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幼兒主要照顧者正念教養之相關因素探討暨正念親職團體介入之效益研究
    (2023) 陳怡婷; Chen, Yi-Ting
    正念運用於親職,在國外已有近二十年的實證研究,然而國內鮮少探討主要照顧者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與幸福感的關連性研究,以及正念運用於親職團體的實證性研究。現階段研究已知,正念、自我慈悲越高,越能減少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壓力,提升主要照顧者幸福感,提升正念教養能力。然而,針對不同依戀狀態之主要照顧者,其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連性尚不清楚。此外,成人依戀延續早期親子依附關係,會透過代間傳遞給下一代,相關研究已說明,提升個人的正念,能夠修復原先不安全的依戀模式,成為習得的安全依戀。儘管如此,以正念親職的團體介入,談論修復成人依戀的研究效果較少。目前研究顯示,團體治療介入主要效益為減低主要照顧者壓力,對於提升主要照顧者幸福感、降低幼兒情緒行為困擾,效果不一。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幼兒主要照顧者之成人依戀、正念、正念教養、自我慈悲、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二、整合正念認知治療、正念自我慈悲、人際神經生理取向之心理治療理論,建立心智省察力取向MAP正念親職團體之理論基礎。本研究有兩項子研究:研究一透過網路問卷招募419位幼兒主要照顧者進行量表施測,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相關變項間的關聯性。結果顯示,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正念的部分中介,降低主觀幸福感;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正念的完全中介,降低正念教養;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自我慈悲,降低情感性的幸福感,降低正念教養;研究二招募84位幼兒主要照顧者進行14週,共10堂的團體介入性實驗研究,瞭解團體成效,其中實驗組為51位成員,對照組為33位成員。結果顯示,實施介入團體後,實驗組之焦慮依戀、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主觀幸福感優於對照組,但在迴避依戀、幼兒情緒發展上並無差異。本研究結果,有助於臺灣幼兒家庭教育相關單位,在辦理親職教育團體時,提升團體處遇成效,並能促進主要照顧者之心理健康,進而提升教養品質。
  • Item
    成年初顯期青年生涯調適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勇氣為中介變項
    (2022) 李瑜庭; Li, Yu-Ting
    本研究目的旨在解臺灣成年初顯期青年之生涯適應資源對生涯發展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適應包括生涯調適力、勇氣,研究欲探究兩者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加入生活變動感知做為前置變項,探討生涯調適力、勇氣在生活變動感知對主觀幸福感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之研究法採問卷調查法,針對18~26歲之成年初顯期青年進行線上問卷蒐集,共回收624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生涯調適力量表、臺灣大學生勇氣量表、生活變動感知問卷、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簡短版)。研究結果發現:一、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能夠聯合預測主觀幸福感。二、成年初顯期青年的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在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對主觀幸福感間,具有中介效果。三、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活變動感知、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能夠聯合預測主觀幸福感。四、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在生活變動感知對主觀幸福感間,具有雙中介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建議,並提供生涯輔導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之參考。
  • Item
    暗黑四特質與自我監控量表中文化暨其與人格、暗黑幽默風格及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
    (2021) 張益慈; Chang, Yi-Tzu
    暗黑特質的研究發跡於近20年。然而,國內目前缺乏對暗黑特質的認識,也缺乏一套適用於亞臨床情境,並經信度與效度驗證的自評式暗黑特質評量工具。此外,暗黑特質中的惡意之最:病態人格,被指出具有變色龍的特質;而這也與Snyder所指出「高自我監控者」具備的特徵不謀而合。然經現代測驗理論重新驗證,自我監控應為包含獲得型與保護型自我監控的雙因子模式,而國內目前的評量工具僅測量到前者。是此,本研究共分成三項子研究:研究一旨在發展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Short Dark Tetrad-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SD4-TC);研究二旨在發展繁體中文版獲得性-保護型自我監控量表(Acquisitive and Protective Self-Monitoring Scale-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APSMS-TC);研究三旨在納入HEXACO性格模式、暗黑幽默風格及主觀幸福感等多元化社會心理變項檢視其與病態人格、自我監控的關聯性。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研究一至三分別蒐集483、721、863位大學生資料。研究結果發現,研究一25題的SD4-TC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 .64 ~ .85)、再測信度(rs = .74 ~ .85)、組合信度(CR = .65 ~ .86)及合理適配的建構效度(RMSEA = .066, SRMR = .08)。研究二12題的APSMS-TC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α = .77、.69)、建構效度(RMSEA = .074, SRMR = .05)。SD4-TC與APSMS-TC均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與跨性別的量尺恆等性。研究三則發現不同的暗黑幽默風格可中介病態人格與正負向情感之關聯性;不同人格特質對病態人格與不同類型的自我監控具調節效果;且病態人格、雙因子自我監控與主觀幸福感之理論模式可達合理之模式適配度。本研究所發展的SD4-TC與APSMS-TC具有良好信度及效度,未來可應用於教育心理、輔導諮商、臨床、職場人際、性別等領域,並強調透過本研究揭露病態人格之行為模式促進大眾對其的辨識度以期維護個人最大心理健康福祉。
  • Item
    成年初顯期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自我慈悲暨時間觀的雙路徑中介效果檢驗
    (2018) 游家豪; Yu, Chia-Hao
    本研究旨在瞭解成人依附、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對於成年初顯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並探討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在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中介效果。研究參與者為701 位來自台灣北、中、南、東與離島地區的成年初顯期年輕人。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量表、親密關係體驗量表簡版、自我慈悲量表和時間觀量表為資料蒐集工具,所得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中介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顯示(1)依附焦慮和依附迴避皆與自我慈悲、主觀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2)依附焦慮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而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3)依附迴避與當下宿命時間觀無顯著關係,而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同時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4)自我慈悲與主觀幸福感呈現顯著正向相關;(5)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皆與主觀幸福感有正向關聯,而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主觀幸福感有負向關聯;(6)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宿命、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焦慮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有最強的中介效果;(7)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享樂、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迴避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亦有最強的中介效果。 本研究依據實證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和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
  • Item
    探討大學生謙虛對主觀幸福感之內在機制—以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為中介變項
    (2018) 蔣開宇; Chiang, Kai-Yu
    謙虛對於自我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過去許多研究者探討謙虛對心理健康的好處,但也有些學者抱持著不同的論點,認為謙虛也有不良面。本研究試圖釐清謙虛對個體心理健康之影響為正向或負向,以及謙虛影響心理健康之路徑為何?因此將可能影響謙虛-主觀幸福感路徑之潛在因素納入研究中,文獻回顧中發現,謙虛為一性情構念(dispositional construct)同時包含性格與行為,而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為一種具體的行為展現,因此研究者欲探討自我貶抑型幽默是否影響謙虛-主觀幸福感路徑。本研究以「中文版謙虛反應量表」、「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自我貶抑型幽默分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以及「正負向情緒量表」為研究工具,採取立意取樣,抽取來自五所校大專院校學生樣本,回收之後有效樣本為512位。結果顯示:謙虛與主觀幸福感為負相關,謙虛與自我貶抑型幽默為正相關。 而自我貶抑型幽默在謙虛-主觀幸福感路徑中,扮演著中介的角色,於主觀幸福感三項指標中有兩項達中介效果,分別為生活滿意度與負向情緒。本研究結果應有助釐清謙虛與自我貶抑型幽默的關係,與其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未來研究與教育輔導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