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3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布拉姆斯作品五十四《命運之歌》分析與音樂詮釋(2022) 拉恩兀豹 勒帕達牧達姆; La Padramedrame, Lrangupau布拉姆斯出生於動盪的十九世紀,在這個豐富的時代,他承襲著古典樂派的精神,受到浪漫主義的薰陶,創造一條屬於自己的作曲風格。作品涵蓋了器樂與人聲作品,其中器樂合唱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共創作了十三首器樂合唱作品,貫穿了其生涯的四個創作時期,《德意志安魂曲》、《凱旋之歌》、《女低音狂想曲》、《命運之歌》等,皆是布拉姆斯備受盛名且重要的器樂合唱作品。《命運之歌》創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一年,歌詞來源自德國詩人賀德林的詩作《許佩里翁的命運之歌》,許佩里翁是一個希臘青年,面對戰爭現實的殘酷,再加上愛人的離去,因而用詩歌表達其悲痛的情緒。歌詞講述著天神們的世界,寧靜、安和、自由,而相反地人類生活卻是醜陋而痛苦。布拉姆斯利用音樂表達內心的情感,雖然命運多舛,透過音樂,可以撫慰人的心。《命運之歌》在樂團使用了雙管編制,配器分別為兩部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三部長號、定音鼓及弦樂五部,合唱團為四部混聲合唱團。樂曲共分成三個段落,A段落為降E大調、慢板,由前奏與合唱團組成,演唱第一、第二節歌詞,講述天神和樂的世界,B段落為c小調、快板,由合唱團演唱第三節歌詞,述說人類悲苦的人生,C段落為C大調、慢板,織度回到只有樂團的尾奏。布拉姆斯藉由調性與速度變化,描寫了歌詞的情緒轉折,使音樂更加貼近歌詞的寓意。本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的目的與動機、研究的內容及範圍,並提供研究的參考文獻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背景探究分別為作曲家生平、布拉姆斯的器樂合唱作品、《命運之歌》的歌詞來源與背景;第三章針對《命運之歌》做樂曲的分析;第四章藉由第三章樂曲分析提供本曲的排練建議與指揮詮釋,最後則為本論文之結論。另附有一則附錄,為《命運之歌》歌詞的德文翻譯與音標表。Item 布拉姆斯《四首敘事曲》,作品十及《三首間奏曲》,作品一一七之樂曲分析與詮釋(2022) 廖于涵; Liao, Yu-Han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德國的鋼琴家與作曲家,生於浪漫時期,創作中可見專屬於他的熱情與浪漫。他的鋼琴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本文將挑選早期的《四首敘事曲》,作品十(Four Ballades, Op. 10),與晚期的《三首間奏曲》,作品一一七(Three Intermezzi, Op. 117),作為本文分析與詮釋之樂曲。布拉姆斯於1854年寫下性格小品《四首敘事曲》,作品十,樂曲中可見他早期創作中蓄勢待發的熱情。1892年完成人生的倒數第三組鋼琴作品《三首間奏曲》,作品一一七,樂曲短小精簡,音樂中彷彿有著無限惆悵般哀傷、優美,反映晚年的布拉姆斯內心孤獨。全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布拉姆斯生平及鋼琴風格概述,探討作曲家的生長背景、學習歷程與鋼琴創作之特色。第三章樂曲分析,將分析與探討《四首敘事曲》,作品十與《三首間奏曲》,作品一一七的創作手法。第四章演奏詮釋,針對這兩個作品,提出筆者對於演奏速度、節奏、力度、表情記號、運音法和踏板等角度的演奏體驗。第五章結語,將會綜合以上內容,整理出本文之重點與心得。Item 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之研究與詮釋探討(2021) 陳俐如; Chen, Li-Ju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作曲家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被譽為「德國三B」之一,與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和路特威希.封.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並陳,為德國音樂鮮明的表徵。