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2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對成人外貌吸引與行爲判斷的探討(2022) 余婧瑩; Er, Jing-Ying摘 要 本研究探討幼兒對成人的外貌吸引與行為判斷。以151位三至五歲的幼兒爲對象,其中男生89人,女生62人;三歲組26人,四歲組69人及五歲組56人;高社經86人、中低社經62人。這些受試幼兒來自臺北市一所國小附設幼兒園和三所非營利幼兒園。透過自編的「幼兒對成人外貌的偏好測驗」以及「不同情境下幼兒對不同外貌吸引成人行爲的判斷測驗」,以一對一訪談方式收集受試幼兒對成人局部和整體的外貌偏好,和不同情境下受試幼兒對成人先做好事再做壞事、或先做壞事再做好事,那麼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判斷資料。透過SPSS.23統計軟體的人數、百分比、以及卡方考驗,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一、七成左右的受試幼兒喜歡長髮多於短髮。 二、五成四的受試幼兒傾向喜歡雙眼皮,但選擇人數與喜歡單眼皮的 四成七沒有差距太大。 三、八成一的受試幼兒喜歡小鼻子甚於大鼻子。 四、六成八的受試幼兒喜歡薄唇甚於厚唇。 五、最多受試幼兒選擇喜歡「短髮/單眼皮/小鼻子/薄唇」的外貌。 六、年齡在成人局部外貌_嘴巴的偏好上有顯著不同。三歲組受試幼 兒對厚唇的喜愛在三個年齡組中最高。 七、性別在成人局部外貌_頭髮和嘴巴的偏好上有顯著不同。女生比 較喜歡長髮甚於短髮。而男生比較喜歡厚唇甚於薄唇。 八、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受試幼兒對成人局部或整體外貌的偏好都沒 有顯著的差異。 九、受試幼兒對成人外貌是否具有吸引,先做好事再做壞事或先做 壞事再做好事,多數幼兒都以成人最後的行爲是好或壞來判斷他 是好人或是壞人。三歲組與五歲組的差異最明顯,三歲組以最後 行為結果來判斷的傾向較五歲組高。 關鍵詞:幼兒、外貌吸引、外貌偏好、行為判斷Item 體能活動對幼兒奮力控制的影響(2020) 劉百純; Liu, Pai-Chwen本研究旨在探討體能活動對幼兒奮力控制的改變。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探討實驗組與控制組幼兒在前測、後測、後後測的奮力控制表現差異。本研究以105位來自新北市五所托嬰中心的常態班級中滿25-35個月幼兒為研究對象,總共五個常態班級,他們都是新北市機長經抽籤進入就托者。先徵得托嬰中心主任、托育人員、家長同意參與研究後,再選取三所共62位幼兒為實驗組,另二所共43位幼兒為控制組。經考驗,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性別、年齡與家庭社經的分配上均具有同質性。本研究由研究者自行編製的體能活動進行實驗介入,實驗組接受八週、每週五天、每天上午30分鐘的主題式體能活動;控制組則進行原來的學習活動。受試幼兒奮力控制能力,則在實驗介入前、實驗介入後、實驗介入後三週,透過「點心延宕遊戲」、「大魚小魚遊戲」、「賽門說任務」和「持續性操作任務」四種測驗得分,來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奮力控制能力上的差異。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與控制組幼兒比較,實驗組幼兒奮力控制的提升在「賽門說任務」測驗上具有顯著的立即改變效果。 二、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實驗結束後三週與控制組幼兒比較,實驗組幼兒奮力控制的提升在「賽門說任務」測驗上仍具有顯著的保 留效果。 三、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對實驗組幼兒具有顯著的成效。在實驗後以及實驗結束三週後,實驗組幼兒在「賽門說任務」測驗和「持 續性操作任務」測驗上,其奮力控制的表現均顯著優於活動介入前。 四、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實驗組幼兒的年齡不同,在「大魚小魚遊戲」測驗中奮力控制表現有顯著差異。31-35月齡組的幼兒其奮 力控制表現優於25-30月齡組的幼兒。 五、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的實驗組幼兒,其奮力控制表現並無顯著差異。Item 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2005) 涂嘉新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招募12名幼稚園大班幼兒(男生4名,女生8名)與12名安養機構阿嬤共同合作進行為數12次,長達一個半月的代間活動,並採取質性研究的角度出發,和參與觀察的方法,聚焦於十二組老少配中的其中5組,瞭解他們在代間方案的活動歷程中,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情形以及代間的互動方式。此外,輔以訪談相關人員(如:幼稚園教師、焦點幼兒之家長、協同研究者等)、研究者札記和畫人測驗(Human Figure Drawings)等,作為資料蒐集的來源。在研究的理論基礎方面,主要包含一些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例如:人際需求論、社會交換論、符號互動論等。還有,兒童發展的觀點與老人學相關的理論,如:角色理論與活動理論等。 