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2
Browse
Item CLIL教學應用於一年級雙語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2024) 周儀欣; Chou, Yi-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 CLIL)教學模式應用於國小一年級體育課程中之成效並記錄課程進行之教學行動與省思。研究者藉由行動研究法,蒐集學生課堂相關資料,進行資料分析、描述,並針對研究現場進行資料的詮釋,另以「雙語體育課程測驗卷」、「雙語體育態度量表」、「體育技能檢核表」等作為量化評量輔助,藉以了解學生在經過CLIL雙語體育課程後,對學科知識及語言學習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為何,並透過反思、修正及調整教學的循環歷程,發展出一套完善且可用的雙語體育教學模組,以利未來雙語體育教學之推行。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一)研究者所設計的雙語體育教學模組以CLIL金字塔為課程發展架構,而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參考理解式教學法「簡易活動競賽」、「賽後討論與技能教學」、「動作技能的練習與精進」及「競賽活動與評量」等四步驟進行教學。(二)經過雙語體育課程教學後,學生對於雙語體育課程抱持正面積極態度,並不會因為課程以英語進行而感到焦慮或恐懼,能夠理解並掌握課程內容並能達成學習目標。(三)據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的英語能力與體育能力皆有所提升,故可推斷進行雙語教學不會干擾學科之學習。且學科和語言之同步學習,反而可提升學習者語言學習之進步。Item 友達卡的開發及其融入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2017) 邱舒平; Chiu, Shu-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友達卡的開發及其融入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的歷程。「友達卡」為我自創之友誼價值澄清牌卡,「友達」一詞源於日文「朋友」之漢字,取其「友誼達成」之中文意涵。本研究針對八名國中八年級學生,進行每週一次,每次九十分鐘,連續八次的團體輔導,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發展友達卡與執行團體方案,並於動態歷程中反思修正團體方案與實施方式,藉由分析團體觀察記錄、研究者省思札記、錄音資料、訪談紀錄、與諍友的討論紀錄與成員回饋表等多元資料,探討友達卡在友誼價值團體輔導中的功能及成員參與團體之後的成長。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友達卡融入於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方案,依團體生命歷程與友誼價值澄清形成階段,建構出三大主要活動。 二、友達卡適合與圖像式的卡片搭配運用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 三、友達卡的向度分類與層次具有彈性,尊重成員的主觀的友誼定義 四、團體帶領者覺察自身價值中立及營造安全且尊重的團體氛圍,有助於成員之友誼價值澄清。 五、友達卡在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中扮演重要媒介。 六、團體成員參與友達卡團體輔導有其正向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輔導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2011) 林佳玫; Lin, Chia-Mei本研究旨在透過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課程,藉此了解國一藝文領域的教材內涵與品格教育的關係,並試圖從中了解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對學生行為改變的影響。本研究目的為: 一、 了解國一藝文領域的教材內涵及其與品格教育的關係。 二、 設計品格教育融入國一藝文領域課程,從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家愛 鄉」及「自尊尊人」的情操。 三、 分析本研究課程實施後,學生創作的表現及行為改變的情形。 四、 省思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教學技巧及品格教育上專業成長的情形。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即國中一年級共32位學生為對象。研究中透過研究者的觀察及省思札記、學生的作品、學習單、活動及心得的回饋、任課教師班級經營滿意度調查表、上課錄影及協同觀察員的建言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 研究結果得到具體成果如下: 一、在運用品格教育融入藝文領域課程時視教材內容可有三種融入方式:一、以「藝文領域」為主。二、以「品格教育」為主。三、「整合藝文與品格教育」。 二、教師在進行藝文單元教學時,可使用「引導問題」的方式,將品格教育自然地融入藝文領域課程之中。 三、藉由運用藝文課程實施品格教育的課程中,可見到學生在「關愛家人」、「愛護家鄉環境」、「自尊尊人」皆有正面的成長。 四、學生透過動畫製作的教學活動使「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及「孝順」行為更為提升,可見品格教育融入藝文領域有所效益。 研究者綜合上述內容,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期望能提供對日後有興趣投入此領域的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希望這方面有更多的研究與應用,以有效提升學生藝文情意與品格態度。 關鍵字:藝文領域、品格教育、創意教學、行動研究Item 圖畫書教學對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及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2009) 林宥榕本研究旨在探討圖畫書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同時也探究學生的學習感受、研究者的教學成長及圖畫書教學的限制與因應。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以台北縣某國小二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接受約四個月的圖畫書教學方案課程。 研究者除了以Torrance的「陶倫斯擴散思考測驗圖形版」對研究對象進行創造力前後測評分,採無母數統計方法中的wilcoxon 考驗進行分析;同時配合自編之「閱讀學習單」、「學習回饋表」、『學生作品」、「訪談」、『學生觀察紀錄表』、「教師省思札記」等相關質性資料,提供多面向的資料回饋與檢證,藉此了解圖畫書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成效之參考。研究結果如下: 一、圖畫書教學有助於啟發學童『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之創造力表現。 (一)圖畫書教學重視個體認知發展與生活經驗,有助於擴展學童思考的流暢力。(二)圖畫書教學結合多元化活動,有助於提升學童思考的變通力。 (三)圖畫書教學重視美感知覺的學習,有助於學童肯定其獨創力。 (四)圖畫書教學強調師生互動、同儕合作學習,有助於增進學童思考的精進力。 二、圖畫書教學方案有助於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及體會美感閱讀的樂趣。 三、教師以身作則,提供尊重、包容、愉悅的支持性環境,能協助學生仿效,習得激發創造力的正確態度。 四、圖畫書教學有助於改變教師教學慣性及了解教師角色的定位,提升教師創造力教學知能。 最後, 研究者再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教學者與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關鍵字: 圖畫書、圖畫書教學、創造力、行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