布拉姆斯是絕對音樂的擁護者與實踐者,音樂形式與風格崇尚莊重的古典樂派,堅守客觀保守的古典主義精神與絕對音樂的立場,是浪漫樂派保守勢力中的最後復古者。本論文分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布拉姆斯之生平與作品概述、第三章:《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分析與詮釋、第四章:《A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分析與詮釋、第五章:《d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分析與詮釋、第六章: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之整合探討、第七章:結論,等七章來進行研究探討;先以布拉姆斯的生平與作品概述作為開端,並探究其音樂特色。接著針對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作樂曲結構分析,再依個人觀點論述其詮釋方式。最後,將上述研究內容進行總整理,歸納出個人結論與心得。Item 布拉姆斯與德沃札克<吉普賽之歌>詮釋與分析(2021) 張恩雅; Chang, En-ya摘要 此次研究報告,主要探討德沃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1904)與布拉姆斯(Johann Brahms , 1833- 1897),各自創作的《吉普賽之歌》,為使研究更為精準,於其他章節中依序介紹,德國歌曲的演變、由來、歌曲主要形式、各國間歌曲發展與代表作曲家,藉由歌曲沿革中的脈絡梳理,了解歌曲各自發展外,國與國間的文化,交相融合之現象,亦能擴展歌曲發展的視野。 除了在歌曲上有所認識外,此次報告提及的吉普賽民族,抑是此次的研究重點,根據吉普賽民族的命名由來、十九世紀文學作品對吉普賽民族的描摹、與吉普賽民族音樂特點,看見了此民族在世界、文學與音樂的定位為何。 最終以研究吉普賽之歌的分析與詮釋,進入聲樂技巧與音樂語法的深入探索,進而建立體會音樂中的美感素養。Item 布拉姆斯《D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08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2021) 白宇捷; Pai, Yu-Chieh十九世紀,中產階級崛起,浪漫主義盛行,在各式藝術型態相互結合,思想不斷創新的浪潮下,音樂家們爭先表達自我情感,推崇標題音樂。然而布拉姆斯卻獨步他人,意在藉以古典主義之形式,堅持早期絕對音樂之藝術理念,但發揚傳統的同時卻也結合新時代在寫作技巧上的突破,造就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得布拉姆斯在這樂派交錯的時代立下不可動搖的歷史定位。 本論文主要針對布拉姆斯《D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做完整的探討與研究,筆者透過作曲家生平背景、曲式及風格等資料彙整,深入瞭解此曲,期許能達成在演奏時有更深刻、貼近作曲家原意的詮釋。 全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陳述筆者選擇此曲為研究題目之動機與目的,並確立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生平概述,對作曲家之生平做深入的研究,其中也包括布拉姆斯在新古典主義上的音樂思想與風格特色。第三章為寫作風格與創作背景,透過研究布氏當代背景與創作影響,進而更瞭解其樂曲風格,並另立一節整理出布拉姆斯作曲手法中慣用的術語記號,探討其創作思維及用意。第四章為樂曲分析,針對此作品之樂曲架構、調性、和聲、樂句與動機作一系列分析。第五章為演奏詮釋,陳述此曲演奏上所使用的技巧如弓法、指法、段落安排等之詮釋理念。最後為結語,為筆者對此論文之歸納與總結。Item Item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之作品分析及指揮詮釋(2020) 章浩緯; Chang, Hao-Wei在交響曲歷史上貝多芬的「九大」無疑是一座巍然的里程碑,身後的作曲家不斷嘗試為交響曲在浪漫時期尋找一個新的定位,布拉姆斯追隨前輩的腳步,堅守傳統的創作技法,融入自我獨特的觀點,開創特有的音樂風格,持續影響後代作曲家。