本研究分析後發現:1.在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方面─(1)不同幼兒對不同老人的接受度(或態度)因老人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2)囿於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態度看法較偏屬於內在知覺與感受,故較不易全盤掌握、得知。(3)代間接觸互動的品質較直接影響幼兒對老人的態度看法與代間關係。(4)幼兒對熟悉的老人,使用的形容詞彙與描述的內容細節較多而詳細。2.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層面─(1)參與本研究之幼兒多數過去曾有與老人互動之經驗且互動品質不錯,故代間活動無法明顯造成代間關係改變。(2)代間經驗互動之好壞,可能形塑整體上幼兒對老人的印象看法。(3)代間關係好壞很難有一個公正客觀之標準。3.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互動方式方面─(1)在活動中,口語上阿嬤們出現較多的「合作式交談」、「表達式交談」與「工具式交談」,而幼兒部分則屬「工具性的交談」為數最多,但這是受活動內容性質影響。(2)阿嬤們較常以身體動作、表情、聲音語調表達她們的情感與感覺,而幼兒主要多以臉部表情、眼神回應阿嬤。(3)代間合作受活動類型影響,亦受到活動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個性與做事方式有關。 研究者希冀透過本研究之代間方案中,所看到的代間關係發展及互動、合作情況的展現,能夠引發大家思考代間方案與代間互動及代間關係發展之間的關係為何。Item 幼兒數學實物與數位遊戲學習的成效探討(2013) 顏嘉佑依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幼兒的認知發展處於前運思期階段,需透過具體實物的操作來幫助幼兒發展抽象的數學符號概念。然而,隨著數位化時代的來臨,今日幼兒所經驗的真實世界已然與過去大不相同,是否數位遊戲的符號可以取代具體實物提供幼兒學習?本研究藉由相同的數學內容,比較幼兒使用實物遊戲與數位遊戲兩種不同學習方式的表現差異。採用立意取樣方式,以151位台北市3所公立幼兒園中的四至六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透過自編的數學實物遊戲與數學數位遊戲「我會算算數」以及幼兒數學能力測驗─第二版,蒐集受試幼兒的數學實物、數位遊戲學習表現以及幼兒的數學能力等資料。研究結果如下:一、幼兒數學的實物遊戲表現優於數學的數位遊戲學習表現。二、幼兒在數學實物遊戲、數學數位遊戲學習的表現,男生比女生好。三、幼兒在數學實物遊戲、數學數位遊戲學習的表現,五歲組比四歲組好。四、幼兒在數學實物遊戲、數學數位遊戲學習的表現,不會因社經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五、有電腦接觸經驗的幼兒比沒有電腦接觸經驗的幼兒,在數學數位遊戲學習的表現較好。六、幼兒的數學能力在數學實物遊戲學習與數學數位遊戲學習表現上具有調節的作用,也就是說,對具有較高數學能力的幼兒來說,較不易受到認知發展的限制,而能將其能力反映在數學的數位遊戲學習表現上;但是,低數學能力的幼兒可能認知發展尚未成熟,同時,他們進行較抽象的運思能力也較低,因此較不適合直接以數位遊戲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數學學習。Item 幼兒的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的關聯(2011) 邱美嫚; Mei-Man Chiu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之現況,並檢測兩者之間的關係,且檢驗幼兒性別知覺中的生理性別知覺、心理性別知覺和外觀性別知覺的一致和不一致情況,與其在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性。 本研究以357位來自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十二所公私立幼稚園的小班和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透過「幼兒與家長的調查問卷」、「幼兒性別特質量表」、「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作業」、以及「幼兒外觀觀察紀錄表」收集受試幼兒的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知覺現況資料。並以照片式社交計量法收集受試幼兒的「同儕關係」狀況。 所得結果以SPSS19.0進行卡方考驗,發現:一、僅有少數大班的幼兒以性器官的差異來描述自己的生理性別,幼兒多以外觀的長短髮和衣著來區分男生和女生;二、幼兒的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呈現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性別二元化趨勢;三、以性別比較,男童被歸類為「被拒絕」組的人數比例比女童高,而女童則被歸為「受歡迎」組的人數比例比男童高;四、男童若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的性別知覺一致,則容易被同儕接納,反之,若不完全一致者,則易受排斥;但是,女童的性別知覺三者一致或不完全一致者,和同儕關係之間不具有顯著的關聯。 