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29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反思團隊在學校個案輔導工作系統合作之應用-行動研究(2019) 陳淑芬; Chen, Shu-Fen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新的學校個案輔導工作合作系統,運用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1.如何組成新的學校個案輔導工作合作系統以進行研究?2.當前學校需要輔導之個案問題類型為何?發生原因為何?舊的合作系統之困境為何?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合作系統?3.如何在新的合作系統中將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運用於學生個案輔導工作?4.在本研究中反思團隊之運用歷程為何?研究團隊對於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的反應及建議為何?5.評估本研究所建立之新的合作系統之效益如何?本研究運用行動研究方法,進行發現問題、澄清問題、發展行動、採取行動、評估結果五階段之研究歷程。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某學生運動員培訓高中,研究團隊包括研究者、學校教師、受輔學生以及研究者之專業督導。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分析方法獲得研究結果有:1.發現問題階段:研究發現為「學校之研究團隊應如何組成」、「學校需要輔導之個案問題類型」、以及「學生問題發生的多重影響來源」。2.澄清情境階段:研究發現為「學校對新的系統合作方案有期待」、「現有的合作系統之困境」。3.發展行動階段:研究發現為「研究者向研究團隊介紹反思團隊之精神與運用方式」、「研究團隊演練反思團隊後有體會與收穫」、「研究團隊討論日後如何將反思團隊運用在學生輔導工作」。4.採取行動階段:研究發現為「反思團隊之運用歷程」、「運用學校教師為反思團隊成員的經驗」、「研究團隊對學校系統運用反思團隊的建議」。5.評估結果階段:研究發現為「反思團隊運用有好處」、「在諮商中運用反思團隊前的預備動作」、「本研究建構之新的合作系統有助系統合作」。研究結果顯示:透過行動研究運用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能促進系統合作,運用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個案輔導工作是可行的。本研究建構之新的合作系統要運用於未參與研究之系統成員、非自願個案、多壓力家庭或棘手個案,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建議實務工作者持續研究以拓展教師作為反思團隊之運用經驗。Item 離婚母親在未成年子女探視權司法歷程之詮釋現象研究(2019) 陳凱婷; Chen, Kai-Ting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詮釋現象心理學為基礎,探討離婚母親在離婚或離開夫家後,因遭逢探視未成年子女之困難,透過司法系統爭取未成年子女探視權之心理歷程,及探究此經歷對離婚母親主體性的影響。 研究方法: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四位離婚母親,其中一位為試探性研究受訪者,另三位為正式研究受訪者。四位受訪者皆接受二次面對面訪談,訪談時長分別為三小時及一小時。受訪者們歷經之司法歷程包括了:酌(改)定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酌(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以及離婚等。本研究透過辯證對子分析,理解受訪者之視框破裂與新視框的形成歷程,並探討離婚母親的司法經歷、期間的心理歷程及主體生成歷程。 研究結果:一、離婚夫妻間未解決之衝突會引發後續母親探視孩子的困難。母親無法行使或負擔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的原因包含:希望讓孩子維持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父親能夠提供相對豐富的資源、不堪在婚姻關係中遭受權利剝奪而先行離開夫家、受前夫或前夫家人之虐待或暴力威脅等。二、離婚母親在與司法系統互動中經驗到:法官的公正與溫和有助其在法庭上為自己發聲;對程序監理人的觀感受最終親權歸屬與會面交往是否順利之影響;心理諮商師有助釐清想法及思考如何突破困境;社工的協助可免除遭受前夫暴力威脅的恐懼;合作父母、親權之相關課程增加當事人的親職知能與法律知識。三、非同住母親探視未成年子女困境之突破:母親們會於有限的會面交往機會中,盡力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以多元的方式積極參與孩子的生活。同時,當孩子受到主要照顧者之離間,母親們會透過:(1)以信任作為與孩子互動的基礎;(2)以行動作為爭取與孩子接觸的證明;(3)以時間來驗證母親的耐心與用心等方式,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母親;(4)離婚母親於司法歷程中的主體生成是為:經過司法歷程,夫妻間的破壞性關係逐漸靜止,母子關係轉向建立內在穩定連結,隨著人我邊界的移動與清晰,離婚母親之主體性逐漸開展。 研究結論與建議:歷經前述之司法歷程,母親們在遭逢許多非預期的破裂事件後,自我從以關係為優先轉向主體性發展,自我得以有新的面貌與實踐。然而,法院裁判後,會面交往之實行仍有許多困難之處,並對離婚母親及未成年子女之心理與生活產生影響,是故如何能夠完整發揮法院裁判之作用,以維護離婚母親與家庭離異未成年子女之權益,有待後續研究持續關注。本研究最後提出相關建議,其層面包含:(1)對專業助人工作者及司法系統之實務建議;(2)對離婚母親如何自行開展主體性之建議;(3)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相關專業人員與關心此議題者參考。 關鍵字:探視權、親權、離婚、詮釋現象心理學、主體生成Item 不同效能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自我揭露類型探究與行為互動之社會網絡分析(2019) 刑志彬; Hsing, Chih-Pin本研究旨在瞭解團體參與者在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之自我揭露行為,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的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採取混合研究取向的「同時-巢化設計」,先由七個團體均進行十次聚會之非結構諮商團體進行團體效能檢核,並從中選取高效能與低效能各一個團體;而後以此兩團體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第二至九次團體歷程的逐字稿資料,進行團體的脈絡主題、參與者的自我揭露行為之編碼,並據此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非結構諮商團體的介入對團體成員具有輔導效果,對成員心理健康狀態有顯著的正向改變。