本文要探討的是他《第二號交響曲》,這部作品在第一號交響曲的成功之下,給予布拉姆斯交響曲創作上的信心,受田園映像的啟發而寫,有別於其他首的氣勢磅礡,卻是別樣精緻之作。 研究者將本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其中包含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方法和範圍;第二章《第二號交響曲》背景探究,概述布拉姆斯的生平和相關作品,深入獨特的創作風格,以及創作背景的歷史研究;第三章介紹《第二號交響曲》樂曲分析,根據曲式結構、調性、節奏、和聲、織體等音樂素材來做分析探討;第四章《第二號交響曲》指揮詮釋,經由理論分析結果,加上指揮實務的經驗,撰寫出排練樂團和指揮法詮釋的細節;最後第五章的結論,綜合前四個章節的論點,整合研究者的重點分析和音樂見解,希望透過《第二號交響曲》的作品研究,能深入樂曲的特色,進而精進指揮技巧和排練重點,有效於指揮專業能力的提升,並期許自己能對布拉姆斯的音樂有更精闢的掌握。Item 葉家菱聲樂獨唱會樂曲解說(2020) 葉家菱; Yeh, Chia-Ling本文為學位音樂會樂曲解說,演出曲目包含切斯悌的歌劇《奧龍泰阿》選曲〈圍繞著我的愛人〉、莫札特的藝術歌曲〈微笑般的恬靜〉和韋瓦第的歌劇《彭托的亞爾絲達女王》選曲〈我是那朵小茉莉〉;德文藝術歌曲有布拉姆斯的〈如旋律般的牽引〉、史特勞斯的〈我懷著我的愛〉和沃爾夫的〈正是春天〉;英文藝術歌曲有奎爾特的〈我生命中的歡喜〉、〈薔薇〉和〈在泉水邊〉;法文藝術歌曲有阿恩的〈若我的詩有翅膀〉、薩提的〈帽子先生〉、浦朗克的〈愛的小徑〉和奧芬巴哈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選曲〈她走了,這可愛的斑鳩〉;中文藝術歌曲有李惟寧的《偶然》和鍾耀光的《起造一座牆》;台語藝術歌曲有蕭泰然的《阿母的頭鬘》和鄭智仁的《阿爸的風吹》。Item 布拉姆斯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之研究與詮釋(2005) 粘桓華「⋯只有品嚐過寂寞滋味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的作品總是讓人感覺到在音樂之外的世界,你可以發覺他更多內心 世界的情感,他的作品不是只有聆聽他那優美的旋律,而是在旋律的背後彷彿有 更多的情感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布拉姆斯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充滿著抒情、如歌 的旋律,在這份詮釋報告中,筆者將會介紹布拉姆斯的生平和他的創作風格,以 及介紹他的奏鳴曲作品,並分析這首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布拉姆斯的音樂總是 要多反覆聆聽幾次,你才能從一次又一次的聆聽當中聽到更多不同的情感和令人 驚喜的聲音。布拉姆斯是典型的孤寂型藝術家,自我批判的精神極強,並時時要 求進步;除了在音樂的表現上如此沉靜、深刻,在嚴密節制的古典形式中散發無 限浪漫的深情、溫暖、渴望與苦惱;而宏偉的哲學性思考,似乎也影響其創作的 風格,這般深層的藝術原創,是筆者喜歡布拉姆斯作品的原因。儘管樂曲之中的 情感是那麼的細膩與沉重,但是讓人聽完之後,忍不住再三回味其中甜美的旋律 和美到令人心痛的主題,這就是布拉姆斯音樂最吸引人的地方。Item 布拉姆斯鋼琴作品一一七與一一九詮釋報告(2013) 莊詩亭; Shih-Ting Chuang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於晚年寫作一系列鋼琴獨奏小品,在以〈間奏曲〉、〈隨想曲〉…等傳統曲種名稱做為標題之下,布拉姆斯於〈間奏曲〉溫雅內斂的風格及〈隨想曲〉激烈奔放的特色中,透過豐富而細膩的音樂語法展現其創新思維。綜觀晚期作品各小曲標題的運用,其中以〈間奏曲〉占最多數;作品一一七以三首〈間奏曲〉組成,作品一一九以三首〈間奏曲〉及一首〈狂想曲〉構成,布拉姆斯於這兩組作品在以〈間奏曲〉標題組成之下,於作品中展現了細膩而富於變化的音樂語法。 本詮釋報告以作品一一七與一一九為主軸,透過其晚年思維脈絡之介紹,進行布拉姆斯音樂語法之分析及彈奏法與詮釋探討。內容共分為五章,本詮釋報告從布拉姆斯的生平切入,於第一章陳述其音樂教育養成、創作歷程及音樂風格,第二章進一步探討晚期鋼琴作品,在分析晚期作品之架構與語法後,進入本詮釋報告重點-作品一一七與一一九之樂曲分析及彈奏法與詮釋。第三、四章中,將作品一一七與一一九之樂曲分析以曲式、節奏、旋律、和聲做為脈絡,透過深刻探究之後,以意境、速度及表情術語、聲響與力度及演奏技巧…等面向探討彈奏法與詮釋。