研究鍾呂丹道的學位論文、臺灣地區的期刊學報、大陸地區的期刊學報、會議論文及專書。  其次歸納《鍾呂傳道集》十八個內丹修煉專題,茲分為五大主題進行述評討論,即成仙之道、法天之道、造化之道、實踐之道、驗證之道。另外,將《鍾呂傳道集》與傳統易學進行聯繫。接次,在象數易學方面,針對〈論天地〉、〈論五行〉、〈論還丹〉三篇專題進行分析論述,對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一重點整理。  最後提出《鍾呂傳道集》對後代易學的影響。結論部分則是「本論文之重點與總評」與「本論文之檢討與展望」。
  • Item
    從天道到心性--張栻思想研究
    (2022) 王柏森; Wang, Po-Sen
    本研究旨在透過天道、心性與工夫,全面性研究張張栻思想內容,以期全面性了解其思想後,藉此明白其思想系統。本研究從宋代切入,透過宋代儒學思潮著手,透過了解其當代背景,藉此更深入明白張栻的學術與思想。由於南宋學術基本上接續北宋而來,故先分析北宋儒學興起之因開始談起。由於宋學的發生原因牽涉到多方多面,實難以三言兩語道盡,因此本文透過政治、思想與書院教育三方面,進行簡易的說明宋學得以興盛之因。之後則從張栻生平著手,對於其成長背景、求學經過、仕官經歷與諸儒交遊等進行深刻地認識,對於其從學父親、師事胡宏、書院講學、學術交流與官場活動等進行了解。其後就其學術淵源與治學偏好進行討論。 張栻的天道思想一章,一共包含三部分,分別是太極、天理與道器。關於太極論的部分,探討了其對無極與太極關係的看法、與太極為萬物生化根源、如何參與陰陽動靜。最後探討張栻如何藉由理一萬殊的發揮,使太極賦予了其他範疇,拓展了太極論的解釋。在討論張栻論及天理時,先探討了太極與理的關係,除此之外,本節亦探討了張栻理的內涵與特徵,並與朱熹論理互相參照,認為朱熹時常以理來詮釋天道創生,且更為深刻,而張栻本人則無此類興趣。本章最後一節為探討張栻論道與器。筆者以為,雖然張栻無明確指出太極即道,但從太極表述為道,在張栻思想系統中是可行的。關於道與器,張栻認為道與器有形上形下之別,卻又強調道與器不相離,是以道與器並非異體,但出於重視形下世界的原因,張栻又認為器先而道後,道必須藉由器方能實行,而道內具於器之中。因此張栻強調道器須並觀。本研究的第四章,則探討張栻對心性的體會與工夫。在討論性的部分,筆者首先探討了性在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其後探討張栻如何透過太極「理一萬殊」之理論,造成氣稟各異,得以解釋惡的可能。因此張栻肯定復性、復善之功,是以其強調學習與教育的重要性,最後則探討本善之性的具體表現。在討論張栻對心的部分,則先探討了心在其思想系統中的地位。張栻之心之所以具有本體意義,在於其強調「天、心、性」為一,心與理一。最後則討論張栻「心為仁」的部分,張栻認為「虛明知覺的心」能夠體認、以應萬物,進而認識萬物背後之理,推道至極,心便能「萬善可備」,此處之心便是仁。最後一節則探討張栻的認識與工夫修養論。本章主要分為兩部分,「格物致知」與「察識涵養」兩部分來討論。在「格物致知」的部分,先探討張載與程頤對知吾固有內容的看法,進而與張栻對照。張栻之知具有先驗性,包含了「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內容,張栻除了在物上求格外,心上亦須講格,透過這兩條路徑進行工夫便能明白天理,與其他宋儒不盡相同。最後則討論其「察識涵養」的認知修養工夫,一開始張栻所重視的乃是「察識端倪」,從已發後的應對處著手。其後經過一番思索改變想法,認為「察識涵養」並重,二者乃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並透過而「持敬主一」的工夫具體操作。
