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生生涯目的感發展歷程之敘事研究(2024) 張慈容; Chang, Tzu-JungItem 年輕人憂鬱復原經驗的敘事研究(2024) 曾珮珺; Tseng, Pei-Chun本研究旨在探究年輕憂鬱症患者復原歷程的經驗,並聚焦過程中的因應策略與行動影響因素。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研究方法,邀請四位過去曾受診斷為憂鬱症,但已與醫師共同討論認為症狀已緩解,且至今已停藥一年以上皆維持穩定狀態的年輕研究參與者前來進行半結構訪談。並以「類別—內容」為主,「類別—形式」為輔,進行研究資料分析,從憂鬱症當事人的主觀經驗出發,了解在憂鬱症復原歷程中促使憂鬱症當事人採取自助策略之因素與帶來幫助的行為策略。研究結果發現:1. 每位研究參與者在其復原歷程中皆經歷了七項主軸經驗:(1)驚覺逐漸失去原有的自己;(2)為自己的困境尋找解答,決定行動;(3)尋覓適配的治療服務,帶來轉機;(4)願承受憂鬱並嘗試取回主控權;(5)不可或缺的社會支持系統資源;(6)鬆動憂鬱慣性框架;(7)開創不同的生活。2. 研究參與者啟動自我幫助歷程包含四個主題:(1)生活中覺察到憂鬱症狀;(2)發覺症狀的影響並未消退;(3)透過外在資源對自我有更多的覺察;(4)獨立特質與問題解決觀點。3. 研究參與者在復原經驗中積極影響之策略則包含:(1)自主穩定配合藥物治療;(2)對於治療抱持積極主動的態度;(3)進行有興趣的活動本身就能帶來正向情緒;(4)正向的行動結果有助於提升滿足感與掌控感;(5)向內照顧,透過正念或閱讀相關書籍進行自我覺察與關照;(6)向外尋求心理諮商的輔助;(7)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8)社會支持下,更能發揮自己的力量;(9)和自我進行對話,重新建構自我,為生活帶來不同的視野」等九個主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對於未來研究方向,以及對於健康實務工作者、憂鬱症當事人與陪伴者之建議。Item 雙生涯女性公務人員主管工作家庭角色平衡與增益之敘事研究(2023) 黃芳瑤; Huang, Fang-Yao本研究旨在探討雙生涯的女性公務人員主管們在工作與家庭角色平衡增益的經驗,包含了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因素、女性領導的特質,以及雙生涯家庭角色平衡增益的方法。研究採用敘事研究取向,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針對4位簡任女性公務人員主管蒐集資料,以「整體—內容」、「類別—內容」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本研究4位研究參與者在女性生涯發展過程中,內部影響因素部分,具有同理心,獨立性高、求知慾強、願意創新、勇於嘗試、自我覺察能力等共通特色,同時屬關係導向,將家人與重要他人的關係視為生涯規劃的優先考量;外部影響因素部分,研究參與者皆雖然生長在重男輕女年代,但隨著人生歷練不斷累積成功經驗,提升自我效能。4位研究參與者也深受華人文化與社會規範的影響,雖然工作忙碌,仍努力承擔著母職的角色,用心的照顧子女與家務。 本研究4位研究參與者在女性優勢領導特質部分,主要採權變型領導,參與式的分享決策權力,全人的觀點照顧員工公私領域,以自身母職的經驗特質,同理關心體諒部屬,營造著良好的工作氛圍。 本研究4位研究參與者在雙生涯角色的平衡與增益方法,歸納共通因應策略包含善於時間管理、不斷增進知能、事先規劃降低不確定性、配合子女調整工作比重;尋求可協助的資源來節省時間或因應突發事件;找出適合自己的減壓策略,舒坦身心壓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給同為職業婦女的大家,吸取他人的經驗與優點,作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涯規畫、增益職家生活達到平衡人生。Item 母女關係代間傳遞之敘說研究(2022) 蔡文汝; Tsai, Wen-Ju本研究旨在探討母女關係互動及代間傳遞之內涵,以及如何活出更健康的母女關係。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敘說研究,邀請研究者的阿嬤、媽和妹擔任研究參與者,含研究者自身母女關係自我書寫文本,共4位研究參與者。過程使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透過沉浸閱讀將訪談文本(阿嬤、媽、妹)和自我書寫文本(研究者)進行主題拆解與改寫,對應研究目的及問題重整為完整的結構描述,最後進行普遍結構討論,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母女關係代間傳遞內涵:生命歷程、家人關係、價值觀、自我概念、情緒表達與抒發……等。二、調整並活出更健康的母女關係:成年女兒重新設立母女互動界線、在母女關係中表達自己的需要、用對方需要的方式表達愛、母親覺察代間傳遞內涵並調整教養方式。三、認識並接納彼此是獨特的平凡人,並重新做健康的選擇:母女放下對完美母親的期待,女兒不帶指責且刻意地去了解家族及母親的背景脈絡,藉由更多理解母女關係代間傳遞內涵,並自己如何參與其中而被影響,在母女關係中重新做更健康的選擇。基於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對未來研究方向給予具體建議,盼能讓母女關係有更健康的代間傳遞。Item 成年前期罹癌者生命經驗及網路書寫經驗之敘說研究(2021) 謝玫芳; Hsieh, Mei-F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前期罹癌者癌症以自身癌症經驗為主題進行網路書寫之歷程與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五位初診斷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之間,並有以自身癌症經驗為主題進行網路書寫為期超過一年者作為研究參與者。