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應用於專業發展(2005) 呂永財; Lui Yong-tsai教育改革的成敗,繫於教師的良窳,在這一波的教改聲浪中,教師評鑑亦是時勢所趨,因為教學是專業的工作,而評鑑的目的是幫助教師檢視自己的教學行 為,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本研究是以質性個案研究深入了解「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應用於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之實際情形,透過觀察、訪談、座談與文件分析中了解個案學校在應用「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系統於教師評鑑時,各實施階段的做法,以及學校人員對於該系統實施的可行性與配套措施的看法;在實施的歷程中,主要是詳述具體運作過程的七大步驟,接著從準備期、實施期、檢討期等三個階段來分析個案學校的實施狀況及推動情形。最後說明本指標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意涵,強調:一、培養教師教學反思,落實教學行動;二、增長教師專業權能,促進成長動力;三、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導向終身學習;四、增進教師績效責任,回歸專業形象。 綜言之,本研究依據實徵資料獲得以下之結論: 一、個案學校應用「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於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之實施依階段循序進行 二、以學校為單位推動教師評鑑較易進行 三、教師透過評鑑過程的成長回饋,豐碩其教學內涵 四、自、他評教師對學校推動教師評鑑抱持樂觀的態度 五、「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應用於教師評鑑具可行性 六、教師評鑑制度之落實有賴配套措施的提供 七、教師評鑑之推動有助於教師專業發展 基於以上之結論,本研究提出對於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對未來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對學校之建議 (一)教師評鑑宜逐步推展,才能水到渠成 (二)學校應依據教師的員額,採逐年漸進的方式實施 (三)訂定實施方案,方能有效推展 (四)學校可依據教師評鑑結果,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二、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地方縣市教育局方面 (二)教育部方面 三、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範圍與目的方面 1.本研究可擴大研究不同學校的推動經驗 2.本研究可擴大研究的目的範圍 (二)研究方法方面 1. 推動教師參與行動研究 2. 除了做質性個案研究,亦可做量化問卷調查法研究Item 以有效教學策略促進課程銜接之個案研究-- 以七年級英語科為例(2006) 王柏雄以有效教學策略促進課程銜接之個案研究—以七年級英語科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七年級英語教師之英語教學困境,並分析探討個案教師在教材、教法及評量上在面對英語課程銜接時所採用的有效教學策略及因應教學困境之法。最後透過個案教師的研究,提出解決英語課程與教學銜接問題的方法,以供國中七年級英語教師參考。基於研究目的,為了深入探究七年級英語教師面對教學困境而採用之有效教學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一位資深七年級英語教師為個案進行研究,並藉由訪談、觀察及文件資料的資料蒐集方式,經由對資料的分析與討論、探索反省與啟示,以提出結論與建議。 綜合言之,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獲致下述的結論: 壹、國中七年級英語教學之主要困境為: 一、國中小英語教學在制度面上缺乏有效課程銜接的機制 二、家長對學校教育現場的關心度不足 三、教科書內容的品質及銜接性不良 四、學生個別差異現象日益嚴重 五、教學評量引導教學的缺失 貳、國中七年級有效教學策略以促進英語課程銜接之策略為: 一、運用各種管道導正家長教育態度及提昇家長參與學生學習 二、教師發揮專業自主能力以補足或篩選教材以達到課程之銜接 三、教學歷程各個環節的有效實施及反省以消彌個別差異現象 四、以良好師生關係為橋樑促成預期教育理念及目標 基於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對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機構及國中七年級英語教師提出如下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根據英語課程綱要嚴格審查多元版本之教科書 (二) 研擬並促成國小英語教育評鑑分級制度之實施 二、對國民中學學校的建議 (一) 學校應積極推廣課程銜接之理念 (二) 建立豐富多元及有效之診斷評量工具 三、對國中英語科教師的建議 (一) 積極參與國中小間教師專業對話並暢通教師間專業對話的溝通管道 (二) 提昇專業自主能力以圓融因應課程銜接問題 (三) 珍視並接納學生及家長的回饋以作為改進教學之依據Item 臺北市國民中學特色課程管理之個案研究(2008) 李儒容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透過個案研究,瞭解臺北市國民中學特色課程管理的內涵、策略、遭遇的困難、以及學校面對困難的因應之道。