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5
  • Item
    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研究
    (2019) 潘蘇惠; PAN, Su-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狀況並比較其間之差異與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524位職場工作者。研究工具為「成人工作態度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採用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與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的檢驗與分析。以下為主要發現與結果: 1.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40歲以下者高於51歲及以上者、無婚姻狀態者高於有婚姻狀態者、無子女者高於擁有3個子女及以上者、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跨國企業者、未擔任主管者高於擔任主管者、基層主管高於中高階主管;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2.職場工作者之復原力:51歲及以上者高於5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及以上者高於無子女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中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是否任職於跨國企業與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3.職場工作者之心理健康:41歲及以上者高於4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者高於無子女者、任職於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有宗教信仰者高於無宗教信仰者 4.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與復原力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倦怠感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復原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正向相關 5.倦怠感與復原力能預測心理健康 6.復原力在倦怠感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 Item
    原民與漢民國中生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2014) 溫琇雅; Hsiu-Ya 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與漢族國中生在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 因應彈性與心理健康的差異、關聯性、預測力、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以問卷 調查進行資料蒐集,並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南投、花蓮與臺東地區十所國民中學 之七〜九年級各一班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663 名學生(其中原住民族有 358 人,佔54%;漢族有305 人,佔46%)。調查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 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國中生在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與 整體心理健康有差異存在 (一)不同族別之國中生在資源擁有有顯著差異,且漢族在資訊交流資源顯著高 於原住民族。 (二)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在正向因應策略、負向 因應策略均高於男生。 (三)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有顯著差異,九年級生在負向因 應策略高於七年級生;九年級生在因應彈性高於八年級生。 (四)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生在資源擁有有顯著差異,且中家庭社經地位在 能量與物質資源、資訊交流資源高於低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家庭社經地位 在樂觀、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然事後比較未顯著。 二、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與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存 在。資源擁有(總分與四向度資源擁有)與整體心理健康皆呈顯著正相關。資 源擁有總分與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皆呈顯著正相關,而與負向因應策略 呈顯著負相關;四向度資源擁有皆與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呈顯著正相關, 而個人資源、能量與物質資源與負向因應策略皆呈顯著負相關。資源擁有總 分與樂觀呈顯著正相關,與悲觀呈顯著負相關;四向度資源擁有皆與樂觀呈 顯著正相關,而個人資源、能量與物質資源、社群資源與悲觀皆呈顯著負相 關。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與整體心理健康皆呈顯著正相關,負向因應策 略則與整體心理健康呈顯著負相關。樂觀皆與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呈顯 著正相關,而與負向因應策略呈顯著負相關;而悲觀與負向因應策略呈顯著 正相關,而與正向因應策略、因應彈性皆呈顯著負相關。樂觀與整體心理健 康呈顯著正相關;悲觀與整體心理健康呈顯著負相關。 三、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可以預測全體國中生整體心理 健康,且個人資源、能量與物質資源、社群資源、樂觀、正向因應策略與因 應彈性具有顯著正向預測力,而資訊交流資源、悲觀、負向因應策略具有顯 著負向預測力,其中以能量物質資源預測力最高。 四、資源擁有、樂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可以預測原住民國中生整體心理健康, 且個人資源、能量與物質資源、社群資源、樂觀、正向因應策略與因應彈性 具有顯著正向預測力,而資訊交流資源、負向因應策略具有顯著負向預測力, 其中以能量物質資源預測力最高。 五、資源擁有、樂觀和悲觀、因應策略和因應彈性可以預測漢族國中生整體心理 健康,且能量與物質資源、社群資源、樂觀、正向因應策略與因應彈性具有 顯著正向預測力,而悲觀具有顯著負向預測力,其中以社群資源預測力最 高。 六、正向因應策略、負向因應策略與因應彈性在國中生之資源擁有與整體心理健 康的部份中介效果均成立。 七、悲觀在國中生之資源擁有與正向因應策略間具有調節效果。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相關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 研究者參考。
  • Item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2012) 侯明玉; HAO MENG IOK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於瞭解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心理健康現況,以及探討大學生的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間關係,並且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於身心困擾及心理健康的差異性。本研究使用之資料來自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中心針對大一學生所做的「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以及「心理健康量表」調查資料,共得到有效問卷共1,331人。調查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研究所得的結果和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 大學生身心方面感到最為困擾的項目依序是:情緒困擾、生涯困擾以及時間管理困擾。心理健康方面則以家庭的和諧度為最好,自我悅納程度較弱。 二、 不同性別方面在「生活困擾」、「時間管理」、「生涯困擾」、「人際困擾」、「感情困擾」、「情緒困擾」和「生理困擾」等七項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在「感情困擾」得分比男生低。 