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母親憂鬱情緒軌跡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連研究(2023) 張淑峯; Chang, Shwu-Feng人類嬰兒出生後的前三年,是成長最快速的階段,早期生活經驗對於形塑大腦之執行功能有關鍵性的影響。另,文獻指出學齡前階段執行功能的發展攸關幼兒就學準備以及後續的身心發展。母親是孕育孩子的重要搖籃與引領幼兒進入生活世界的重要推手,而母親憂鬱情緒影響其親職敏感度、對幼兒照護的可及性,讓佳美親子舞步變了調。本研究旨在探究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軌跡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連,並以家庭內的社會支持(配偶撫育支持、家務支持人力)為控制變項,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 (Kids in Taiwan, KIT) 三月齡組的幼兒及其家庭,資料以3、6、12、18、24、36月六波為依據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為確保填答者的一致性,本研究僅採用由媽媽本人回答的資料。資料分析以SPSS 23.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並以結構方程模型(SEM)進行母親憂鬱情緒之潛在成長模型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結果: 一、母親產後前三年之憂鬱情緒隨著幼兒年齡增加呈現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趨勢。二、母親產後3、6、12、18、24、36月憂鬱情緒軌跡在個體間具有異質性,透過潛在成長類別分析(LCGA),將產後憂鬱情緒母親分成三類別:低起點先降緩升組、中起點先降緩升組以及高起點先升緩降組。其中以低起點先降緩升組所佔百分比最多(54%, N=2951),中起點先降緩升組次之(36.%, N=1955),而後是高起點先升緩降組(10%, N=552)。三、整體母親產後憂鬱情緒以及分組的三類別憂鬱情緒組母親,對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皆有顯著負向關連。四、家庭內社會支持:以配偶撫育支持和家務人力支持當控制變項,對於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有影響。其負向影響係數從低度支持為最顯著,中度支持次之,高度支持影響最小。特別是高配偶撫育支持在母親憂鬱情緒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負向關連未達顯著,表示當母親認同配偶在教養上是好夥伴的程度越高,對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越有益處。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支持之前文獻所提,母親產後前三年憂鬱情緒軌跡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有相關,以及養育幼兒增加母親憂鬱情緒之主張。建議在追蹤幼兒發展的同時也須同步關注母親產後憂鬱情緒的持續性。另,主張高配偶撫育支持,有助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本研究優勢在於研究樣本為臺灣當地幼兒家庭的人口取樣,樣本量大(N=5458)且具有代表性。此外,本論文也是首次以本土資料探究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關連之研究。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於母親憂鬱情緒、幼兒執行功能、配偶撫育支持以及家務支持人力等資料皆由母親本人填答,雖有一致性,但可能較為主觀。另,母親憂鬱情緒、配偶撫育支持以及家務支持人力僅為一題,是資料庫本身的限制,較難進一步分析相關影響因子。本研究結果可供公共衛生、幼兒教育、以及早期療育團隊作為母親憂鬱情緒與兒童發展上的實務性參考。未來研究建議繼續探討母親憂鬱情緒對於幼兒其他面向,如動作、社會情緒發展的相關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母親憂鬱情緒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關係。