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2024) 陳郁茵; Chen, Yu-Yin
    臺灣的經濟弱勢青少年經常面臨由於經濟資源匱乏,在規劃人生夢想與藍圖時,必須要面臨現實經濟困境而產生許多掙扎和不安,經濟弱勢青少年比起一般青少年可能經歷更嚴峻的挑戰,也影響了經濟弱勢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之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樣本源自臺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計畫(Taiwan Panel Study of Children and Youth, TPSCY)所釋出之2017年兒少版自填問卷,有效樣本共763位,包含男性共339位,佔44.43%;女性共424位,佔55.57%。資料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調節效果等,研究者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性別在未來導向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就學狀況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不受外在條件限制下,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知覺家長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二)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無顯著相關,但生活滿意度與未來導向有顯著正相關,生活滿意度與憂鬱情緒則有顯著負相關。(三)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扮演調節的角色,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高,越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反之,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低時,則較不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未來研究和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 Item
    青少年學習投入與心理幸福感的關聯研究:目的感之中介效果
    (2021) 劉怡佳; LIU, YI-JIA
    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學習投入對心理幸福感之影響,並檢驗目的感對青少年學習投入和心理幸福感關係的中介效果。學習投入包含行為投入、情緒投入、認知投入與主體投入四個構念;心理幸福感包含自我接納、個人成長、生活目標、正向關係,以及自主與環境掌控五個構念;目的感包含目的覺察、目的召喚與利他承諾三個構念。本研究採便利取樣方式,研究對象來自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一年級至三年級與高中職高一至高三學生,共804人。研究工具包括「學習投入量表」、「目的感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SPSS 的外掛軟體PROCESS進行中介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一)國中學生的學習投入高於高中職學生。(二)女學生的行為投入顯著高於男學生。(三)國中學生的目的感高於高中職學生。(四)男學生的目的覺察顯著高於女學生,但是女學生的利他承諾顯著高於男學生。(五)國中學生的心理幸福感高於高中職學生。(六)男學生的自我接納與自主環境掌控顯著高於女學生,而女學生的生活目標顯著高於男學生。(七)青少年的學習投入、目的感與心理幸福感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八)青少年的學習投入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九)青少年的目的感對學習投入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學術研究和教學與輔導工作等建議,做為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青少年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自我認同的中介效果檢驗
    (2022) 陳宥亘; Chen, Yu-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及高中職階段的青少年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並檢驗自我認同在兩者之間的中介效果。研究調查方式採用便利取樣,研究參與者為1058位臺灣公私立國中、高中職學生,其中國中459人、高中599人;女性570人、男性488人。研究工具包含自編之「時間觀後設認知量表」、「自我認同量表」與「心理幸福感量表」。研究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檢驗各變項現況、相關及預測情形,最後進行中介分析,檢驗自我認同的中介效果。主要研究結果為:一、在性別方面,男性的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得分顯著高於女性,在自我認同得分上則無差異。二、在學習階段方面,國中生的時間觀後設認知、自我認同與心理幸福感得分,皆顯著高於高中生。三、時間觀後設認知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四、自我認同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五、時間觀後設認知可以正向預測自我認同。六、自我認同在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討論對於青少年輔導工作建議,並提供未來研究參考方向。
