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原住民學生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2021) 陳貝旻; Chen, Pei-Min數學之重要性為吾人所皆知,其小至日常生活的應用,大至人類文明的發展,數學均扮演著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力。而數學自我概念則關乎一個人對自己在數學方面之興趣與能力之綜合感覺與信念。然而多數原住民學生可能因其生活地域、家庭或文化等方面之因素,而使其此方面之學習態度或自信受影響並在學習成就方面較為弱勢。但此些部分之關係仍待我們更多關注、探究和釐清。所以本研究藉由探討原住民學生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之關係,探究影響教育成效之相關因素,以裨益於原住民教育政策與環境之修正、改善與擬定。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一)探討不同背景之原住民學生其數學自我概念之差異情形;(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生數學自我概念之差異情形;(三)分析原住民學生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之差異情形;(四)比較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生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之差異情形;(五)原住民學生之不同背景因素對數學自我概念之預測情形;(六)原住民學生數學自我概念對數學學業成就之預測情形;(七)依據原住民學生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之關係,提出改善意見。 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庫分析方式,分析資料為「臺灣後期中等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中106學年度高一及專一學生調查問卷現場版資料。以原住民學生為研究對象,非原住民學生為比較參照對象。樣本總計22,282份,其中有效樣本為21,469份,有效樣本中,身份為原住民學生共957位。將資料分別採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線性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原住民學生之「性別」及「家庭經濟狀況」對其數學自我概念有顯著性差異,並且男生數學自我概念高於女生;家庭經濟狀況為小康以上之原住民學生數學自我概念高於家庭經濟狀況為困難之原住民學生。二、「原住民身分」及「背景變項」於數學自我概念均無交互作用。三、原住民學生數學自我概念與其數學學業成就達顯著差異。四、「原住民身分」及「數學自我概念」於數學學業成就有交互作用存在。五、原住民學生的「整體背景變項」對於「數學自我概念」有預測力,且「性別」與「家庭經濟狀況」是預測變項,而非原住民學生則增加了「父親教育程度」及「母親教育程度」兩個預測變項。此外,「原住民身分」能顯著預測學生之數學自我概念。 六、原住民學生之數學自我概念對於數學學業成就有預測力,且數學自我概念對於數學學業成就有正向影響,同於非原住民學生。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對原住民教育政策、教育單位與教育專業人員,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社會資本與原漢國中生關聯之探究-以南部三縣市為例(2012) 何詩婷本研究旨在探討南部三縣市原漢國中生社會資本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居住地區、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原漢國中生在社會資本的差異情形。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南部三縣市,高雄、屏東及台東縣市之學生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方式,對這三地區之原漢國中學生一至三年級實施問卷調查,問卷共寄發900份,回收890份,有效問卷共74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83%。調查所得資料繼以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式來進行資料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發現為: 一、 原漢學生擁有社會資本的程度屬於中等以上。 二、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母親職業之原住民學生的社會資本達顯著差異。原住民學生的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子女擁有的社會資本愈多;母親職業屬於農林漁牧者,子女獲得的社會資本就愈少。 三、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之漢人學生的社會資本達顯著差異。漢人學生的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子女擁有的社會資本愈多;父親職業階級愈低,其獲得的社會資本則愈少。 四、 原漢學生的社會資本是具有顯著差異,尤其是在家庭層面。Item 爛學校與好學校─平地與原住民學生的學校教育觀(2009) 曾碩彥; Shou-Yen Tseng在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社會潮流推波助瀾之下,政府積極針對弱勢民族提出因應對策並制訂相關法令,彰顯政府對於原住民教育的重視,因而在偏遠原住民地區設立完全中學。此類完全中學的高中部同時有原住民與平地學生就讀,他們不同的文化特質與生活習慣,可能使兩群學生對學校教育產生不同的想法與行動。基於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究偏遠原住民地區完全中學之平地與原住民高中部學生的學校教育觀,描述學生如何看待學校教育與相應的行動策略,包括對學校、課程、教師與同儕等。並且嘗試分析學校教育觀的背景脈絡及成因,解析學校制度及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因素,以提供教育改革措施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選取臺灣地區某偏遠原住民地區的完全中學(化名為蜻蜓中學)作為研究現場,進行七個月的現場研究,每週進入研究現場二至三天,參與學生的學校生活,晚間則夜宿學生宿舍,與學生共同體驗課後的宿舍生活,以瞭解學生在經驗學校生活所產生的觀點與行動策略,並嘗試以學生文化理論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學生「學校教育觀」的主軸 1. 外來平地生追求高中教育的「升學」價值,以「升學機會」作為評斷學校良窳之依據。 2. 本地原住民學生追求高中教育的「文憑」價值,以「畢業機會」作為評斷學校良窳之依據。 二、學校教育觀的學校因素 1. 「分數」為影響學生學校教育觀的重要符碼,卻不表示學校具有重視學業成就的統合價值文化。 2. 外來平地學生承繼社會主流文化價值,運用「原住民學生作參照」、「接受補習教育」來突破學校環境不利自己升學的問題。 3. 本地原住民學生放棄內化社會主流文化價值,透過「找尋成績以外的價值」來解決學校環境不利自己畢業的困難。 三、學校教育觀的社會文化因素 1. 外來平地生受家庭環境及社區文化的影響,產生順從學校的文化特徵,發展出排斥「本校校名、但卻肯定學校教育」的文化參照架構。 2. 外來平地生受家庭文化的影響,學生先選擇廉價的公立學校之後,再選擇「補習教育」作為「升大學」的主要途徑。 3. 本地原住民學生受家庭環境及社區文化的影響,並未產生反抗學校的文化特徵,並且肯定學校教育對未來生活的幫助。 4. 本地原住民學生受家庭文化的影響,選擇以發展「玩樂文化」來回應家長對 「拿文憑」的期待,從而再製了家庭文化。Item Hannah Arendt的思考觀在教育上的應用(2016) 李佳穎; Lee, Chia-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Arendt的思考觀,並闡述與發展其思考觀在教育中應用的可能性。首先,分析《心智生命》中思考的內涵。再者,透過〈小岩城事件的反思〉與〈教育的危機〉兩本書,具體展現Arendt思考觀之應用。最後,闡述與發展Arendt的思考觀在台灣原住民教育應用上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結論包括: 一、 Arendt的思考觀能讓人不受時間、空間、自我感知所干擾,使人易於省思自身處境。 二、 〈小岩城事件的反思〉以及〈教育的危機〉兩篇文本,綜合了Arendt思考觀的特性,並實踐於教育議題的探討。 三、 Arendt對種族不平等的討論,可應用於台灣原住民學生教育議題的探討。 本研究的建議包括: 一、 教育政策方面:應設「族語認證加分」為門檻而非加分的必要條件。 二、 學校教育方面:不只提供學生學習指導,也同時重視心理輔導。 三、 親職教育方面:政府應多舉辦原住民親子共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