三、 不同學院方面則在「生活困擾」、「時間管理」、「生涯困擾」、「人際困擾」、「情緒困擾」、「生理困擾」等六項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教育學院學生的身心困擾程度較高,而運動休閒學院學生的身心困擾程度則相對較低。 四、 在心理健康量表中,只有「家庭和諧」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生的家庭和諧度比男生好。 五、 不同學院方面,在心理健康量表中「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情緒平衡」均達到顯著差異。結果顯示藝術學院學生在「自我悅納」方面相較其他學院為低。 六、 大學四年級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一年級學生來得好,且21和22歲學生在心理健康得分上亦顯著高於18~20歲學生。 七、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有顯著負相關存在。顯示身心困擾愈高的學生其在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則愈低。心理健康中的「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和「樂觀進取」與身心困擾量表中之「情緒困擾」間的關係最為密切,表示愈能夠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愈好和傾向樂觀積極的大學生,其情緒困擾方面的問題就愈低。而「情緒平衡」又與「情緒困擾」、「精神困擾」、「人際困擾」有高度關係,顯示若情緒愈趨穩定,出現精神、人際和情緒方面困擾問題的情形也就愈少。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輔導相關單位以及實務研究工作之參考。
  • Item
    台北市非自願失業者的財務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2010) 杜筱慧; Hsiao-Hui Du
    本研究主要探討非自願失業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其他變項,包含人口背景資料、財務壓力、失業現況、社會支持,並進一步探討各變項對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是否具有預測力。研究範圍以台北市的就業服務站為限,研究樣本共364人,以失業者基本資料表、社會支持量表、基本人格量表做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主要發現:1.非自願失業者有較多的焦慮、人際問題和抑鬱。2.非自願失業者的各項社會支持與心理困擾各向度皆有負相關,且自尊感支持與抑鬱及自貶的負相關最高,且自尊感支持對抑鬱與自貶皆具有預測力。3.非自願失業者的家人支持程度、家庭經濟受影響程度與非自願失業次數對於社會支持具有預測力。
  • Item
    成人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2010) 黃瓊慧; Chiung-Hui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成人在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便利抽樣,以滾雪球方式邀請422名台灣地區20至60歲成年男女為研究對象,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幾近完美量表中文版」、「雙元孝道信念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如下:   1.在背景變項與完美主義、孝道信念的差異情形上:教育程度與職業社經地位偏低之成人多認為自己的表現成就與標準期待之間有所落差,較重視認同權威性孝道信念。   2.在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上:越高的落差感就越容易出現身體症狀、焦慮與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與嚴重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越高的高標準與落差感就越容易出現焦慮與失眠症及社會功能障礙之心理健康問題。   3.在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上:越認同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越不重視權威性孝道信念,就越少出現嚴重憂鬱症的心理健康問題。   4.在完美主義與孝道信念的關係上:越高之高標準、井井有條與落差感時,即個體的不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越高時,同時也表示越重視相互性孝道信念與權威性孝道信念;越高之高標準、及越低之落差感時,同時也表示越重視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越不重視權威性孝道信念。   5.在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上:越高之落差感與及越不重視相互性孝道信念時,就越容易出現身體症狀、焦慮與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與嚴重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越高之高標準、越認同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越不重視權威性孝道信念時,就越容易出現身體症狀、焦慮與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形成結論並提出應用於諮商輔導工作上以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台北縣市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比較研究
    (2006) 徐佳玲; Chia-Ling Hsu
    台北縣市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比較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民眾與不同背景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差異情形。民眾部分,採用分層叢集抽樣方式,以台北縣市20歲至60歲民眾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379人;專家部分,採用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抽樣方式以台北縣市的精神科醫師、精神科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員)和學校輔導老師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222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意見調查問卷(分為民眾版與專家版)」。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t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社經地位之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者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較高。 2.不同婚姻狀況之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 3.有沒有使用過心理健康服務之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有使用過心理健康服務者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較高。 4.不同性別之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女性專家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較高。 5.不同專業背景之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 6.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皆具有顯著差異,專家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高於民眾的平均數。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推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台北縣市、民眾、專家、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服務需求
  • Item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中介變項
    (2015) 唐文慶