  • Item
    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學生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
    (2004) 何紀瑩
    本研究以提供中輟青少年多元化的服務,整合個人身心靈及家庭、學校、社會系統的理念,課程設計涵蓋了靈性、心理、活動、技藝、生活等五種導向的課程,形成了「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並對七名中輟青少年實施此方案,方案服務的對象包括中輟學生及其家長。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高職學生及其家庭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之成效(2)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的兩類高職學生的立即與一年後成效差異(3)影響「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兩類高職學生在方案結束一年後所知覺之有效與無效因素(4)了解研究者建立的「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之執行與當初設計理念之差異,並提出修正的方案,作為日後的參考。研究發現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在自我功能的提升上同樣具有效果,但一年後不成功復學學生成效變少。成功復學學生在認知上具有持續的進展,但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則無此發現。方案介入期間,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均在生涯規劃上有所改變,而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學生獲得最多幫助的部分為成績進步。能否化解同儕衝突是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主要差異。能否對行為產生自悔的態度,影響日後能否持續產生行為改變。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均能從瞭解情緒的家庭經驗來源及反省與家人的關係獲益,但方案結束回歸家庭生活後,不成功復學者其經歷到的正向家庭經驗較成功復學者少。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的五個學生,在學校適應各面向上皆獲得正面的幫助。整體而言,成功復學生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出現更多的正向改變因素,而負向改變因素則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少很多,顯示兩組學生有相當不同對於改變因素的認知。研究者所設計之「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對所服務的學生在個人、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回歸學校等面向所出現的改變效果,透過五類課程之實際實施,可謂成效良好。家長團體成效為促進家長自我成長,在管教態度上較有彈性,建立清楚界線,親子關係中有所突破並且獲得社會支持。家長團體可提高親子知覺之一致性。唯獨針對學校的工作,在具體幫助學生回歸學校的困難上,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 Item
    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
    (2006) 莊季靜; Chi-Ching Chuang
    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 莊季靜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類型之同儕攻擊的國中學生在性別以及其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上的差異。本研究根據Crick 與Dodge(1994)所提出之社會訊息處理模式-包括線索編碼、線索解釋、目標設定、反應建立與反應決定等五個步驟,以及對情境的痛苦感受,探討同儕攻擊者對於被激怒情境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並加入利社會行為者以對照社會訊息處理歷程差異之處。本研究以台北縣市三所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共932人(男生471人,女生461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學生社交行為量表」、「社會問題解決量表」以及「社會情境故事—圖畫版」。量表資料以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本研究結果為:(一)國中學生在同儕攻擊類型上有性別差異:外顯攻擊的男生多於女生,關係攻擊的女生多於男生,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者的男生多於女生;(二)三種類型之同儕攻擊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痛苦感及反應決定上有顯著差異;(三)同儕攻擊者與利社會行為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線索編碼、線索解釋、反應決定等步驟以及痛苦感受上有顯著差異。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同儕攻擊、外顯攻擊、關係攻擊、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 青少年、社會訊息處理
  • Item
