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2011) 林佳瑩體育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較少受到關注,但是潛在課程影響深遠,課堂學習或師生互動經驗皆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因此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一所高中體育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參與者,透過參與觀察和訪談,瞭解高中體育班學生從學校生活中學到何種潛在課程、這些潛在課程的本質、形式與影響,以及學生如何詮釋潛在課程,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體育班學生從學校生活中學到「分流制度」、「課堂學習」、「專長訓練」、「師生互動」及「同儕關係」五個面向的潛在課程。 二、高中體育班潛在課程的本質是一種二元分類的觀點,並透過「善意或惡意」、「直接或間接」和「意識或未意識」三種不同的形式加以傳遞。 三、高中體育班潛在課程影響學生的「知識」、「行為」、「態度」、「人際關係」、「自我概念」及「生涯發展」。 四、受到角色認同和學習經驗的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對潛在課程有不同的詮釋。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 學校宜重視體育班學生的學習權益,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 二、 根據高中體育班學生的學習需求安排課表和教材。 三、 建立高中體育班任課教師和教練之間的溝通機制,共同促進學生學習。 四、 體育班任課教師宜對學生抱持適切的期望。 五、 術科教練宜關注體育班學生的學科表現。 六、 透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課程活動促進體育班和普通班的交流。 高中體育班學生宜以多元開放的態度參與學校生活。Item 大學通識教育的潛在課程分析:以兩所大學的兩門通識課程為例(2007) 蔡小婷; Tsai, Hsiao-Ting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大學通識教育中的潛在課程,由大學通識教育制度與課程決定歷程,以及正式課程的課堂經驗兩大層次瞭解影響通識教育落實的潛在因素為何。 為深入瞭解潛在課程,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課堂觀察、訪談與收集文件等方式獲取資料;研究對象方面,則在一所公立大學與一所私立大學中挑選通識教育課程進行上述資料收集工作,其中前者屬於合開課程,後者由教師單獨開課。根據資料詮釋與分析的結果,本研究歸納結論如下: (一)大學的通識教育制度隱含工具理性、教授核心、科系本位的規則,將通識教育整合至專業科系體系之下,維持專業科系的優勢地位。合開的通識課程的課程決定歷程中蘊含了行政科層結構、學術位階結構與各系所教師教學權威平衡等潛在課程運作;而教師獨自開課的通識課程則延續了教授核心、科系本位的潛在規則。 (二)課堂經驗中,教師實施的教學行動、學生面臨的「權力—支配」關係,以及疏離的課堂氛圍等潛在課程,形成零碎的知識論、工具理性的方法論,以及形式主義的價值論的通識教育。 上述之潛在課程的運作,最後造成通識教育在大學中「低階知識化」的結果。Item 懲罰與潛在課程 — 一個國中班級的個案研究(2013) 張惠晴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運用懲罰措施對學生造成的潛在課程。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瞭解北部某所國中八年級教師運用懲罰之動機和常用方法,及學生如何詮釋與因應,藉以分析懲罰的潛在課程。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訪談教師與學生、觀察師生互動以及文件分析,本研究獲致如下結論: 一、國中教師運用懲罰的主要動機為教育學生,常用方式是罰站及罰抄,教師過去求學時的被懲罰經驗會影響他們成為老師後的理念與做法,但均能因應教育政策改革而調整。 二、學生認為老師的懲罰具感化、懲戒和報應等多重目的,亦有學生認為老師會因個人情緒懲罰學生,而男學生最怕罰抄、女學生最怕罰站,均屬於懲罰分類中增加負擔一項。 三、教師運用懲罰措施會對學生產生潛在課程,學生對此潛在課程有接受、游離及抗拒三種詮釋,其影響因素是學校文化、認知落差、懲罰措施、同儕互動與師生關係,而使學生產生認知、情意及行為三個層面的影響。 四、師生對於懲罰之理解存在落差,懲罰對師生均產生潛在課程,教師常視懲罰為規訓學生的一種手段,注重懲罰的立即效果,即學生是否達到老師的要求、是否服從,而忽略了懲罰背後的價值,亦即培養負責任等公民素養。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在學校方面,宜加強宣導教師之法治及人權觀念,在運用懲罰措施時不應損害學生基本人權與受教權,並參納家長與學生意見,妥善制訂懲罰學生之規範,減少誤解與負面影響。 二、在教師運用懲罰方面,懲罰時需重視學生差異,避免讓懲罰產生負面潛在課程及學生偏差行為,並應營造良好師生互動,加強師生間之信任與關懷,進一步教導學生內在反省。 三、教師應關注懲罰在教育中的意義與目的,思考懲罰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懲罰學生不是只要求學生表面的順從,而是希望學生反思為什麼被懲罰?應如何改進?透過反思歷程慢慢內化行事規準,培養學生具備負責任的公民素養。Item 教育優先區中小學營隊活動實施歷程與潛在課程之探究(2015) 陳名潔; Chen, Ming-Jie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優先區中小學營隊活動的實施歷程與潛在課程,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採取質性研究的方式,選定一支於104年寒假辦理教育優先區營隊活動的隊伍,團隊成員為北部一所師資培育大學之學生,活動地點位於北部近郊一所國小。研究者透過觀察營隊從籌備到實施的過程,並藉由訪談九位服務員和文本分析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以完成呈現教育優先區營隊活動的樣貌,進而探討其中所隱藏的潛在課程,本研究歸納結論如下: 一、營隊的目標與方向亟待重新省思 二、因循舊制的營隊組織難以改革及創新 三、參與營隊與擔任教職相關經驗相輔相成 四、學生在營隊中的學習成效未受重視 五、營隊的潛在課程形塑成員的規範與態度 根據上述結論,研究者提出對營隊目標、組織架構及內容設計;教育優先 區補助相關制度;還有未來研究等三方面之相關建議以供後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