研究建議:一、成人對幼兒性別知覺不一致的情形,應支持其合宜自然地展現兩性特質,尊重幼兒心理需求及興趣;二、未來研究可嘗試探討不同年齡層學童的性別知覺現況。Item 幼兒同儕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探討(2011) 吳宗浩本研究主要在了解幼兒氣質、父母社交技巧與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現況,也探究年齡、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分別與幼兒氣質、父母社交技巧以及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幼兒氣質和父母社交技巧對幼兒社會地位的預測力。 本研究以358位四足歲和五足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分別來自大臺北地區的八所公、私立幼稚園。使用家長填寫之幼兒氣質量表、家長社交技巧量表,以及照片式社交計量法為研究工具。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重要研究結果發現:(ㄧ)受試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狀況五歲組幼兒的受歡迎比例較四歲組高,而四歲組幼兒的受忽視的比例較五歲組高。(二)受試幼兒的氣質狀況男生的分神度較女生低,女生的反應閾則較男生低。(三)低社經地位受試幼兒的活動量高於中社經地位之受試幼兒,且中社經地位受試幼兒的活動量高於高社經地位之受試幼兒。(四)低社經地位幼兒家長的之社交敏感為最高,而高社經地位家長的社交技巧中的情緒敏感、情緒表達與覺察較高。(五)幼兒氣質以及家長社交技巧能夠準確的預測將近40%的幼兒同儕社會地位。 針對本研究的結果,建議未來可以加入其他幼兒同儕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進行更多面向的探究,或是進行幼兒同儕社會地位預測工具的後續發展,期望會因為加入更多因素而使得工具更加的精進,可以準確預測更多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Item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關聯(2013) 邱卿瑜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現況,並檢測兩者之間的關聯,也探討年齡、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是否不同。以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八所公立幼兒園滿四歲及滿五歲幼兒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幼兒氣質量表」與「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收集資料,透過SPSS19.0做資料與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 一、本研究受試幼兒在氣質各向度的表現特徵為規律性高、趨避性趨、適應性高、反應強度低、分神度較高。 二、四歲組與五歲組受試幼兒在氣質表現無顯著差異,但在性別有顯著差異。男生較女生活動量大、情緒本質負向和反應閾高。 三、高社經地位的受試幼兒較低社經地位之幼兒活動量小、堅持性高、反應閾低。 四、大部分的受試幼兒感覺統合發展在常態範圍內,但仍有個別差異。且一般的幼兒仍可能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五、受試幼兒感覺統合發展表現不因年齡及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低社經地位的幼兒前庭反應較不足、觸覺防禦敏感、身體運作不靈巧、重力安全較敏感。 七、感覺統合發展狀況落於常態範圍內的孩子,在氣質上的表現為活動量小、情緒本質正向、適應性高且堅持性高。 根據本研究發現,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是有關聯的。建議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仔細觀察並瞭解孩子的發展,尋求彼此間的最佳適配性。Item 幼兒人際知覺與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2011) 張瓊文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人際知覺的狀況,以及幼兒的人際知覺和同儕社會地位之間的關聯,並探討性別、年齡對不同人際知覺群體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之差異。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方式,以407位來自台北市、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的四至六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透過自編「人際知覺測驗」與「照片式社會計量法」,進行一對一施測及記錄幼兒的人際知覺與同儕社會地位情形,藉此瞭解受試幼兒的人際知覺現況,並分析其與同儕社會地位的關聯。