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0
  • Item
    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1635-)的建立歷史探究
    (2024) 李昱臻; Li, Yu-Chen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此一詩句正是高等教育機構在面對歷史長河的挑戰中不斷追求變革和多樣化的歷程寫照。在時代的推展下,至今唯有兩項高等教育機構體例屹立不搖,一是耳熟能詳的大學(University)體例,其二是較少為人留意卻與現代高等教育息息相關的學術院(Academy)體例,尤其是象徵國家發展的國家學術院。為嘗試在國家級學術院的探討上給予貢獻,溯其機構建置重要源頭是法蘭西學術院,故本篇以法蘭西學術院的建立歷史探究作為主題。為解開法蘭西學術院的奧秘,本篇研究分為三個部分以解析法蘭西學術院的意義。第一部分為柏拉圖至十六世紀以前的 Academy,以理解 Academy 原生自有的哲學蘊意、建築格局、運作特色以及演變的發展特質;第二部分則探討法蘭西學術院建立的過程,從中解析該機構如何基於 Academy 體例特質而賦予新的延伸與發展,從而成功地建立相較於過往具有較高穩定性的建制範式。為了進一步理解法蘭西學術院於該時代的歷史意義和文教角色,故在本篇的第三部分進行其歷史意義的解讀。透過以上三部曲的探討,試以還原法蘭西學術院的發展特色,不只是對於國家級學術院體例發展研究予以貢獻,也是提供一項高等教育變革值得觀察的案例。
  • Item
    大學系所內部品質保證之個案研究
    (2022) 高慧容; Gao, Huei-Rong
    研究旨在透過將個案學校兩階段辦理系所內部品質保證的設計與規劃進行探討,透過文件分析與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大學系所內部品質保證在組織規劃、指標發展、執行程序與支持系統之規劃,希冀能夠提供大學系所內部品質保證之政策建言,共邀請12位參與個案學校規劃與執行的主管參與訪談。在組織規劃之研究成果發現:(1)第一階段組織規劃係採取由上而下的模式;第二階段採由下而上的意見彙集、做成決策;(2)第二階段更加強化學院層級的角色與功能,具有溝通協調、資源分配、協助改善的輔導與支持角色;(3)「自我評鑑指導委員會」納入許多外部委員,除了給予法規制定等原則性建議外,另具有推廣學校特色、協助定位等功能;(4)第二階段內部品質保證的辦理方式,係經過校內主管討論取得共識;(5)目前參與者只有系所主管、行政人員與少數的教師,如何讓內部品質保證成為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指標發展的研究結果發現:(1)兩階段指標發展已從以往參照外部評鑑機構的規劃,更加強調學校特色與系所溝通之共識;(2)指標發展更加著重系所的多元與差異,並納入對於系所發展方向的期待。在執行程序之研究結果發現:(1)訪評委員產生的方式將影響到系所真誠展現問題的意願;(2)內部品質保證的重要任務,在於發現問題,才有辦法進一步尋找解決方法(3)系所發展重點的擬定會考量校務發展計畫,增加連結與整體性;(4)全校結構性的問題需由校方進行檢討與規劃。在支持系統之研究結果發現:IR制度之建立除減輕系所負擔外,也帶給學院與校方應負擔的角色省思。研究結論針對高等教育機構之建議為(1)重視利害關係人的觀點,是促成對於內部品質保證認同的關鍵;(2)指標發展兼顧整體校務運作與系所特色;(3)實地訪評委員之遴聘重視系所專業與個別差異;(4)選定發展重點聚焦核心問題改善;(5)應減輕系所資料蒐集之負擔。針對後續系所內部品質保證之建議為(1)內部品質保證是一長期、循環且整體的過程,校方可盤點相關工具並加以系統化回饋;(2)內部品質保證除了系所承擔責任外,校方亦可利用相關資料,從上位的角度處理結構性的問題;(3)透過減量指標內容,著重在重要的發展面向,並降低系所壓力與排斥感;(4)制度規劃應強調改善為核心,協助系所面對問題;(5)校內各項制度應相互串連,以提升內部品質保證。
  • Item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執行挑戰與因應對策之研究
    (2022) 范欣華; Fan, Hsin-Hua
    近年來,重視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已蔚為主流國際趨勢,世界各國開始強調大學實踐社會責任,希望能藉由大學自身的能量,參與在地社會發展,帶動產業、社區與環境的繁榮,履行帶領社會變革的功能與角色,以達成共好的目標與願景。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社會責任之內涵及各大學推動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project of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計畫)之執行挑戰與因應對策,據以提出未來精進大學推展社會責任之具體可行策略建議。