2.不同效能團體的自我揭露行為在不同團體階段的類型有差異,高效能團體逐漸聚焦在成員過往人際議題、及當下團體此時此刻的揭露,且自我揭露行為類型隨著團體階段不同也會有較大程度的變化。3.不同效能團體在「團體歷程脈絡主題」、「整體自我揭露行為」、「自我揭露類別趨勢」、「領導者的發話量」、「領導者位置」、「核心成員意義」、「邊陲成員意義」、「焦點成員重複性」等面向存在社會網絡分析的結果差異性。研究統整相關發現對諮商團體後續研究、領導者培育、團體實務能力、及團體工作督導焦點進行討論與建議。Item 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與幸福感的關係: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來時間觀為干擾變項(2019) 黃友亘; Ng, Yew G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自我效能、未來時間觀和幸福感的關係,並藉由文化、性別和年齡等背景變項,檢視各變項之間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來自台灣、馬來西亞、香港、中國大陸和澳門,年齡介於18至29歲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為研究對象,共412人。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樣本。研究工具包含「恆毅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未來時間觀量表」和「幸福感量表」。資料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迴歸等方法。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不同年齡組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齡層的個體在「興趣一致性」高於中年齡層和低年齡層的個體;不同性別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時間觀有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在「未來正向時間觀」顯著高於男生。 二、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自我效能與幸福感彼此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正向時間觀與恆毅力和幸福感之間分別有顯著的正相關,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恆毅力有顯著的負相關。 四、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以及自我效能均可正向預測幸福感,且自我效能對恆毅力與幸福感有部分中介效果。 五、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與未來正向時間觀的交互作用達顯著,且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效果,其中未來正向時間觀高分組,其恆毅力對幸福感的正向解釋力較高。 六、成人初顯期個體的自我效能與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型中介效果。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研究-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果檢驗(2019) 林秀琦; Lin, Hsiu-Chi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關聯。 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立學校之國中生,有效樣本共668人,其中男生342人,女生326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工具包含「正念教養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及「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2)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心理韌性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七年級之心理韌性顯著大於八年級與九年級;而幸福感在各年級間則無顯著差異。(3)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感三者間皆呈現顯著相關。(4)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顯著中介效果。 (5)不同性別青少年之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皆具有中介效果。末尾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限制,並提供未來教育與相關研究建議。Item 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之課程設計與成效評估研究: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2019) 盧宜佑研究背景與目的:現今,網際網路及行動網路裝置在臺灣普及,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樣態;同時,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比例,不僅隨著年齡逐漸攀升,且以國中階段攀升比例為最。因此,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精神,本研究旨在以社會認知理論為核心設計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並檢驗國中生於接受課程前、後,上網正向效果預期、拒網自我效能及網路成癮傾向的變化情形,以供教育與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桃園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為一個準實驗研究。資料藉由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蒐集,蒐集時間為課程實施之前、後兩週。