此外,亦可採用多種研究方法和資料來源,提供更多元的資料分析,減少母親填答的主觀性,和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關鍵詞: 幼兒,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產後憂鬱情緒軌跡,執行功能、社會支持Item 青少年自尊發展軌跡的性別差異:身體滿意與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2014) 林儒婕本研究主要以性別社會化的相關理論探討身體滿意與社會支持如何調節青少年自尊發展軌跡的性別差異。資料來源為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簡稱TYP)之長期追蹤資料,以2000、2001、2002年03月、2002年10月、2005年及2007年共六個時期的受訪者488人為分析樣本,並且以HLM等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青少年隨著年紀的增長,自尊降低,但在青少年晚期改變不明顯,發展平緩。(二)青少年早期的自尊發展軌跡,女性自尊下降較男性多,而在青少年晚期自尊發展軌跡並無性別差異。(三)身體滿意會影響青少年期自尊的初始狀態及斜率變化,身體滿意愈高,自尊的初始狀態較高,但自尊下降較多。(四)青少年晚期自尊斜率變化的性別差異會因家庭支持程度而不同,男性知覺家庭支持多的狀況下,自尊下降較女性少。(五)青少年早期自尊初始狀態的性別差異會因同儕支持程度而不同,女性知覺同儕支持多的狀況下,自尊初始較高;而青少年晚期自尊斜率變化的性別差異會因同儕支持程度不同,男性知覺同儕支持多的狀況下,自尊下降較女性少。Item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由祖父母的觀點詮釋(2011) 溫秭翊; Wen, Tzu-i本研究針對隔代教養家庭之祖父母為對象,探討其對於隔代教養之角色的認知與情感的覺察,剖析隔代家庭的祖孫之代間矛盾,並進一步探究社會支持對隔代家庭之影響,以期有助於家庭教育工作者對於隔代教養祖父母的生命經驗之深入的瞭解。 本研究以質性取向的研究方法,採三段式訪談系列的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受訪祖父母共計6人,年齡介於56~74歲,受照顧孫子女則均處於青少年階段,隔代照顧之年數從4年到17年不等。主要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隔代教養祖父母對自己的角色認知,主要是:替代照顧者、生活教導者、金錢提供者與含飴弄孫者。祖孫之互動則多是:相互陪伴、生活參與、談心與共同分擔家務等。再者,成為孫子女的隔代教養者,祖父母是因「主動爭取」或「被動接受」,會影響隔代教養祖父母對自己的角色認知。 二、隔代教養家庭祖孫的情感,祖父母的表達呈現出: 傳統的「愛,但有距離」;因中間世代缺位而成為主要照顧者的無奈。照顧歷程中,代間情感夾雜著對中間世代的傷痛與不捨、欣喜孫子女長成,以及擔負照顧孫子女的沉重壓力等複雜感受。 三、由「社會性矛盾」與「情感性矛盾」加以分析,隔代教養祖父母之代間矛頓存在不同型態:甘之如飴、愛恨交織、任勞任怨、怨天尤人等四類型。而在重視家族主義的華人家庭中,隔代教養祖父母雖多是同時感受到兩種矛盾的存在,但相較來說,社會結構所帶來的社會性矛盾更顯而易見。 每一個隔代教養家庭都擁有獨特的生命故事,隔代教養家庭的祖父母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本研究結果也發現:資源像一層防護衣,保護著隔代教養的家庭,祖父母擁有的資源豐富程度,能調節在承擔照顧孫子女的角色中所帶來的矛盾感受。最後依結果提出對未來研究、隔代家庭祖父母與家庭教育工作者之建議。Item 已婚職業婦女社會支持與家務壓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家有學齡前兒童為例(2007) 陳佩吟; Chen Pei Yin本研究旨在探討已婚職業婦女社會支持與家務壓力之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95學年度註冊台北縣公立幼稚園園生之母親,樣本採分層抽樣,回收有效樣本數503份。