本研究先以焦點團體法蒐集國內對USR計畫有實務經驗和見解之八位專家學者,冀以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和學校行政單位主管階層聚焦之USR計畫執行策略、困難挑戰、因應對策、與政策建議。其次,本研究選取四校來自臺灣北、中、南、東部各一所大學連續三期(2017-2018年、2018-2019年、2019-2022年)獲得教育部補助B類(萌芽型)及C類(深耕型)計畫大學之USR計畫主持人,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蒐集大學教師在第一線執行計畫之現況看法。依據研究目的與結果分析,本研究綜合歸納出以下四點結論,包括:一、大學社會責任之內涵有五項立論基礎。二、我國大學USR計畫之推動策略有五項。三、我國大學USR計畫執行之困難與挑戰有十三項。四、我國大學面對USR計畫執行困難與挑戰之因應對策有八項。最後,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分別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大專校院、社會合作夥伴、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俾供我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後續學術探究與實務應用推動之進一步參考。
  • Item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辦學研究
    (2020) 汪求俊; Wang Qiu-Jun
    現有的西南聯大研究較偏重制度精神或課程教學等層面,而較忽略學校教育與當時宏觀整體環境的互動關係對人才培養的可能影響。本研究旨在擴大既往研究的視域局限,不僅關注西南聯大內部的組織、制度與運作、課程教學、師生理念等層面對於人才培育的可能影響,還探索聯大當時所處雲南的地理位置與政治經濟環境、高教制度與政策及與三校聯合之前的歷史淵源等背景,以為中國大陸當前培育拔尖人才及建設雙一流大學建設提供某種啟示。 經研究發現,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培育許多傑出人才,與其所堅守的學術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和學生自治等理念密切相關,而其所處雲南的地理位置及政治與經濟環境,與傑出人才培育的關係也不宜忽視。國破家亡的悲慘情境和學校辦學條件的極端簡陋,並沒有使聯大多數師生消極悲觀,反倒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與愛國熱情。其歷經數度遷徙,其中「湘黔滇旅行團」及其他旅途的艱辛經歷,不僅錘煉了一部分師生堅強意志、團隊意識以及拼搏的精神,也為其在昆明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聯大在實踐這些理念或精神的過程中,嘗試維持剛性制度與柔性管理、自由精神與嚴格要求上的平衡。儘管聯大三校在聯合辦學的過程中,師生間也存在著不協和矛盾,但基於相忍為國、「和而不同」,「同無妨異,異不害同」態度,適度緩解了彼此的矛盾與衝突,為傑出人才培育提供了穩定安全的土壤,有利育成優良種子。而這些發現,對今日中國大陸欲培養頂尖創新型人才時,在大學制度與環境的規劃上有所啟示。
  • Item
    全球化時代下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之探討
    (2019) 黃苡瑄; Huang, Yi-Hsuan
    全球化影響各國許多面向,它更廣泛的影響各國之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到教育層面。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國家間的競爭乃是無庸置疑的,21世紀的社會重視人力素質,因人力素質的提升對國家經濟發展有所助益。然而對臺灣高等教育而言,在高教從菁英走向大眾化同時,卻因新自由主義影響下,開始重視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與時俱進的執行諸多卓越性教育政策,引入管理機制至校園,目的是希望透過掌握高教及人才,在國際上能發揮影響力。據此.高教目的轉向以追求市場經營為主,讓我國高教面臨嶄新挑戰。 本研究擬採歷史的研究與理論探究方式,首先探討全球化對高教之衝擊、西方高等教育之精神及論析在新自由主義下高教功能與目的有何轉變。並依序由歷史資料中梳理出2000年後臺灣高教內涵與及其發展脈絡。其次,梳理臺灣為回應全球化有制定哪些相關人才培育政策,最後再藉由西方與臺灣學者,在面對全球化衝擊高教時,有何相關回應,並從中重新審視高教之目的。本研究結果如下所述:(一)全球化使政治、經濟及文化產生結構性的改變;(二)新自由主義思維重視人才的跨域性,並以市場導向及就業力為目的;(三)在全球化衝擊下,高教理念之目的的轉變及其新形貌;(四)競爭型經費易使高教乖違傳統學術自由精神;(五)以績效指標做為我國高教機構分類與定位,會加劇人文與理工間資源分配之落差。