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試幼兒人際知覺現況傾向:在「人性可信」方面多傾向信任;「人性利他」方面多傾向利他;「人性獨立」方面多傾向獨立;「人性意志」方面多傾向外控。二、幼兒人際知覺的人性利他與同儕社會地位有顯著關聯:幼兒人際知覺屬公平、利他者,在同儕之間較受歡迎;而人際知覺屬利己者則易被同儕拒絕。三、在不同人際知覺群體中,受試幼兒的年齡與同儕社會地位無關。四、在不同人際知覺群體中,受試幼兒的性別與同儕社會地位有關:(一)「人性可信」方面:信任組幼兒在受歡迎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則高於女生。(二)「人性利他」方面:利己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受忽視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則高於女生;公平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一般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的男生百分比高於女生。(三)「人性獨立」方面:獨立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一般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高於女生。(四)「人性意志」方面:內控組及外控組幼兒在受歡迎組的女生百分比皆高於男生;被拒絕組的男生百分比則皆高於女生。Item 幼兒自尊與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2012) 連士慧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自尊發展的現況,並探討幼兒的自尊與其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研究採立意取樣之方式,以405位來自台北市、新北市之公、私立幼稚園中四歲至入國民小學前的學齡前幼兒為研究對象。施測工具包括「照片式社會計量法」與研究者自編之「幼兒自尊量表」,對受試幼兒進行一對一個別訪談及施測。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受試幼兒對「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均呈現正向反應。 二、不同性別幼兒對「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上並無顯著差異。 三、大班幼兒與小班幼兒在「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自尊的評價也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同儕社會地位的幼兒在「身體我」、「社會我」的自尊表現上無顯著差異存在。但是,在「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自尊表現上則有顯著差異存在,同儕社會地位為「受歡迎」、「受忽視」或「受爭議」的幼兒,對自己「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高於同儕社會地位為「被拒絕」或「一般」的幼兒。Item 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之關聯(2010) 葉韋岑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其玩具選擇偏好之現況,並檢測兩者間的關係,也檢驗背景因素中幼兒的年齡、性別不同,其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及玩具選擇偏好是否不同。本研究以210位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來自台北市與台中市的三所公立幼稚園及五所私立幼稚園。研究過程中,以家長填寫的「幼兒性別特質問卷」收集受試幼兒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資料,並透過「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作業」進行一對一訪談,輔以書面記錄方式,藉此了解幼兒玩具選擇偏好狀況,研究結果發現: 一、整體而言,父母對受試幼兒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以兩性化趨向最高,未分化次之。而且父母對男生女性化教養的百分比高於男性化教養;對女生男性化教養的百分比高於女性化教養。 二、不同性別、年齡的受試幼兒父母在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上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的受試幼兒在玩具選擇偏好上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在玩具的選擇上有顯著差異。男生選擇男性象徵玩具的百分最高。女生選擇女性象徵玩具的百分比最高。 四、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並不影響幼兒的玩具選擇偏好。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