採用半結構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敘說研究中「類別─內容」、「整體─內容」之研究方式進行分析,以了解使用網路書寫之成年前期罹癌者癌症生命經驗及其以自身癌症經驗為主題使用網路書寫之經驗與歷程。研究結果發現每位成年前期罹癌者經歷五項主軸經驗─癌前生活、罹癌受苦、調適、網路書寫、癌後重生;進一步跨個案分析後,研究發現罹癌經驗敘說主題包括:1.擁有回應階段任務的正向特質,有利面對疾病的困境,2.罹癌經驗到身心受苦失落 V.S 主動積極調適的雙軌擺盪,3.開放、感恩、回饋的特性,推動人際之間善的循環;而成年前期罹癌者的網路書寫經驗主題包括:1.網路成為打破時空的病友團體,2.網路書寫成就展演癌症故事的舞台─見證與力量,3.被觀看的限制與動力─社會讚許欲影響網路書寫,4.網路書寫帶來書寫的自我療癒力量,最終「找到自己的詮釋意義,癌後長出新人生」。依據研究結果,討論並提出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Item 當男人走入婚姻-初婚期為人子/人夫之經驗敘說(2020) 馮暄諭; Feng, Shiuan-Yu本研究旨在探討初婚期男性為人子/人夫角色的適應歷程經驗,並理解影響其適應歷程的關鍵因素。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四位29至40歲、婚齡在五年內,且已有生育孩子的初婚期男性作為研究參與者。資料搜集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並以敘說研究中「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理解初婚期男性為人子/人夫角色的適應歷程經驗,以及影響其適應歷程的關聯因素為何。 研究結果呈現四位初婚期男性在適應歷程中的各項主軸,及其所涵蓋的各項主、次類別,並針對單一主軸做跨個案分析,以探討主軸內各主類別元素之異同。最後於跨個案適應歷程分析中,提出本研究所發現三條初婚期男性之適應歷程路徑,並說明影響適應歷程的關鍵因素。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依下列各點進行研究討論(一)不利的背景條件與關係型態使男性平衡婆媳關係的困難度增加、(二)有利的背景條件與關係型態將拓展男性文化傳承的可能性、(三)初婚期適應策略受男性原生家庭背景養成所影響、(四)男性在婆媳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婆媳互動方式為交互影響、(五)男性接受資源的同時亦須付出心力平衡關係、(六)男性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影響其面對婆媳關係時之態度、(七)男性增加人父角色後有感並願承擔更多責任,並針對初婚期男性提供資源及功能運用上之建議,以及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Item 基督宗教信念對女性喪偶者生命意義重構歷程之敘說研究(2010) 伍育英; Yu-Yin Wu本研究旨在探究女性喪偶者經歷重大死亡性失落後,基督宗教信念如何影響其重新建構生命意義與自我價值的歷程。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法,邀請三位配偶過世分別為21、14、8年的女性喪偶者,運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個別進行三次的生命故事訪談。在謹守研究倫理並確保信效度的準則下,透過訪談錄音、訪談逐字稿的謄寫,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檢核等,形成故事文本。在資料分析部份,則採用Lieblich等人 (1998) 提出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兩種敘說研究分析模式,並結合Ollerenshaw與Creswell (2000) 的「問題解決敍說架構」進行。透過研究者與協同分析者的共同分析資料,呈現最後的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喪偶女性生命意義的重構歷程,主要是透過其生命中某些核心議題的改變。而三位研究參與者共同皆有改變的核心議題包括 (1) 死亡態度;(2) 親子關係;(3) 自我形象;(4) 與神的關係,以及 (5) 教會服事。死亡態度的改變,是從剛喪偶時,對死亡的疑惑、迷惘,到現今對死亡秉持中性導向的死亡態度,並且希望能健康的服事神。在親子關係上,則從剛喪偶時的自顧不暇,以及權威或掌控的管教方式,到現今逐漸變為民主的管教方式。自我形象的改變,則皆是由負向的自憐、自覺失敗,轉變成對自己有信心的正向自我形象。與神的關係方面,則從剛喪偶時,與神是有距離的,到如今視神為愛她們的父親、朋友,甚至是良人。最後,在教會服事方面,三位研究參與者皆期望能為教會做事。而喪偶女性生命意義的重新建構乃透過二個途徑。一是神藉由他人、夢,以及祂自己或是聖經中的話語,來改變人的負向情緒與負向自我形象。另一則是個人自己藉由 (1) 參與宗教性服事;(2) 內在的虔誠;(3) 宗教性因應;(4) 宗教性社會支持,以及 (5) 靈性,來調適喪偶喪慟。Item 走過未完成的生涯夢--有未完成生涯目標者朝向幸福生涯歷程之敘說研究(2011) 林智圓; Chih-Yuan Lin本研究旨在理解個人經歷生涯目標之浮現、未能實現,但終究能在目前生涯中擁有幸福感的心路歷程。具體而言,本研究探究個人走過生涯目標未能實現的經驗,同時探究個人用以調適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之內外在資源,並討論此經驗對其生命發展之影響。