  • Item
    大學校院標竿學習運作機制之研究
    (2020) 顏君玲; Yen, Chun-Ling
    為適應全球化快速轉變,高等教育的世界正在迅速發生變化,大學不得不有新的經營管理思維接受挑戰。為回應這些轉變及新環境的不確定性。大學採用源自企業理論的「標竿學習(Benchmarking)」經營管理技術,著重在改善的精神,其宗旨就在大學因應對環境的不確定性。目前臺灣大學校院在經營上面臨越多複雜的問題,若依據過去經驗為基礎的管理哲學顯然不足。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推動標竿學習運作機制,從其發展背景動機、規劃、執行、困境、考核與成效等大學標竿學習運作面向進行探討。經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大學推動標竿學習許多成效,其一便是結合大學校務研究(IR),進行標竿數據分析、知己知彼,並與標竿學校深入交流,建立更多合作可能性,再者將標竿學習資料累績為校務資料庫,提高大學管理者預測及決策長效性,最終以獲取大學卓越辦學與永續經營願景。 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法為主,針對本研究主題,選取訪談對象,其選取方式以立意取樣為主及滾雪球抽樣為輔,篩選出六間訪談大學,共14位訪談者,分別是各公私立大學領導人與推動標竿學習業務一級主管。此外,本研究屬於策略規劃、機構經營管理及高等教育政策分析等「教育」與「企業管理」跨領域議題範疇,另邀請3位標竿學習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參與研究,俾利探究本研究之目的。 研究者綜合文獻及訪談資料,得到結論如下: 一、【背景與動機面】大學標竿學習機制在推動前必須充分考量環境背景因素與大學動機需求。 二、【規劃面】大學標竿學習運作機制是一系列策略管理計畫,其運作流程可從「規劃、探尋及篩選、分析、執行、考核與成效應用」五項階來段著手。 三、【規劃面】大學推動標竿學習之策略規劃要件包含:明確願景目標、領導者支持、組成執行團隊、確認學習對象與標的、結合外部計畫、盤點內部資源、及凝聚成員共識。 四、【執行面】大學推動標竿學習運作策略,內部組織以「建構學習型大學」為目標,並連結校內教與學及國際化計畫,且強化與標竿對象合作關係。 五、【執行面】目前大學標竿學習運作類型多元,多類型相互併用,能補足大學發展眾多領域需求。 六、【推動困境面】大學推動標竿學習運作機制,包含大學機構內外資源及實際操作面等問題,推動標竿學習最大阻礙,尤以「人力」影響甚大。 七、【考核面】大學推動標竿學習運作,儼然是一套「品質改善」與「績效考核」功能兼具之機制。 八、【成效應用】大學推動標竿學習,對內作用促使校內成員共同參與創新;對外作用可深化與標竿學校關係,並提升大學自身國際聲譽與建立品牌形象。 最後,基於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對我國之大學校院、教育主管機關與未來研究之具體建議。本研究所提出之結論與建議,希冀對各界推動標竿學習作業及規劃機構經營策略有所貢獻。
  • Item
    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批判論述分析
    (2020) 黃家凱; Huang, Chia-Kai
      1994年民間教改大遊行被視為臺灣教育改革的重要起點,促使臺灣高等教育從管制走向鬆綁,也開啟臺灣高等教育擴充發展的契機。回顧臺灣高等教育自1994年至2017年期間的發展,臺灣高等教育發展在普及教育和菁英教育、卓越與公平之間擺盪,不同的政策取向反應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育不同的發展脈絡,這樣的結果也造成政策論述與政策實踐之間產生許多矛盾現象。   本研究結合Stephen Ball的政策社會學理論,以及Norman Fairclough的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方法論作為研究之基礎,分析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相關議題及政策文本之發展脈絡。並以半結構方式訪談11位政策關鍵人,進一步從中挖掘其隱含的意識形態如何影響政策制定與實踐,探究其中的權力/知識的競逐模式,及其對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發展的潛在影響。   本研究經歸納彙整後提出四點結論: 一、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論述與社會環境發展息息相關,資源配置影響政策脈絡發展; 二、「高等教育分類」及「大學追求卓越」政策理念,形塑出「頂尖」及「一流」意識形態,改變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版圖; 三、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立法委員及政黨輪替,影響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發展脈絡; 四、「高等教育鬆綁」及「國際競爭力」論述影響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發展,促使我國高等教育從管制走向鬆綁,進一步追求大學卓越發展。   