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2005) 涂嘉新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招募12名幼稚園大班幼兒(男生4名,女生8名)與12名安養機構阿嬤共同合作進行為數12次,長達一個半月的代間活動,並採取質性研究的角度出發,和參與觀察的方法,聚焦於十二組老少配中的其中5組,瞭解他們在代間方案的活動歷程中,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情形以及代間的互動方式。此外,輔以訪談相關人員(如:幼稚園教師、焦點幼兒之家長、協同研究者等)、研究者札記和畫人測驗(Human Figure Drawings)等,作為資料蒐集的來源。在研究的理論基礎方面,主要包含一些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例如:人際需求論、社會交換論、符號互動論等。還有,兒童發展的觀點與老人學相關的理論,如:角色理論與活動理論等。 本研究分析後發現:1.在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方面─(1)不同幼兒對不同老人的接受度(或態度)因老人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2)囿於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態度看法較偏屬於內在知覺與感受,故較不易全盤掌握、得知。(3)代間接觸互動的品質較直接影響幼兒對老人的態度看法與代間關係。(4)幼兒對熟悉的老人,使用的形容詞彙與描述的內容細節較多而詳細。2.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層面─(1)參與本研究之幼兒多數過去曾有與老人互動之經驗且互動品質不錯,故代間活動無法明顯造成代間關係改變。(2)代間經驗互動之好壞,可能形塑整體上幼兒對老人的印象看法。(3)代間關係好壞很難有一個公正客觀之標準。3.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互動方式方面─(1)在活動中,口語上阿嬤們出現較多的「合作式交談」、「表達式交談」與「工具式交談」,而幼兒部分則屬「工具性的交談」為數最多,但這是受活動內容性質影響。(2)阿嬤們較常以身體動作、表情、聲音語調表達她們的情感與感覺,而幼兒主要多以臉部表情、眼神回應阿嬤。(3)代間合作受活動類型影響,亦受到活動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個性與做事方式有關。 研究者希冀透過本研究之代間方案中,所看到的代間關係發展及互動、合作情況的展現,能夠引發大家思考代間方案與代間互動及代間關係發展之間的關係為何。Item 幼兒的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的關聯(2011) 邱美嫚; Mei-Man Chiu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之現況,並檢測兩者之間的關係,且檢驗幼兒性別知覺中的生理性別知覺、心理性別知覺和外觀性別知覺的一致和不一致情況,與其在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性。 本研究以357位來自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十二所公私立幼稚園的小班和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透過「幼兒與家長的調查問卷」、「幼兒性別特質量表」、「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作業」、以及「幼兒外觀觀察紀錄表」收集受試幼兒的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知覺現況資料。並以照片式社交計量法收集受試幼兒的「同儕關係」狀況。 所得結果以SPSS19.0進行卡方考驗,發現:一、僅有少數大班的幼兒以性器官的差異來描述自己的生理性別,幼兒多以外觀的長短髮和衣著來區分男生和女生;二、幼兒的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呈現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性別二元化趨勢;三、以性別比較,男童被歸類為「被拒絕」組的人數比例比女童高,而女童則被歸為「受歡迎」組的人數比例比男童高;四、男童若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的性別知覺一致,則容易被同儕接納,反之,若不完全一致者,則易受排斥;但是,女童的性別知覺三者一致或不完全一致者,和同儕關係之間不具有顯著的關聯。 研究建議:一、成人對幼兒性別知覺不一致的情形,應支持其合宜自然地展現兩性特質,尊重幼兒心理需求及興趣;二、未來研究可嘗試探討不同年齡層學童的性別知覺現況。Item 幼兒同儕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探討(2011) 吳宗浩本研究主要在了解幼兒氣質、父母社交技巧與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現況,也探究年齡、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分別與幼兒氣質、父母社交技巧以及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幼兒氣質和父母社交技巧對幼兒社會地位的預測力。 