  • Item
    《水滸傳》的女性形象及其性別意義
    (2022) 葉秀薇; Yeh, Hsiu-Wei
    《水滸傳》最早產生於民間口語創作,許多零散的「水滸」故事經過民間長期孕育,反覆加工,最後再由作者有系統地收集、整理傳說與話本,並加以修改而形成《水滸傳》這部巨著,故從《水滸傳》可看到當時社會變動的情形與在傳統父權社會思維下兩性之性別關係與差異。對於兩性地位的觀念,在水滸世界中並沒有脫離傳統父權社會以來所建構出來的想法,在這裡所描述的女性形象多半較為遜色與負面。有的同化於好漢群體之中與男性同夥作戰,表現強悍與鬥爭的性格;有的逾越已婚的身份而做出背叛夫婿的出軌行為,追求自我情欲的滿足;有的依附權勢、透過卑劣不義的手段來構陷水滸英雄,這些女性與男性的糾葛、衝突不斷地出現在這本男性所創作出來的文本當中,最後大多數的女性角色不是被犧牲就是被邊緣化,故本論文擬從「性別文化」的角度,來探究小說作品如何以男性的眼光創作出他們所期待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在以男性為主流的意識形態之下所形成的兩性關係與兩性互動,以便進一步了解文學作品裡所被曲解的女性,希望能藉此對《水滸傳》的解讀方式,又可多些詮釋的面向。
  • Item
    唐代寓言賦研究
    (2021) 林穎欣; Lin, Ying-Shin
    本研究以唐代寓言賦作為主題,寓言是兼具故事與寓意的文體,寓言賦則是具有故事與寓意的賦體作品。賦為中國文學特有的體式,發展至唐代更是兼備騷賦、俗賦、駢賦、律賦、散賦眾體,唐代同時是中國寓言發展承上啓下的高峰時期,就寓言賦的發展觀之,唐代為集大成的階段。唐代寓言賦承續先秦兩漢魏晉的寓言表現,於時代背景與個人經驗下,重新架構出別出機杼的寓言賦作,其於繼承之外更有拓新。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在於:唐代寓言賦究竟表現出什麼樣的賦體與寓言文體特色?研究聚焦於寓言賦的「賦體」與「寓言」兩大面向,以及寓言的「故事」與「寓意」兩大要素進行探討。研究自中國古代寓言賦的淵源與發展著手,用以釐清寓言賦的承繼關係和發展脈絡,接著對於唐代寓言賦進行探討,主要針對唐代寓言賦的文體、故事與寓意進行分析。首先說明文體類型與分體特徵,其次分析故事取材與承繼關係、角色類型與象徵意涵、對話運用與情節結構,再者論述寓意層次、表現方式以及寓意主題,最後梳理唐代寓言賦的評價與影響,以此彰顯唐代寓言賦的賦體之美與寓言之義。
  • Item
    從成人到成神:明代吳鵬的生平事蹟與修行轉昇研究
    (2021) 陳昱甫; Chen, Yu-Fu
    論文題目訂為《從成人到成神:明代吳鵬的生平事蹟與修行轉昇研究》,旨在經由《年譜》、《文集》和《四庫全書》與地方志等史料文獻的搜集、比對和考證,輔之以福建閩中地區田野調查的資料,研究明代吏部尚書吳鵬,如何從成人之道的完滿,發展到成神之道的圓滿,從成人到成神又具備哪些條件與過程。即是究竟具備哪些主、客觀條件:主觀層面包括吳鵬的生平事蹟、仕途經歷、交友關係、神異經驗與塑造的人格特質等;客觀層面則涉及明代的歷史脈絡、時空背景、社會氛圍等特殊的機緣,以及對於江南道教、佛教的影響,使得江南一帶與瑜珈法教的有識之士或群體,肯定吳鵬的修煉與貢獻,而將之納入瑜珈法教神譜中視為傳法祖師。  