研究者首先透過文獻瞭解課程管理的內涵、課程管理的策略模式、以及彈性學習節數規劃與設計的性質和原則,然後利用課程管理的內涵與策略形成本研究資料的分析架構,再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臺北市一所國民中學特色課程管理者為研究對象,採取訪談方式為主,文件分析為輔的研究方法,來蒐集相關的資料。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本研究的結論,並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經過綜合討論與分析結果,獲得以下的發現: 一、個案學校利用彈性學習節數推展五項課程方案,以形塑學校的特色課程。 二、個案學校在特色課程管理的內涵方面,以課程表的編製、特定主題的強調、主題式課程的實施方式、以及社團活動的師資安排最具特色。 三、個案學校在特色課程管理的內涵上,較不重視自編教材的審定、教學方法的強調、以及學習評量的管理等項目。 四、個案學校前後任校長分別使用傳統權威的領導、個人情感的支持及說服性的溝通等策略,以推動特色課程的實施。 五、個案學校管理特色課程,較常使用的策略是說服性的溝通、教學資源的提供及經費的補助。 六、個案學校在課程管理機制中,觀摩或競賽的辦理、獎勵或懲罰措施的訂定等兩種策略未曾使用。 七、個案學校特色課程能否持續實施,所面臨的最大困難,為教師認知、行政人員更換頻率高及評量管理等問題。 八、面對課程管理工作的困難,兩任校長皆以堅持的態度及說服性溝通的方法面對。 根據研究分析討論與所歸納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的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個案學校的建議,包括(一)學校應設計評量管理的制度,展現教學成果,作為爭取家長認同的依據。(二)學校應建立嚴謹的自我評鑑準則,作為每學年度檢討課程管理工作及其修正的依據。(三)學校應擬定獎勵制度,以激勵行政人員及教師的士氣。(四)學校可做局部組織再造的工作,設立教材研發組別,進行自編教材的評審。 二、對臺北市國民中學的建議,包含(一)利用彈性學習節數,發展各校的特色應是可行的。(二)可以藉由觀摩或參訪個案學校的特色課程,分享課程管理的經驗。 三、對教育主管機觀的建議,涵蓋(一)為了倡導學校重視特色課程的形塑,可以提供學校更多獎懲的權限,以獎勵各校課程管理有貢獻的人員。(二)對於課程管理工作績效優良的學校,建議教育行政機關可以提供特定項目的經費補助。(三)教育主管機關應加強導正教育人員及家長對升學率迷思的風氣。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分為(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可擴及學校規模大小、不同教育階段、或不同縣市課程管理情形的比較。(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可使用或增加問卷調查、觀察等研究方式。(三)在研究內容方面,可擴大至學校整體課程的管理或不同類型課程管理之比較。Item 台北市國民中學彈性學習節數實施之個案研究(2007) 李珀玲摘要 本研究以臺北市立雙星國民中學為個案,首先探討雙星國中在存有升學壓力的國中階段,實施彈性學習節數達成共識的歷程,並敍明其實施內涵,分析其優點、缺點與特色;其次了解雙星國中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與家長在實施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性;最後從實施期程和參與人員兩個不同軸線來分析其所遭遇的困境與因應策略。根據個案分析結果,獲致主要研究結果如下列: 壹、雙星國中彈性學習節數實施以行政主導模式由上而下採民主機制達成共識 一、校長主導理念並依學校需求規劃先期方向。 二、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定彈性學習節數的實施。 三、少數認同彈性學習節數理念教師,努力設計可行的實施方案。 四、多數教師以保守心態回應,被動完成交辦任務。 貳、雙星國中彈性學習節數實施內涵具多樣化與獨特性 一、主題式教學提供教師發揮專業自主空間。 二、校外教學延伸學習場域,活化知識經驗、增進學生學習效益。 三、啟發教學模式的影片賞析,能有效整合生命教育與特殊教育等議題。 四、生涯教育活動充分運用社區資源,提供學生親身體會職場經驗機會。 五、社團活動提供學生多元發展機會,培養一技之長。 叁、參與人員隨角色不同各有不同影響性 一、校長堅持課程改革方向,具關鍵性的效果。 二、兼任行政教師發揮溝通、合作與執行的功能。 三、教師具規劃主題式教學活動能力,對教學成效有關鍵性影響。 四、學生扮演學習者與回饋者角色,影響力有限。 五、家長扮演支持者及被告知角色,其影響性不大。 肆、雙星國中面對彈性學習節數實施困境大多可由學校主動尋求解決策略因應 一、以實施期程而言是從理想性較高的課程藍圖逐漸修改為可行課程方案的歷程 二、彈性學習節數實施困境 1.兼任行政工作之中小型學校教師,上課節數多於大型學校行政人員,工作負荷大。 2.教師擔任行政意願不高,行政人員輪替率高,不利經驗傳承。 3.