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執行功能測驗之成分與多元智慧、正向心理特質之關係(2021) 廖育秀; Liao, Yu-Hsiu近年來,很多科學家投注許多時間和心力研究執行功能,尤其在教育方面,執行功能是現今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所關聯的認知能力很廣泛,對個體的行為和未來成就、生理與心理健康很有影響。然而,目前尚無確切的執行功能定義和適切的測量方式,亦與之相關智慧和心理特質的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欲試圖探討並提供實證研究結果,增進對執行功能的認識與瞭解,延伸出實質應用的助益。本研究欲探討操作式執行功能測驗,及其與多元智慧與正向心理特質的關係,進一步瞭解執行功能、多元智慧本和正向心理特質的對應關係。研究問題一欲探討操作式執行功能測驗的多元能力抑或是單一能力驗證,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方法檢驗,結果發現執行功能符合三因素能力結構。研究問題二為探討操作式執行功能測驗與自陳式執行功能的差異。使用操作式「執行功能測驗」(抑制、轉換、更新、流暢)和自陳式「中文化執行功能指標」量表(策略行動、組織規劃、衝動控制)的做相關參照,發現操作式執行功能測驗與較自陳式執行功能測驗結果無相關。研究問題三為比較參照操作式與自陳式執行功能,與多元智慧(智力、情緒、創造力)的關係,發現操作行執行功能較能預測智力和創造力,而自陳式執行功能測驗較能預測情緒智商。研究問題四為操作式與自陳式的執行功能測驗與正向心理特質(幸福感、恆毅力、以及幽默感)的關係探究,結果發現自陳式執行功能測驗較能預測正向心理特質各變項,推論與測量的方式或內涵有關。執行功能正是現今人們關切的議題之一,因目前尚無全面性的執行功能成分驗證研究,亦未有操作式與自陳式執行功能測驗參照關聯研究,本研究提供執行功能測驗來驗證執行功能成分,及與自陳式執行功能測驗參照的相關資訊。本研究亦提供操作式執行功能測驗與重要智慧、正向心理特質的對應關係,可做為增進智慧或心理調適課程設計或訓練之參考,希冀增進執行功能及其所影響的生活各層面有所助益,對華人文化的認知心理領域有所貢獻。Item 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與幸福感的關係: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來時間觀為干擾變項(2019) 黃友亘; Ng, Yew G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自我效能、未來時間觀和幸福感的關係,並藉由文化、性別和年齡等背景變項,檢視各變項之間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來自台灣、馬來西亞、香港、中國大陸和澳門,年齡介於18至29歲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為研究對象,共412人。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樣本。研究工具包含「恆毅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未來時間觀量表」和「幸福感量表」。資料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迴歸等方法。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不同年齡組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齡層的個體在「興趣一致性」高於中年齡層和低年齡層的個體;不同性別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時間觀有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在「未來正向時間觀」顯著高於男生。 二、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自我效能與幸福感彼此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正向時間觀與恆毅力和幸福感之間分別有顯著的正相關,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恆毅力有顯著的負相關。 四、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以及自我效能均可正向預測幸福感,且自我效能對恆毅力與幸福感有部分中介效果。 五、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與未來正向時間觀的交互作用達顯著,且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效果,其中未來正向時間觀高分組,其恆毅力對幸福感的正向解釋力較高。 六、成人初顯期個體的自我效能與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型中介效果。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研究-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果檢驗(2019) 林秀琦; Lin, Hsiu-Chi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關聯。 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立學校之國中生,有效樣本共668人,其中男生342人,女生326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工具包含「正念教養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及「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2)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心理韌性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七年級之心理韌性顯著大於八年級與九年級;而幸福感在各年級間則無顯著差異。(3)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感三者間皆呈現顯著相關。(4)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顯著中介效果。 (5)不同性別青少年之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皆具有中介效果。末尾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限制,並提供未來教育與相關研究建議。Item 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2011) 洪莉惠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地區國小學童在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上之關係。