本文聚焦於「從成人到成神」和「吳鵬的生平事蹟與修行轉昇」,在緒論與結論之外,再分為五章:第貳章、第參章,考察吳鵬的家世淵源、年少經驗與仕途經歷,進而擴展到親緣、地緣與業緣等社會關係網絡,解決《明史》等史料文獻,對於吳鵬偏頗的評價,以及《明史》為何未收錄〈吳鵬列傳〉的課題,發現晚明的黨爭相當激烈,以及《明史》編修者的問題,導致閱讀明代的史料文獻,都具有未盡公允之處,通過多方的視角以建構本文判讀史料文獻的標準,進而深入到各章的考察。第肆章、第伍章,關注吳鵬從成人到成神,具備的主、客觀條件,一是賑饑、治河與禦叛,符合《禮記》功烈於民的標準,成為生祠的祠廟神。二是具有非常的出身與修行,以及諸多神異經驗的啟迪,還有實際精進不懈的修行,更設有乩壇──集慶壇,師承萬崙谷仙翁的教導,又對於儒、釋、道的經典,都具有傳播與流傳的貢獻,加諸和雲谷禪師的淵源,得以被瑜珈法教尊奉為傳法祖師──吳公太宰。第陸章聚焦於明代瑜珈法教神譜的轉變與傳播,發現瑜珈法教積極的向中央政府靠攏,通過政府肯定的天臺山、嵩公道德、吳公太宰等,建構自身的正統性、合法性與權威性,此外,根據目前閱讀所及,神譜的祖師又具有「嵩公道德、吳公太宰」與「淨光和尚、吳公太宰」兩種組合,佛教史上的淨光和尚對於天臺宗具有重大的貢獻,然而,卻和吳公太宰的聯繫薄弱,故進而將淨光一詞置於嵩、吳祖師的脈絡思考,發現以雲谷禪師為中介的師傳者,淨光還具有經典與儀式的內涵,所以瑜珈法教神譜以嵩、吳祖師為主。與此同時,發現晚明歷經農民起義、明清鼎革等動亂,使得南明王朝的軍隊、義士與遺民,逐漸從浙江移入福建繼續固守或避難,瑜珈法教也隨之傳播至閩中地區。
  • Item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的殷商記憶研究
    (2022) 呂映靜; Lu, Ying-Ching
    本論文主要藉由記憶研究的相關理論,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關於殷商歷史諸篇文章為研究範疇,針對簡文內容進行梳理與分析研究,並進一步地去探究戰國時人在當時社會情境下如何回憶商代的人、事、物,又是如何從過去的社會歷史記憶中選材,並混合其他元素以製造新的社會歷史記憶。亦即將「為什麼要記憶殷商歷史?」「如何記憶殷商歷史?」作為本文的核心關懷。本文透過「人物形象」、「地方象徵」、「書寫與文化」與「思想內涵」等作為切入點,剖析清華簡諸篇簡文,初步得出以下成果:首先,簡文內容主要是以「商湯代夏」與「武丁中興」為記憶脈絡,反映出戰國時期的政治情勢,即君王欲「取而代之」、「中興」。並且藉著凸顯「聖君賢臣」典範——商湯與伊尹、殷高宗(武丁)與傅說、三壽,簡文作者依託故事,透過這些賢臣取得話語權,向當時的君王訴說,傳達自己的政治思想,因此「君問臣答」的形式成為當時流行的敘事模式。其次,這些賢臣的原生身份並非相當顯赫,但都能以自身才能得到明君的賞識,這或許也能呈現當時某一群士階層的自我認同——不論出身,重視才能。也因此希望君王能如殷商的明君一樣,賞識自己,如此為臣者必然恭命。第三,殷商記憶不只顯現在人物、事件上,更隱身於地方中。在「說邑」、「湯丘」、「亳」、「洹水」等地名上,使人一望便能喚醒對殷商的記憶,除此之外,透過紀錄地名與建築亦能為故事增添真實感。第四,雖然是喚醒殷商的記憶,但簡文作者在描述相關情節時,亦不免將當代自身的文化現象、觀點加入於文字之中,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結盟」、「間諜」、「養老」、「占卜」、「巫術」等現象。第五,依託故事僅是作者的手段,重點還是在於思想內容。在簡文中,我們可以發現帝、天的影響力並未完全消失,仍然影響著人事。在政治上,「德目」的建立與內涵的闡述,都是在這些「名」之下進行「實」的論述。關鍵詞:清華簡、殷商、記憶、自我認同