其中,實驗組安排進行為期3週的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對照組則進行情緒管理課程。研究工具包括「個人資料表」、「上網正向效果預期量表」、「拒網自我效能量表」、「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及「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以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1)在前測問卷回應結果中,實驗組與對照組之上網正向效果預期、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並無顯著差異。(2)在前、後測問卷回應結果中發現:實驗組在上網正向效果預期有顯著差異;對照組在上網正向效果預期無顯著差異。(3)在前、後測問卷回應結果中發現:實驗組在拒網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對照組在拒網自我效能無顯著差異。(4)在前、後測問卷回應結果中發現:實驗組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對照組在網路成癮無顯著差異。(5)在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後發現:實驗組在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前、後測結果上有負向顯著差異,實驗組之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平均分數低於對照組;實驗組在拒網自我效能前、後測結果上有正向顯著差異,實驗組之拒網自我效能平均分數高於對照組;實驗組在網路成癮前、後測結果上有負向顯著差異,實驗組之網路成癮平均分數低於對照組。 研究結論:本研究檢驗了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對於提升國中學生拒網自我效能,以及降低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和減低網路成癮傾向,具有良好效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後續研究與教育應用上的建議,以供研究者、教育相關與輔導諮商實務工作者參考。Item 臨床獸醫師工作困境與適應之研究(2019) 盧亭卉; Lu, Ting-Hui本研究旨在探討臨床獸醫師工作困境與適應,本研究邀請三位執業年資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臨床獸醫師作為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訪談進行資料搜集,透過敘事研究的方法了解臨床獸醫師之生涯選擇、工作困境與工作適應的經驗,並深入探究這些經驗的形成原因與脈絡及其對臨床獸醫師的生涯的影響與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三位參與者本懷抱著明確的志向投身臨床獸醫之職場,然實際執業後仍須面對由個人面向、工作環境及大環境交互影響而形成的工作困境,最後參與者運用內在和外在的適應資源渡過工作上的困境。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參與者之生涯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進入大學前時期的「興趣探索、志向建立階段」、(2)就讀大學時期的「養成教育的培育訓練和生涯決定階段」、(3)執業前期的「磨練累積的打底階段」及(4)執業後期的「成熟穩定與創造階段」;(二)研究參與者在青少年期便立定成為獸醫師之志向,且大多都有喜愛動物的特質和飼養寵物的經驗;(三)研究參與者面臨的工作困境可分為四個面向,包括獸醫臨床醫療專業、勞動環境、職場人際關係與溝通及個人面向;(四)研究參與者之工作適應資源依其來源可分為個人資源、工作環境資源及外部資源,並以「讓自己轉念」和「改變行為和所處環境」的自我調適方式,幫助自己達致良好工作適應。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工作上與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Item 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研究(2019) 潘蘇惠; PAN, Su-Hui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狀況並比較其間之差異與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524位職場工作者。研究工具為「成人工作態度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採用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與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的檢驗與分析。以下為主要發現與結果: 1.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40歲以下者高於51歲及以上者、無婚姻狀態者高於有婚姻狀態者、無子女者高於擁有3個子女及以上者、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跨國企業者、未擔任主管者高於擔任主管者、基層主管高於中高階主管;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2.職場工作者之復原力:51歲及以上者高於5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及以上者高於無子女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中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是否任職於跨國企業與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3.職場工作者之心理健康:41歲及以上者高於4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者高於無子女者、任職於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有宗教信仰者高於無宗教信仰者 4.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與復原力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倦怠感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復原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正向相關 5.