透過本研究,期提供我國中央主管機關未來在研擬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相關政策及實踐「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時,一個明確、具體之參考方向。
  • Item
    我國高等教育行銷之研究
    (2004) 王奕婷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探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行銷的實施現況,及分析其實施的成效、實施困境與困境的因應之道,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供相關機構及人員參考。此外,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務長、招生組長、行政人員和教師,共抽得75所學校,發出750份問卷,實得有效樣本365份,問卷處理採用SPSS for Window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綜合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一、研究結論 1.大學校院實施教育行銷的程度不高,屬於中等。 2.大學校院所採用的教育行銷策略,以定位策略最常被使用,目標市場策略次之,組合策略最低。 3.大學校院進行教育行銷,並未確實落實教育行銷的規劃程序,各步驟的實施程度均為「有時如此」。 4.大學校院大都有採取定位策略,且分別依自己的特色為考量,而其中又以將自己定位為綜合型大學的學校最多。 5. 大學校院選擇學生的區隔標準中,以學生的志向興趣所佔比例最高,學生的居住地區最低。 6.大學校院使用的推廣方式非常多元,但大部分的實施程度都不高,大多不超過五成,其中以將本校訊息上網公告所最常使用,利用電視廣告打響知名度最少。 7.大學校院運用組合策略時,所使用的方式頗為多樣化,但是程度大多僅屬於「中」等,還有加強空間。而其中以設備策略最常被使用,價格策略最低。 8.大學校院實施教育行銷多已發揮中等程度效果,但仍有加強必要。 9.大學校院教育行銷的實施困境頗大,多屬於「經常如此」,其中以同仁未感受到行銷的重要性最高,缺乏校長的領導與支持最低。 10.大學校院教育行銷困境的因應之道實施程度不高,多屬於「有時 如此」,其中以校長對行銷的領導與熱心的支持最高,委託專業行銷公司辦理行銷工作最低。 11.大學校院成員對於教育行銷概念與方法的瞭解程度不高,屬於「中」等。 12.不同職務的人員對於教育行銷的實施看法大致無顯著差異。 13.不同背景的校院在教育行銷的實施上大致有顯著差異,其中以私立校院、科技大學校院、校齡為10年以下,及新生報到率為81%以上的校院較有在實施行銷、所達到的成效較佳、困境較少、且較有對困境採取因應之道。 二、建議 (一)對大學校院的建議 1. 加強目標市場策略和組合策略的運用 2. 有效落實行銷規劃的步驟 3. 多元運用行銷的推廣方式 4. 增加學校成員對教育行銷的瞭解與接受度 5. 籌措充足的行銷預算與網羅行銷的專業人才 6. 公立、師範校院和校齡21年以上的大學校院應加強行銷的工作 7. 設法改善行政人員和教師對學校教育行銷實施知覺的落差 (二)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 加強宣導教育行銷的正確觀念與重要性 2. 提供大學發展教育行銷的環境 3. 協助大學落實教育行銷的規劃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 可擴及到接受教育行銷的對象 2. 可加強對行銷應然面的探討,建立其理論架構與體系 3. 可以本研究為基礎,對探討的議題作更深入的研究 4. 可採取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以更加瞭解教育行銷實際運作狀況
  • Item
    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之建構