  • Item
    豔與情——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
    (2021) 陳明緻; Chen, Ming-Jr
    本論文以豔與情為關鍵􏰃,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在章節安排上,試圖呈現從外到內、從整體性分類到個別性觀點的過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從分類方式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編輯意識。 第三章則從內部拈出編者在編輯時可能著意提出的女性議題,進行概略式勾勒。 第四章提出《豔異編》所代表的「豔」視角與女性的連結,並指出其後文言小說合集對「豔」的重審與定位。 第五章指出《情史》所代表的「情詮解」,女性成為「情詮解」的正面舉例。 第六章、第七章則挑選三類從「豔」視角到「情詮解」觀點轉移過程中,有較明顯變化的道德女性、妓女和女俠進行分析。
  • Item
    陳百潭閩南語流行歌曲聲情分析
    (2021) 王怡方; Wang, Yi-Fang
    陳百潭是閩南語歌壇的奇葩。他不但能作詞、作曲,還身兼男歌手與製作人。他創作的多首閩南語流行歌曲,至今仍膾炙人口。本文根據陳百潭創作的80首閩南語流行歌曲,由聲韻學的角度,進行音韻成分分析,與出現頻率統計,觀察字調與曲調的搭配關係,試圖探討這些歌曲的音韻特色,解釋它們受歡迎的原因。首先利用PRAAT及SPPAS程式將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作全面的聲學分析,用國際音標轉寫,分析陳百潭的閩南語音韻系統。再搭配曲調,作成歌詞成分分析與曲調走向對照表。再分別針對聲母、韻母、聲調、句式、曲調等方面,進行統計與相關性分析。藉著多種統計表格,具體描述陳百潭所作閩南語流行歌曲在「聲情」方面所展現的特色,總體來說,「聲情」的表現組成是透過許多元素搭配而成的,在交互組成下,必然形成各種妥協,而陳百潭歌曲之所以朗朗上口深得聽眾喜愛,主要原因在於使用半唸半唱的模式「唱歌」,且音域多落在一般人所接受的中音域,故這樣的唸唱調和成為其主要風格。本文不但在文章風格學方面,完成了一項具體的個案分析。藉著訪談的機會,錄製了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也記載了他創作的心路歷程與作詞作曲的理念,為閩南語流行歌曲發展史,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 Item
    漢末至隋朝之《孝經》傳播與孝道實踐
    (2022) 湯青妹; TANG, QINGMEI
    本文聚焦於漢末至隋朝之《孝經》傳播與孝道實踐這兩個議題,旨在究明《孝經》地位提升之過程、原因、意義如何?此外,尋繹此一歷史時期孝道實踐的實相為何。以下則逐一介紹各章重點:第二章旨在勾勒《孝經》在兩漢傳播的歷史圖景,其中指出《孝經》在兩漢的地位並不完全一致,而《孝經》地位之明顯提升,應當是東漢以後的事情。筆者認為,《孝經》地位得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是:其一,與緯書系統中孔子形象的轉變有關。第二,漢儒賦予「孝」以宇宙論基礎,使得「孝」得以與元氣、天道扣合,進而具有化生天地、萬物之力量。