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編製邏輯之研究
    (2009) 林碧雲; Lin, Pi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編製邏輯,期能透過文獻探討、教科書內容分析與編製實務的交互檢證,解析課程知識系統、課程組織邏輯與教科書內涵、結構間的交互關係,而後提出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之編製邏輯,以供教科書內容實務編製者另類的思維。 一本教科書內容,不僅涉及課程知識與教科書內涵的相互依存,更涉及課程組織如何與教科書內容結構,以及學習者的心理認知歷程,進行交互建構。因此,社會教科書內容編製,一方面從課程知識系統去思考教科書的內涵;另一方面考量學生的認知發展歷程,從課程組織邏輯解析教科書文本結構與發展順序。而本研究目的即在於清楚剖析教科書內容編製時,教科書的知識內涵、組織邏輯與編製模式,希望能抽衍出教科書內容編製的相關要素、原則、策略與流程,解析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編製邏輯。 據此,本研究先進行文獻探討,從教科書內容及組織邏輯兩方面,提出社會學習領域內容編製之理論基礎;其次選擇當前美國Pearson公司與臺灣三家社會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比較兩國教科書內容與組織邏輯的異同,進而推衍彼此所立基的理論基礎。而後訪談美國Pearson Scott Foresman版與臺灣C版之編製團隊,從雙方之編製經驗,評析編製團隊所呈現的編製理念,或能釐清理論與實務間的相互關係。 綜合本研究,除了從相關理論檢視出版社的編製經驗外,導出幾點結果: 一、美國與臺灣的社會教科書內容,均以課程綱要為依據,從中選擇學習主題、知識概念與學習技能。兩者內涵均以課程(學科)知識為本,學習策略為輔。 二、美國與臺灣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組織,均以知識組織為主體,再參酌心理組織原則,交互建構教科書文本。 三、分析美國與臺灣社會教科書內容與組織型態,對照其編製實務經驗,發現社會教科書內容編製受到當代時空背景所影響,係屬集體意識下的產物。 最後,本研究綜合理論與實務交互檢證的結果,提出幾點建議,與大家共同深思,期許方家惠予指正。
  • Item
    人權教育融入國中社會領域之個案研究
    (2010) 蔡幸樺; Shing - Hua, Tsai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教師將人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實踐,一則探析教師的人權理念與人權教學策略,再則從教師的人權教學實踐歷程中,剖析人權融入國中教學所面臨之挑戰及其因應之道,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對有志於人權教育的國中教師、學校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主要透過訪談和觀察瞭解個案教師的人權實踐策略與省思,所蒐集的資料包括課堂觀察、教師與學生訪談、學生回饋問卷和相關教學文件等。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背景理念與教學脈絡影響教師的人權教學實踐。 二、民主、自由與安全的學習氛圍是落實人權教育的要素。 三、討論與辯論活動有助於探析人權議題。 四、增加對人權價值與情意面向的關注。 五、學生表露真實想法有賴師生間真誠關係的建立。
  • Item
    基測改變了什麼?從教學現場探究基測實施後歷史教學評量的轉化
    (2010) 王雅蕾
    本研究旨在探究基測實施後,歷史教師的教學評量是否受基測試題影響而轉化。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透過社會學習領域七至九年級基本內容之歷史部分、歷史學科主題類型、Bloom教育目標分類之認知歷程向度與試題結構型式等四大向度,分析基測歷史試題與學校教學評量歷史試題之特色,並比較兩類試題之異同,歸納出教學評量歷史試題如何受基測歷史試題趨勢之影響。研究並經由與訪談對象之對談,了解學校教師之觀點,分析教師在命題過程中如何受基測之影響而有所轉化。 綜合研究之發現與討論,得出以下結論: 一、在基本內容方面,基測與教學評量試題的相同點是:(1)均以「西力東來的挑戰與回應」最多;(2)均有跨時間與區域之試題;(3)均有無法歸類於基本內容的試題。 二、在歷史學科主題類型方面,基測與教學評量試題都偏重在「政治興革」類型。 三、在試題結構形式方面,兩類試題都以「簡述題」的比例最高。 四、在認知層次方面,基測試題著重「了解」,教學評量試題則以「記憶」為主。 五、在教學評量試題的內容重點,教師的評量受基測試題內容所影響。 六、在試題的認知層次與結構方面,教師評量較不受基測試題主導。 根據研究結論,分別提出對歷史教師、教育單位與未來研究方向作出建議,期望完善的基測試題能為「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帶來正向影響。
  • Item
    以全球議題為核心的國小社會領域國際教育課程發展
    (2018) 陳韻如; Chen, Yun-Ru
    本研究旨在研發一套運用議題中心教學法將全球議題融入國民小學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的國際教育課程方案,並透過教學實踐提升學生對全球議題的關注及理解。以研究者任教之臺北市公立小學的兩個六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共58位學生,於106學年度上學期進行長達21週的課程實踐。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進行三個階段的課程研發,運用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歸納結論如下: 一、以概念理解、議題探究、行動增能為主要核心目標,研發聚焦於「食安你我他」、「呼叫WHO」、「人權小尖兵」與「藍天不再」等四個全球議題之國際教育課程方案。   二、轉化、運用議題中心教學法中的做決定模式、探究教學模式及結構性爭論模式進行教學,實踐以全球議題為核心的國際教育課程方案能提升學生對國際重要議題的理解,培養持續探究的興趣,蓄積未來採取行動的能量。   三、藉由持續進行規劃、行動、省思、修正的循環式歷程,分課程研發、理論轉化、行動增能與支援系統等四大面向分別描述研究者遭遇的困境,同時也嘗試提出因應策略,期能拉近學術理論與教學實務之間的差距。   最後,針對國際教育課程方案研發歷程涉及的教學目標研議、學習任務編排、教學方法運用、學習成效評估等面向提出建議,以期能提供未來有志從事國際教育教學者、研究者之可行方向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