    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014) 謝維純; Hsieh Wei-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者抽取基隆地區八所高中職學校男女學生,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有效樣本共682人,男生344人;女生338人。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心理資本量表」及「高中生幸福感量表」,並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私立高中職的青少年其同儕依附、希望、樂觀、自我效能,和幸福感知覺程度較公立高中職的青少年高。 2. 高一學生的希望感高於二、三年級學生。 3. 青少年的母親依附與同儕依附呈現性別差異,女生的母親依附與同儕依附關係高於男生。父親依附則無不同性別的差異。 4. 男女生在希望、樂觀兩層面並無差異,但是在自我效能與復原力上具有差異,且男生的自我效能與復原力均高於女生。 5. 獨生子女青少年其父親依附較其他排行為高。 6. 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間呈現正相關。 7. 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心理資本能有效的預測幸福感。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期能提供高中職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中學生「不確定性考試壓力」模式之驗證
    (2018) 趙子揚; Chao, Tzu-Yang
    無論是國內或是國外,中學生的考試壓力均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議題,然而,關於中學生的考試壓力,國內鮮少進行相關之研究,以致中學生考試壓力的理論發展及實務工作,均無明顯進展。本研究旨在進行一系列中學生考試壓力之研究,以探究考試壓力之現象,並驗證中學生考試壓力與不確定性之關係,以確立「不確定性壓力模式」。研究一檢驗不同學業成就之下的學生,其考試壓力來源,及其補習與唸書之時間,以檢視中成就學生的考試壓力來源是否多為「上不了公立學校」,以及檢視中成就學生是否付出的時間比其他學生更多。研究一以問卷調查,收集5220名9年級學生之資料,其中問卷包含了宋曜廷等(2013)之「中學生考試壓力量表(Examination Stress Scale, ExamSS)」、考試壓力來源、唸書時間、補習天數等資料。研究一同時取得2012年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之分數,代表學生之學業成就。研究一結果主要有三,第一,學業成就PR30~79學生的考試壓力高於PR90以上及PR29以下的學生,重複驗證學業成就中段的學生,其考試壓力較兩端學生大。第二,不同學業成就的學生,知覺到不同的考試壓力來源:學業成就後段學生的壓力來源多是「再怎麼努力成績都無法提升」、「聽不懂老師的教學內容」,學業成就中段學生則多是「上不了公立學校」及「無法達到自己的標準」,學業成就前段學生則多是「無法達到自己的標準」及「成績無法保持一定的水準」。第三,中成就的學生,唸書時間與學業成就前端的學生差異不大,但是補習天數卻比前端學生多。整體而言,中成就學生可能是因為付出的時間多卻面臨上不了公立學校的風險,因此考試壓力較大,此結果為Sung、Chao與Tseng(2016)提出的不確定性壓力模式提供證據。研究二旨在探討中學生的個人特性與考試壓力與是否有關,檢視是否有特定一群學生,是屬於高考試壓力的中成就學生,並符合特定的個人特性組型,包含不確定性高、神經性高、外向性低、低自尊,以及外控性高。研究二以1858名9年級學生為樣本,以宋曜廷等(2013)之ExamSS做為考試壓力的測量,並以26題自編二元計分的個人特性之題目做為個人特性的測量,包含不確定性、神經性、外向性、低自尊及外控性,並取得2014年國中教育會考之分數做為學業成就的指標。接著,研究二以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針對考試壓力、學業成就及個人特性的作答反應將學生進行分類。結果發現,研究二的資料最適合將學生分為四類,這四類學生分別為高壓中成就組(佔22%)、中壓高成就組(佔26%)、低壓中成就組(佔32%)及低壓低成就組(佔20%)。同時,由各組之作答機率側面圖(profile)可以得知,高壓中成就組的學生,相較於中壓高成就組及低壓中成就組,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較高的神經性、較低的外向性、低自尊,以及較高的外控傾向,此結果除了與研究假設相符,也為不確定性壓力模式提供進一步的證據。同時,研究二亦發現了低壓低成就組的學生,反而會有較高的外控性及低自尊,值得教育工作者付出關切。研究一與研究二分別從社會氛圍及個人特性的角度,說明學生的不確定性與考試壓力可能有關。研究三旨在再次檢視中學生的不確定性與考試壓力之關係,並直接對不確定性壓力模式進行驗證。在研究三之中,我們收集1967名9年級學生的資料,以宋曜廷等(2013)之ExamSS做為考試壓力的測量,並自編一份中學生不確定性量表做為不確定性的測量。在學業成就方面,我們以2017年國中教育會考之分數做為學生學業成就之指標。經由試題分析及因素分析,研究三得到中學生不確定性量表之正式版本,而此量表信度良好,本研究亦有提供建構效度之證據。接著,研究結果發現,考試壓力與不確定性呈正相關,其整體相關為.60。同時,經由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高考試壓力的學生在不確定性各分量表,均高於低考試壓力的學生。最後,我們利用徑路分析,驗證無論在學業成就前半或後半的學生,不確定性均部分中介了學業成就對考試壓力的效果;若以不確定性中的「前景不明」做為中介變項,則在學業成就前半段的學生中,達到完全中介的效果,為不確定性壓力模式提供直接的證據。綜合三項研究結果,本研究將以中學生考試壓力之社會氛圍、個人特性,以及不確定性,提供理論上及實務上之建議,期望實際達到降低學生考試壓力之效果。
  • Item
    青少年之情緒調節對其人際關係之影響:以情緒彈性為中介變項