    心理健康在大學生階段是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石,現況下亦有許多大學生深受心理困擾,因此心理健康之提升甚為重要。過去曾有研究指出,人格特質具有遺傳性,會影響心理健康之程度,研究者好奇人格特質影響心理健康之機制,並根據文獻,推論人格特質會透過一組以自我實現、自我關注與照顧為導向的行為傾向與習慣,亦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來影響心理健康,據此,研究者假設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具有中介效果。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採分層立意抽樣,研究樣本為561位北北基地區綜合大學與科技大學之大學生,使用工具包含「人格特質量表」、「生活型態量表」與「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逐步迴歸及拔靴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1. 本研究之大學生整體而言具有輕度心理困擾。 2. 本研究之大學生性別在心理健康總分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女性之生理健康狀況較差,男性之憂鬱情況較嚴重;大二學生較其他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差。 3. 本研究之大學生越傾向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宜人性、情緒穩定性,心理健康狀況越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況也越佳;另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佳,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佳。 4. 本研究之大學生人格特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情形。 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中介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之影響。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本研究結果支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中具有中介效果,可作為促進心理健康之參考。
  • Item
    正向心理學課程對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
    (2011) 林範孺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以正向心理學為內涵之課程,探討該課程對國中生心理健康之影響效果。研究方法採取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國中58名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28名學生,控制組共30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十一週,每週一節課(45分鐘),共十一節課(共495分鐘)的正向心理學課程,控制組則接受原綜合活動課程。 本研究以自編之「心理健康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進行前與進行後分別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課程單元學習單」、「課程總回饋表」、「教學省思札記」及「學生訪談大綱」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研究結果如下: 一、正向心理學課程具有可行性。 二、正向心理學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生整體心理健康,包括「同儕互動」、「師生關係」及「環境滿意度」層面,但無法有效提升國中生「情緒穩定」及「自我悅納」層面。 三、實驗組學生對正向心理學課程的看法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喜歡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與活潑的教學方式。 四、實驗組學生認為此課程能幫助國中生適應國中生活。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教育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2010) 蔡孟如; Tsai Meng-JU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上的差異情形,及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三者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共抽取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共十所公立、私立國中,國一、國二、國三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合計863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括「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安全感感受量表」及「心理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的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因性別的不同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個人特質上未達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的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因年級的不同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的個人特質與安全感感受有顯著正相關。 四、國中生的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個人特質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 六、國中生的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情形,其中又以樂觀進取個人特質的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國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夫妻分離-個體化、婚姻信念、人際效能與衝突適應之關連
    (2009) 廖敏如; Ming-ju Liao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已婚者心理分離-個體化、婚姻信念、人際效能、夫妻衝突因應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並針對(1)夫妻在各研究變項的差異情形(2)夫妻在不同積極分離個體化下對各研究變項之差異情形(3)心理分離-個體化、婚姻信念、人際效能分別對夫妻衝突因應或心理健康之預測情形(4)人際效能是否在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信念或婚姻信念與夫妻衝突因應間具有調節角色進行檢驗。 本研究以北台灣(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已婚夫妻(232對/464名)為受試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心理分離-個體化量表」、「婚姻信念量表」、「人際效能量表」、「婚姻因應量表」及「中國人身心健康量表」等五部分。所得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單因子/多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階層逐步迴歸及調節迴歸進行處理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已婚者「消極分離」與整體的「婚姻信念」、「成長信念」彼此間有顯著負相關;整體的「婚姻信念」、「成長信念」與負向「衝突因應」為顯著負相關,與「正向回應」為顯著正相關;不佳的「心理健康」與負向「衝突因應」為顯著正相關,與「正向回應」為顯著負相關;已婚者「消極分離個體化」與負向「衝突因應」為顯著正相關;不佳之「心理健康」與「命運信念」為顯著正相關,與「成長信念」為顯著負相關。夫妻在「自我讚賞」、「爭執」、「自我責備」、「尋求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丈夫」在「低積極分離個體化」較高積極分離個體化具備較多「成長信念」。已婚者「心理分離-個體化」、「成長信念」、「人際效能」能顯著預測「夫妻衝突因應」;而「心理分離-個體化」、「夫妻衝突因應」能顯著預測「心理健康」。「人際效能」在「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信念」及「婚姻信念」與「夫妻衝突因應」間均能扮演是調節角色。 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相關研究及已婚夫妻、國內的婚姻與家庭諮商實務工作者參考。 關鍵字:心理分離-個體化、婚姻信念、人際效能、夫妻衝突因應、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