校內人事不穩定不易提前籌劃,倉促行事影響課程品質與成效。 4.行政人員與教師在角色分工理念上的落差,造成權責不清。 5.彈性學習節數的實施,額外增加教師的教學工作負荷。 6.彈性學習節數的實施,相對排擠學科補充教學時數,教師教學進度壓力大。 7.中小型學校教師排配課彈性不足,不易排定彈性學習節數師資。 8.升學主義盛行,家長對彈性學習節數的實施仍存有疑慮。 9.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表現非短時間可以呈現。 三、面對困境的因應策略 1.校長明確界定目標,過程中隨時檢核、檢討與修正。 2行政人員充分配合,並給予教師明確作法。 3.行政人員勤於溝通,凡事循序漸進、謀定而後動。 4.行政人員先投入帶動,再激發教師熱忱。 5.敦聘校外學者專家、引進專業指導,以提高說服力與成效。 6.以理念凝聚團隊共識,並落實執行所形成的共識。 7.激勵教師能高瞻遠矚,秉教育愛無怨付出。 8.教師透過自我省思確立目標,並於實施過程中隨時評估檢討改進。 9.學校利用學校日等時機,向家長說明彈性學習節數實施內涵與精神。 10.說明基本學力測驗趨勢為學習生活化,教學活潑化、多元化有助學生學習。 11.鼓勵家長參與課程實施的相關活動。 依據本研究分析討論與所歸納的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供雙星國中、臺北市國民中學、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與未來研究參考。 壹、 對研究學校的建議 一、校長應發揮關鍵性引領力量,確保課程有效實施。 二、學校應先穩定人事,並追求更精緻化的活動。 三、學校應激勵教師由下而上發揮創意,整合課程內涵。 四、學校應建立課程資源中心,鼓勵教師進行教育研究。 五、學校應落實課程評鑑機制。 貳、 對臺北市國民中學的建議 一、 七年級實施多元內涵的彈性學習節數是可行的。 二、 彈性學習節數的實施需先取得校內共識,由熱心教師率先投入再帶動風氣。 三、 彈性學習節數的實施應考量教師感受,循序漸進謀定而後動。 四、 彈性學習節數的實施務必事先規劃完善,並建立基本流程。 五、 彈性學習節數實施主導模式可視學校狀況交互運作。 參、 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建議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合理調整學校兼任行政教師授課節數。 二、建議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致力於改變社會大眾以升學為主、成績至上的價值觀。 三、建議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強化教師課程實施職責。 肆、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擴大研究對象。 二、 增加研究主題。 關鍵字:彈性學習節數(flexible learning periods)、個案研究(case study)Item 資深國中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關係之個案研究(2008) 游珠莉; Julie Yu本研究以一位國中資深教師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其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的關係。根據研究主題,採取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研究者藉由參與觀察、訪談個案教師、其他教師、學生、家長與行政人員,並整理及分析文件資料,反覆閱讀觀察所得田野筆記、訪談逐字稿與研究者心得等方法,進行為期一學年的研究,深入了解個案教師教學信念對其班級經營策略的影響。經綜合討論與分析結果,得到以下的發現: 一、個案老師教學信念的內涵 (一)對教學的信念-因材施教,教輔並重: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教育的好處」的教學信念。了解學生差異,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實施有效的輔導策略,促進學生學習進步。 (二)對學生學習的信念-開發潛能,多元評量:重視學生多元智能,發展多元評量模式,診斷學生學習成就,協助其了解自我專長。 (三)對教師自我角色的信念-教育關懷者:以「公平公正」和「關愛包容」的態度教導學生,使學生感受教師對其學習的關心。 (四)對教師自我效能的信念:秉持學生第一教學為先、自我專業成長和進行教學反思的信念,追求進步。 二、個案老師教學信念形成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教育、年資與經驗等。(二)環境因素的影響:包括學校、學生、家長、社區、社會與教育政策等,均會影響個案教師的教學信念。 三、個案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的關係 (一)班級經營策略:1.班級常規-民主式的管理。2.教室環境-參與式的經營。3.班級氣氛-訂定班級目標。4.偏差行為-運用輔導策略。5.教師時間-有效的支配時間。6.親師關係-誠信的溝通方式。 (二)個案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的關係:1.教學信念的影響:實施因材施教與創新教學。2.學生學習信念的影響:培養創造與解決問題的能力。3.教師自我角色信念的影響:形塑教師典範角色。