本研究以358位四足歲和五足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分別來自大臺北地區的八所公、私立幼稚園。使用家長填寫之幼兒氣質量表、家長社交技巧量表,以及照片式社交計量法為研究工具。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重要研究結果發現:(ㄧ)受試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狀況五歲組幼兒的受歡迎比例較四歲組高,而四歲組幼兒的受忽視的比例較五歲組高。(二)受試幼兒的氣質狀況男生的分神度較女生低,女生的反應閾則較男生低。(三)低社經地位受試幼兒的活動量高於中社經地位之受試幼兒,且中社經地位受試幼兒的活動量高於高社經地位之受試幼兒。(四)低社經地位幼兒家長的之社交敏感為最高,而高社經地位家長的社交技巧中的情緒敏感、情緒表達與覺察較高。(五)幼兒氣質以及家長社交技巧能夠準確的預測將近40%的幼兒同儕社會地位。 針對本研究的結果,建議未來可以加入其他幼兒同儕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進行更多面向的探究,或是進行幼兒同儕社會地位預測工具的後續發展,期望會因為加入更多因素而使得工具更加的精進,可以準確預測更多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Item 幼兒人際知覺與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2011) 張瓊文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人際知覺的狀況,以及幼兒的人際知覺和同儕社會地位之間的關聯,並探討性別、年齡對不同人際知覺群體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之差異。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方式,以407位來自台北市、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的四至六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透過自編「人際知覺測驗」與「照片式社會計量法」,進行一對一施測及記錄幼兒的人際知覺與同儕社會地位情形,藉此瞭解受試幼兒的人際知覺現況,並分析其與同儕社會地位的關聯。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試幼兒人際知覺現況傾向:在「人性可信」方面多傾向信任;「人性利他」方面多傾向利他;「人性獨立」方面多傾向獨立;「人性意志」方面多傾向外控。二、幼兒人際知覺的人性利他與同儕社會地位有顯著關聯:幼兒人際知覺屬公平、利他者,在同儕之間較受歡迎;而人際知覺屬利己者則易被同儕拒絕。三、在不同人際知覺群體中,受試幼兒的年齡與同儕社會地位無關。四、在不同人際知覺群體中,受試幼兒的性別與同儕社會地位有關:(一)「人性可信」方面:信任組幼兒在受歡迎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則高於女生。(二)「人性利他」方面:利己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受忽視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則高於女生;公平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一般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的男生百分比高於女生。(三)「人性獨立」方面:獨立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一般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高於女生。(四)「人性意志」方面:內控組及外控組幼兒在受歡迎組的女生百分比皆高於男生;被拒絕組的男生百分比則皆高於女生。Item 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之關聯(2010) 葉韋岑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其玩具選擇偏好之現況,並檢測兩者間的關係,也檢驗背景因素中幼兒的年齡、性別不同,其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及玩具選擇偏好是否不同。本研究以210位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來自台北市與台中市的三所公立幼稚園及五所私立幼稚園。研究過程中,以家長填寫的「幼兒性別特質問卷」收集受試幼兒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資料,並透過「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作業」進行一對一訪談,輔以書面記錄方式,藉此了解幼兒玩具選擇偏好狀況,研究結果發現: 一、整體而言,父母對受試幼兒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以兩性化趨向最高,未分化次之。