研究工具包括「家務壓力量表」、「社會支持量表」、「性別角色態度量表」、「個人基本資料」,並以SPSS11.5進行資料分析,再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階層迴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現況 1、已婚職業婦女整體的家務壓力程度並不算高,但清理室內、指導子女課 業、照顧子女生活起居之家務壓力呈現略高的傾向。 2、已婚職業婦女整體的社會支持程度並不算高,但丈夫提供較多的實質性、 情緒性的支持以及娘家提供較多情緒性支持。 二、社會支持之分析 中、高家庭社經地位之已婚職業婦女在情緒性支持顯著高於低家庭社經 地位之已婚職業婦女。 三、家務壓力之分析 1、不同工作情況之已婚職業婦在家務壓力上有顯著差異,但經由事後比較無 任兩組有顯著差異。 2、相較於核心家庭,非核心家庭之家務壓力顯著較為低。 3、子女數2個或3個以上之已婚職業婦女在家務壓力顯著高於子女數1個之已婚 職業婦女。 4、每日家務時間2小時、3小時、4小時之已婚職業婦女在家務壓力顯著高於每 日家務時間1小時之已婚職業婦女。 四、社會支持與家務壓力之關係 控制工作情況、家庭型態、子女數、家務時間後,丈夫支持可以顯著解釋已婚職業婦女的家務壓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給予未來研究、已婚職業婦女、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庭以及社會。 關鍵字:已婚職業婦女/家務壓力/社會支持Item 大學生同居態度、同居經驗與心理福祉之研究(2006) 李雅惠中文摘要 本研究在探討大學生的同居態度,及大學生同居經驗與心理福祉之相關研究。採分層叢集非隨機抽樣台灣公私立大專院校之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刪除廢卷共得2,869份有效的樣本。研究工具包含『同居態度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心理福祉量表』以及『同居經驗問卷』、『個人基本資料』,並以SPSS11.5進行資料分析,再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階層迴歸分析、區別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現況 1.大學生對同居之態度傾向較為開放接受。 2.大學生有同居經驗的比例約為8%。 3.大學生最主要決定同居之原因為希望與對方在一起的時間可以更長。 4.在同居關係中,大學生感受到最主要的困擾與壓力為擔心自己或對方懷孕。 5.不同同居經驗之大學生在心理福祉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6.在同居關係中,知覺人際關係變疏遠之同居大學生的心理福祉顯著低於知覺 人際關係未改變或變更好之同居大學生。 7.相較於主動尋求父母的支持,大學生主動尋求朋友支持的程度較高。 二、同居態度之分析 1.相較於女大學生,男大學生對同居之態度顯著較為開放。 2.基督教信仰之大學生對同居之態度比無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以 及民間信仰之大學生來的顯著保守。 3.獨自在外租屋之大學生的同居態度比與家人同住或居住學生宿舍之 大學生來的顯著開放。 4.父母離婚之大學生對同居之態度較父母維持婚姻之大學生來的開放。 5.有同居經驗之大學生對同居之態度較從未有同居經驗之大學生來的 開放。 三、同居經驗之分析 1.一年級之大學生在有同居經驗的比例上顯著低於二、三、四年級之大 學生。 2.男大學生有同居經驗之比例上顯著高於女大學生。 3.不同學校類型之大學生在同居經驗上有顯著差異,但經由事後比較無 任兩組有顯著差異。 4獨自在外租屋之大學生在有同居經驗的比例上顯著高於與家人同住、 居住學生宿舍之大學生。 四、社會支持之分析 正與戀人同居之大學生主動尋求家人支持的程度顯著低於從未有過同居經驗之大學生。 五、影響同居態度之因素 影響同居態度的因素是性別、宗教信仰、戀愛經驗、性別角色態度以及同居經驗,其中以性別、戀愛經驗的影響力最大。 六、影響心理福祉之因素 影響大學生心理福祉的因素是同居經驗、知覺可支持家人數、主動尋求家人支持、主動尋求朋友支持,其中以主動尋求家人支持的影響力最大。 七、區別同居經驗之因素 大學生的戀愛經驗、性別角色態度、父母關係和諧度以及家庭社經地位對於同居經驗有顯著區別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給予未來研究、大學生、大學生之家庭以及學校教育。 關鍵字:大學生/同居態度/同居經驗/心理福祉/社會支持Item 離婚單親者的家庭資源、個人認知 與離婚調適(2013) 周玉敏本研究運用家庭壓力理論的觀點檢視離婚單親的家庭資源、個人認知對離婚調適的影響。