此外,筆者以「至孝」一詞作為線索,指出「至孝」一詞之使用具有特殊性,反映在西漢時稱「至孝」針對的是帝王,而東漢時「至孝」一詞與平民聯結。在此基礎上討論兩漢以來如何接受並轉換《孝經》之感應觀念?第三章則指出,漢末以後,《孝經》地位持續上升,亦逐漸受到帝王重視,此則主要表現為三個層面:第一,《孝經》成為形塑君臣關係的重要依據。藉由考察移孝作忠這一命題如何成立,筆者認為《孝經》提出這一理論本根源於血緣社會,在血緣社會中移孝作忠並不存在矛盾。但若這一社會基礎動搖,則「忠」、「孝」便失去調和的基礎,其矛盾便會顯現。而東漢時提出「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這一說法,其背後所反映的是「孝」和《孝經》地位之提升。至於漢末以後,出現帝王、皇太子講《孝經》這一現象,亦是基於東漢《孝經》學地位的提升這一大前提。因西晉泰始七年皇太子講《孝經》是首例,故以這次講《孝經》事件為線索,探討晉武帝司馬炎如何藉由以「孝」治天下的理念而重建政治秩序。最後,亦可發現講《孝經》在形式上對佛教之唱導儀式有所借鑒。第四章論述的重點在於,以漢至隋之間的居喪方式為研究進路,進而考察其背後所體現的「孝」觀念為何?而這「孝」觀念與經書觀念是否存在落差?首先,依據經學觀念和相關史料,筆者將居喪方式分為:居喪守禮、居喪過禮、居喪不及禮、居喪違禮。至於在研究材料上,筆者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碑刻、墓誌等材料,由此得出幾點觀察:第一,西漢時的居喪案例較少,而東漢以後開始有明顯提升。第二,在四種居喪方式中,則以居喪守禮及過禮佔據大宗地位。至於魏晉名士居喪不及禮之類似情形,早已於漢末出現,而至南朝時依然存在,且有關此居喪方式之評價,頗依賴政治情勢,若帝王有意打壓,則此種居喪方式很容易被冠上違禮的罪名。至於三年之喪的部分,筆者指出:三年之喪進入正式國制,乃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且真正落實到現實生活亦存在諸多困難。就以士人而言,若真正踐行三年之喪,則很容易影響其政務之運行。第五章考察的對象分為入仕之士人與隱士。筆者首先從制度層面入手,指出與「孝」觀念有密切聯繫的三種選舉制度是:孝悌力田、孝廉、至孝,在逐步分析這三種制度各自的思想淵源之後,筆者指出:這三種選舉制度背後所隱藏的一條線索是:經學地位在兩漢的逐漸提升。至於隱士,他們雖然沒有加入官僚系統,但也相當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具體表現為:如促進私人講學之風興盛;再如促進《孝經》在民間社會的進一步傳播,其中亦有隱士以醫療疾病為手段,推動庶民階層進一步接受「孝」觀念。如果說第二、三、四、五章是四條主線的話,則第六章是一條輔線。筆者聚焦於「二十四孝」孝子形象之成立及其典範意義,選擇郭巨、黃香、王裒則是分別代表庶人、入仕之士人、隱士這三類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筆者指出:此三人的孝行故事展現出不同社會階層之人,在實踐孝道時所面臨的困境是不同的,乃至於孝子形象的形塑或恐不局限於「孝行」,由此可見孝道實踐頗具複雜性。要言之,本文指出《孝經》在傳播過程中,乃適應了不同階層之人的需求,此亦回應《孝經》「五等之孝」之觀念。此外,東漢以後對「孝」的理解有所轉變,表現為:上至帝王、下至庶人,皆有至孝感天的資格。思想觀念影響行為方式,而具體落實到孝道實踐層面上,自東漢以來至隋朝,顯然如何居喪是這一歷史階段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