4.教師自我效能信念的影響:追求專業成長和教學反省的能力。 根據研究分析討論與所歸納的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供教師、學校、教育主管機關與未來研究參考。 一、對班級教師的建議:(一)調整教師自我角色。(二)發展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三)培養興趣與嗜好。 二、對學校的建議:(一)尊重導師之裁量權,增進教師自我效能。(二)充分行政支援,協助教師教學。(三)重視校園倫理。(四)形塑良好的學校文化,展現辦學績效。 三、對教育主關機關的建議:(一)減輕教師教學時數,確保教學品質。(二)降低班級人數,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照顧。(三)擬定有效配套措施,加強輔導家庭功能不彰的學生。(四)導師經驗需要傳承,建議實施「師徒制」輔導新進教師。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研究對象:可擴及其他領域教師。(二)研究方法:增加晤談、問卷與調查等量化研究法。(三)研究內容:可延伸其他相關層面,例如:教師特質、學生差異、與師生互動等,對教師班級經營策略的影響探討之。Item 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2008) 羅珮瑜; Lo,Pei-Yu教育品質的提升,有賴教師持續專業成長。教師評鑑可說是提升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機制,也是目前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積極推動的工作,現場教育工作者應了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於學校現場的實施狀況及可行模式。援此,本研究以贊英國中為研究個案,採用質性研究,以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資料收集方式,首先,探討贊英國中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歷程;其次,了解學校校長、教師兼任行政人員、教師及家長在實施歷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影響;並且分析遭遇問題與因應策略,以呈現臺北縣贊英國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推動狀況。最後提出建議,俾供學校及教育單位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發現有: 一、贊英國中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由上而下主導模式,但形式上仍透過「參與決定」模式,辦理的方式與實施內涵均透過會議溝通、討論後決定之,具周延之行政程序 二、贊英國中推動教師專業評鑑之計畫係以教育部計畫為藍本,配合學校推動需求進行小幅修正 三、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教師專業成長確有助益,亦能增進教師對教育政策的瞭解,並強化學校專業對話機制與正向發展的動能 四、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工作的推動過程中,贊英國中校長、兼任行政人員、教師及家長扮演不同角色並發揮其不同的影響。校長是領導者,行政人員發揮溝通及規劃者的功能,教師為具關鍵影響力的執行者,家長扮演支持者 五、贊英國中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過程中曾經面臨教師沒有參與意願、對話研討時間難覓、參與教師負擔壓力大、評鑑人員專業能力受質疑等問題。為解決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過程中面臨之困境,贊英國中採行:溝通建立共識,由行政人員及新進教師先行試辦,進而影響其他教師參與;相關處室協助處理課務排配問題;整合相關工作、融入其他教育方案以減少負擔;建立專業評鑑人員培訓機制等相關因應策略。 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目前因缺乏法理依據,說服力不夠。要順利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需強化教師對方案的理解與認同,並可由新進教師開始,逐年漸進增加參與比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參考,並在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方面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一、對個案學校的建議 (一)依據學校狀況及教師需求,發展教師評鑑方案特色,規劃專業成長活動 (二)持續鼓勵教師參與試辦,提升教學及班級經營成效,達成優質學校願景 (三)獎勵優良教師成為教學輔導教師,邀請學者專家提供協助,強化校內外評鑑人員陣容 (四)增進行政人員教學領導專業知能,型塑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二、對其他學校的建議 (一)規劃多元研習課程,釐清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概念 (二)擴大計畫決策參與,建構對話溝通的平台 (三)提供環境及心理支持,減少推動阻力 (四)整合相關方案,計畫性推動變革 (五)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育品質 三、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加強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溝通與宣導,強化行政教學領導功能,降低教師的疑慮與阻力 (二)了解現場實況,建立完善配套措施,增進教師參與意願 (三)確定「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法源與定調,逐年漸進提升教育品質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對象 (二)兼顧「質」與「量」的研究Item 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應用於國民中學志願服務計畫之個案研究(2007) 張建文; Jien-wen Chang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應用於國民中學志願服務計畫之個案研究 張建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企圖透過對於彰權益能評鑑取徑在個案學校場域實作歷程的探究,達成下列之研究目的:一、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的應用,瞭解其在個案學校志願服務計畫實施之歷程。二、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之應用,瞭解其在個案學校志願服務計畫推動的歷程中所彰顯的成效。三、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在個案學校場域之實作歷程,瞭解建構學校內建評鑑機制之可能性與限制。 研究者以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質性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壹、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於志願服務計畫有明顯改進成效。 貳、彰權益能評鑑建構評鑑團隊成員的社群擁有感。 叁、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民主參與的組織文化。 肆、彰權益能評鑑創造了在地的社群知識。 伍、彰權益能評鑑建立參與者的能力。 陸、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組織學習。 柒、彰權益能評鑑成為學校內建評鑑機制可行性高。 捌、彰權益能評鑑取徑的應用涵育志願服務計畫推動的新能量。 玖、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的應用,評鑑團隊成員及團隊之權能得以提升。 拾、彰權益能評鑑應用於學校場域有其應克服之限制。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分別針對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評鑑者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如投資彰權益能評鑑實施之教育經費、鼓勵學校本位評鑑等。 關鍵詞:彰權益能、彰權益能評鑑、志願服務計畫、學校志願服務、個案研究Item 以「誠」的理念為核心的教學實踐——一個高中國文教師的自我省思(2005) 林繼生本研究以研究者本身為個案研究對象,探討高中國文科教師以「誠」的理念為核心的教學實踐,其中特別加入研究者實際教學過程中國文專業知識的表現。 為了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參與的個案教師比較特殊,乃是研究者自己,因此在性質上,本研究係為「觀察者」即「參與者」之個案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以一學年的時間,運用教室上課記錄、日常與學生對話及自我省思日記、問卷與文獻分析等方法,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進行研究,希望能藉由詳細的資料呈現,了解個案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展現。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相關名詞解釋及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詳細分析教師專業知識內涵、國文教師應具備之教學專業知識、「誠」的本意與思想淵源,希望建立必要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及設計,說明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流程、研究場景與對象。 第四章為研究與發現,說明國文科教師應該具有的教學知識、課程知識、一般知識、學習者知識、教學推理與行動過程,最後是研究者自我省思及同學問卷反映。