以離婚單親者為對象,採取滾雪球抽樣的方式來收集樣本,最後有效樣本為145位。本研究工具包括:離婚調適量表(包括沮喪及幸福感次量表)、對離婚的看法量表、生活事件及生活事件評價量表、社會支持及支持感受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 研究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t考驗、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等。本研究發現: 1、壓力源事件、家庭資源因素、個人認知因素對離婚調適的直接影響部份:(1)壓力因素及認知因素對沮喪皆具直接影響力,但資源因素(社會支持)則否;(2)壓力源事件、家庭資源因素(社會支持)、及個人認知因素對幸福感皆具顯著的直接影響力。 2、家庭資源因素、個人認知因素在壓力源事件與離婚調適之間的中介影響部份:(1)在沮喪模型中,社會支持及壓力評價的中介效果未獲支持;但是,離婚看法及社會支持滿意的中介效果獲得支持,其中社會支持滿意在壓力源事件與沮喪之間,及社會支持與沮喪之間皆為中介變項;(2) 在幸福感模型中,社會支持、壓力評價及離婚看法的中介效果皆未獲支持,僅有社會支持滿意的中介效果獲得支持,與沮喪模型相似,社會支持滿意在壓力源事件與沮喪之間,及社會支持與沮喪之間皆為中介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及相關建議。Item 影響大學生親密關係分手調適因素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2005) 徐珮瑜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社會支持、分手益處追尋與分手調適之相關研究,採立意取樣進行調查研究,回收後剔除廢卷共獲得有效719位北部地區大學院校大學部及研究生樣本;以「社會支持量表」、「分手益處追尋」、「分手調適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為研究工具收集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所得之資料乃以SPSS 11.5進行資料處理,以描述統計、t考驗、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現況 分手事件中,大學生感受到來自同儕支持明顯多於家人支持。大學生的分手益處追尋皆有正向的成長及體會。大學生分手調適狀況良好。 二、社會支持分析 性別與不同就學層級、戀愛對象、戀愛次數、分手方式其「社會支持類型」面向有顯著差異;而交往時間長短、分手距今時間其「社會支持類型」有顯著相關。不同性別、就學層級、戀愛對象、戀愛次數、分手方式其「社會支持來源」面向有顯著差異:而分手距今時間其「社會支持來源」有顯著相關。 三、分手益處追尋分析 大學生不同性別其「關係成長」面向有顯著差異。不同就學層級其「自我成長」與「愛情成長」有顯著差異。 四、分手調適分析 大學生不同分手方式、身體親密程度其「分手的痛苦」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戀愛次數、分手方式其「愧疚感」有顯著差異。大學生不同性別、戀愛次數、戀愛對象、分手方式、身體親密程度其「被拒感」有顯著差異。不同戀愛次數其「轉移生活重心」有顯著差異。大學生不同分手方式、身體親密程度其「美好回憶」有顯著差異。性別、就學層級、戀愛次數、戀愛對象、分手方式、身體親密程度其「走出傷痛」有顯著差異。此外,交往時間長短與「愧疚感」、「美好回憶」、「信賴」、「走出傷痛」有顯著相關。而分手距今時間與「分手的痛苦」、「愧疚感」、「被拒感」、「轉移生活重心」、「美好回憶」、「信賴」、「走出傷痛」有顯著相關。 五、對分手調適之多元迴歸分析 性別、分手距今時間、身體親密程度對「分手的痛苦」有顯著解釋力;性別、戀愛次數、分手方式、交往時間長短與分手益處追尋對「愧疚感」有顯著解釋力;戀愛次數、分手方式、分手距今時間、身體親密程度、分手益處追尋對「被拒感」有顯著解釋力;性別、戀愛次數、分手距今時間、分手益處追尋對「轉移生活重心」有顯著解釋力;分手方式、分手距今時間、身體親密程度、社會支持對「美好回憶」有顯著解釋力;戀愛次數、分手方式、分手益處追尋與社會支持對「信賴」有顯著解釋力;性別、戀愛次數、分手益處追尋與社會支持對「走出傷痛」有顯著解釋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提出建議,供家庭、學校、各層面教育或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