研究者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三位有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但在目前生涯中擁有幸福感之成人為參與者,採生命故事敘說方式,所得資料以「整體—內容」輔以「類別—內容」方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自生涯目標浮現、未能實現、直至在目前生涯中有幸福感的心路歷程,有以下幾點特色:(1)參與者找到自己的價值,想透過實現生涯目標來實現自我;(2)實現生涯目標的過程中,參與者受到內外在因素交互影響而有所掙扎,決定調整生涯決定;(3)在參與者做出不再追尋原本的生涯目標之決定後,他認為自己無法實現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未竟情緒經驗現身;(4)參與者選擇不讓自己沉溺在負向情緒經驗裡,起身為自己找出路,於是相應的資源浮現;(5)參與者透過生涯探索釐清個人生涯認同,當他能朝生涯認同或生命主題的方向前行,他便踏上幸福生涯之路。 參與者用以調適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的資源方面,內在資源包含(1)採取正向的因應策略;(2)現實定向,保持彈性;(3)積極探索生涯;(4)正向感恩的態度。外在資源包含(1)信仰;(2)偶發事件;(3)身邊的楷模;(4)社會支持。 本研究也發現,參與者走過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能為其生命發展帶來正向影響,包含:(1)看見自己真心想要什麼,珍惜所擁有的美好;(2)打開生涯選擇的視野,提升生涯自我效能。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個人在調適未完成生涯目標經驗帶來的衝擊時,若能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進而探索個人生涯認同或生命主題,就能朝幸福生涯之路邁進。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Item 視界有限,前景有光 一位重度視障準諮商心理師與僱主們互動經驗之敘說研究(2010) 朱芯儀這是由重度視障準諮商心理師的我,和我在志願服務和實習的五位僱主們共同交織的敘說研究,盼能了解雙方表面互動經驗和背後隱而未說的內在心理運作,擴展彼此雙贏的可能,結論如下: 一、僱主對於重度視障者在機構中擔任諮商工作的評估與考量因素為: 主管的態度與意願、是否具有現實感與彈性、與人相處的關係、面談時的人身安全、行動安全和當事人能否接受等六項指標。 二、僱主對於我擔任諮商工作的晤談經驗與聘用經驗之回溯與內在評估考量過程為: 主動出擊、認清角色和場合、現實的問題解決能力、獨立運作、接納限制且開放表達、容納不同聲音、人際相處的拿捏、敏感度與同理的反應、出乎意料之外和背後家人的支持等十個項目。 三、僱主認為重度視障擔任諮商心理師時,邁向諮商職涯的可能障礙與突破為: 加強自身的裝備、有關專業發展、安全上之顧慮與站在僱主立場考量等四個方向。 四、我走進諮商領域的心路歷程: 因在國中出色表現而趾高氣昂的我,突然的腦瘤完全顛覆了原本的世界,我不停的摸索、探求和重建自己生命的意義,發現唯有敞開傷口,生命的可能性才會發生,藉由專業自信的建立,和對視力限制的轉化,現在的我,學習著順勢而為,隨遇而安。Item 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之敘說研究(2009) 林怡君; Yi-Chun Lin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的敘說,理解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的敘說主題和社會文化脈絡所建構的社會性敘說對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的影響。研究參與者是一位曾經歷兩段以結婚為考量戀情的31歲成年男性,研究者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3次共計12小時的生命故事訪談,並輔以其提供之心情札記作為敘說資料來源。研究方法採取敘說研究,並以「整體—內容」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早年原生家庭經驗影響成年男性對於婚姻的憧憬與追尋婚姻經驗的核心主題。 2.與母親關係親密的成年男性,尋求似母親般的婚姻伴侶,並承襲母親的婚姻價值信念與伴侶互動模式。 3.與父親關係矛盾且疏離的成年男性,為避免重複父親的負面路徑,選擇扮演不同於父親的男性角色。 4.模糊的自我界限形成的愛情價值信念,影響成年男性的追尋婚姻的經驗,因此歷經挫折。 5.成年男性對於感情受挫的反省與歸因影響其自我調適,以及是否繼續投入追尋婚姻的歷程。 影響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之社會文化脈絡之主要論述分別為「男人,你是強者」的期待、「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期待「男人,你要繁衍子孫與負責家族延續」的期待。而上述三個主要社會敘說對成年男性的追尋婚姻經驗的影響,分為下列三點: 1.成年男性對「男人,你是強者」的社會敘說之認同程度左右其自我認定, 並影響其追尋婚姻歷程的思維與行動。 2.成年男性因面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敘說,而飽受催促結婚的壓力,而需在多方意見中找到自我安在的位置。 3.成年男性承載「男人,你要繁衍子孫與負責家族延續」的期待,致使其面對結婚議題時,必須於家族期許與個人需求間取得平衡。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針成年男性追尋婚姻、諮商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