    (2017) 郭昀昕; Kuo, Yun-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情緒調節、情緒彈性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以及情緒彈性在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之間之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以「情緒調節量表」、「兒童雙元情緒調節量表」與「學生生活品質問卷」為研究工具,收取225位青少年樣本。研究結果發現: 1. 表達與忍讓是青少年較常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衝動與壓抑則相對較少;青少年使用認知再評估來調節情緒的傾向高於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青少年的同儕關係適應品質較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佳。 2. 青少年的認知再評估對人際關係具預測力,表達抑制對親子關係有預測力;認知再評估對情緒彈性有預測力;適應性情緒彈性對親子關係與人我關係有預測力,非適應性情緒彈性則對師生關係有預測力。 3. 適應性情緒彈性部分中介認知再評估對親子關係之影響、認知再評估對人我關係之影響;而非適應情緒彈性則部分中介了認知再評估對師生關係之影響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對未來研究發展以及教育與心理輔導實務工作者提出具體參考建議。
  • Item
    家長網路管教、學校投入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之關係:家庭凝聚力之調節效果
    (2016) 林漢唐; Lin, Han-T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家長網路管教、家庭凝聚力與學校投入對於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影響,並探討家庭凝聚力在家長網路管教與危險網路行為之調節作用。調查對象為臺灣北中南部與外島(澎湖、金門、馬祖),公私立國中七、八、九年級1,006位學生(男496人,女510人,平均年齡為13.2歲)。研究工具包括自編「危險網路行為量表」(網路霸凌(主/被動)、網路交友、網路依賴、網路色情、網路敵意與網路隱私)、自編「家長網路管教量表」(技術介入、監控、限制及使用參與及建議)、修編「家庭凝聚力量表」與修編「學校投入量表」(行為投入、情感投入、行為不熱衷與情感不熱衷)。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在本研究中,近半數青少年在網路上曾進行過一項以上的危險活動。 二、九年級生在所有種類的危險網路行為之得分皆顯著高於七年級生,在網路色情上高於八年級生,而八年級則在網路霸凌(主動)、網路依賴、網路色情與網路敵意的程度上高於七年級生;青少年持有個人智慧型手機也會在網路霸凌(被動)、網路交友、網路依賴、網路色情與網路隱私的程度上高於未擁有者;而在網路色情涉入程度上男性高於女性。 三、家長監控、個人學校行為不熱衷和情感不熱衷與青少年從事危險網路活動呈正相關;家長限制、家庭凝聚力、個人學校行為投入及情感投入則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呈負相關。 四、以危險網路行為進行逐步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學校不熱衷與家長監控具有正向的預測效果;學校不熱衷在各項危險網路行為皆有顯著的預測力,而家長監控則在網路霸凌(主/被動)、網路交友、網路色情、網路敵意與網路隱私中有顯著的預測力。家長限制與家庭凝聚力對危險網路行為則具有負向預測力;而家長限制對網路交友、網路色情與網路敵意中有負向的預測力,家庭凝聚力對網路霸凌(主/被動)、網路依賴、網路敵意有負向的預測力。其中「學校不熱衷」對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預測效果最明顯,其次依序為「監控」、「限制」,以及「家庭凝聚力」。 五、家庭凝聚力對家長網路管教與危險網路行為之關係具有調節效果,相較於家庭凝聚力程度高時,家長監控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關連程度在凝聚力低時是最高的。而當家庭凝聚力為非常連結時,家長限制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關連程度有顯著的負相關;凝聚力為疏離時,家長限制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間則無相關。   針對本研究所發現之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供學校、家庭與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父母教養方式、時間觀與青少年自尊的關聯性研究
    (2017) 董芳廷; Tung, Fang-Ting
    本研究針對台灣地區北、中、南、東及離島區域,共15所公私立高中職1,03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方式來探討青少年在不同向度時間觀、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尊之相關性及中介效果,並以性別與年級背景變項來衡量各自面向之關係與差異性。本研究使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時間觀量表」及「自尊量表」為資料蒐集工具,調查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與年級青少年在時間觀與自尊方面皆具顯著差異。而不同性別青少年在父親教養方式方面具有顯著差異;(2)父母教養方式對於自尊具有正向顯著差異;(3)「當下享樂」、「過去正向」與「未來正向」時間觀與自尊呈顯著正向相關,而「當下宿命」、「過去負向」與「未來負向」則與自尊呈現顯著負向相關;(4)「當下宿命」、「過去負向」與「未來負向」、「過去正向」與「未來正向」之時間觀對於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尊之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 本研究依據實證結果加以討論,以供相關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