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共抽取台北市、新北市共13所公立國民小學之四、五、六普通班學童,有效樣本人數合計977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括國小學童「師生關係量表」、「幸福感量表」及「身心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學童所知覺之師生關係,因性別、年級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不因家庭結構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小學童所知覺之幸福感,因性別、年級、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小學童所知覺之身心健康,因年級、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小學童之師生關係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小學童之師生關係與身心健康有顯著正相關。 六、國小學童之幸福感與身心健康有顯著正相關。 七、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能分別預測其幸福感與身心健康。 八、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及幸福感能聯合預測其身心健康。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來自低社經背景者知覺幸福生涯歷程之敘說研究(2013) 鍾宜芳; Yi-Fang Chung本研究旨在理解低社經背景者如何能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的歷程。具體而言,本研究探究低社經背景者能逐漸知覺有幸福感的生涯歷程經驗、其在此歷程中如何因應所遇到的挑戰,以及探究其從中所發展出的幸福生涯觀。研究者採用敘事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三位來自低社經背景而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之成人接受訪談,並依「整體—內容」、「整體-形式」與「類別—內容」分析模式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低社經背景者知覺幸福生涯歷程呈現有共通的結構,可分為三個階段。(1)「努力蓄積階段」:面對處理環境中經濟資源匱乏的挑戰,蓄積未來自立能力,在情感與精神資源皆匱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2)「轉變上升階段」:將長期養成的內在資源用於適應與改善自身處境,同時因遇有能提供支持與協助的外在資源而獲得生涯改善契機;(3)「穩定維持階段」:生活的物質、情感與精神層面均比早年家境要明顯改善,收到來自成長背景的禮物,以正向眼光詮釋過去困境,從自身的生活體驗形塑出穩固的幸福生涯觀並以此持續創造幸福感。 2.知覺幸福生涯歷程中因應所遇挑戰的資源為:(1)個人內在資源:(a)擁有助益其適應與發展的先天個人能力;(b)在充滿壓力源的低社經環境中磨練出豐富的正向心理資源;(2)環境外在資源:(a)適時協助的社會人際資源:受益於父母的教育與引導,來自親戚慷慨的經濟協助,身邊重要他人有正向狀態,幸運能成長於淳樸友善的社區,獲得師長穩定的關懷、指導與肯定,獲得老闆的賞識與重用;(b)多元豐富的公益社福資源:受益於政府的福利政策與資源,社會公益機構的資源,與來自學校與各界管道多元的獎學金;(c)可生活在自主平等的社會環境。(3)內外在資源的聯結與共同增長。 3、低社經背景者的幸福生涯觀為:(1)受到貧窮背景與生命歷練的影響,在物質方面深深體認「能知足就有幸福」;(2)珍惜終能脫離早年貧困處境,擁有一份提供生活所需的穩定工作;(3)專注在個人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無因社會比較而產生的負面情緒;(4)要在工作之餘常從事能讓自己全心投入的活動;(5)為達成個人目標努力奮鬥能帶來幸福感受;(6)社交參與及情感關係的培養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7)要創造有別於早年的親子互動氣氛,用心善待父母與維持和諧關係;(8)能經營平凡安穩有愛的生活即是幸福。 根據研究結果,低社經背景成長環境確有諸多挑戰,但也提供個人因經磨練而擁有豐富心理資源,與整合形塑幸福生涯觀的機會。願意以正向態度面對,用心經營穩定情感與物質生活,並持續實踐幸福生涯觀的人,能在生活中體會到幸福感。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建議,與研究者的反思。Item 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2010) 楊智翔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有四點:其一為探究師生背景在國小師生關係上的差異。其二為探究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幸福感與國小師生關係間的關聯性。其三為探究國小師生關係的類型與比例。其四為探究師生背景、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幸福感在國小師生關係上的解釋力。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對全國36所國民小學進行便利取樣,共得232位導師及5444位三到六年級學生之有效樣本。本研究工具包括「華人性格自評量表」、「國小教師幸福感量表」及「國小師生關係量表」。資料經多變項變異數分析、二階段集群分析、典型相關及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後,獲致以下發現: 一、國小導師整體而言具有正向的人格特質及中高程度的教師幸福感。 二、國小學生整體而言具有良好的師生關係。 三、不同性別、師資培育背景之國小導師,在學生知覺之師生關係上有顯著 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級之國小學生在其師生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生之師生關係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 六、國小導師人格特質與幸福感間有中度正向的典型相關。 七、國小導師人格特質與學生所知覺之師生關係間有低度正向的典型相關。 八、國小導師幸福感與學生所知覺之師生關係間有低度正向的典型相關。 九、國小導師背景、學生背景、導師人格特質、導師幸福感對學生所知覺之 師生關係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發現,針對教育單位與教育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兩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師生關係、人格特質、幸福感Item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幸福感與生涯承諾之調查研究(2011) 陳佳琳本研究目的在調查實習心理師自我照顧、幸福感與生涯承諾的現況,及探索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不同性別、年齡、大學畢業科系、實習機構、實習津貼及論文進度的實習心理師在自我照顧、幸福感與生涯承諾上的差異情形,更進一步瞭解實習心理師的自我照顧與幸福感對生涯承諾之預測情形。