    (2011) 李政翰; Cheng-Han Lee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建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之認證(recognition)指標,以利引導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之健全發展。研究方法包含文獻分析、專家效度評定以及模糊德懷術,研究工具為「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調查問卷」,並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及評鑑等三個領域之十三位學者專家為研究對象,對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之內容進行重要性評比。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得到以下三項研究結論: 一、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包含十一個層面及三十四個內容。 二、公平的申訴程序為最重要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層面。 三、評鑑委員之評鑑倫理及公正獨立之申訴機制為最重要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內容。 而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高等教育評鑑機構、高等教育機構等之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建構完善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機制。 (二)主動公布經認證通過之國外高等教育評鑑機構名單。 (三)研訂大學經認證之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認可的激勵措施。 (四)積極協助相關學會或組織累積評鑑實務經驗及確保其獨立性。 二、對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之建議 (一)建立跨國性之品質保證網絡。 (二)積極參與國際性品質保證組織。 (三)規劃公正、獨立之評鑑結果申訴制度。 (四)提升評鑑小組委員之評鑑倫理。 (五)延聘熟稔國內高等教育制度之國外學者專家共同參與評鑑工作。 (六)於外部評鑑前要求受評對象進行自我評鑑。 (七)確保評鑑結果決定之透明度與公平性。 (八)提供受評對象積極性的改善建議。 (九)建立自我後設評鑑機制。 三、對高等教育機構之建議 (一)依據國外大學之辦學品質審慎選擇合作對象。 (二)依大學辦學需求審慎選擇國內外適合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為合作對象。 (三)主動積極申請國內外具聲望、制度健全且經專業認證之評鑑機構辦理評鑑。 (四)參考經專業認證評鑑機構之評鑑指標積極辦理自我評鑑。 此外,亦就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等三方面,對後續之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研究
    (2007) 李曉蓉; LI, SHIAAU-RURNG
    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之發展,透過對歐洲整體脈絡的探究與分析,分析丹麥、芬蘭、挪威以及瑞典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實施情形。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歐洲脈絡方面 一、歐洲各國透過各項宣言及重要文件的公佈,目前已建立共識,共同為發展「歐洲高等教育區」而努力; 二、歐洲各國受到波隆納宣言的影響,目前高等教育學位系統進行重大的改革; 三、「歐洲高等教育區」共同訂定並遵循一套品質保證的標準及方針,可以應用於高等教育機構及品質保證機構。 貳、歐洲脈絡影響北歐四國方面 一、北歐四國在品質保證的作法上各有其特色,目前為尋求相互流動及品質的相互認可,都逐漸走向波隆納宣言的架構; 二、北歐四國皆有成立專責之品質保證機構,其運作與規劃已具有相當規模,並有立法定位權能兼備; 三、北歐四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在品質保證目標之策略及特色方面,各有自主的傑出作法。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壹、提升「歐洲高等教育區」,應加強世界各區域之行銷; 貳、高等教育系統之改革應為點滴工程,循序漸進不可躁進; 參、應用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標準與方針時,應注意各國社會文化背景脈絡; 肆、加強各國之間品質保證工作的相互交流,促進良性互動關係,並應注重高等教育的動態發展,彈性調整作法。 關鍵詞: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評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