在本章中,研究者實際融合教學活動與教學理論,希望藉由個人之經驗,提供給國文教師教學之參考。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總結研究結果,並提出建議。 本研究有下列三項主要發現: 一、教師之各項教學專業知識,包括學科教學知識、課程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學習者知識、教學推理與行動過程等,彼此相生相發、互為因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誠」是情意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它的意涵可以展現在國文科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中,在教學的過程中流露出來。 三、各項教學表徵可以互為表裡,彈性調整,彼此呈現循環的狀況;懂得活用各種教學表徵是教師必備的條件。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教育單位、國文科教師、後續研究者提出具體的參考建議,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幫助。Item 國中教師應用科技之教學歷程探究:地理科教師應用教學科技之個案研究(2006) 王雅觀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針對一位臺北市國民中學地理科教師的應用科技教學歷程,運用半結構式的直接觀察與訪談,進行長約一年半的質性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個案教師對於「教學效能」的信念包括:(一)教學必須求新求變,以達成教學目標(二)肯定科技的便利性(三)科技有助於提升學習興趣(四)應用科技教學減低學生思考頻率(五)資訊科技限制教學靈活度(六)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追不上科技的發展;個案教師對於「教師與學習者成就關係」的信念包括:(一)學生的學習依賴教師(二)教師轉化知識的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 其次,真正影響教師應用教學科技的主要因素有二:(一)人格特質:追求成長、關懷學生(二)實際工作經驗才是真正的關鍵影響因素。個案教師教學歷程中應用資訊科技的方式很多元,同樣是電腦簡報的運用,但簡報有時用來引起動機、有時呈現圖表摘要重點、有時播放影片加深學習效果、有時呈現試題,作為評量的工具。再者,關於教師應用教學科技之層次,個案老師對於革新的接受度屬於「早期多數者」,而其應用教學科技的層次屬於「整合/機械化」程度。最後,個案教師應用教學科技所遭遇的困難有六項:分別是教學準備時間不夠、欠缺研究應用教學科技的團隊、教學資源取得不易、資訊能力有限、數位落差明顯、以及應用科技同時產生限制。Item 一位國小校長轉型課程領導之實踐(2005) 蘇盈方; Ying-Fang Su校長是重要的課程領導者,其課程領導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而轉型課程領導是課程領導的新思考與新作法,有助於解決傳統課程領導的缺失,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校長如何實踐轉型課程領導。基於此,本研究運用質性個案研究,以一位在轉型課程領導上有不錯表現的國民小學校長為對象,藉由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實徵資料,深入探討其轉型課程領導之實踐經驗。最後,本研究針對校長轉型課程領導之作為、困境、因應、成效與成功因素進行分析與討論,以提出結論與建議。綜合言之,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校長轉型課程領導首重建立共同目標與澄清課程概念。 二、校長轉型課程領導呈現「反省教育實際-確立新目標-落實改革 方案-形成常態機制」的循環。 三、校長在轉型課程領導過程中扮演多重的角色。 四、校長轉型課程領導必須致力於學校成員的成長。 五、課程對話、課程地圖與策略聯盟是學校課程發展的三寶。 六、學校發展歷史、學校規模與教師組成影響校長轉型課程領導的發 揮。 七、校長人格特質與專業知能影響轉型課程領導的實踐。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分別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國民小學校長與後續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培育校長轉型課程領導知能。 (二)強化各地課程發展策略聯盟的運作。 二、對師資培育機構的建議 (一)教導師資生轉化教育理論。 (二)促進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的對話。 三、對國民小學校長的建議 (一)實際參與學校的課程與教學。 (二)透過情境分析以確認階段性任務。 (三)推動學校相關人員的成長。 (四)進行系統化學習與累積教學實務經驗。 四、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深入探討轉型課程領導的理論基礎。 (二)針對校長以外的學校人員進行轉型課程領導的研究。 (三)建議擔任中小學校長的研究者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