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數學美感教育之行動研究(2022) 游育芳; YOU, YU-FANG本研究以橫向連結藝術與數學領域,從古希臘時期希臘哲學家所提倡的美是「和諧與比例」之美學觀點,讓學生從「覺察」、「探索」、「印證」與「實踐」,探討「美感構面」中「比例」的美感經驗,引發學生去觀察、探索相關知識,運用資訊軟體實際描繪出精準的數學幾何圖型,讓「美感課程」的課程具體實踐,藉由跨科跨領域的學習,具體進行「以生活為題,美感探索為歷程」的學習。本方案規畫的目的包括規劃與藝術跨領域的統整課程、探討提升數學學習興趣的原因、調查數學美感課程結合科技工具之學生看法。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研究對象為八年級資優班學生為主。研究歷程從109學年進行第一次的美感課程,深受學生肯定,110學年再將美感課程續深化與精緻化。資料收集內容包含社群定期研討紀錄,以及學生問卷及學生訪談回饋單。研究結果顯示數學美感課程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觸發興趣、維持興趣、新興個人興趣以致發展良好的個人興趣,在使用科技工具時,運用「鷹架指導」及任務的結構化的教學概念,讓學習的效果更完美,對美感體會更深刻。期待本研究課程能提供數學教師跨領域課程的參考,而使用科技工具的心得與成效能提供教師使用科技工具時少走許多彎路。Item 李澤厚美育思想研究(2022) 徐雅薇; Hsu, Ya-Wei本論文主要在探討李澤厚的美學理論,及其對教育美學的啟示,美育實施的理論方法等。首先,審視十二年國教總綱中所提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綜觀十二年國教課綱下目前美育實施的方向進路。其次,介紹李澤厚的美學理論,其思想主要受到康德、馬克思、黑格爾影響,重要學說包含「自然的人化」、「積澱說」、「美感心理方程式」。再者,李澤厚的美育觀念此採廣義解釋,指人在人生中達成的最高境界,其具體實踐美育的方式,包括塑造永恆的「情感時間」、回歸生活的美育、善用審美方程式的指引、帶領學生認識審美意識與創作方法、掌握「形象思維」的創作規律、培養「形式感」及「敬畏感」的美育過程,以達成美育最高境界「悅志悅神」。最後總結李澤厚的美學觀對教育美學的啟示,包含「教育之美的本質」、「營造教育過程之美」、「教師角色」三部分分述。總結而言,李澤厚美學理論之貢獻與突破,包含重視「心體」而非「性體」、美學理論探究的重心放在「美的本質」、建構一個「以人為本」為目的的美學觀點、開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標誌地位。李澤厚的美學理論對台灣教育也有諸多啟示,他強調實踐、歷史性、文化脈絡、情本體的教育,應用美感心理方程式建構出美育實施可行方法、提升美育境界以達成全人教育、運用形式感、敬畏感、合度、形象思維、意境在資本主義時代,實施注重人情感本體的教育。Item 美感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實踐之個案研究(2021) 郭秋汶; Kuo, Chiou-Wen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美感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的實踐方案,期待能透過方案的實施,引發並提升學生的美感經驗並學習將美感經驗運用在真實生活中,同時探究美感教育融入生活課程的可能性與課程價值所在。為此,本研究美感教育圖像為基礎,參考生活課程教材,嘗試結合在地文化與學生特質,分別以「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為社會」為三主軸設計課程,並以國小一年級學生為個案進行教學實踐,透過覺察、省思、實踐的過程,以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來蒐集資料,從課程教學、學生學習、教師成長等三個層面來探究美感教育課程之設計和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習方案的設計方面: (一)以課綱內涵做為目標訂定依據,結合幼小銜接美感學習,並融入在地文化與學生特質設計學習方案。 (二)以遊戲本質引導學習者走讀校園,結合多元媒材,以五感啟動美感學習。 (三)學習方案的設計要回應學生特質與需求。 (四)學習環境的營造要能啟迪美感覺察感知與探索行動。 (五)美感學習評量重視歷程與循序漸進的支持與鼓勵。 二、課程實施的歷程方面: (一)以生活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的美感觀察與參與。 (二)透過主題體驗與探索,培養學生對美感的覺察。 (三)搭建美感學習的鷹架,培養學生生活應用和創造能力。 三、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一)促進研究者美感教育內涵與重要性的理解,以及教學實踐的能力。 (二)透過同儕諍友的相互支持,體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重要性。 (三)提升研究者持續實踐美感教育的動力。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研究建議如下: 一、對教師而言 (一)教師宜採開放態度,打破對美感迷思。 (二)適度調節進度壓力。 (三)教學場域轉換上要適度調整。 (四)幼小銜接的換位思考,注意細節。 (五)充分落實親師溝通。 二、對學校而言 (一)美需要如蝶般群體共舞的吸引盤旋。 (二)美需要如蜂般勤勞合作的共好支持。 三、對研究者而言 (一)讓美感從課程設計變成文化感知與基因,要整合現有資源,結合班級經營做課程的規劃與設計。 (二)教學實踐的再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