倦怠感與復原力能預測心理健康 6.復原力在倦怠感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Item 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義教育內容之研究(2004) 常雅珍1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三(1)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適合國小學童學習之 情意教育課程。(2)以量化研究方式探討此一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正向情 緒、正向意義、樂觀及內在動機之影響。(3)以質化研究方式說明師生互動 的歷程,再透過自我調節論的觀點分析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轉變,並以訪 談方式分析學生在情意教育中的學習歷程,最後從問卷中了解學生對情意 教育的接受度、應用及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平安國小五年級學生,實驗組學生接受為期十一 週每週兩次融入情意教育之綜合活動課程,對照組則接受一般之綜合活動 課程,研究工具包括樂觀信念量表及研究者自編的正向情緒量表、正向意 義量表及學習動機量表,量化研究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 研究結果如下:(1)在立即效果部份,實驗組在正向情緒、正向意義、內在動 機及樂觀四方面均顯著優於對照組;(2)在追蹤效果部份,實驗組在正向情 緒、正向意義、內在動機及樂觀四方面均顯著優於對照組。 質化研究的部分採用觀察、問卷、訪談、文件蒐集、錄音錄影等多元 方式蒐集資料,記錄師生互動的歷程,並將學生學習之歷程,分為「自我 涉入」、「自我覺察:」「認知評估」「自我應用」「自我增強」五個階段, 再以自我調節論的觀點輔以百分比次數統計以了解學生教學前後的轉變, 茲說明如下: (1) 在「自信」方面,分為「自我肯定」和「欣賞別人」兩部分。在自 我肯定的部份,學生從被動或不知如何使用策略找出自己的優點, 逐漸進步到採取主動策略以找出自己的優點;欣賞別人的部分,學 生在教學後學生欣賞同學的角度,逐漸從教學前的外在因素(86%)轉 為內在因素(91%),亦即教學後逐漸能了解應該從內在特質來欣賞別 人,欣賞別人的部份從外在美的角度提升到重視同學的內在特質。 (2) 在「同理心」方面,教學前學生助人、分享、給予行為的動機大多 是外在動機因素(30%),經過同理心教學之後,基於行動者內在動機 因素的提昇到60%,外在動機的學生從30%下降至19%。 2 3)在「知足」方面,發現教學前學生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意的 學生僅占37%,在教學後有89%的學生都覺得自己擁有的已經太多, 要心存感恩。從「買賣遊戲」活動中,了解學生價值觀的轉變,原 本所有學生都偏重物質需求,在「知足」教學後,有85%的學生外 在的慾望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4) 在「正向意義」方面,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價值觀的建立:經驗性價值 部分,教學前透過「我的最愛」活動了解學生對愛的解讀,結果發 現68%的學生是基於外在價值,只有12%的學生最愛某一物品的原 因是因為它的內在價值勝於一切,教學之後有94%的學生重視所愛 物品的內在價值,可見學生逐漸了解愛的真諦;創造性價值部分, 孩子在教學之後,平常表現良好的動機主要來自內在動機,約佔全 數之92%,較原先的23%相較,明顯提昇許多,特別是出現23%的利 他動機,是教學前學生沒有的想法;態度性價值部分,教學之後, 對負面事件產生正向想法的學生從42%提升到68%,其中能找到正向 意義,亦即感到自己能從負面事件中學習或得到收穫的學生從6%提 升到33%,負向想法從41%下降到32%。 (5)在「樂觀」方面,教學前採取負向策略方式約占59%,採取正向策略 方式約占31%,在教學後面對困擾事件採取負向策略方式從59%下降至 8%,採取正向策略方式從31%上升至92%,特別是「解決問題」的因應 方式從9%上升至35%,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因應方式。 最後,研究者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研究結果之應用及未來相關 研究之建議,作為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諮商心理師參與禪修正念團體的經驗知覺與影響之研究(2011) 陳佩鈺(釋宗白); Peiyu Chen(Tzungbai Shin)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心理師參與「禪修正念團體」的經驗知覺與影響。其中包括對「自我觀照」與「諮商實務」的影響,並探究歷程中的自我書寫與結束後的經驗敘說之意義。研究參與者為公開招募的七位諮商心理師,年齡介於34至53歲之間。以連續八週的週間團體,暨一次正念日的方式進行。團體結束後,以個別訪談所蒐集之逐字稿作為資料分析的文本,並以敘事研究法「類別內容」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首先,研究參與者對參與禪修正念團體的經驗方面,對團體氛圍的知覺包括放鬆、包容、接納、充滿能量,過程中少用語言。對團體開展的體驗,包括身體覺察、從專注中啟動感恩、觀照當下身心狀態、以調息放鬆來穩定情緒、以及行禪是受用的要項。對領導者的知覺為溫暖接納、看似無作實則有作、隱喻故事帶來內在觸動。透過這些經驗與知覺,參與者繼而說明參與團體的想像、形容與歷程中的自我知覺。 其次,在禪修正念團體對自我觀照的影響方面,在生理層面,參與者能傾聽身體訊息,反思索求的慣性,改變與身體的關係,從中培養平等觀;在心理層面,從向外攀緣到內觀覺察,從需要控制明確到能隨順安在於各種境緣,從混亂波動的狀態到能靜定不受擾,對宗教從敬畏、保持距離到發願效法其精神;在人我關係層面,能調整自我與人我關係,從形象到背景的整體觀照,轉化抱怨以消融對立,慈心觀的次第轉化,善盡自己所能,不期待他人回應。 第三,在禪修正念團體對諮商實務的影響方面,參與者藉由自我調整與轉變,理解善意,放下批判,培養柔軟,以脈絡觀看事情,在諮商與督導實務中實踐所學,教個案調息,懸置假設,重視身體訊息,以直觀取代分析。而禪修正念團體對參與者的省思,包括專業表徵化,忽略個體內在資源,期待增加自我觀照、放鬆、身體覺察、以及慈心禪之類的課程。 最後,在團體歷程自我書寫與團體結束後經驗敘說的意義方面,從分立到融合的諮商師角色,從有體空的諮商關係視框轉變,向內觀照與自己對話,體解生命經驗的轉化粹練,讓自己沈穩靜定,降低被外在經驗影響的可能。 此外,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諮商研究與實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