而且父母對男生女性化教養的百分比高於男性化教養;對女生男性化教養的百分比高於女性化教養。 二、不同性別、年齡的受試幼兒父母在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上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的受試幼兒在玩具選擇偏好上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在玩具的選擇上有顯著差異。男生選擇男性象徵玩具的百分最高。女生選擇女性象徵玩具的百分比最高。 四、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並不影響幼兒的玩具選擇偏好。Item 幼兒色彩偏好與情緒調節策略之研究(2010) 林群佩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色彩偏好、情緒調節策略的狀況,以及探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檢驗背景因素中的年齡、性別與幼兒色彩偏好及情緒調節策略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327位來自台北市五所公立幼稚園之四至六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共發出526份問卷,有效問卷共327份,回收率為62.2%。使用日本色研表色系統(P.C.C.S)的色票卡,選取紅、橙、黃、綠、藍、紫、黑、灰、白共九色,及家長填寫的幼兒情緒發展量表為研究工具,該量表包含奮力控制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兩項量表。研究者在取得父母同意並填寫情緒發展量表後,至園所與受試幼兒進行一對一訪談,測試並記錄幼兒的色彩偏好選擇,藉此瞭解受試幼兒的色彩偏好狀況,並分析其與情緒調節策略間的關聯。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受試幼兒偏好有彩色(佔92.7%),其中喜歡紅色者最多(佔31.8%)。色彩偏好無年齡差異,但男生喜歡藍色、寒色系,女生喜歡紅色、暖色系;(二)受試幼兒較常使用尋求照顧者策略。策略的使用無年齡差異,但在攻擊策略中,男生使用的頻率高於女生,在尋求照顧者、發洩安撫、認知引導等策略中,女生使用的頻率高於男生;(三)受試幼兒偏好橙色、黃色者較常使用攻擊策略,偏好橙色、綠色者較常使用語言表達策略;(四)小班幼兒偏好橙色者較常使用攻擊策略,大班幼兒偏好橙色者較常使用語言表達策略;(五)女生偏好橙色、黃色者較常使用攻擊策略,而偏好紅、綠、藍色者愈少使用攻擊策略。針對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增加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及以觀察或訪談的方法,進一步探討色彩偏好與情緒調節策略的關係。Item 幼兒色彩偏好與氣質之研究(2009) 李苑宜; LEE,YUAN-YI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氣質和色彩偏好之現況,並檢測這兩者間的關係,也探討年齡、性別與幼兒色彩偏好及氣質的關係。本研究以241位四歲和五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來自台北市和台北縣的四所公立幼稚園及一所私立托兒所。使用家長填寫的幼兒氣質量表及日本色研表色系統(P.C.C.S)中的紅、橙、黃、綠、藍、紫、黑、灰、白九色的色票卡為研究工具。透過和幼兒一對一訪談,研究結果發現:(一)本研究受試幼兒的平均氣質表現與常模無顯著差異。(二)四歲組與五歲組的氣質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性別上男生比女生活動量大、規律性低、反應強度也低,且情緒本質較正向、堅持性低、分神度低、反應閾高。(三)全部241位受試幼兒中,偏好有彩色者有229人,佔95%。(四)受試幼兒中只有64人(26.6%)能表現出某特定偏好顏色。(五)幼兒喜歡的顏色由多至寡依序為:紅、黃、紫、藍、橙、綠、黑、白、灰,其中喜歡紅色的女生較多,喜歡藍色的男生較多;以年齡區分,偏好紅、黃、藍三原色者,四歲組人數較多,偏好橙、綠、紫中間色者,五歲組較多。(六)幼兒對其偏好之色彩知覺各有不同,約可分成三種類型,有如具體物件、知覺如抽象表徵,或聯想如某情境。另外在幼兒色彩偏好與其氣質之關聯分析,則發現:(一)偏好有彩色的男生,且反應閾限較高,偏好有彩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為正向,且反應強度較小;(二)有固定色彩偏好之男生,反應強度較小;(三)喜歡黃色的男生,堅持性較低,喜歡藍色的男生,反應閾限較高,反之喜歡紅色的男生反應閾較低;(四)喜歡藍色、黃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為正向,喜歡紫色、紅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偏負向。針對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可以繼續對年齡更大的兒童進行研究,並可以增加對無彩色色彩偏好、色彩偏好和情緒之間的關聯性研究。