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為「實習心理師基本資料表」、「生涯承諾量表」、「心理師自我照顧量表」及「中國人幸福感調查表」。研究對象為在台灣地區民國九十八年七月到九十九年六月進行全職實習的實習心理師,共發出188份問卷,回收168份,得有效樣本157份。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發現:實習心理師的自我照顧、生涯承諾皆為中上程度;實習心理師的幸福感比一般台灣碩士生低;不同實習津貼的實習心理師在自我照顧上有差異;不同年齡及實習機構的實習心理師在幸福感上有差異;不同性別、年齡、大學畢業科系及論文進度的實習心理師在生涯承諾上有差異;實習心理師的生涯承諾、自我照顧與幸福感三者之間,彼此呈現正相關;實習心理師的自我照顧與幸福感兩個變項聯合對生涯承諾的解釋力達21.8%。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給實習心理師、督導、實習心理師訓練機構,以及未來研究。Item 國中生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2009) 蘇靜如; Ching-Ju S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1.國中生幽默感現況。2.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幽默感的差異情形。3.國中生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4.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本研究之受試者為台灣北、中、南、東地區之國中生,採分層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樣本,並依照各區國中生在全國的比例,決定各區抽樣人數,共抽取九所國中共1374名學生,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 1.性別方面:男生之「幽默創造能力」、「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高於女生。而在「幽默理解能力」、「幽默因應能力」及「笑的傾向」則未達顯著差異。 2.年級方面:九年級之「對幽默的態度」、「笑的傾向」高於七年級,而不同年級在「幽默理解能力」、「幽默創造能力」、「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及「幽默因應能力」則未達顯著差異。 二、生活壓力對幸福感之預測,除「學校生活」對幸福感之預測未達顯著差異外,「未來發展」、「同儕關係」及「家庭生活」對幸福感具負向預測效果,而「兩性交往」對幸福感則具正向預測效果。 三、幽默感對生活壓力、幸福感之調節效果如下: 1.幽默創造能力,有助於抑制學校生活壓力對幸福感的負向效果,高幽默創造能力較低幽默創造能力調節效果佳,且在高學校生活壓力下,幽默創造能力的調節效果佳。 2.社交幽默能力對同儕關係壓力具有負向調節作用。 3.幽默因應能力對兩性交往壓力具有負向調節作用。 4.幽默態度對兩性交往壓力具有負向調節作用。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及教育輔導之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參考。Item 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2014) 謝維純; Hsieh Wei-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者抽取基隆地區八所高中職學校男女學生,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有效樣本共682人,男生344人;女生338人。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心理資本量表」及「高中生幸福感量表」,並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私立高中職的青少年其同儕依附、希望、樂觀、自我效能,和幸福感知覺程度較公立高中職的青少年高。 2. 高一學生的希望感高於二、三年級學生。 3. 青少年的母親依附與同儕依附呈現性別差異,女生的母親依附與同儕依附關係高於男生。父親依附則無不同性別的差異。 4. 男女生在希望、樂觀兩層面並無差異,但是在自我效能與復原力上具有差異,且男生的自我效能與復原力均高於女生。 5. 獨生子女青少年其父親依附較其他排行為高。 6. 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間呈現正相關。 7. 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心理資本能有效的預測幸福感。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期能提供高中職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2010) 徐珮旂; Hsu Pei Chi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所知覺之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間的差異與關係,研究過程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問卷資料收集,共抽取臺北市9所公立國中(含完全中學國中部)國七、國八、國九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760人(男生共403人,女生共357人)。研究工具包括「學生個人資料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友誼品質問卷」及「國中生幸福感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所知覺之父母教養態度以「父親-要求」為最佳,「父親-反應」為最差。國中生所知覺之友誼品質以「娛樂」最佳,「親密交換」最差。國中生所知覺之幸福感趨向正向態度。 二、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因性別、年級和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國中生所知覺的友誼品質,因性別、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但不因年級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國中生的友誼品質與幸福感在不同父母教養態度類型上均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以「父母皆是開明權威」類型的國中生,友誼品質和幸福感最高。 五、國中生的背景變項、所知覺之父母教養態度與友誼品質對幸福感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父母教養態度量表中的「母親-要求」變項對幸福感的預測力為最高,其次則為「父親-反應」變項,再其次為友誼品質量表中的「娛樂」變項。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中生實務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