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Item 一所學校的課程計畫書轉譯歷程研究:行動者網絡理論取徑(2019) 曾怡潓; Tseng, Yi-Hui我國於2014年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陸續完成各領域課綱。新課綱重新界定基本教育的範疇,拓展由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組成之九年義務教育,連結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透過各面向的政策修辭整併各學習階段與不同學校類型(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重塑連結不同學習場域之間的關係與認同而呈現國家人才培育的實作。 本研究將以一所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程計畫書形成歷程作為研究焦點,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觀點,描繪該所個案學校在形成課程計畫書的過程中,所捲納的各方行動者,以及所觸發的組織性與課程性的網絡聚組,呈現出個案學校在準備新課綱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個體與集體能動性,重塑學校實踐的樣貌。本研究透過文件分析搭配半結構式訪談,藉以描繪以學校為單位的課綱推動歷程與實作,提供大眾理解學校內部的運作邏輯,以及提供政策規劃者做為後續課綱推動工作之參考。Item 教育政策治理術之研究—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為例(2018) 曾兆興; Tseng, Chao-Hsin本研究採用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來蒐集研究資料。本研究訪談對象,包括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國中專任教師、國三學生家長、家長團體和國三學生,總計28人,訪談資料採用質性分析軟體NVivo Pro 11來進行編碼。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教育政策治理術之論述合理性係基於立意良善的旨趣,但忽略了民情因素。此外,在權力運作上受到某種程度的抗拒,導致政策需要不斷的修正。 二、教育政策治理術結合他者治理與自我治理之治理技術,治理情境存在著複雜的因素,且治理關係存在著多重動態的力量。 三、利害關係人能對政策提出合理的質疑。教育主管機關的政策回應力,因不同的團體而有不同的強度。 四、教育政策治理術之政策卓越治理,雖然教育部積極在推動,但因政策的目標與手段錯置及現實條件的限制,導致理想目標尚未達成。 五、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校教學與學習監控的影響,包括實施補救教學、素養教學、差異化教學、強調教育會考的作用與教育會考的轉型。 六、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校行政的影響,包括強化生涯輔導與參訪活動、做好適性分流、引導多元發展、活化學習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但也導致就讀私校與補習班風潮的負面效應。 七、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包括重新反思階級再製和弱勢學生的不利地位及探求學生自我要求的壓力與自主學習的意志等。 八、教育政策治理術對落實未來政策的改進方法,包括促進領導者對他人信任的機制、提供學習的技藝及建構以民情為本的教育政策等。 九、教育政策治理術對落實未來政策的改進策略,包括風險思維與預防問題產生的策略、多維度分析與政策整合的策略及跨域治理的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