Item 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論表現之相關研究(2009) 徐子晴; Tzu-ching Hsu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57名三至五歲幼兒為對象,探討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其中語言能力除了以看無字圖畫書「青蛙,你在哪裡?」編故事的方式,收集敘事語料以分析幼兒的平均語句長度及複雜句,並進行「一般語言能力測驗(接受性語意能力及語用能力)」、「語法能力測驗」、「補語句型理解作業」的測試。而心智理解能力則以「錯誤相信作業」、「意向作業」及「外表真實區辨作業」來評估。研究發現,幼兒在一般語言能力、補語句型理解能力與心智理解表現之間存在關聯性。幼兒各層面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之間的關聯性,會隨不同年齡層,而展現在不同的語言層面。如: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關聯性的語言層面,在三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用能力』」;在四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與「接受性『語法能力』」;在五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接受性『語法能力』」及「接受性『語用能力』」。此外,四歲組和五歲組的補語句型理解能力,均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的關聯。研究者依據上述之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學前幼兒、語言能力、心智理解Item 幼兒玩具知覺偏好之探討(2007) 廖培淳; Pei-Chun Liao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受試幼兒玩具知覺偏好的狀況,並分別探討幼兒年齡、幼兒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四者與受試幼兒玩具知覺偏好之關係。以台北市公立幼稚園四至六足歲幼兒為對象,透過「幼兒玩具知覺偏好作業」進行一對一訪談,輔以書面記錄及錄音方式收集受試幼兒玩具知覺偏好資料;並使用「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問卷」收集各受試幼兒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資料。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經由視知覺,全體受試幼兒對於不同的感覺動作玩具(球)、象 徵玩具(天線寶寶)、建構玩具(積木)與益智玩具(巧板), 多喜好材質或特質相較之下屬於軟質的玩具,例如塑膠空心球、充氣天線寶寶、泡棉積木與泡棉巧板。且在色系的視知覺上,受試幼兒多偏好暖色系的玩具。而在經視觸知覺統合後,受試幼兒的玩具偏好與視知覺階段的測試結果並無太大差異。 二、幼兒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受試幼兒的玩具知覺偏好均有關聯性。男生較偏好硬質玩具,而女生多喜愛軟質玩具;男生喜歡冷色系玩具,女生則偏愛暖色系玩具。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幼兒較偏愛橡膠球,中、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幼兒則喜歡塑膠球;中家庭社經地位的幼兒喜愛冷色系積木,而低社經幼兒喜歡暖色系積木。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不刻板的幼兒較喜好橡膠球,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稍刻板的幼兒則較偏好塑膠球。 關鍵詞:幼兒、玩具、玩具知覺偏好Item 幼兒家庭概念之探究(2007) 洪琬琪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之家庭概念,探究幼兒腦海中的家庭、幼兒判斷家庭成員的規準、家庭帶給幼兒的情感感受及家庭所具備的功能,最後分析幼兒的性別、家庭結構、居住經驗跟生活經驗是否帶給幼兒在家庭概念不同的見解。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希望能提供家長在教養上及教師在親師互動上之參考,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之訪談法進行。 本研究為探究不同居住地區的幼兒之家庭概念,因此以台北市(大安、文山區)與彰化縣(芳苑、王功地區)的大班幼兒各二十名為研究對象,並以研究者編制的結構式訪談大綱、相關的人物圖卡及兩題開放性問題進行訪談,以獲得幼兒腦海中的家庭圖像、判斷家庭成員的規準及對家庭的情感感受,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幼兒腦海中的家庭圖像以主幹家庭及擴展家庭居多。 二、幼兒對不同型態之家庭的認同情形,除了在「單親家庭」的意見 較有差異之外,其餘各題之認同情形並沒有非常極端的差距。 三、形成家庭最主要的考量為「共同居住」、「結婚」、「互相照顧」。 四、家庭具備多重功能,滿足幼兒生理及心理需求。 伍、城鄉幼兒呈現出不同的家庭概念。 最後,依據以上研究發現歸納結論,並提出給予幼兒教育人員、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